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区蚕桑业发展的实践与创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嘉陵区曾是全国优质茧丝原料生产基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区发种13万张,产茧300余万公斤,蚕桑发展规模居全市第一。近十年来,受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嘉陵蚕业步入低谷,行业运作举步维艰。2004年,全区发种3万张,产茧80万公斤,仅为历史最高年份的五分之一;仅有十四名职工的嘉陵蚕桑局,陈年负债高达1100多万元,成为名符其实的“千万负翁”,干部职工多年来无奖金、无补贴,工资“倒欠”,连下乡差旅费都“自贴”;蚕桑局下属蚕种场和茧丝绸公司停产多年,由于历史负债重、资产变现难、职工群访不断,企业改革不敢破题,成为区委政府的心病和谁也不敢碰的“炸药包”。
2005年,新的嘉陵蚕桑局领导班子,按照南充市委“两抓两促”和嘉陵区委“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用心做事,锐意创新,抓难碰硬,强力攻坚,实现了蚕桑发展恢复性增长,攻下了两户“硬骨头”企业产权改革,参与建设的千年绸都“第一坊”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其主要作法是:
一、以发展立足,用科技助推产业升级
嘉陵区将科技作为振兴蚕桑的突破口,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型、质量型、规模型、效益型的发展路子,加快科技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2005年,该区养蚕4.7万张,产茧110万公斤,同比分别增长35%和37%,今年春夏两季发种量较去年同比翻了一倍,实现了蚕桑恢复性增长。一是抓源头,提高品种优质率。该区大力推广“871×872”、“洞庭×碧波”等多丝量、高抗性优质蚕品种,着力引进嘉陵16号等新优桑树品种,目前全区良桑率达85%以上,蚕茧单产、质量明显提高。二是抓关键环节,扩大先进技术普及面。该区大力推进和普及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等先进实用技术,狠抓蚕种出库检疫、蚕种催青、桑树冬防冬管等核心环节,目前,该区基地乡镇小蚕共育面达70%,省力化蚕台育达50%,切实做到不合格的蚕种不出库,大面积的疫情早测报,苗头性病害早预防,努力把病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三是抓机制创新,努力夯实蚕桑基础。蚕桑要发展,必须依托基地作支撑。该区着力探索新的蚕桑基地建设模式,以嘉陵蚕茧公司为依托,通过“公司+支部+基地+农户”的方式,让企业在未盈利之前就介入基地建设,扶持生产环节,将过去千家万户的蚕农生产点变成龙头企业千万个没有围墙的生产加工车间,催生蚕桑产业化集聚效应。今年春夏两季,该局和企业按各50%的比例,对每张蚕种补贴5元钱(或免费提供价值5元的蚕药),极大地提高了蚕农养蚕积极性。
二、以改革健体,用开放带动改制攻坚
嘉陵蚕种场和茧丝绸公司两户企业有职工196人,资债相抵后净亏1166.44万元。同时,两户企业均是由事业单位转企业后再进行产权改革,破产改制难度很大。
2005年,区委政府要求必须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两户企业的破产改制工作。军令如山倒。嘉陵区蚕桑局班子临危受命,变压力为动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攻下了企业改制的难关。2005年8月和2006年3月底,两户企业改革圆满完成,做到了无一人上访,无一人有过激行为,有力地维护了全区的和谐稳定。
(一)以开放性手段筹集资金。资金是企业改革的决定性因素。嘉陵区把破解资金难题作为企业改革的“第一要务”。一是狠抓固定资产变现。过去蚕种场挂牌出让,竟无人报名摘牌。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该区变被动等企业上门为主动招引企业竞标,通过上门招商、网络招商等多种途径,成功引进了重庆邦达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以125万元的底价摘牌蚕种场,南充嘉兴丝绸有限公司以410万元摘牌茧丝绸公司。二是千方百计争取国有土地处置权。为了弥补茧丝绸公司改制资金缺口,该区主动争取市国土资源局将企业下属茧站土地授权给嘉陵区政府处置的个案政策,并将公司划拨土地转为出让土地,通过土地有形市场依法公开出让,仅此一项筹集改制资金410多万元。三是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区蚕桑局认真做好向区委政府的汇报工作,争取到区财政一次性弥补企业改制经费200余万元,争取到“两户”企业欠交的社保费等免交或挂帐。资金瓶颈的成功突破,迈出了企业改革最坚实的“第一步”。
(二)以创新性思维安置职工。职工安置是企业改革的“第一难事”。两户企业职工数量大,历史遗留问题多,职工安置十分棘手。该区积极变通工作方法,既讲政策,又讲策略,既真心实意替职工着想,又不违背政策乱开口子,做到了有理有节,刚柔并济。一是实行“人盯人”办法,分组突破。根据企业职工分布情况,区蚕桑局成立了三个工作组,由三位局领导各负责一个组,分头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理顺群众情结。二是制定目标,落实奖惩措施。该局制定了企业改制时间表,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改制工作经费,制定了改制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两个层面的激励约束办法:对完成任务较快、效果较好的工作人员,以奖代补,兑付职工补贴;对改制企业在职职工在3月31日前办清移交手续,签定安置协议的,每人奖励现金3000元,退休职工每人奖励2500元,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积极性。三是注重策略,讲究工作方法。对职工安置采取先易后难,先领导后职工,先党员后群众的办法,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带头作用。对个别钉子户和故意刁难的,采取多种办法予以重点突破。由于宣传到位,措施得当,两户企业提前完成了职工安置。
(三)以民本化思想化解矛盾。嘉陵区在处理企业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了心为民想,身为民行,权为民用,利为民谋。一是从感情上贴近。企业改制之初,职工强烈抵制,个别职工扬言“谁敢砸掉我的饭碗,我就砸掉谁的脑袋”。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该区把企业改革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区委书记何智彬同志高度重视,亲自主持召开区委常委会审定改制方案;区长谢和友多次过问企业改制进展情况,从人、财、物上给予了特殊支持;区委政府分管领导事事亲历亲为,经常深入工作第一线,倾听群众心声,解答职工疑惑,搞好思想沟通。企业改制攻坚阶段,蚕桑局全体干部夜以继日工作,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局长罗彤作为清算负责人,既要主持蚕桑局全面工作,又要负责企业改革协调,其妻子在外地上班,茧丝绸公司改制攻坚阶段,其女儿中午在家吃了一个月的方便面。二是从政策上倾斜。对职工提出的要求逐条登记,只要符合政策规定的,坚决兑现执行;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认真做好解释工作。三是从经济上照顾。清算组积极筹集资金,全部清偿了单位拖欠职工的工资、津贴和社会保险金。并对供养人员、临时工区别对待,按有关政策进行了适当补助。将个别特困户、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的纳入了民政低保供养。四是从长远上谋划。该区对两户企业改革,绝不是一卖了事,而是实实在在替职工着想,尽可能为职工提供再就业机会,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区茧丝绸公司改制结束的当天,蚕桑局就推荐了过半数的企业下岗职工到新成立的民营企业就业,相当一部分职工还在新公司注入了股份,有的还担任了企业主管,使他们丢掉了“铁饭碗”,又端上了“金饭碗”,工作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
在企业改革中,蚕桑局干部职工倾注了真情、付出了真心,换回了民心,使改制工作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把企业改革的难事办成了群众满意的实事。
三、以创新升位,借机遇打造“千年绸都”
机遇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嘉陵区蚕桑局紧紧抓住南充打造“中国绸都”、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打造“千年绸都第一坊”的机遇,积极创新发展思路,以蚕桑业为基础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助推和提升蚕桑产业化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近日,省委书记张学忠同志看到文峰万亩桑海碧波浩淼,听到养蚕效益十分明显时,称赞文峰是“天下第一桑”,并要求“紧紧依托中国第一桑,打造绸都第一坊”。
(一)抓住机遇,倾力打造“千年绸都第一坊”。打造“千年绸都第一坊”,是南充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一项标志性工程。蚕桑业和以蚕桑为基础的旅游业是“千年绸都第一坊”的产业支撑。近年来,嘉陵蚕桑局全身心投入“千年绸都第一坊”建设,在全省范围内收购古桑2500余株,拟建总面积30余亩的古桑风情园;新栽良桑1400亩,扩大了“第一坊”桑园规模;邀请省市专家规划设计,建起了天蚕部落和果州绣坊,现场制作丝棉、手工剌绣、酿造桑椹酒,培育了一批旅游商品。同时,该局还免费送蚕种、桑种、石灰支持“千年绸都第一坊”建设,无偿提供技术支持“第一坊”桑树冬防冬管和科学养蚕,增强了“千年绸都第一坊”的蚕桑旅游功能。
(二)善待机遇,扎实推进文峰蚕桑基地建设。嘉陵蚕桑局抓住市区重视、支持“千年绸都第一坊”建设的大好机遇,扎实推进文峰蚕桑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发展。一是强基础,着力提高养蚕质量。经过近年来的建设,文峰镇达到了社平一口消毒灶、户平一口消毒池,家家户户均建有1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蚕房,小蚕共育、分段饲育和大蚕省力化蚕台育推广面达90%以上,茧层率、茧丝长等质量指标居全市前列。二是扩规模,不断提升规模效益。2005年,文峰镇发种1.4万张,产茧45万公斤,茧款收入1120万元,占全区的30%、31%和33%。人均茧款及蚕业附作物收益3600余,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三是调结构,推进蚕桑产业化。该镇以桑活桑,大胆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探索出了“桑—经—菜”套作、“企业+基地+农户”的蚕业综合利用模式。目前,文峰“千年绸都第一坊”涉及农户亩地收益近5000元,土地收益是常规农业种植的10倍以上。
(三)用好机遇,不断增强嘉陵蚕业发展后劲。该局牢固树立“产业是支撑、项目是载体”的理念,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进程加快的契机,积极做好对外招商引资、对上争取项目扶持、对内消赤减债“三篇文章”。以招改结合的方式,成功引进了重庆邦达工贸有限公司、南充嘉兴丝绸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实现到位资金近千万元;凭借“千年绸都第一坊”的品牌和产业优势,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已上报“优质蚕茧基地”、“东桑西移工程”、“彩色茧繁育基地”和“特色村产业发展”等项目,力争挤入国省计划笼子;抓住市区两级打造“中国绸都”,加快发展“两基地一中心”的机遇,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强力推进消赤减债,目前,该局用办公楼抵押债务368万元,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化解债务30万元,千方百计挤出资金偿还各类紧急零星债务10余万元,实现了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