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实现丝纺工业新跨越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实现丝纺工业新跨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实现丝纺工业新跨越

丝纺服装业是南部县传统骨干产业。近年来,我县丝纺服装业发展迅猛,增势强劲,成为农民增收、居民就业、财政增收、出口创汇的重要途径。但是,受体制、市场、原料、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做大做强我县丝纺服装产业任务十分艰巨。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正视发展困难,研究发展举措,重振丝纺服装产业雄风,是南部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亟待解决的问题。

优势与机遇

南部自古以来就盛产蚕丝,多年来一直是省、市蚕桑基地县。县委、县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已将丝纺服装业列入工业强县的重点发展项目,做大做强南部丝纺服装业大有可为。

一是政策带来发展机遇。国家在“十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东桑西移”、“东丝西进”的重大战略,南充是“东桑西移”和“东丝西移”战略转移最重要的承接地之一,加之南充被确定为“中国绸都”,南部县理所当然也就成为该战略转移的重点区域,这为南部县丝绸服装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机。

二是产业基础地位明显。我县始终坚持蚕桑发展不动摇,把发展蚕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首选产业。特别是丝纺行业经过前几年的改制和改造,经受了市场经济的磨炼,更新了思想观念,淘汰了部分落后的生产装备,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具备了发展的内在动力,丝纺行业已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农民增收、居民就业的主打产业。2005年全县丝纺服装业实现销售收入3.03亿元,比上年增长47.6%;今年1-8月丝纺服装业实现销售收入2.56亿元,同比增长21.6%,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可达5亿元。

三是发展优势已经显现。南部县地处嘉陵江流域中部,适宜栽桑养蚕,老百姓对蚕桑发展比较认同。从产业基础看,全县有市、县蚕茧基地乡镇40个,桑园面积10万亩近2亿株,年养蚕8万张,产茧5万担。按桑园面积估算,全县年养蚕能力完全可以达到20万张、产茧10万担以上。

四是加工能力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已具备比较强大的丝纺加工能力。绿神丝绸现自动缫12组,每年可加工干正茧1300吨,年产白厂丝400吨,产值过1亿元,是全市规模较大的一家缫丝企业。宇宙家纺现有园机坯布、人工印花、自动印花生产线6条,各种设备150台(套),每天可生产毛毯5000条,年产值可达2亿元,是我县最大规模纺织企业。金泰纺织现有600头气流纺生产线、4万环绽纺生产线、一定规模的精梳生产线和200台剑杆织机,年可生产各类棉纱1万吨,各种面料1000万米,年产值可达2亿元。

问题与困难

丝纺服装行业作为南部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解决就业与扩大出口方面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发展后劲乏力。茧丝绸行业易受国际市场周期性影响,价格波动较大,部分农民对蚕桑发展信心不足。农村税费改革后,各级政府没有资金投入蚕桑发展,仅能维持蚕桑产业现状。特别是处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多数老百姓栽桑养蚕激情不高,仅把蚕桑当成“副业”。在蚕桑发展中,部分基地乡镇不仅要出钱负责栽桑,还要出钱负责“冬管”,发展主体错位,蚕桑发展后劲不足,全县60%以上的“一步成园”桑已经进入“老化期”。

运行体制不顺。2003年,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对全县蚕业体制进行了改革,引进了绿神公司,该公司集蚕桑发展、蚕种发放和蚕茧收购权于一身,实行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但绿神公司属企业性质,不具备行政行为,与乡镇缺乏沟通,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蚕桑,实际上只负责蚕茧收购和加工。同时政府也只承担了蚕桑发展的协调工作,对蚕桑发展也没有较大投入,严重制约蚕桑产业做大做强。

产业链条较弱。从目前我县丝纺产业发展现状看,主要以纺纱、织布和缫丝为主,缺乏印染、制衣等深加工企业,存在着有产业无链条的问题。多数产品档次较低,仍停留在大宗原料型、半成品型生产的初始阶段,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流动资金短缺。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同时,丝纺工业所需蚕茧和棉花,生产季节性很强,收购时间集中,资金需求量极大,靠企业自身实力根本无法解决全年所需原料收购资金。据了解,我县丝纺行业在收购期间资金缺口近亿元。

思路与对策

丝纺服装行业作为南部工业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大做强?笔者认为,发展丝纺服装产业必须立足现有基础,完善发展机制,强化基地建设,做大优势企业,全力招商引资,发展产业集群。

夯实基地建设,整合优势资源。丝纺原料基地是丝纺工业的“第一车间”,建立高规格、大规模、集约化的丝纺原料基地,是南部丝纺工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一要推行“先锋蚕业模式”。大规模组建蚕业合作社,建立“分户栽桑、集中养蚕、以桑入股、按股分红、联合营销、二次分利”的经营机制,走“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的新路子,从根本上解决单家独户养蚕缺劳力、缺技术的问题。二要实施科技兴蚕。采取“养活、吃饱、良种、良簇”常规技术和“统防统消、小蚕共育、分段饲育、室外省力化、自动上簇”五大配套技术,实施蚕桑种养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经营,力争平均单产突破35公斤。三要优化蚕桑产业布局。切实抓好“三大示范工程”,即国道212线5个乡镇(建兴、碾垭、三官、大王、兴盛)亮点示范工程、省道101线7个乡镇(楠木、中心、五灵、伏虎、双佛、大河、永庆)重点示范工程和升钟库区7个乡镇(保城、双峰、大坪、桐坪、神坝、铁边、店垭)产业扶贫示范工程。努力实现“二三五十”目标,即在全县建成2个万担茧乡镇、3个五千担茧乡镇、5个三千担茧乡镇、10个两千担茧乡镇。力争2010年全县季养蚕2张以上重专大户达到3万户,发种达到20万张,产茧10万担,养蚕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四要拓展优质棉生产基地。金泰纺织公司要进一步拓展新疆兴汇联扎花厂和新疆科坪金泰扎花厂的生产规模,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保证年可供应优质皮棉2万吨以上。

强化调控手段,着力体制创新。按照“政府调控、行政管理、引入竞争、规范经营”的要求,努力完善调控机制,为丝纺行业发展壮大提供有力保障。一要明确发展主体。建议成立丝纺产业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该项工作,并尽快将蚕桑发展权和蚕种发放权收归县蚕桑局,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职能作用。二要完善调控机制。建议县政府对蚕茧收购尽快建立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同时责成蚕茧收购单位按收茧量的一定标准提取蚕业发展风险基金,存入财政专户,在茧丝绸价格低于正常年景一定幅度时,可启用风险基金对蚕农或企业实行补贴,帮助其渡过茧丝绸“疲软期”。三要规范市场秩序。要打破蚕茧独家收购体制,在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条件下,可以从全县的蚕业合作社中有选择性地培养2-3家蚕茧收购企业,适当引进竞争。四要建立帮扶机制。建议县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对基地乡镇和重专户给予项目、资金等政策扶持。基地乡镇也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扶持有技术、有劳力、愿意养蚕的农民集中土地或租赁荒山荒坡栽桑养蚕,重点培育一批栽桑养蚕大户。五要完善考核机制。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茧丝绸行业考核办法,要以新增桑园面积和当年的发种量、产茧量及蚕茧质量等指标来评价基地乡镇的工作,要以对企业服务的满意程度来衡量主管部门的工作,要以入库税金和税金增长比例来考核企业的发展业绩。

实施技改扩能,做大产业规模。坚持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丝纺企业来南部投资办厂,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通过2-3年的发展,力争全县丝纺服装业销售收入突破1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0%以上,实现丝纺服装企业“三分天下”目标。一是加快丝纺产业技改步伐。在丝绸方面,绿神公司新上粗丝和双宫生产线3组,达到15组自动缫。大量采用先进的触蒸、真空助剂、V型煮茧机等制丝生产新工艺和连续化、自动化设备进行生产。在纺织方面,金泰公司要加快技改扩能步伐,力争年内在已有4万环绽纺的基础上,增扩2万绽精梳生产线,使环绽纺生产能力达到6万绽,气流纺生产线要达到1000头,剑杆织机要达到500台,形成年产2000万米以上高档衬衫、西服面料。在服装方面,要加快曲美服装厂房建设,争取年内投产,实现年产200万件(套)衬衫、西服、床上用品及相关产品,用3年时间把我县建成省内最大的丝纺生产基地。二是积极研发丝纺服装新产品。针对21世纪人们对绿色环保织物和服装面料舒适性的需求,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特细生丝、异型丝,重点研发桑皮纤维、麻纤维、复合丝等差别化纤维与真丝、毛、棉、麻混纺,交织成风格各异,具有防缩、抗皱、色牢度强等特点的新型丝绸产品。三是全力打造丝纺服装品牌。要大力推广使用高档丝绸标志,加快建立IS09000-2000质量认证体系,推行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承诺。绿神公司要倾力打造“金鼎”牌生丝,努力提高丝织品质量,生产的白厂丝品质要全部达到4A级以上。四是扎实推进丝纺工业园区建设。对已入区的曲美服装要按照原定投资计划,尽快完成第一期6000万元工程任务,力争在年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宇宙家纺要尽快实施二期工程;绿神公司要力争在年内启动搬迁计划,按照绿色、生态、环保型标准,建立丝绸出口创汇产业基地。

破解资金难题,消除瓶颈制约。我县丝纺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蚕桑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建议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茧丝绸风险基金和“东桑西移”发展资金;要合理调节使用工业发展资金,继续向丝纺服装企业大力招商引资,全方位吸纳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要加大金融机购对贸工农一体化企业改革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各专业银行对有信誉的丝纺加工、出口企业在贷款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建立新型的银政、银企关系,破解企业在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多方努力拓宽丝纺行业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