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不让贫困成为和谐的短板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被一个叫穆罕默德.尤努斯的孟加拉国银行家摘取。他创办了专门从事小额信贷的乡村银行,帮助了数百万穷人。穷人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也因“穷人经济学”享誉全球,总理曾借用其“如果我们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来讲“三农”问题。
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依靠穷人、造福穷人的历史。从党的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讲,也就是依靠群众“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而贫富分化已经成为影响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缓解和消除贫富两极分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任何公民都有理由享受中国在实现现代化、实现繁荣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
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就是创造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则是扶贫开发的根本目的。从仪陇近两年的实践来看,怎样“扶持”?怎样“开发”?决定着“构建”的水平、质量。“扶持”就是不让贫困成为和谐的“短板”;“开发”就是要挖掘有限的资源潜力,一手抓产业培育促进发展,一手抓解决百姓疾苦促进和谐,千方百计保证最大多数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解读仪陇经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扶贫理念的生动实践,感受仪陇变化是和谐发展带来的勃勃生机。
一、试点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经经历20多个春秋冬夏了,为什么还要在仪陇试点呢?很明显是要通过这个“点”研究和解决在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如何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把扶贫开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切实增强开发实效。仪陇的试点正是紧扣时代节拍,着力在“扶”字上做文章。
(1)丰富“扶”的内涵。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所肩负的是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使命。因而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个新情况就是贫困地区面临扶贫开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双重任务。仪陇试点把扶贫开发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重点解决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树立文明新风,民主法制建设,抓好基层党建等六个方面的问题,并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既符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也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拓展了扶贫开发的领域,丰富了扶贫开发的内容,提升了扶贫开发的质量。
(2)改进“扶”的方式。从解决个别贫困群众的温饱到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仪陇试点坚持开发式扶贫,着力于改变扶贫方式,即以146个贫困村为重点,把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人的基本素质“三基”作为主要任务,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分批实施,既坚持了扶贫到村入户的公平理念,又突出扶持重点,较好地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既注重解决当前贫困乡村的突出问题,又强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时间上看,它强调整体利益,而不是局部利益和区域利益;从发展方式上看,它是各要素、各系统的协调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单打一式的发展;从发展类型上看,它是内涵型、质量型、集约型的发展,而不是外延型、数量型、粗放型的发展,极大提高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创新“扶”的机制。创新是促进扶贫工作的不竭动力,仪陇试点在扶贫的群众参与机制、资金投入机制、产业培育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诸如在资金整合上借用国家扶贫项目的帮助,组建了“扶贫互助合作社”,合作社由民主选举成立机构;采取“群众入股、政府配股、贫困户赠股”的方式,由政府引导组建基金;采取“整借零还”的方式支持农民借钱发展、筹钱还本息;合作社设立三个活动中心,每十天召开一次股民大会,向老百姓传授科学技术和交流致富信息,深受村民欢迎和支持。通过扶贫互助社,把农民组织起来,开展技术、信息、金融、购销等生产经营的合作,有利于扭转分散的农户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从根本上克服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农民之间的交流与互信,促进农民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文化生活质量等领域的合作,从而进一步促进邻里之间的和谐。同时全县还根据产业发展、精神文化等不同需求,组建了产业型、文化型等各类专业协会组织253个。
(4)增强“扶”的实效。说一千,道一万,检验扶贫开发成效最终要看是否惠及贫困群众,即生产生活条件是否明显改善,人的综合素质是否明显提高,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是否增强。仪陇试点的回答是肯定的,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总书记关心的26万群众饮水难问题基本解决。以优质粮油、果业、猪业、兔业、劳务输出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培育初见成效,农民年人均增收达300元以上。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试点村中小学生全部享受了“两免一补”,近70%的农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户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80%和60%以上。农村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二、试点实践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新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人”,就是立足于民生、民主,处理好贫困群众的利益关系,不断满足其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社会和谐。
(1)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仪陇试点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我教育双管齐下的办法提升农民的素质,政府主要负责硬件建设,在试点村新建中小学校10多所,改造校舍危房1万余平方米,保证在校中小学生全部享受了“两免一补”,新建农民科技书屋59个、村级文化中心38个。农民群众以协会为载体,通过弘扬“两德”文化、挖掘客家文化、传承“书法、剪纸、绘画”等“三乡文化”,广泛开展“四比四看”教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讲文明、讲卫生”竞赛、开展文艺活动等形式,先后评选出“和谐新村”10个、“和谐农家”453户,农村的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有了明显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
(2)解决“人”的急难问题。解决好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饮水难、行路难问题是仪陇贫困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试点工作就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放在首位,集中力量解决。通过红层找水、建集中供水站等方式解决了84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村社道路139公里,便民路216公里;完成民居“三建五改”3013户,建沼气池3900口,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正在逐步改变。九湾村修起了近8公里的村组公路,石板路通到户,村民们激动地说:“今年从地里挖的红苕和运送肥料到地头都是用独轮车推,往年用肩膀挑,累得腰酸背痛啊。”
(3)增加“人”的经济收入。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试点工作刚刚启动时,仪陇县就明确要求各试点村要以农业产业发展为重点,提出“只有培育富民增收的长效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起真正意义的和谐新农村。”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农民增收短平快项目与长远致富产业相结合,确保每户农户都有增收项目和致富渠道。化马乡虎嘴村依托县养兔协会,按照“公司+农户”运作机制,全村全年可出栏成兔6000只,人均养兔收入可达320元。一时间,老区仪陇的农村,发展新产业成了农民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时全县还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业,初步形成了生猪、獭兔、粮油、水果、劳务输出五大支柱产业。2005年,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60元,比上年增加390元,高出全县20元;减少贫困人口2000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0.5%以下。
(4)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把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变“要群众干”为“群众要干”,是仪陇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在选择试点村上按照“自愿申请、乡镇推荐、考察评估、竞争入围”的原则,由村“两委”组织召开村民大会,民主表决是否愿意实施扶贫新村建设,讨论表决形成新村扶贫实施方案,对有70%以上的农户签定同意实施的村,分片区统一组织演讲答辩,竞争入围。由于群众发展愿望强烈,在参与试点村的竞争时,村组干部和群众都憋足了劲,全力配合参与,场面空前热烈。没有竞争上的村,干部群众也不等不靠,干起来争取支持。通过竞争入围产生试点村,让群众“动”起来、“参”进去,改过去由政府指定变成群众主动争取,在竞争的过程中把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保证了试点村从农民最积极、具备一定条件的村子入手,解决了过去扶贫开发中群众被动参与、存在“等、靠、要”的问题,激活了扶贫开发的原动力。
三、试点探索了扩大基层民主的新机制
仪陇在试点中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探索建立扩大基层民主,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有效机制,激发了生机与活力。
(1)突出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没有民主,谈不上“科学决策”。源自九湾村的民主管村“四权”模式,将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权责进行了科学规划,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权是前提,保障村民会议的决策全是核心,落实村委会的执行权是关键,完善村民的监督权是保障,形成了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既相互约束、又互为补充,高效运转的权力构架,使村民自治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其核心是大事让农民说了算。昆山村认真吸取“乱”决策让群众蒙受损失的教训,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自己投资投劳修路,并及时在公示墙上张榜公布,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很多村民交出了准备维修房屋的钱,村上的几名石匠也放弃了外出打工挣钱的机会。村民范德明说,“公助民办,村里的啥子事情都是我们说了算。”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克服了过去单用行政力量推动而出现的“政府急、敢不敢、农民一边看”的现象,又把增加农民负担和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区别开来,因此农民愿意干而且也干得好。
(2)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任机制。把党管干部与发扬民主结合起来,实行干部民选。村“两委”班子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都是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群众通过“海选”,觉得哪个有能力作为村里的“当家人”就选哪个,推选出来的候选人经过组织审查后,再进行答辩,实行差额投票,选出来的人都让群众服了气,做到了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就选什么样的干部,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就选什么样的干部。周河镇方坝村大到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小到村内的巡山护林员、贫困户的评定,都由群众“海选”产生,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村内事务管理的积极性,营造了浓厚的民主管村氛围,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民主管村、民主兴村的好路子。
(3)突出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政务村务公开透明是落实群众知情权、监督权的需要,也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的现实要求。为确保国家投资项目的资金公开透明,仪陇县委、县政府坚持建设计划与监管计划同步,变事后被动监督为主动事前、事中监督,项目、资金一律公开公示。在大风乡灯包村,每口井的旁边都立了一块公示碑,记载了国家项目投入资金、每户自筹资金、工程总造价、多少户农民受益等,消除了群众的猜疑心,切实做到了“工程不垮、干部不倒”。在重点帮扶对象的确定上,采取由村民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按总户数的10%评定,评定结果张榜公示,并报县扶贫办确认、建卡、登记造册。全县各村的群众还选出了2780名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农民监察”担当起了对村级事务的监管,保证了各项决策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