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刚柔运用寻求党风廉政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刚柔运用寻求党风廉政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刚柔运用寻求党风廉政思考

党章是立党、治党、管党和规范、制约全党行为的总章程,是把握党的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准则,是坚持从严治党方针的根本依据。关于党的纪律建设,党章有明确的规定,可以说,党章也是各项党纪条规的总蓝本。

党章第三十七条规定:“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笔者理解,这条规定体现了党纪“刚柔双重性”特征。其中“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体现的是党纪“刚”的一面,即党的纪律是“钢铁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体现的是党纪“柔”的一面,即党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融“刚”“柔”于一体,党的纪律又是“钢铁纪律”和“自觉的纪律”有机统一体。

党纪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党纪的双重性特征,要求我们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必须把握并顺应这一特征,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节、不同的情节恰到好处地运用工作措施,或刚或柔或刚柔结合。我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般应该按照“柔—刚柔结合—刚”这一顺序来运用相关措施。下面,我就这方面的理解意见略作以下阐述:

一、以柔为先,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中寻求着力点

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基础性工作,属于柔性措施。“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由于共产党员有着比普通公民更高的思想觉悟,因而,加强对党员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是一个对党风廉政建设容易奏效的着力点。在实施教育操作中,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素:

一要明确教育主题,营造良好氛围。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必须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中心来确定教育主题。比如,近年来我们开展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活动、“两个务必”教育活动,都是根据当时的形势确定教育主题。去年至今,我们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廉政文化“六进”为主题,深入开展了内容众多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由于主题鲜明,涵盖的内容的广泛,促进了良好氛围的形成,加上工作做得深入,所以取得的教育实效也是相当明显的。

二要丰富教育内容,注重内容配置。在实施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工作中,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必须突出重点。当前,重点要坚持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进行党规党纪教育,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要大力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育;扎实开展党章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的教育,着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遵守党纪国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组合配置教育内容,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要改进教育形式,注重综合效应。党性党风党纪教育采取何种形式和载体是党内教育能否取得综合效应的重要条件。要运用好会议、培训、党校、电视、报刊、网络等阵地,搭建多种教育平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相关内容多样化渗透,不断改进教育形式,切实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一是利用党校、会议、培训等,搭建课堂教育平台。通过在党校开设廉政党课,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利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通过召开反腐败报告会,增强党员干部对反腐败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对新提拔干部和领导干部配偶进行廉政培训,扩大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辐射作用。二是利用报刊、教育读本等,搭建文字教育平台,增强教育的渗透力。三是利用电视等媒体,搭建电化教育平台,通过播放党风廉政电教片等强化反腐倡廉舆论氛围。四是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等载体,搭建信息教育平台,增强党风廉政教育的时代性和时效性。五是利用图片展览、书画展览、公益广告、文艺汇演等形式,搭建社会教育平台,把反腐倡廉教育推广到社会各界群众之中,从而增强全社会反腐倡廉的意识,促进“以廉为荣,以贪为耻”风尚的形成。

二、刚柔结合,在制度建设和监督制约中寻求着力点

(一)制度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根本方式,具有规范性、强制性、明确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因而是一种刚柔结合的反腐倡廉措施。当前,各级纪检监察组织都注重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寻求着力点。笔者建议纪检监察组织在制度建设中至少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讲求制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要深入分析当前腐败形成的深层次动因,加强制度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标准,通过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增强制度建设的实效性。

二要不断提升制度的系统化、法制化水平。要遵循国家的法制统一性原则和党在政治上、组织上集中统一的要求,把制度建设置于党纪国法建设中,统筹安排,做到与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党内法规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基本政策保持高度一致。

三要广泛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激发群众参与制度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要认真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进而把群众意愿升化为具体制度。

四要把制度的理念渗透到人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多种文化表现形态之中。要将人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道德标准,通过适当的程序上升为制度,反过来又运用制度的规范作用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五要提高制度的执行能力。要建立健全制度教育机制,提高广大党员干部严格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奖惩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纠,切实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建立和完善制度执行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责任内容、责任分工、考核方式、责任追究等具体内容,确保制度落到实处。

(二)和制度建设一样,监督制约也具有刚柔结合的特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监督制约机制,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统筹规划。在完善监督制约措施中,各级纪检监察组织重点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和完善旨在监督规范领导干部行为的各项制度。①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领导班子内部要严格按照《党内监督条例》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使之制度化;②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实行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审批和使用等重大事项定期报告制度和检查监督制度;③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收入申报制度、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改进和强化对领导干部公务活动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二是减小权力不当行使的空间和条件。目前至少需要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①大力推进行政法制建设,营造依法行政的良好环境,以法制化规则和程序制约权力的运行,使掌握权力的人员只能在法律限定的范围、程序、程度上行使职权;②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精简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行政机构,限制与制止权力进入市场,逐步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③大力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应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一律取消。可以通过市场调节运作的,一律运用市场机制来运作,如建立有形建筑市场、实行工程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④深化政务、村务、厂务公开,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为广大群众直接对政府权力进行全面、广泛的监督敞开渠道。

三是合理设置机构职权形成权力制约关系。建立监督制约机制离不开改革,应依据权力制约原理,调整部门职能分工,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形成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平行交互监督制约的机制。此外,对于不利于权力分解的岗位,可实行岗位轮换、干部交流制度。

四是促进专门机关监督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主要强化三个方面的监督制约:①进一步加大纪检监察、审计等专门机关的监督力度,加强对行政权力和行政违纪的监控,对容易发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部门和环节尤其要加强监督检查,防止权力越轨和滥用;②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公开性、快捷性的特点,及时揭露各级领导干部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纪违法行;③加强群众监督。注重建立人民群众批评监督的渠道,如群众举报制度、特邀监察员制度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批评监督的权利。

三、以刚为器,在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中寻求着力点

尽管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但我们却不能保证每一名党员都能严格遵纪守法,也不能保证教育、制度、监督对每一名党员都能奏效,因而在党风廉政建设中也就必须使用惩处手段。惩处是刚性手段,是最具威慑力的反腐倡廉措施。笔者认为,纪检监察组织在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工作中,应着力于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作重点必须突出。当前,要按照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的要求,重点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违纪的案件,严肃查办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贪污贿赂的案件,利用人事权、司法权、审批权谋取私利的案件,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以及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案件。查办金融、工程承包、土地管理、矿产开发和政府采购等领域的案件。同时,还要注意查办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尤其是发生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失职渎职案件。

二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当前,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要紧密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而展开。商业贿赂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极易引发国家公务人员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侵蚀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对商业贿赂案件必须依法坚决查处。

三是要正确处理惩治和预防的关系。既要坚决惩治腐败,又要有效预防腐败;既要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又要重视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既要查处严重阻碍和破坏改革发展的行为,又要支持和保护广大党员干部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