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发展林业生态建设调研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会发展林业生态建设调研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社会发展林业生态建设调研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生态安全体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赋予林业生态建设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林业生态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

一、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生态安全问题是世界仅次于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之外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

从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高度审视人类社会,就会发现人类社会正面临一个比“国家安全”更严峻的安全问题,即生态环境安全问题。自从人类具有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之后,人类就成了破坏自然生态的主体,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就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利用和消耗,带来的是全球性的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自然资源迅速枯竭、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遭到破坏、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水资源短缺、荒漠化、物种灭绝、人类疾病增加……一系列的灾难性恶果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安全,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警示我们,人类社会生存的支持系统正在退化,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环境基础正在动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验。生态失衡与环境污染对人类安全构成的重大威胁,从趋势上讲,其重要性将越来越超过军事安全。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报告,全世界每年死亡的4900万人口中,75%是由于环境恶化所致。生态安全问题告诫人类:在未来的岁月里,生态环境将要决定一个民族的兴亡!因此,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安全体系就成为了当今社会仅次于和平与发展之外人类承担的最重要的职责。

所幸的是,人类在征服和利用自然获取巨额财富并造成严重自然灾难的同时,巨大的反差促使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从十九世纪开始,人们从哲学和实践的层面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运用到了实践当中。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黄石公园,标志着人类开始在开发利用环境的同时也承担起了保护自然环境的义务。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反思和认识迅速提升,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此后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的问世,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已成为全球共识。

以林业生态建设为主的生态安全体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

本质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就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同时不断改善自然、完善自然的过程,其主题就是保护自然、恢复自然、改善自然,其中生态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关键,是所有的资源(包括能源、原材料)运行的环境载体,是许多可再生资源孕育和循环的母体,几乎所有的自然问题都要在生态和环境中体现。因此,生态建设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中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建设又处于主体地位。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中,有两个位于林业生态建设的范畴之中:一个是森林,另一个是湿地。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有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大气、防止污染;降低气温等诸多作用,对维护陆地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着支柱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肺”。森林所具有的综合环境效益也是非常显著的,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计算的森林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环境效益总价值为1*万亿日元,相当于1972年全国经费预算的总和;芬兰森林的环境保护价值为53亿马克,是其木材总价值的3倍;美国计算的森林环境价值与木材价值之比为9∶1。同样,湿地在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防浪固岸和维护国土安全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据国际权威自然资源保护组织测算,全球生态系统总价值为33万亿美元,仅占陆地面积6%的湿地,其生态价值就高达5万亿美元。我国的生态系统价值为7.8万亿人民币,占国土面积3.77%的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达2.7万亿人民币。

因此说,以林业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之本,良好的神态是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性标志,只有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才能促使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只有全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才能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从历史发展看,经济社会发展决定着生态建设发展的进程。中国5000年的历史发展表明,在人类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对生态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导致了楼兰古国的湮灭、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黄河断流、长江水患频繁、淮河流域水质污染严重、沙化土地急剧扩大等一系列生态灾难,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走的是一条破坏自然生态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巨大需求,自然生态资源被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致使自然生态资源大量减少,生态状况不断恶化。目前我国生态状况令人堪忧: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18.21%,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1.5%,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2%和14.58%;全国围垦湖泊达130多万公顷,导致900多个天然湖泊消失;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1%;全国荒漠化土地仍达267.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达174.3万平方公里;草原严重退化面积近1.8亿公顷,占到了全国天然草原面积4亿公顷的45%;淡水资源、城市大气污染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对生态建设的认识和需求开始发生改变,国家陆续启动实施了生态治理工程,我国的生态建设逐步进入了恢复和良性发展时期。以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为标志,生态治理行动摆上了经济建设发展的日程:1991年国务院批准启动了《全国防沙治沙工程规划纲要》,防沙治沙专项工程开展;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始实施,到新世纪全国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资源;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实施,惠及西部12个省(区);*3年西部牧区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重点治理项目实施;新世纪开始全面关停并转“五小”企业,积极开展江河、湖泊的水质污染治理;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和政策的出台,使我国的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建设步入了破坏和治理相持的阶段。到*6年,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公顷,与1978年相比,增加了0.41亿公顷,年均增加14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8.21%,与1978年相比提高了4.29个百分点;全国建立自然保护区2395处,保护总面积15153.5万公顷,占到了国土总面积的15.16%,40%的自然湿地得到保护;全国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流失面积由过去的367万平方公里下降到目前的356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1万平方公里;全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050万公顷,12%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重点省区土地荒漠化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治理面积大于扩展面积的重大突破;全国累积种草保留面积达到400万公顷,草原围栏面积787万公顷,禁牧休牧轮牧草原面积1300万公顷,3000多万头牲畜从依赖天然草原放牧转变为舍饲圈养;关停并转污染企业10777个(*5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全国的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积极、负责的态度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三北”防护林工程被成为“生态工程之最”、“中国的绿色长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组织专门致信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委会,充分肯定了我国在防治荒漠化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二、对我市生态环境形势的基本评价及原因分析

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段,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域辽阔,区域北部被巴丹吉林、库穆塔格两大沙漠包围,从东到西有长达1000多公里的风沙线,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9亿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66.8%,而绿洲面积只有2500万亩,仅占国土面积的8.68%,是全省乃至全国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森林面积只有540万亩,森林覆盖率1.87%,绿洲内森林覆盖率也仅有16%,草原退化面积达3000万亩,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市由于生态恶化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年均近亿元。目前全市生态面貌的总体趋势是:绿洲内小环境通过积极的人工治理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绿洲外土地沙化与荒漠化程度仍在加剧。

总的来说,我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一个是自然原因,另一个是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一是由于我市深居内陆,呈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平均不足1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多毫米,降水量远远不能跟上蒸发的需要,造成了天然湿地的逐年萎缩。如敦煌的湿地已由建国初的375万亩减少到了目前的270万亩。二是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大气变暖,气温升高,河西走廊人民赖以生存的祁连山冰川受温度影响,融化速度加快,雪线逐年上移,近20年来水总量减少近20亿立方米,年均1亿立方米,使天然绿洲的需水量大量减少。

2、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增加以及草原超载放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一是人口增加造成非回归性用水量大大增加。据资料介绍,我市人口在50年代初为38万,而目前达到近100万,净增62万。二是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的压力。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在50年代初为90多万亩,现在增加到了近300万亩,净增*万亩。这一现象导致了绿洲外围生态水的供应量大幅度减少,加剧了沙漠化进程。玉门的干海子,在80年代初还是水草丰美,飞鸟遍布,由于上中游大量截水,目前已成为了“永远的干海子”,地表已完全裸露,飞鸟绝迹,水草开始干枯,成为了新的风沙源头。敦煌的西湖自然保护区,由于疏勒河及其支流党河上游修建水库截流用于农田灌溉,目前已有20%左右的胡杨林和其它天然植被干枯死亡,防风固沙能力大大下降。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的压力。由于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地表河水缺口大,抽取地下水的量急剧增加,造成地下水位普遍下降2-10米,一些原本依靠地下水生存的根系不够发达的植物大量枯死,也导致了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如金塔盆地,由于大量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普遍下降5米以上,原有近7万亩的胡杨林开始退化,大部分树梢已干枯死亡,地表原来年生长量1-2米高的芦苇等草本植物,现今年生长量只有20厘米左右,且有30%的已干枯死亡。四是草原超载放牧的压力。由于近些年来畜牧业发展较快,畜群大量增加,可利用草场已由过去的每个羊单位占有面积85亩下降到了29亩,减少3倍,造成草场覆盖度严重下降,天然草场不断退化,裸露沙地不断增多,沙线不断前移。据统计,我市6900余万亩的天然草场中,退化草场已达近3000万亩,占到了可利用草场的40%以上。

三、“十五”以来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五”以来,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确立了“生态立市”的目标,按照“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拒风沙,绿洲外围大面积封滩(沙)育林育草,绿洲内部积极开展人工造林”的林业建设思路,大力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作业面积72万亩,其中成林24万亩,新增封滩育林成林面积123万亩,森林总面积达到54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7%,比“九五”末提高0.5个百分点。

绿洲内防护林网体系得到了完善,建设成效显著。

以改善绿洲内生态面貌为主要目标,保护与发展并重,加快农田防护林、绿色通道、风沙口治理、特色经济林等生态工程建设步伐,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一是以提高农田防护效益为中心,围绕村组抓落实,新建改造并举,以“三边”(地边、路边、渠边)以及新开发区为重点,每个自然村民小组每年更新改造或新建农田防护林1000米,共完成农田林网1.16万公里,折合面积8.8万亩,农田林网化率稳定在90%以上;二是坚持“多树种、宽林带、大通道、高标准”的建设要求,以国道、省道等主干线绿化为重点,各级道路绿化全面推进,共完成绿色通道建设2*多公里,道路绿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绿色通道建设工作受到了省林业厅的高度评价,肃州区酒火路绿色通道获得了“甘肃绿色通道第一路”称号。三是以风沙口治理为重点,人工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并重,治沙造林工程稳步推进,累计造林13万亩,综合治理面积达到23万亩,全市一大批重点风沙口得到了基本治理,一些面积大、危害重的沙源初步得到控制,绿洲边缘受风沙危害的70万亩农田基本恢复生产能力;四是以提高林产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新建与改造特色经济林10.8万亩,发展起了肃州区、金塔县的优质梨和敦煌市的优质桃、杏、葡萄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

绿洲外围天然生态植被得到了加强保护,建成了天然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

多年来,我市把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作为林业工作的重要任务,积极开展封滩(沙)育林育草工作,对自然资源实行了强制性的保护。一是按照“大范围封育、小区域治理”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天然生态植被封育保护工作,实施封滩育林面积178万亩,在绿洲外围建成了一道防风固沙的天然绿色屏障,*4年酒泉市获得“全国封滩育林先进单位”称号。二是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新建立敦煌西湖、肃北盐池湾、阿克塞安南坝等3个国家级和金塔沙枣园子等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增加自然保护区面积2628万亩,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7个,保护总面积达到7336.4万亩,占到了国土总面积的25.5%,众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三是加快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进程,积极争取将846万亩生态公益林列入国家保护补偿范围内,进一步加大了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

注重人居环境改善,城区绿化美化工程效果明显

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型园林化城市为目标,大力开展城区绿化美化工程,加快建设城区周边防护林带,城市、集镇绿地规模不断扩展,绿化品位明显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7.24%,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86平方米,建成了肃州区城防林、金塔县航天广场、敦煌市党河防护林等一大批城市绿化美化精品工程。

四、今后一个时期酒泉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发展思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把保护自然生态放在优先位置,绿洲外围大规模封滩育林育草,绿洲内辅助人工造林;以项目作支撑,不断加大林业投入;完善政策,调整林产业结构,激活发展机制,扩张林木资源规模;大力推广应用林业节水措施,发展生态节水型社会;科技兴林,不断提升林业科技含量和水平;坚持依法治林,保障林木资源安全;继续巩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良好态势,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而不懈努力。

根据我市市情和生态建设实际,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林业生态建设的奋斗目标任务为:到2010年,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封滩育林育草300万亩,林木总面积达到93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以上,绿洲外围风沙得到有效控制;到2020年,完成人工造林30万亩,封滩育林面积300万亩,森林总面积达到12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左右,重点风沙口得到治理,土地沙漠化面积减少,自然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人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生态建设的工作重点是:

1、把保护自然生态放在首要位置,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继续把保护自然生态资源放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首位,坚持绿洲外大面积封滩育林育草不动摇,通过大力实施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封滩(沙)育林育草、湿地保护、草原“三化”治理、禁牧休牧等工程,促使天然植被大面积恢复。到2010年,累计封育成林面积达到800万亩,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8000万亩,860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得到全面保护。

2、加快绿洲内绿色通道和农田林网建设,健全绿洲内防护林网体系。坚持不懈地实施农田防护林建设,建立健全农田内大型骨干林带,五年中完成农田防护林面积4万亩,力争农田林网化率达到92%以上;大力推进以国道、省道、县乡道路绿化为主的绿色通道建设工程,每年完成建设任务不小于300公里,折合面积1万亩,各级主干道路适宜绿化地段全部得到绿化。

3、加大防风治沙力度,有效遏制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坚持将防沙治沙作为一项重大工程,认真抓好风沙口治理、日协贷款防沙治沙、封沙育林等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重点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沿北部风沙线建成较为完整的防风固沙生物带,遏制土地沙漠化。到2010年,争取在全市实施20个规模较大的风沙治理项目,完成治沙造林10万亩。

4、加快城市村屯绿化,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以增强城市和集镇生态功能,建设生态型园林化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村镇、居民小区绿化美化力度,加快城区周边防护林带建设,配套建设城市园林小景,不断扩展绿地规模。到2010年,把7个县(市、区)城区及15个重点集镇建成园林化城镇,50%的乡镇、30%的村建成林业生态小康村镇,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布局合理,景观优美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