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和谐消费环境调研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和谐消费环境调研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和谐消费环境调研

在中央“扩大消费”政策的引导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我省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活跃,城乡居民消费心理日趋稳定,消费升级趋势更加明显,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大型商业企业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即不尽人意的消费环境,导致消费心理的低迷和消费行为的收缩,影响了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本文通过对我省居民消费现状、消费环境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新一轮市场空间和经济发展空间中如何把握经济增长的良好时机,消除消费梗阻,构建良好的消费环境,不仅有利于促进消费,也有利于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在中央“扩大消费”政策的引导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我省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活跃,城乡居民消费心理日趋稳定,消费升级趋势更加明显,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大型商业企业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即不尽人意的消费环境,导致消费心理的低迷和消费行为的收缩,影响了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当前,在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带动城乡居民消费日趋活跃,消费总量继续扩大,形成新一轮市场空间和经济发展空间。因此,把握经济增长的良好时机,消除消费梗阻,构建良好的消费环境,不仅有利于促进消费,也有利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省消费市场发展现状

(一)消费市场进一步活跃,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物价的平稳运行,为我省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省消费市场日益活跃,消费规模不断扩大。*6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0年的1320.8亿元提高到2704.23亿元,零售总额规模扩大1383.43亿元,消费规模年均扩大230.57亿元,年均增长12.7%,且从环比发展速度看,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增长速度由*0年的10.2%提高至*6年的15.3%。其中:仅限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的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食品、饮料、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和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143.8亿元,比*0年增长2.7倍,年均递增24.2%,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11.5个百分点。

(二)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随着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热点消费商品持续快速增长,对消费品市场的增长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拉动作用。一是与住房相关的消费品增势迅猛。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与住宅产品相关的消费品迅速成为市场新宠。*6年我省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743.39万平方米,较*0年增长1.2倍,在商品房销售红火的助推下,*6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家具类商品零售额4.86亿元,比*0年增长12.5倍,年均递增54.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8.37亿元,增长21倍,年均递增67.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58.25亿元,比*0年增长3.7倍,年均递增29.5%;二是汽车消费成为一大亮点。*6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汽车零售12.39万辆,比*0年增加10.89万辆,增长7.3倍;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70.08亿元,比*0年增长10.1倍,年均增长49%;三是石油及石油制品快速增长。在汽车消费大幅增长和石油价格上涨的双重影响下,石油及石油制品消费快速增长。*6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203.97亿元,比*0年增长7.4倍,年均增长39.5%;四是提高生活质量和满足精神需求的消费品不断升温。随着百姓生活逐步迈入小康,对生活质量需求和满足精神享受需求的追求进一步增强,带动了相关消费品的销售。*6年我省金银珠宝类和化妆品类零售额分别为6.8亿元和8.14亿元,分别是*0年的3.2倍和5倍,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1.46亿元,是*0年的2.3倍,体育、娱乐用品类2.8亿元,通讯器材类产品16.31亿元,分别是*0年的3.5倍和10.5倍。

(三)大型商业企业发展迅猛,企业效益状况良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部份商业企业以其资金、信息、人才、营销优势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逐步做大、做强,成为流通领域的领头羊。*6年我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达2436家,比*0年翻了一番,批发企业平均销售规模由*0年的1.18亿元提高到*6年的1.87亿元,零售企业平均销售规模由*0年的2759.69万元提高到*6年的5685.52万元。在企业经营规模扩大的同时,企业效益状况良好,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盈利水平提高。*6年我省限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6.06亿元,比上年增长25.2%,企业总资产报酬率由上年5%提高到6.2%。在盈利提高的同时,企业的成本、费用得到控制,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6年限上批发零售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2.4%,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二是企业经营活力增强。*6年限上批发零售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2.2%,接近国际上公认60%的较好水平,且企业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说明企业运用外部资金扩展业务、获取利润的能力得到提升,企业经营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经营者对企业前景较为乐观。三是企业对财政贡献增加。*6年限上批发零售企业上缴各项税金55.17亿元,比上年增加6.31亿元,增长12.9%。

(四)连锁经营业态快速发展,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跨国零售企业和外省大型连锁企业纷纷抢滩我省市场,基本形成了本地连锁企业、国外连锁企业、外省连锁企业齐头并进的流通格局,大商场、大卖场、超市、便利店、专业(专卖)店等新型业态发展势头强劲。*6年全省共有177家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店),比*5年增加了40家,实现零售额137.73亿元,增长79.6%,占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的比重由*5年的14.0%提高到19.2%,拉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增长11.1个百分点,对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17.0%。同时,*6年全省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年实现成交额736.37亿元,比*5年增长17.5%,其中实现零售额240.09亿元,增长14.1%。同时,专业市场不断壮大,交易特色日益鲜明,*6年我省亿元市场中专业市场79个,比上年增加27个,占亿元市场比重较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

(五)假日经济促进作用突出,住宿餐饮市场方兴未艾。自*0年5月,中国正式实施黄金周休假制度以来,假日经济一直令人瞩目,各商家紧紧抓住假日商机,针对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努力提高营销水平、提升服务品位、扩大商品销售,精心策划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吸引不少消费者,使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得到释放,促进了节日市场的活跃。而以“黄金周”旅游消费为龙头的假日经济,带动了我省住宿餐饮业快速发展,同时,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创新及消费观念的转变,追求方便、快捷、舒适可口的饮食已成为一种趋势。餐饮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及时调整经营方式,改善卫生环境,提高菜肴品质和服务质量,各种风格、档次的菜肴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居民消费需求,年夜饭、婚宴、同学聚餐、家庭聚餐的增加,拉动了餐饮业的增长。自*0年“五一”以来的22个“黄金周”,我省共接待国内游客7051.86万人次,旅游收入372.96亿元,据测算,在旅游收入中近30%的收入为住宿、餐饮收入。*6年我省住宿餐饮市场实现营业额371.73亿元,较上年增长13.5%。

二、当前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市场发展落后于城市市场。在市场环境已转向买方市场的今天,大多数商品在城市市场处于饱和及过剩状态,然而却很少有企业去抢占农村市场,致使有些日用工业品在农村市场甚至出现脱销断档,农村居民收入低于城市居民收入,使得农村市场的发展一直滞后于城市市场,而持续活跃的城市市场引领并决定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所占市场份额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6年我省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1743.20亿元,比*0年扩大994.89亿元,年均递增15.1%,所占市场份额由*0年的56.7%提高到64.5%,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农村消费品市场则明显落后,*6年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961.03亿元,仅为城市的55.1%,比*0年增长67.9%,年均递增9%,较城市低6.1个百分点,所占市场份额由*0年的43.3%缩小为35.5%。

(二)小规模经营格局尚未改变。目前,我省商贸流通业依然呈现“专业批发市场虽大不强,传统百货业不大不强”的局面,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业规模小,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与国内一些发达省市相比,我省商贸流通业规模效应相对较低,影响企业发展后劲。*6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限额以下贸易企业和个体户实现零售额占59.5%,限额以上企业所占比重不足30%,即市场经营主体仍然是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小规模企业及个体经营户,而周边的浙江(32.8%)、江苏(32.3%)限上企业零售额所占比重均超过三成,上海则高达80%以上。

(三)标志性的消费热点仍未形成。从历史上看,我国消费的增长高潮时期均有相应的消费热点出现。1984-1988年的消费高潮是以一般彩电、冰箱、洗衣机为标志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并伴随着家电投资热和居民收入高速增长的出现;1993-1996年是以大屏幕彩电、高档电冰箱、多功能洗衣机等高档家电为标志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并伴随着房地产投资热和居民收入高速增长的出现。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我省目前已经形成了住房消费、居民汽车消费、通信及电子产品的消费、节假日消费及旅游消费等一些消费亮点,促进了消费的稳定增长,但始终未能形成大的消费热点,也没有产生任何投资热,更没有出现居民收入的高速增长,因此难以拉动消费的高速增长。

(四)商品结构与需求结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省城镇居民生活已基本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普通居民消费已从简单的物质满足阶段提升到精神享受阶段,而生产结构未能及时得到相应调整,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矛盾日益尖锐,供给过剩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据商务部供求状况调查结果显示,*6年下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72种,占28.7%;供过于求的商品428种,占71.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五)物价上涨加大低收入及困难家庭压力。从*6年第三季度开始,居民消费价格有攀升的趋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上涨。进入第四季度后,全国物价水平涨势比较明显,尤其是人民生活基本用品的食用油、米、面等,对低收入阶层产生较大的影响,加重了他们生活消费负担,使他们为了保持收支平衡而被迫减少消费的商品数量,影响生活质量。今年一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373.76元,涨价因素致使居民消费多支出131元,相当于抵消掉35%的工薪增收。其中,因食品价格涨幅较大,人均食品消费多支出107.56元,占涨价消费多支出部分的82.1%,在各类消费中影响最大。面对各地普遍性出现的涨价风潮,承受能力最薄弱的城市低收入及困难家庭则倍感压力沉重。

三、内需不足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我省消费品市场出现了升温的势头,增长速度虽然逐年加快,但是与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内需不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造成这一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收入因素的直接制约,也有来自消费环境等非收入因素的制约。

(一)收入因素制约

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百姓消费水平高低最直接的因素是百姓购买力的强弱,而购买力强弱又由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尽管近年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与经济增长及财政收入增长水平相比,仍然滞后。*0-*6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3%,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8%,低于同期GDP及财政总收入的增长幅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更是缓慢,*0-*6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6.9%,分别低于GDP和财政总收入增长幅度5.3和11.4个百分点。

2、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6年占全省人口50%以上的广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虽然比*5年增加383元,达4833.35元,增长8.6%,但也只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1%,少8920元,收入差距是*0年的2.1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抑制更加突出,使得农村居民总体仍维持在一般消费水平上,影响了主流中档商品消费在农村市场的普及。

3、高收入与低收入阶层收入悬殊。根据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富裕阶层存在明显的高储蓄和低消费倾向,而低收入阶层尽管具有高消费倾向,但缺乏相应的购买力。目前我省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的10%的人与收入最低的10%的人的收入差距相差6.5倍,收入差距的扩大除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外,另一个影响就是直接影响到商品的消费。从消费支出看,高收入消费支出为低收入阶层消费支出的4倍,较收入差距缩小2.5倍,即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并且实际消费商品数量相对更低。

(二)非收入因素制约

1、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市场环境包括市场交易硬件设施、交易制度、信用制度、厂商服务水平、市场监管体系等内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市场信用水平低下,表现为假冒伪劣产品充斥食品、医药、保健、建材等产品市场。尤其是在县级市场和农村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大牟其利。二是厂商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售后服务网络不健全、服务承诺如同虚设、强行收取服务费用、延迟服务时间、服务质量和技术低劣等。三是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主要是法制的不健全及威慑惩罚力度不够、行政执法部门职责划分不清与多头执法、执法的权力不到位、产品质量抽检、检测费用和办案经费严重不足,检测设施匮乏、手段落后等造成市场监管乏力。四是农村消费市场体系不完善,包括市场载体发展不平衡,商业网点少,购物不方便,农村商品流通渠道单一,农民只能“柴米油盐找个体,日用百货赶大集,家用电器跑城里”。五是农村的生活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大部分的农村缺少文化、体育、娱乐等生活性基础设施,使得农民无法将潜在的购买力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如:用水不方便或没有自来水,洗衣机的使用受到限制;有线电视网络和宽带覆盖面还不够广,限制了彩电和家用电脑的普及等。

2、政策环境制约消费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多项制度改革,包括劳动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福利住房制度、公费医疗制度、教育制度以及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各项改革,在较短的时间内采取了较为激进的“攻坚”改革方式,原来由单位和社会共同承担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成本改由居民个人承担。在收入增长不同步的情况下,这种大规模改革改变了居民对家庭医疗、住房、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支出预期,不得不减少即期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这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收入增长的消费效应。此外,在消费政策方面,与汽车、住房、耐用品等大宗消费相关的消费信贷政策及其它相关政策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消费信贷覆盖面不宽、信贷方式单一等,都对消费需求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居民消费文化理念欠佳。消费文化含量的高低是体现居民消费质量的重要方面,提高居民消费的文化含量有利于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在当前我省消费生活日益丰富、消费选择空间不断扩大的同时,一方面,消费异化、炫耀消费等现象也不断出现。如婚姻喜庆大操大办等铺张浪费的陋习还相当严重,从而造成大量的积蓄以浪费的形式消费完,而并未给消费者本人带来很好的效用。另一方面,传统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量入为出”的传统生活方式,“攒钱养老、积累为后”的消费心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态度普遍存在。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能自己种的不买,能凑合用的不换,能不花钱的不花”的基本消费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结构的升级。

四、改善消费环境的主要对策

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是近年来每次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提出的要求。

*7年我省经济工作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目前经济增长方式还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存在很大问题:高投资带动的增长导致资源消耗大、环境压力大;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对出口增长的压力增大。因此,充分挖掘消费潜力、提高最终消费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将起到促进作用。一是*7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认真落实促进农村增收减负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村商贸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条件”。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这些都实质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购买力。同时,随着农村地区惠农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和落实,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也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各地政府对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和改善生活生存环境重视程度的提高、措施力度的加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将稳定提高。二是在活跃农村市场方面,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的深入,将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农村现代化流通网络体系,规范农村市场流通秩序,保障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居民消费安全,有力地开发和培育农村市场。三是除了农村地区,城市也有一系列减轻居民负担和促进消费的措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提高和覆盖面的扩大,将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地区贫困人口的经济困难。从城镇居民收入来看,*7年收入增长保持快速平稳趋势。*7年一个重要利好就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涨工资,此举惠及千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将对这些员工及家庭的收入增长产生明显作用。此外,消费者预期指数不断攀升,而消费者信心指数在*6年末也不断上升,表明消费者对未来基本保持乐观态度。因此,在新一轮消费需求扩张及消费结构升级中,要加强引导、增加收入、培育热点、优化结构,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㈠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改善消费市场环境。

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尤其是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要积极推动农村流通主体创新,主要是加快培育一批面向农村的商业龙头企业,推动其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为基础的现代流通方式,扎根农村,良性发展,建立新型农村商品市场体系,促进工业品下乡。加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降低农村物流成本。加强农村交通、运输、货场等物流基本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物流条件。

另一方面,要持续营造放心消费环境。要充分调动消费者协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管理、卫生执法等市场监管机构的积极性,持续开展放心消费环境建设,包括推行食品放心消费工程、企业诚信工程、反垄断工程、公众参与监管工程等,推动企业讲诚信、不欺诈、不垄断,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

㈡不断完善消费政策,增强配套政策合力。

首先,完善消费信贷,加强消费信贷体系建设。要抓紧有关法律法规建设。要加快制定《消费信贷法》,规范、约束消费信贷活动中涉及的法律主体行为。完善汽车、住房、教育等消费信贷政策,扩大贷款人范围,改善信贷服务,简化贷款手续,丰富信贷品种。要进一步拓宽消费信贷范围,发展多元化信贷方式。鼓励商业银行积极与商家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耐用消费品贷款,支持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

其次,积极优化住房、汽车、旅游等配套消费政策。住房、汽车、旅游等消费是新时期消费的重要内容,除调整信贷政策外,仍需对相关政策进行积极调整、优化。住房消费方面,尽快完善住房二级市场的相关配套政策,盘活城市中的存量住房;加强中低价位、面积适中商品房供给,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并对低收入人群购房实行补贴;对投资购房作严格控制,通过加税、加息等方式提高购房成本。汽车消费方面,要规范汽车市场秩序,简化购车手续,降低新车购买税费和二手车交易税费,规范和清理车辆使用中的各种收费;鼓励发展小排量、低油耗、安全可靠的经济型汽车等。旅游消费方面,可考虑在“黄金周”休假基础上,鼓励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促进旅游消费发展。

㈢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当前消费需求不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相当一部分人对收入增长预期下降,而对消费支出预期提高。支出预期提高与就业、养老、医疗、住房和教育等方面改革措施的推进有关。它将导致人们增加储蓄、降低即期消费欲望,增加了市场商品销售的困难。因此,要加快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教育体系,改善居民收入支出预期。要进一步完善和推进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建立农村大病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失业保险制度建设,探索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并轨;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定和扩大社会救助体系。同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稳定公共教育收入渠道,加大公共教育支出,真正实现义务教育。

㈣更新传统消费观念,构建健康消费文化。

一是要提高全民健康的消费文化意识。这是建立健康消费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优良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为内容,倡导文明消费、合理消费、科学消费,鼓励民众自觉、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消费思想、消费误区,形成健康消费文化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促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消费方式。

二是构建公共文化体系,不断提高全民思想素质和科学素质。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科学素质是健康消费文化的基础。要不断加强文化创新,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力度,丰富公共文化内容,增强基层文化服务能力,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为提高全民思想素质和科学素质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加强正面宣传,用积极健康的先进文化引导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文明消费和科学消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㈤转变陈旧消费模式,倡导可持续消费

可持续消费着眼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旨在满足基本需要和逐步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和有效使用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减轻对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压力。一是加强示范和引导,提高可持续消费意识。政府、社会团体及媒体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善待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消费意识,加强示范和引导,带动企业开展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活动,从根本上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二是建立“低消耗、低排放”的生产模式,以可持续生产促可持续消费。鼓励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技术,大力开发和引进高效能源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大力开发和利用资源节约技术和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促进企业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支持企业增加旨在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投入;三是加强对消费方式的调控作用。采取奖罚、税收、价格等方式,激励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行为,限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行为。

㈥培育新型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调整产品结构,培育和扩大新型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政府应积极发挥流通业的先导作用,引导生产企业积极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适销对路新商品;并对住房、汽车、首饰、休闲旅游、健康保健等热点消费领域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和政策支持:一是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新型消费领域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政策;二是加强对新型消费领域的市场监测和分析,促进相关商品的市场导向和服务完善。当前以文化、教育、旅游、娱乐、体育为主的非商品性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消费领域在不断拓宽,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消费档次由一次性购买“万元级”向“十万元级”过渡,其典型代表是住房与汽车,这种消费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累积过程。政府应采取有力政策,增加居民收入,尽快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实现消费结构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