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济发展情况调研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根据黄省长莅临省统计局调研时指示要求,我局于4月下旬赴宁德开展*经济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对三都澳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
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区域包括宁德市沿海蕉城、福安、霞浦、东侨四个县(市、区、开发区)的20个乡镇(街道),陆地面积1630.10平方公里,占宁德全市总面积的12.2%;海域面积714平方公里,占宁德全市总面积的1.6%;*6年末,该区域人口71.08万人,占宁德市总人口的21.7%。
三都澳地处我国大陆黄金海岸线中段,是世界少有、国内仅有的深水良港,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一是水域宽阔,水深良好。三都澳10米以上深水域有173平方公里,是宁波北仑港的26倍,是荷兰鹿特丹港的8倍,可建数十个1万-50万吨级泊位,在任何潮位上都可以随时航行和停泊30万吨巨轮;*岸线总长171.4公里,其中深水岸线78公里,是宁波北仑港的5倍,是日本横滨港的3倍,超过荷兰的鹿特丹港,深水岸线、深度水域均居世界第一位。二是水道优良,避风条件好。三都澳拥有天然的深水航道,主航道水深30-115米,澳内有6个10米以上水深的理想锚地,河床为泥质,锚着力强,且无碍航暗礁,第五代、第六代国际集装箱轮船和50万吨级巨轮可自由进出,符合世界航运船舶大型化、航道深水化的趋势。同时,澳内口小腹大,澳口宽仅3公里,四周群山环抱,两侧山峰夹峙,构成天然屏障,绝大部分时间是风平浪静。三是不冻不淤,地质结构稳定。三都澳港区属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80C-19.30C,平均降水量1616-2143毫米,全年无霜期达240-310天,日照充足,气候宜人,从不封冻。同时,三都澳又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溺谷型深水港湾,汇入澳内的河流流量大,含沙量小,不易淤积。港区内地质结构稳定,百年内最大地震强度仅为6度。
三都澳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建设大型港口和国际中转港的理想港址,是我国东南沿海与海外通商较早的港湾之一。早在唐朝以前就已开发;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这里设有宁德税务总口,下辖9个口岸。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设福海关关后,即成为*三大茶叶出口口岸之一,最繁华时有24个国家在三都岛设立办事处或代表处,保险公司有10家、民间钱庄有15家,意大利还在这里设立领事馆。抗战时期,三都澳曾为大半个中国供应“美孚石油”和其它日用品。孙中山先生早在20世纪初《建国方略》中,就将三都澳规划为未来的东方大港。1993年9月,国务院批准宁德三都澳城澳港对外籍船舶开放。1997年11月又批准三都澳白马港作业区对外国籍轮船开放。*5年10月,国务院同意三都澳城澳港口岸更名为宁德港口岸,并从*5年10月30日起正式开放,开放范围扩大至宁德全港三都澳、赛江、三沙和沙埕四个港区十六个作业区。
初步估算,*6年*区域生产总值为99.21亿元,占宁德市生产总值的25.7%,比*4年增长30.5%,年均增长14.2%,比全市年均增幅高3.4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2.06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4年的6.7%提高到7.4%,比*4年增长78.9%,年均增长33.7%,比全市年均增幅高6.5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02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1.5%,比*4年增长13.5%,年均增长6.5%,比全市年均增幅高4.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4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年的19.3%提高到23.7%;农民人均纯收入3873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40元。
素有“海上明珠”之称的三都岛位于天然良港三都澳的中心区域,是三都澳内最大的岛屿,面积29.6平方公里,现有9个行政村、居,岛上面常住人口约1.08万人,可用地约16平方公里(含浅滩围垦8平方公里),岛岸线总长29.2公里,可建设20万吨级以上泊位岸线10公里(含特殊岸线5公里),可建设20-30万吨泊位22个,其中长撬尾一带岸线可建设5-20万吨泊位4个,30万吨以上泊位4个。
二、*区域经济发展滞后原因
三都澳的自然优势在历史上曾为三都澳带来昙花一现的繁荣,但由于历史、体制、观念及规划滞后等方面原因,*区域山海资源优势长期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极大程度上制约三都澳经济腾飞,使宁德综合实力不仅落后于沿海诸地市,许多经济指标甚至排在南平、三明、龙岩纯山区市的后面。宁德甚至长期被列入山区,人称“黄金海岸断裂带”,至今还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区之一。
1、历史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台海局势紧张,地处海防前线的宁德,经济建设受到极大影响。*6年末宁德常住人口304万人,土地面积13452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8.5%和11.1%,而1950-*6年,固定资产投资仅875.29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仅4.6%。三都澳长期作为军事前沿和军港,因其军事作用不可替代,除建设必要的军事设施外,国家没有投资建设任何一个重点或重大项目。加之腹地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力不足,*区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投入少。从1993年国务院批准宁德三都澳城澳港(7.5公里岸线)对外国籍船舶开放以来,三都澳港区的码头、疏港公路等基础设施累计投入不足5亿元,占同期宁德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不足1%。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造成整个*区进出通道不便利,投资硬环境差,使闽东多次与发展机遇失之交臂。*5年*区域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49亿元,占宁德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4%。在船舶修造业快速发展和宁德大唐火电一期投产的共同作用下,*6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42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0%,但占宁德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仅23.7%。可以说*区域经济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为国家国防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2、体制因素。三都澳现有的政策环境虽有很大改善,但还是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创新意识不强,相关配套改革滞后。一是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如,三都澳开发区目前仍属双重管理,行政社会事务归三都镇管理,招商引资、经济开发则归三都澳开发区负责,造成一些问题条上“管得着、看不见”,而块上“看得见、管不了”,这种管理体制使三都镇工作难以协调开展。二是投资软环境不尽人意,服务意识不够浓厚,重招商、轻安商;重引进、轻服务。在配套服务方面,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条龙服务。三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偏重于码头泊位的建设,忽视与码头泊位相配套的港区建设、交通建设与腹地开拓,忽视码头建成后的经营和管理,许多项目还停留在对岸线资源的初级开发上。四是未能灵活地运用中央和省赋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外资、筹集民间社会资金参与大规模开发建设。五是人才资源开发不足,引进人才、挖掘人才、稳定人才、培训提升人才的办法和措施不到位,政府机构、人事管理制度和劳动工资制度改革滞后,缺乏促进机关干部合理流动、民间办实体、发展第三产业及鼓励优秀人才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人才激励机制。
3、规划滞后。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只有尽快搞好总体规划,建设才有依据,才能有效的保护与开发港口岸线资源。*区涉及焦城、东侨、福安、霞浦四县(市区)的总体规划与功能定位,受制于军事基地与地方财力困难等的因素,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长期以来总体规划滞后,岸线资源整合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中心港地位不突出,临港工业布局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缺乏统筹,各自以县为界、自我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功能定位不明确,各港口间难以实现优势互补、合理分工,整体区域优势不能发挥。
三、三都澳发展到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享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港口条件优势、资源优势的三都澳,经过几代三都澳人的努力和历届班子的不懈奋斗,有了很大的进步,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好。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看,加快*区域建设面临新的良好机遇。
1、全面推进海西建设,为三都澳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进入新世纪,省委、省政府在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把目光投向宁德、投向三都澳,把宁德的改革与发展列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第二层面,明确了宁德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发展定位,并把三都澳列为全省四大港口之一。卢展工书记、黄小晶省长多次到宁德调研,并对三都澳开发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宁德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宁德实际,确定了宁德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提出“北承南联、对接两洲,西进东出、内外拓展,区域统筹、整体推进,和谐平安、服务大局”的战略构想,使宁德全面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对接长江三角洲的前沿区域、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连接内陆与海外的重要港口、海峡西岸东北翼新的增长区域。*各县、区政府紧锣密鼓地与外商洽谈引进重点工业项目,争取布点三都澳沿岸、培育*产业群,有力地促进三都港口经济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为三都澳发展临港工业提供重要机遇
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科技进步,推动了世界经济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使重化工业、出口密集型产业、原料加工业等逐渐向交通便捷的沿海地区特别是临港地区聚集。“十一五”时期,我国进入了以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步伐加速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具备持续增长潜力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为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这都将有利于三都澳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对台优势、深水岸线优势、交通运输优势、经济发展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更好地吸纳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从海外进口资源,发展冶金、石化、能源、机械等临港型原材料工业,承接国家生产力布局调整和沿海产业结构重组,为发展临港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全国岸线开发资源限制,三都澳开发地位骤然凸显
港口岸线是既稀缺、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又是港口建设的基础性资源,更是国家宝贵的战略资源。据了解,我国沿海具备良好开发条件的港口岸线资源相对不足,且分布不均衡。目前,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可成规模开发的优良港口岸线资源已出现匮乏,且存在开发无序、利用粗放、多占少用、占而不用、深水浅用等问题,我国港口岸线资源前景不容乐观。而三都澳港区内的城澳、东冲、关厝埕、三都岛等深水岸线可供建设的20~30万吨级各类泊位42个,且这些深水岸线基本没有开发利用,因此三都澳丰富的世界一流的岸线资源及其开发潜力在当今受到空前的关注。三都澳岸线资源是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一大优势资源,也为三都澳开发迎来历史性的机遇。
4、交通“瓶颈”破解,三都澳蓄势腾飞
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曾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福宁高速公路通车,极大程度上改善了三都澳对外交通形象。目前宁德正致力构建“东出西进、南连北接”交通体系建设,沿宁德海岸线而行的温福铁路已于*4年底开工,计划*9年建成。温福铁路建成将改变闽东长期“手无寸铁”的面貌,促进三都澳优良港口资源的开发,加强闽东与长三角发达经济区的联系。空中交通方面,霞浦机场建设即将建成,在不久的未来,三都澳可多出一条通向海内外的空中走廊。这几条大通道建设,可将三都澳港口的经济腹地拓展到浙南、闽东北和赣东,进而通过江西的交通体系,使三都澳的腹地延伸到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三都澳即将成为沟通内陆省份与沿海乃至国际经济联系的一个出海口。陆、海、空交通的全面发展,把三都澳推向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区经济发展建议
三都澳是闽东的一大优势与难得的资源,这资源是全省的,也是全国的,甚至是世界的。开发和建设三都澳,充分发挥其在太平洋经济圈的港通枢纽作用,不仅有利于带动*经济圈的的繁荣发展,促进宁德全面开放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全省港口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更好地服务海西经济区发展大局;同时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加快我国和平崛起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三都澳的开发,必须站在*看三都澳,站在海西看三都澳,站在全国看三都澳,谋划研究三都澳的开发与发展。
(一)创新机制,高起点规划打造*经济区
*区域经济发展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加快发展有平台、有作为。在区域经济大发展的前夜,实事求是地对经济发展实行科学定位,进而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规划,统一部署、合理开发,实现“物尽其用”。打破陈旧观念束缚、拓宽新的视野,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充分利用*区特有的深水港口资源,从现代物流和交通运输网络的时空观念上认识港口的经济腹地。建议省发改委与宁德市一起组成工作班子,对*的发展高起点设计,既做好总体规划,又做好细各类专项规划,科学进行功能区划、产业布局;坚持统一设计,分步实施,分块实施,慎重选择起步区和起步项目,成熟一片,开发一片。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增长区域,创新机制是关键。要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致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及良好投资软环境,努力使三都澳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政府职能转变,注重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式,继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努力建立政府提速的长效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二是深化经济领域各项改革。进一步改进和规范投资管理,正确引导社会资本的投向。三是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同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推进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干部、作风、纪律保证,加强协调配合,营造发展环境,形成发展合力,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增长区域。
(二)西进东出北承南联,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按照“北承南联、对接两洲、内外拓展、区域统筹、整体推进、和谐平安、服务大局”要求,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三都澳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建设成为对接长江三角洲的前沿阵地、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联接内陆及海外的重要港口、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新的增长极。
1、发挥区位优势,拓展内陆腹地
发挥区位优势,把三都澳作为*经济向内陆拓展的桥头堡,以出省高速公路、铁路建设为契机,拓展内陆腹地,进江西、到湖南、通安微、湖北,并进一步辐射广大四川、重庆等中西部地区,更好地发挥宁德作为内陆省份出海口的作用。通过铁路、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通道的建设和延伸,*经济挺进中西部显将更为便捷,使更多*商品向内陆腹地流动,更多要素、资源进入*,形成*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新优势。
2、扩大对台合作,发展三都澳对台贸易集散中心
宁德与台湾隔海相望,至基隆港仅145海里,区位优势独特,现拥有三沙、沙埕、嵛山等三个台轮停靠点,以及三沙、沙埕两个对台小额贸易点和两个对台渔工登船点;城澳口岸被列为对马祖货物临时直航点,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获准设立。随着两岸经济的发展和“三通”的呼声日益高涨,“三通”已成为必然趋势,届时三都澳的对台贸易将成为*对外贸易中的一个亮点。要充分发挥三都港一类口岸的优势,扩大对台小额贸易和直接贸易规模。加强对台农业招商,引进台资开展农业种植、加工、仓储及市场营销等业务,规划建设台湾农产品输入的区域物流集散地。
3、发挥自身优势,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
三都澳是*对接“长三角”的“北大门”,福宁高速公路的开通,把宁德从*边陲推向*对接长三角的前沿。随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土地资源匮乏和工资成本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工业将逐步向沿海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转移,而三都澳正处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繁荣带的中间点,必须抓紧对接温州和长三角地区,在对接上先行一步,获得发展先机。密切关注长三角地区和珠江三角洲产业发展动向,按照“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原则,结合自身条件,接受其经济辐射和产业梯度转移,以引进大项目为龙头,承接其产业、技术、资金、转移,努力把三都澳建设成全省连接南北的重要支点。
(三)完善基础设施,延伸发展空间领域
目前三都澳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为未来的开发创造必要的条件,迎接新项目的落户,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功能齐全、综合配套的基础设施网络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致力打造经济起飞的硬环境。建立*功能分工合理的城市群,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集中财力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的城市道路、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及防洪防潮等城建环保设施和市政设施,提升城市层次与品位。建立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建设一批骨干电源、电网工程,优化能源结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能源保障。加快推进一批以港口为枢纽的交通网络项目建设,构建功能完善、协调配套、高效可靠的交通支撑体系。围绕构筑“一港二铁五横六纵”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交通由“基本缓解”向“全面适应”转变。一是加速宁德港开发,进一步完善大型深水公用航道和口岸联检设施的配套建设,构建连接内陆与海外的重要港口。二是加快推进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十一五”建成温福铁路,并规划建设港口铁路支线和临海工业项目铁路专用线,积极推进宁德至浙江衢州铁路的前期工作。建成宁(德)武(武夷山)高速公路宁德段(含屏南连接线),推进福安至浙江泰顺高速公路前期工作,争取建设福鼎沙埕至秦屿高速公路。三要加快省级干线宁德境内“二纵四横”公路改造建设,提高公路等级,完善路网结构。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可规划建一座3公里长的跨海大桥(其中跨海部分1公里)连接东侨开发区和三都岛,实现蕉城区、东侨开发区和三都澳港区空间整合,推进宁德现中心城区向海拓展,使三都岛成为中心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三都岛与宁德中心城区相对接,拓展港口、陆域与腹地,充分发挥其港口优势。
(四)转化优势,加快发展临海产业
1、加快发展港口工业。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重化工业布局向沿海转移的机遇,加快临海产业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争取在*等区域布点建设大型钢铁、石化、火电、核电、造船、战略物资仓储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先进的大型临海产业项目,着力培育临海重化产业集群,努力形成漳湾片区、赛江两岸、溪南半岛和沙埕湾四大临海工业板块,使临海产业成为推动宁德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目前该区域已签约或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项目有:宁德钢铁项目、大型原油储备及炼化一体化项目、大唐火电二期、大唐煤化工和煤炭集散中心等项目。如果这些项目都能落地,宁德市的经济发展将实现一次大跨越。如现已落户*区域的宁德大唐火电厂,设计分三期,一、二期生产能力均为120万千瓦,三期生产能力为*万千瓦,预计年工业产值40亿元。一期工程已于*6年7月正式投产,预计年工业产值2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近9亿元,占*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的9.3%,预计将拉动*7年宁德市GDP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
2、推动港口物流业的发展。现代大型综合性港口具有货物装卸、储存、运输、通关、保税和信息服务等功能,涵盖现代物流业的各个环节,要发挥现有福宁高速公路、在建的温福铁路及规划中的几条交通大动脉的作用,打通内陆腹地通道,形成北承南联、西进东出之势,把三都澳港建成一个产业港、物流港和储备港。通过港口枢纽作用的发挥,成为石油、煤炭、粮食等国家重要物资的储备港。
3、积极培育发展滨海旅游产业。宁德旅游点多、面广、线长,但缺乏统一品牌包装,整体优势难以发挥。推进*区域旅游产业化发展要以文化为魂,以山海川岛为型,以交通为脉,打破行政区划,统一规划,推出精品线路,打造*区域滨海旅游和休闲度假胜地,确立主打品牌,塑造闽东旅游的主体形象。按照“一轴两带三区”的旅游总体规划布局,整合旅游资源,重点加快开发以太姥山为龙头的“山、海、川、岛”旅游、以白水洋-鸳鸯溪为龙头的生态山水旅游、以高速公路沿线为重点的畲族风情旅游和红色旅游,以及以*为核心区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等四大特色旅游,把宁德打造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胜地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推动城市、港口和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以港兴城,以城推旅,以旅促港的互动发展模式,形成以国家滨海风景道为聚散中心的城港游憩综合旅游区,带动*区域内的滨海城市景观建设。
(五)保护海洋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应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良性循环,提高临港周边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目前*区域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但随着海岸带资源开发及沿海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环境压力将日趋加重。因此要扩大宣传,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在引进临海工业项目和临海工业项目时,要充分考虑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克服短期行为,切实做好防污、排污工作,避免发生环境污染后再投入巨资治理污染的浪费现象发生。同时,由于本身地理结构和自然环境因素造成三都澳海湾内水体交换能力差,自净能力差,如东吾洋18天才能换一次水,要加强试验研究,可在东冲半岛中段打个通道,加强外海与东吾洋的水交流,找寻切实、科学、有效的办法确保三都澳水质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