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离休干部帮扶新机制调研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离休干部帮扶新机制调研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离休干部帮扶新机制调研

根据中组部老干部局*8年下达的调研课题,结合我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和我局工作实际,我们将今年的调研方向定为“建立困难离休干部帮扶机制问题研究”。现将调研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调研工作开展情况

4月初,局成立了以王绍德副局长为组长,办公室主任白永明、离休处处长任敏、办公室副主任科员钟镝为成员的调研组,制订了《关于着力构建困难离休干部帮扶机制调研方案》。调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穿以人为本、个性化服务理念,积极探索解决离休干部特殊困难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着力构建困难离休干部帮扶新机制,增强老干部工作创新的时效性。在调研途径方面,力求扩大范围,创新方式,立足部机关离休干部,兼顾国土资源厅(局)机关和部直属单位离休干部,采取书面与实地、点与面有机结合的调研方法。一是书面调研。4月中旬,向各省(市、区)国土资源厅(局)机关和部属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工作机构发送了书面调研函,侧重调查困难离休干部的困难程度以及解决困难的主要做法、经验和体会,并征询了今后进一步解决离休干部困难的思路和打算。到5月底,共有18个省(市、区)国土资源厅和13个部属事业单位反馈了书面材料,其余单位由于没有离休干部或不存在特殊困难离休干部故未报。二是实地调研。调研组走访了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实物资料中心等部属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机构,实地了解了离休干部的实际困难及组织帮扶的有关情况。三是座谈调研。在4月份召开的部机关18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委员培训班上,调研组专门与各离休干部党支部委员们座谈,认真了解我部离休干部存在的特殊困难情况,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家访调研。从5月初开始,调研组选取了部机关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困难离休干部进行了家访。分别走访了82岁的空巢老人张昌武、84岁行动不便的重病老人邓绪荣、83岁的重病患者孙孝先和独居老人侯黎民,详细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

二、困难离休干部的主要表现

我部机关离休干部总共153人,平均年龄81.3岁,年龄最大的94岁,最小的74岁。其中90岁以上的9人,80至89岁的75人。在这153人中,其中独居老人8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有6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27人,合并占总人数的26.8%。在获得数据的18个省厅和13个直属单位中,共有离休干部800人,平均年龄81岁,年龄最大的95岁,最小的70岁。其中独居老人16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146人,两项占总人数的20.3%。可见,离休干部普遍进入“双高”甚至“三高”期已是客观事实,这些离休干部大都身患老年退行性疾病或其他特殊疾病,困难较多。我们认为主要存在如下困难:

(一)行动难

离休干部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了一生,很多人落下残疾或者终生疾病,到了晚年更是疾病缠身、身体衰弱、腿脚无力,日常行动陷入停顿半停顿状态,吃饭、穿衣、上厕所需要人帮助,看病、取药或参加支部活动明显受限。少部分老同志的老伴身体尚可,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照顾,但不少离休干部夫妻双方身体都处于衰弱期,难以互助。另有独居且多病的老同志就显得更加困难。如我部机关84岁的副局级离休干部邓绪荣同志,肾脏衰竭,右脚假肢,身体经常麻木无反应,行动十分不便。老伴脑供血不足,身体很差,同居住的女儿有偏执型精神分裂,对他的照顾十分有限,生活比较困难。

(二)急病住院难

多年的医疗制度改革使我国的医疗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相对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医疗资源仍然十分稀缺,不管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的医院都人满为患,高干、特护病房更是十分紧缺。由于离休干部普遍处于高发病期和重症高发期,看病、拿药、住院、报销药费是生活中的几件大事,他们住院的频率高、时间长。在调研中,离休干部普遍反映住院困难,特别是突发急病,经常遇到定点医院床位紧张而无法入住的情况,有的老同志甚至只能一直躺在急诊室治疗。究其原因,一是政策上对于老同志们能去的医院有限制,只能选择一家合同医院及一家就近医院,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全部医疗资源。二是三级甲等医院医疗基本设施与病患需求比例失调,难以满足所有的就医需要。

(三)特殊医药费支付难

虽然国家对离休干部的医药费有财政保障,但对于一些无可替代的特殊药、进口药、人工器官等“按规定实报实销”之外的医药费支出,仍然没有制度保障,基本依靠离休干部个人和家庭解决。这些医药品或辅助器械虽然超出了规定的报销范围,但对于老同志疾病的治疗、健康的恢复至关重要。随着离休干部年龄的增长,疑难病和重症病患者随之增加,这种超出规定报销范围的医药费越来越多,数额也越来越大,日益成为影响离休干部基本生活质量的大问题。

(四)护理、照料难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离休干部也是如此。居家养老的护理、照料问题愈显突出。聘请的家政服务人员,其中“保姆”属进城务工人员居多,他们虽然勤劳朴实,但缺乏相关的保健、护理知识,难以满足离休干部这个特殊群体晚年生活的需要。另外,保姆的工资、住院的护工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离休干部的经济造成一定的压力,为此,辞工或频繁换工现象时有发生。

(五)精神慰藉难

患有种种疾病,生活缺乏自理能力,或丧偶、子女不在身边、亲朋好友又关爱不足的离休“空巢老人”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情感问题,急需心理照顾和抚慰。由于离休干部的特殊社会地位,他们对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逐渐衰弱,社会交往越来越少,生活日益孤独、寂寞,时常涌起孤苦伶仃、自卑、自怜等消极情绪,精神慰藉难对这部分老同志愈显突出。

(六)其他困难

离休干部中除上述带有普遍性的困难之外,另有两类老同志的特殊困难也不可忽视。一是家庭负担过重导致生活困难。有的离休干部夫妻双方均患重病,而老伴又未必能像离休干部一样享受国家的医疗待遇,大部分医疗开销需要家庭承担。有的离休干部子女没有工作,或者也患有某些疾病,家庭开销基本依靠老同志一人,经济负担过重导致生活困难。二是意外事故致使生活贫困。有的离休干部的收入用以应付日常生活还可以,可是抗风险能力差,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同样导致生活困难。

三、着力构建困难离休干部帮扶新机制的建议

建立困难离休干部的帮扶新机制,就要探索符合离休干部实际的、且行之有效的帮扶制度或方法,使他们安然度过难关,达到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之目的。

针对上述离休干部的种种困难,我们侧重从政策、离退休干部工作机构、社区(社会)“三位一体”的层面来探索构建困难离休干部帮扶新机制。

(一)构建困难离休干部“三位一体”的帮扶新机制,不断完善老干部政策是前提

按照李源潮同志关于“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老干部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老干部政策,推动老干部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的指示精神,应根据变化的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相关的老干部政策。

一是尽快建立特殊困难离休干部帮扶基金制度。针对离休干部特殊医药费支付不断加重等问题,可以参考一些地方的做法,多方筹集资金,设立“特殊困难离休干部帮扶基金”,专项列支用以解决离休干部的特殊困难。资金来源上,一是可以争取财政支持,将困难离休干部帮扶补助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二是提高“特需费”标准,从中提取一部分建立基金;三是可以采取从党费中划拨、党内捐赠等办法筹集。基金管理上应由组织部门指导,困难老同志申请,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负责审核,财务部门负责发放,审计部门负责监督。

二是开设离休干部急病住院绿色通道。针对老同志住院难的问题,我们建议在实施进一步的医疗制度改革之前,首先应设法保证中央国家机关离休干部享受属地同职级离休干部的看病医疗待遇,能与北京市离休干部一样选择任何一家公费医疗医院看病就医,避免路途往返劳累,解决老同志所患的病症与就医医院专业不对口的矛盾。其次,根据对离休干部“生活待遇略为从优”的原则,可在各公费医疗医院特别是三级甲等医院,建立起离休干部急重病住院绿色通道制度。凡是急重病需要住院的离休干部,只要凭其离休干部就医卡,就可简化手续,优先安排其住院治疗。

三是扩大离休干部的护理费发放范围。目前发放的有老红军的护理费、抗战时期离休干部的护理费、“因病生活长期完全不能自理”离休干部的护理费以及部级老干部自雇费等,但是绝大多数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尚未享受护理费待遇,这部分老同志也同样处于年高体弱、日常生活急需人照顾的境地。因此,建议尽快制定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的护理费规定,发放金额可与抗战时期离休干部护理费的标准有所区别。离休干部的数量在逐年减少,提高相应的照顾性政策,使之共享改革成果,从政策层面上来看,应该是效益远大于成本。

(二)构建困难离休干部“三位一体”的帮扶新机制,离退休干部工作机构细化服务是关键

按照徐绍史部长关于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根本的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尽可能往个性化服务方向努力”的要求。做好困难离休干部的帮扶工作,离退休干部工作机构应在细化服务、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1.着力构建困难离休干部疾病应急救护机制。高发病期的离休干部,很容易突发疾病而身边没人帮助。为他们构建快捷高效的应急救护机制十分必要。在部党组的关心支持下,出资20万元,为部机关和部在京直属单位的部分老同志家中免费安装了999紧急呼叫器,免费提供为期10年的呼叫服务。这件实事受到了老同志们的热烈欢迎,也确实收到了效果,安装后不久就挽救了一位突发病症的老同志的生命。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城市都有类似的应急救护机制,杭州市的“援通呼叫器”还可以提供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等生活服务。老干部工作机构可以与之联手,投入一定的资金,共同为老同志打造应急救护服务体系。另外,我们还先后为部机关部分离休干部购置了轮椅、氧气瓶、随身包等应急救护器具,均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2.建立与离休干部及其子女电话联系的制度。部分独居、“空巢”的困难离休干部,子女在外地或国外工作,沟通交流少。我局建立的离休干部及其子女的电话联系制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工作人员利用电话问候、上门拜访慰问或参加支部活动等机会,及时掌握老同志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和医疗照顾等情况,并随时告知其子女。电话联系制度就等于在老同志和子女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双方定期不定期地互通情况,交办一些事情,共同维护好老同志的晚年生活。当老同志突发病症或发生意外的时候,子女电话联系制度可以迅速找到他们并协助进行救护,避免无人签字负责而延误救治的情况发生。

3.为困难离休干部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离退休干部工作机构在充分掌握本单位困难离休干部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他们的身体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主要病患情况及原因、病史、治疗史、常用药物、主治医师联系方式、紧急联系人电话等。根据实际情况,对档案适时动态更新,确保健康档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能及时为医院提供可靠信息,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救助和治疗。

4.建立与困难离休干部的“结对”帮扶制度。离退休干部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作为某一位特殊困难离休干部的联系人,“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是实践中证明的有效制度。联系人可以利用电话问候、上门探望等方式,及时与老同志沟通思想、交流情况,提供咨询、反馈信息,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5.开创信息化服务新机制。信息化时代,离退休干部工作机构应该充分利用电脑、手机、网络等信息平台,实现与社区、医院、家庭的资源共享和网络化服务。比如,当老同志住进医院,有关离休干部的个人健康档案可以在任何一台联网的电脑上通过网络进行查询,以便于对症下药。针对老同志心理慰藉难的情况,可以利用电脑视频让老同志与子女或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见面通话,以增强情感交流。对行动困难,不能参加支部活动的老同志,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及时将他们关心的中央政策和国家大事送学上门,让其感受到科技进步的魅力。

6.建立机构“兼职”新机制。对于“空巢老人”等居家养老成问题且又有住养老院要求的老同志,我们组织他们参观社会养老机构,提供有关养老机构信息,帮助选择合适的养老机构。但多年的组织保障使离休干部习惯依托原单位,社会、商业养老机构较难获得他们的认同。有的老同志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从疗养院、培训中心等机构,划出小部分房间给有特殊困难的离休干部住养,同时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住养老同志支付一定的费用。建议具备条件的单位可以尝试,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建立起机构“兼职”的新机制。

7.发挥离休干部党支部的桥梁作用。构建困难离休干部帮扶机制,应充分发挥离休干部党支部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是充分利用支部活动等机会,把有关政策、时事等送达老同志,同时主动了解老同志的生活、身体情况。二是把老同志的思想、生活、身体等情况反馈给党支部,请支部协助做好相关的帮扶工作。

(三)构建困难离休干部“三位一体”的帮扶新机制,主动依托社区(社会)是发展方向

1.利用社区资源,构建多元化服务网络。发挥老同志居住地社区的作用,可以弥补单位的不及之处。目前,社会上为离休干部服务的形式还比较少。如“四就近服务”工作刚刚起步,大部分社区投入不足,工作人员少、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活动场所等条件还比较差,活动形式、内容不大适合老干部,调动不了老同志到社区的积极性。有待完善的社区,还不能提供“居家养老”最基本的家庭医生、“小饭桌”、小时工派遣、文化活动等社会服务。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机构的模式单一,养老生活单调,收费偏高,地址多为偏僻位置等,限制了离休干部的入住。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应积极与社区联手,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设备、信息等,为有特殊困难的老同志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要充分依托社区资源,努力构建多元化服务网络,实现学习、活动、医疗、发挥作用“四就近服务”。

2.号召志愿者为困难离休干部服务。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开始试验类似于无偿献血的“时间储蓄”制度,即号召年轻人或壮年人为行动不便的困难老人志愿服务,并将其服务时间记入本人的“社会服务账户”中。当志愿者本人年迈体衰需要社会帮助时,也可以享受到同等甚至更多时间的无偿服务。现在的志愿服务能为未来做“储蓄”,这种志愿服务体系将成为一个良性的循环。建议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将自愿服务与个人信用制度挂钩,制定具有可行性的统计方法,以形成完善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要尽可能地调动社会团体共同经营管理,维持这种服务体系的持续稳定发展。

3.年轻人与困难老人资源共享,互相帮助。“空巢”现象和留守老人越来越多,生活起居无人照料,遇到诸多不便。而高校的大学生是很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有参与社会实践与社区劳动的需要。调研中获悉有位离休干部住在中国地质大学校园里,感觉生活特别方便。大学生可以把养老机构作为自己的课余志愿者实践基地,为老人提供一系列助老服务、文艺演出,形成老少同乐的场面。另外,有的离休干部原单位有很多新参加工作的青年,这些年轻人由于资历浅,在住房条件上存在问题,在外租房也是很大一笔开销。而“空巢老人”的住房条件一般较好,但缺少人照顾。可以通过单位的介绍将二者结合,选取有爱心、会照顾人的青年住在老人家中,需要时给予服务,一举两得。

4.积极引入商业养老服务和保险服务。面对日渐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国内针对中老年群体的服务市场却极不对称。现代社会的老年人,特别像机关离退休干部这种特殊群体,越来越要求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要求有更丰富和更加充实的晚年生活。许多老年人不再满足于下下棋、玩玩牌,而是迫切追求情趣更高雅、融娱乐性、知识性与自身美化为一体的文化生活。在此背景下,大力推广商业养老服务和保险机构,可以满足老年人士精神需求,愉悦心灵,健康体魄。

把保险机构引入养老服务,可以分散老年人意外事故的责任风险,减低意外事故导致生活困难的可能性。老年人由于身体状况的特殊性,容易引发多种疾病或伤害事故。而这种伤害事故,很难判断是老人自身原因而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还是其他责任事故。商业保险鉴定机构对事故责任进行鉴定分析,避免了事后责任仅由老人自己或单位承担的情况,也给老人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保障。

5.注意舆论宣传,呼吁社会关爱。除了从政策、行政等层面上照顾困难离休干部以外,还应该从媒体上多进行宣传。针对老同志养老现状,宣传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性,高龄人群护理的必要性;宣传聘用小时工服务的灵活性、聘用家庭服务员的合法性;介绍养老院、敬老院的情况,介绍那些有儿有女的老同志在养老院、敬老院幸福、愉快的生活;宣传各类社会服务对解脱子女压力的作用等等。让老同志感受到社会养老机构、商业养老机构的优越性,以破除居家养老的单一模式,并且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老人,关爱、照顾离休干部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