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渔农民就业调研报告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渔农民就业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渔农民就业调研报告

****年来,在我市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全市上下广泛实施了“暖人心促发展”工程、“千万农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大中小企业和渔农民创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开展渔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渔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和转移就业服务,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全市已有**万左右渔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共培训渔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万人;全市家庭工业户数达到****户,从业人数达到****人,渔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快速,已成为渔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一、二、三产从业人员比例由1****年的****调整到****年****,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增长****%。

同时,调研表明,在渔农民素质提高和转移就业等方面,仍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和渔农村实际、渔农民要求尚有差距。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渔农民素质提升及转移就业培训方面。一是基层培训教育网络仍较薄弱亟待加强。乡镇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基础上建立的乡镇街道社区学院是我市开展渔农民素质提升及转移就业培训的重要力量。但乡镇成校的办学情况参差不齐,多数成校人员不足,甚至有的成校仅有1名校长,且多数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匮乏;二是培训的经费有待进一步增加。几年来对渔农村劳动力培训实施的补助,使得一大批渔农村通过培训实现了转移就业。但日益上升的培训成本和相对固定的培训补助的差距,已对开展渔农民素质提升及转移就业培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取消收取渔农村教育附加费后,乡镇成人教育无法保证,制约了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学院的发展;三是就业培训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几年来海运培训、临港工业技能培训、船舶修造技能培训数量有了很大提高,但一些培训技能层次为完成任务的培训应逐步取消。

(二)在渔农民就业观念方面。渔农民就业观念还须进一步更新和转变,渔农民综合素质多年来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不少渔农民就业择业观念陈旧,特别是一些年纪轻的渔民子弟既不想捕鱼,离家远的不去,待遇低的不去,苦脏累的不去,等靠要、要政府包等观念束缚了他们的转移就业的点、面和速度,未就业的比例比较高。

(三)在渔农民转移就业方面。一是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临港工业的发展,劳动力技能素质达不到要求,不能上岗或者在岗被淘汰。前阶段我市渔农村转移就业培训面比较大,而培训的技能层次较低;二是由于外来劳动力肯吃苦,待遇要求低,使本地劳动力受到竞争和冲击,不仅降低了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速度,影响了转移就业稳定性,更使部分就业被挤占;三是渔农村劳动力转异地、跨区域转移就业,人心不稳,加上成本高以及居住、子女就学等因素的牵制,往往不具备长期就业的条件;四是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具备一定素质,经营状况好的企业的基本职工队伍,起到了稳定的作用,但是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用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高了用工成本,甚至影响企业经营,导致削减人员,辞退年龄大素质低的人员。

二、全面提高渔农民综合素质,强化渔农民有效转移就业稳定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经济,鼓励创业,扩大就业的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门路。近年来,我市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年末,全市非公经济从业人员为****万人,占全部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市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因此,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拉动就业,扩大就业。我们要立足发展经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第二、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等,为扩大就业创造条件。各级政府要把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两创一促”战略部署。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以创业促就业。要针对不同创业人群,制订相应的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围绕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创业辅导构建创业指导机制,并提供创业融资、技术咨询、经营诊断等方面的创业服务。

(二)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的层次,保障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在多形式开展渔农业实用技术、渔农业科技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掌握多种实用技术,实现就地致富的同时,继续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大力开展渔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要设置职业工种,重点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加大补贴力度,购买培训成果。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扩大面向渔农村的职业教育招生力度,实施职业教育助学奖学计划,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对低收入渔农村群众子女实行免收学费政策,对我市紧缺专业的中职学生实施奖学,首批对就读船舶修造转业的学生进行补助。建立培训回访联系制度,加强已培训人员和转移就业人员的跟踪服务,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就业率和就业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要开展职业技能提高培训,使劳动者不断更新和提高职业技能,使就业稳定性在技能持续提高中得到巩固。

(三)积极创造良好的用工条件,规范企业用工管理,使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更有效、更稳定就业的。社会环境主要是用人单位要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在提供合适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劳动保护、职工福利等待遇的同时,尤其要为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提供优惠的住宿生活、食堂就餐、文化娱乐等必要的设施条件,还应该打造企业文化,凝聚人心,使劳动者进得来,留着住,体验劳动的美丽。社会各界还应采取多渠道投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根据企业用人实际和预期,在企业集聚区或工业园区等规划建设民工公寓,解决转移就业渔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结合我市实际,认真贯彻《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时受理劳动纠纷,依法纠正和查处用人单位侵害职工利益的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四)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公共就业培训服务。认真贯彻执行《就业促进法》,研究就业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扩大就业、稳定就业的要求,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培训补贴、岗位补贴、用工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扶持政策资金,充分发挥政策在鼓励就业、促进就业、稳定就业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的各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不断改善公共就业培训服务环境,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为城乡劳动力和用人单位提供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援助、政策落实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等各类公共就业服务。大力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延伸就业服务功能,按照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标准,为城乡劳动力提供更为便捷、贴心、有效的就业再就业服务。

(五)引导渔农村劳动力转变和端正就业观念,激发转移就业、稳定就业的内在动力。宣传引导城乡劳动力和用人单位这两个市场主体,适应劳动力市场对岗位需求、素质要求、待遇变化、政策措施等方面的情况,是一项长期和市场变化现实结合的任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要随时提供市场供求的信息,让市场供求双方及时掌握供求变化,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提高市场要素匹配的成功率。同时要通过各类媒体及培训授课、座谈等途径,让市场供求双方了解就业形势,尤其要宣传本地劳动力克服等靠要思想,挣脱束缚,主动面向市场需求,适应市场需求,调整自身的职业技能素质,实现就业。要大力宣传就业、创业的典型事例,激发城乡劳动力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自身价值,开创美好生活的内在动力。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农民科技培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农民致富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农村农业农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