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人才培养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创建“生活品质之城”需要培养一批懂理论、有能力、会实践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工作,是组织人事部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直接体现。

一、人才培养工程的实践与体会

近年来,余杭区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由党委牵头抓总、政府宏观引导、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全面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多个层面的优秀人才得到了培养和锻炼,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一)基本做法和成效

1、6个政策支撑工程。区委、区政府下发《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决定》,明确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开展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对党政领导人才、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同年,下发了《关于余杭区2004年度干部教育培训意见的通知》,首次提出“750”培训工程的概念,并从**年开始正式开展“750”人才培训。2005年下发了《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细化了各项政策,使各类人才的培养都能“对号入座”。

2、“750”培训工程。为切实加强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区人事局于2004年推出一项精品培训工程——“750”培训工程,即每年从全区各类人才中分七个层面,每个层面选择50人左右参加区级组织的脱产培训。并以“750”干部培训工程为主轴,建立起经常化、规范化的人才培训良性合作机制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立体化的培训体系。“750”工程实施以来,区管正职领导干部、区管后备干部、优秀中青年领导干部、规模以上企业经营管理者、农业企业经营者、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纪检党务干部、城建干部、社区(村)党组织书记、中高级科技人才等多个层面的人才都得到了菜单式培训。“750”培训工程不仅注重抓好区内培训,还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进行人才培训。近十年来,余杭区每年都组织中青年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赴北大、清华等国内知名高校接受专门培训。共组织140多名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赴北京大学、中央党校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引导和带动下,区内一些大的系统和乡镇也先后组织下属单位和骨干企业到国内名校接受培训,并开创乡镇政府出资组织企业经营者到北大培训之先河。此外,还多次输送中高级专业人才到新加坡等国培训深造。

3、“139”培养工程。滚动实施“139”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每轮“139”按三个层次培养和选拔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130名。使那些在一线工作确有成绩的人才纳入培养计划,并对他们的科研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此外,还组织年轻干部和科技人员到上海等地挂职学习、到基层指导农村工作开展和重点项目推进,加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锻炼。近年来,通过实施“139”人才培养等工程,多个层面的优秀人才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农业、卫生等多条战线上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32人入选上一轮市“131”优秀中青年培养人选,47人入选新一轮市“131”培养人选,4人入选省“151”优秀中青年培养人选;30人被先后评为区“突出贡献人才”;5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获得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多名中青年党政人才得到提拔使用。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副院长袁红,是区“139”优秀中青年人才重点培养对象。她通过自身努力和区内重点培养,成为市级医药卫生学科带头人,并因其在心血管内科的成就获得杭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列入区“139”第一层次培养人选的区疾控中心检验主任医师张心会,先后开发新项目55个,主持开展的《余杭区部分动物源性食品中呋喃唑酮残留现状的研究》等项目被评为国内先进水平并获余杭区科学技术三等奖。老板集团引进人才赵继宏,为企业多次取得产品年度销量全国第一的业绩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通过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成长起来的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引领众多人才和人才团队,对推动余杭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特点和体会

余杭区人才培养工程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的,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工作保障力实。我区人才培养工程能大面积、成体系地开展,首先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下发的《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人才培养工程的开展搭好了政策框架。建立并调整充实了区委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形成目标化的培训工作机制,制定五年干部培训总体规划、分类管理分规划和周密的培训工作计划,为干部培训工作的开展铺设了制度轨道。早年起就建立了人才引进与培养专项资金制度,落实财政经费,专款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目前这一专项资金已达到300万一年,为人才培养工程的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2、培养对象覆盖面广。余杭区人才培养工程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为对象,涉及区管正职领导干部、区管后备干部、优秀中青年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纪检党务干部、中高级科技人才等多个层面和行业。

3、培养内容针对性强。在确定培训班次前,通过调研了解广大干部的培训需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涉及政治理论、公共管理、企业管理、高新科技、城乡一体化等多个领域,做到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与培训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如对党政干部的培训安排领导艺术等课程,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开设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等课程,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开设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

4、培养形式灵活性高。既有课堂集中学习等封闭式教学形式,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开放式教学;既安排理论知识学习,又安排到大型企业实地考察(如燕京啤酒等);既进行课堂集中灌输式教学,又进行辩论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形式培训;既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我区讲课,又组团到知名高校办班培训。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这几年的实践看,我区的人才培养工作还需把握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在充分发挥党委政府部门职能作用的同时,如何更好地调动其他积极力量。要争取用人单位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二是在大力培养重点人才队伍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拓展培养新兴人才队伍。在创建“生活品质之城”的新时期,专业人才、民间艺人等群体也应成为人才培养工作关注的对象。三是在集中抓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促进后期成果转化。在抓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应更关注培养的实际效果,促进培养力向创新力、生产力的转化。

造成这些问题存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单位认识不到位。一些用人单位的认识眼光不够长远,把这项工作更多的看作是成本的增加而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二是人才观念不更新。在确定人才培养的对象时,往往仍秉持传统人才观,以高学历、高职称等作为人才的标准。而使一些新兴人才队伍被“边缘化”。三是评价体系不健全。一方面目前对人才培养工程重培养而轻考核,另一方面,对培养效果的考核仍关注一些浅层面、较直接的指标项。

二、人才培养工程应处理好的关系

总结近几年来我区人才培养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应处理好以下几大关系。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人才培养工程既是一项提升人才素质的工程,又是一项联系产学研三环节的工程。因此,人才培养工程的开展,既要紧跟学科和产业的发展,又要实现培养向创新力、生产力的转化。一是在培养内容上,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如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加经济管理研修班等。又要注重实践知识的学习,如利用领导干部“周末课堂”举办专题业务知识培训,对项目推进的政策与流程等问题作专题辅导。二是在培养方式上,要有理论知识的培训,如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和培训班。又要有实践操作的锻炼,如组织培养对象参与重点项目建设,体验生产一线劳动生活,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和能力。三是在对培养成果的检验上,要对培养工作,尤其是举办的一些培训班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以检验理论知识的提升成果。又要对培养人才进行跟踪管理和考核,掌握他们在培养期的实际工作成绩,检验其实践能力的提高程度。

(二)实用性与超前性的统一

人才培养既是一项结合实际、立足当前的工作,又是一项预见需求、展望未来的工作。因此,人才培养工程的开展,既要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用人单位当前对人才的要求,又要为人才、单位和社会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一是在培养内容上,要以实用性内容为主,突出可操作性,如对新任中层正职进行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培训等。又要适当添加一些新兴、超前的内容,引导和鼓励人才在各自的行业和领域内探索、创新。二是在培养方向上,要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如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推动新农村建设。又要分析预见将来的发展需求并有计划地对人才培养进行引导。三是在培养计划上,要以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为基础,指导和制定培养计划,反映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体要求。又要具有前瞻性,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对人才的新要求。

(三)集中性与分散性的统一

人才培养工程是一项涵盖范围广、内容丰富的工程。因此,人才培养工程的开展既要集中到点;又要扩展到面。一是在培养内容上,要结合余杭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培养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人才。又要满足不同行业和系统人才的培养需要,使人才培养内容包含执政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科技研发能力等多个领域。二是在培养方式上,要以组织人事部门牵头集中组织的形式开展人才培养。如“139”人才培养计划、“750”人才培养工程。又要在全区范围内树立人才培养观,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开展。三是在培养对象上,要突出培养重点对象和骨干队伍,如中青年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又要为各类型人才提供培养机会,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

(四)短期性与长效性的统一

人才培养是一项有起有迄的工程,更是一项追求长远效果的工程。因此,人才培养工程的开展,既要制定详细可行的短期计划,又要构建长效机制。一是在培养计划上,要对每项培养工作制定相关计划,明确实施时间和具体操作方法。如就“139”人选培养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并遵照执行。又要把这些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纳入整个人才培养工程规划之中,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二是在工作制度上,要落实单项培养工作的各项制度,如领导机构、主要负责部门、起迄时间、培养方式等,更要健全整个人才培养工程的各项制度,如领导机制、经费来源、长期性规划和目标等。三是在反馈机制上,要掌握每项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进度、遇到的问题和实际效果,又要整合并分析这些单项信息,以了解整个人才培养工程的方向,及时调整相关计划。

三、人才培养工作对策思考

(一)优化人才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人才环境包括人文观念环境、机制体制环境、创业载体环境等多个方面。着力优化人才环境,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把人才培养与人才自身发展、单位成长发展、余杭和谐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使人才培养工作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1、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观念。不仅要注重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这五支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开发,还应拓宽“人才”外延,关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等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兴人才队伍。同时,要进一步拓宽思路、放宽眼界,扩展“人才”内涵,真正做到“不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让那些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2、开展丰富多样的载体建设。继续滚动实施“139”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和“750”干部培训工程,打造人才培养优势品牌。依托和整合党校等区内人才培养资源,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展远程培训。开展校企联合,尝试建立技能人才培养训练基地。继续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积极推进留学生创业园区、大中专毕业生见习基地开发建设。深化开展“校企合作”、“院企合作”,鼓励和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紧密依托企业科研项目开展创新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3、加大人才培养的激励力度。积极向用人单位征求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增强用人单位主动性。结合“重才爱才先进单位”评选等活动,宣传、表彰、推广用人单位的先进经验。树立其“主体”意识和“标兵”形象。继续对“重才爱才先进单位”和“人力资源示范企业”进行物质奖励。加大对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发中心等以及优秀人才科研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对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具有领军带头作用的研发成果给予资金奖励,激励用人单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二)创新培养机制,完善有利于资源开发的科学制度

人才培养是政府行为、用人单位行为和个人行为的集合。既需要党委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也需要用人单位的重视与配合,还需要其他社会资源的积极参与。

1、党委部门牵头抓总,政府部门各司其职的责任落实机制。要切实贯彻落实党管人才的方针,确立党委部门在人才培养工程中牵头抓总的主要地位,把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和人才办公室的作用。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在“党管人才”的原则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各自的职责权限,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使人才培养工程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细处,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组织人事部门为主,其他部门紧密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科学合理地制定全区范围内长期性、指导性、总体性的工作规划,作为人才培养工程的“大纲”,并把单项性、专业性的人才培养子计划纳入其中。依据总体规划统筹调配资源、安排具体项目的时间和进度。各系统自行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应及时向组织人事部门进行备案,并以总规划为基础和指导开展。根据当年的全区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合理利用资源、安排时间,以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

3、政府职能部门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联动机制。应从“小政府、大服务”和“有限政府”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宏观管理和提供服务为主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避免大包大揽,防止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同时,要充分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配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形成本单位内部的人才培养制度和计划。又要积极调动其他社会力量,开发、整合和利用多种社会资源,与政府部门形成良好合作与良性互动。

(三)注重培养实效,建立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运作机制

人才培养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以培养为基础和出发点大力推进基础工作,又要以实绩为目的和落脚点,注重实际效果的显现和提升,实现良性循环。

1、以“学”推“研”促“产”。通过理论知识培训、实地调研考察等多种形式抓好基础培养工作。努力通过基础性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知识结构,促进人才知识更新,提升人才综合素质,锻炼人才工作能力,使各类人才消化吸收培养内容,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扎实的基础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增加、社会竞争力的增强。

2、以“研”助“学”强“产”。积极鼓励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工作。把各项创新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实现培养成果、科研成果向管理能力、生产能力的转化。

3、以“产”评“学”激“研”。在关注人才培养工作实绩的同时更要注重信息的搜集和分析。采取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生产工作的实际,征求用人单位和人才对现有人才培养方向、方式、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并进一步了解他们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依据对这些信息的汇总、筛选和分析,引导并调整人才培养工作向实际需求的方向完善。同时,以良好的实际效果激发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热情和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