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旅游经济理性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日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山东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山东旅游经济总量、旅游接待规模、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发展环境进入全国前列,把山东建设成为旅游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中国重点旅游区,国际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全省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的指导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部门联动”的发展战略,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旅游业已成为山东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站在新起点,寻求新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这是加快山东旅游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新定位、新战略,不仅对于全省旅游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进一步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必须紧紧把握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旅游业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行业,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国内外广大旅游者的多样性旅游需求。实践已经证明,旅游产业是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最佳载体之一。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建设旅游强省,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迫切要求。
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是推动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山东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去年山东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二,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经济大省。跨入“*”,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紧紧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促进又快又好发展这一目标,推动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要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必须依靠优势产业的强力支撑。旅游产业是公认的“朝阳产业”和“动力产业”。旅游业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吸引投资、出口创汇、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繁荣经济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50年至2000年的50年间,世界旅游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达7%,超过了汽车、钢铁、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的报告,2005年,世界旅游经济总量达到6.2万亿美元,占同期全球GDP的10.6%,旅游就业人口2.2亿人,占世界总就业人口的8.3%,旅游投资9180亿美元,占全球总投资的9.4%。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05年旅游总收入7686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4.2%,成为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近年来山东旅游业发展迅猛,已由国民经济的弱势产业迅速成长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明显提高,2005年山东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3.7%提高到5.6%,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出全国1.4个百分点,2005年,山东旅游总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为13.5%,同期山东GDP和三产增加值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0.1%和8.1%,山东旅游产业占全国总量分别比全省GDP和三产增加值占全国总量比重高出3.4和5.4个百分点。目前,在我国经济面临国内投资过热和消费不旺、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的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因其独特的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力大的产业属性,能全面拉动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进一步增强山东经济发展的活力,为建设经济强省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
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需要。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2005年山东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0.4∶57.5∶32.1,山东第三产业的比重低于全国8.2个百分点,比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低12.1、3.1、7.9个百分点。全省17个市中只有济南、青岛、日照、临沂4个市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省比重(济南46.7、青岛41.6、日照36.1、临沂34.3)。山东三次产业结构失调的重要原因是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这已成为制约山东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把旅游产业作为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先导和带动作用。山东旅游总收入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10.6%,提高到2005年的17.5%,提高了6.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7个百分点,但比江苏、浙江,广东、四川分别低109、8.3、2.2和7.9个百分点。上述四省服务业比重均明显高于山东,其中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是重要因素。加快旅游强省建设,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整个服务业中的综合、关联和拉动作用,才能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需要。旅游产业具有国际性、开放性。旅游业是我国最先对外开放的先导产业。良好的旅游环境,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投资环境。旅游业是吸引境外人士来华的主渠道,也是吸引外商从事经贸合作的重要途径。旅游业已成为对外招商引资的热点。旅游业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形态,旅游创汇成本低、效益高。旅游业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每年来山东的数以百万计的境外游客,通过在齐鲁大地观光旅游,目睹山东和全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和成就,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体会山东人民的热情好客,进一步树立和提高了山东乃至中国的国际形象。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强人们的对外开放意识,进一步营造对外开放氛围,改善对外开放环境,不断提升全省对外开放水平。
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是构建和谐山东的需要。旅游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古人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旅游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开阔胸怀,健康身心。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走出家门,流连于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受灿烂的中华历史文化,目睹全省各地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变化,将大大增强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山东的热情,激发敬业奉献精神,增进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人性化、个性化、细微化的旅游服务,使旅游行业成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旅游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旅游既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是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2005年山东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超过1.4亿人次,已大大超过全省总人口,山东已成为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的安全、文明、和谐的旅游目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在山东各地参加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多姿多彩的旅游活动,成为平安山东、文明山东、和谐山东最生动的写照。
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是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2005年,我国旅游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7686亿元人民币,国际旅游收入达到292亿美元,全年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68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2.12亿人次。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世界排名,分别列第4位和第7位。我国已由旅游资源大国成长为世界旅游大国。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出境客源国。进入“*”,国家旅游局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伴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联拉动效应逐步显现,引起各省党委和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普遍重视,纷纷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制定扶持政策,出台加快发展的决定或意见。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份将旅游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先后有江苏、浙江、四川、河南、河北、辽宁、海南、福建、广西、黑龙江、广西等十几个省〔区)提出建设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其中江苏、浙江、河南、海南、河北、辽宁、福建、四川、广西将建成或基本建成旅游强省的时间锁定在2010年。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已确定旅游强省战略目标的阵容中,只有江苏、浙江2个省2005年旅游总收入排在山东前面,而四川、河南、河北、海南、辽宁、广西、黑龙江等省旅游产业总量均排在山东之后。山东旅游业可谓“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为了加快旅游强省建设步伐,四川、浙江、云南、河南、福建、广西、等省(区),先后召开了高规格的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省里几大班子领导和各市县委书记、市县长、省直各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省委书记、省长到会讲话、动员部署,强力推进,聚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建设旅游强省的浓厚氛围。“*”期间,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将面临重新洗牌。面对新形势,寻求新发展,山东必须将建设旅游强省确定为更高的奋斗目标。
总之,加快旅游强省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推进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战略思路,对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省委书记张高丽在全省旅游发展大会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旅游等部门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千方百计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