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区域旅游发展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对少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区域之间、城市之间、景区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合作逐渐形成共识,在一些地区,合作形式不断创新,在当地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处于中国旅游业发展龙头地位的北京、天津、河北三个行政区,长期以来,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一直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合作,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区域合作的优势。虽然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合作的行动,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总体上说,至今尚未取得突破胜的进展。因此,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问题值得认真探讨和认真对待。
一、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从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出发,京津冀是国内最早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地区。早在1985年就成立了京东旅游区,致力于京东地区两市一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景区的合作,这个区域包括北京平谷的金海湖,天津的盘山、黄崖关、蓟县和河北省的清东陵等,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联合开发、联合营销的合作方式,效果明显。后来由于多种因素,没有能够坚持下去。1987年,由北京旅游学会发起,联合天津旅游学会、河北旅游学会,在北京密云白龙潭召开了第一次"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讨会",与会代表表达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愿望,从而使这样的研讨会成为例会,每年大家在一起探讨区域合作问题,而且参与的省市越来越多,一直到后来发展为北方十省市旅游联谊会,并促成了每年-届的"北方旅游交易会",由各地轮流举办,2003年河南郑州举办。2003年9月19日至21日,京津冀三地旅游局还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广场举办了"京津冀旅游宣传周"活动。应当说,在推动这三个地区的旅游合作方面,三省市的旅游学会和旅游局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总的说来,还没有实质性的发展,还停留在形式单-、规模有限、参与不足、随意性强的较低层次上。
二、加强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必要性
(一)中国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旅游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3年10月13日,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在北京了《旅游及旅行业对就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中国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报告,《报告》中特别强调,中国具有成为世界旅游大国的潜力,中国旅游及旅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在未来的十年间,"中国的旅游及旅行业需求将有望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旅游及旅行业高增长国家’。根据这个《报告》,2004年中国旅游及旅行业总需求预计将达到15367亿元人民币,有望直接创造136000万个就业机会。届时,"广义的旅游及旅行经济(直接和间接)将创造12736亿元人民币的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10.2%。"虽然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的数据和国内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具有一定的不可比性,但是根据这一报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旅游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北京是全国的首都,天津是最早的直辖市之-,河北是华北的大省,京津冀三个行政区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同样,它们在中国的旅游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三个行政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如果它们合在一起,其在全国的位置则非常突出。京津冀都被列入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30万人以上、接待外国旅游者20万人以上和外汇收入在~亿美元以_上的省市名单之中。京津冀的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外汇收入总额的18%。因此说,在未来中国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进程中,京津冀应当、也一定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认真探讨京津冀三地发展更加紧密的经济关系,加强旅游发展中的合作与联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
(二)旅游活动"无边界行为"特征的需要
旅游活动的核心是人员的流动。旅游者流动的方向是具有吸引力的目的地。旅游者本身和旅游目的地处于某种行政管理的区划之中,而旅游者在做旅游决策和实际旅游时,并不关心目的地的行政归属,而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从这一意义上说,旅游活动是无边界行为。但是,基于行政管理和地方利益的需要,一些政府机构则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强调行政区划的范围,人为地划定了界限,设置了藩篱,制造了障碍。也许在封闭时代这显得很自然,这些小圈子在不断被加固和强化;也许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这样做更能够实现计划,而在市场经济时代,这样做显得是不和时令的,因为它限制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市场经济就难以正常运行。也许农业或某些制造业可以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范围内会发展得很好,然而旅游业则不行,它的发展就需要打破疆界,多方联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实现区域的多赢。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了这-点,国内各个省市也都朝这个方向努力,试图打破长期以来计划经济运行的惯性,探索旅游业发展的新路。
(三)旅游活动发展"内聚外拓"规律的需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表现出"内聚外拓"的规律。一方面,大范围"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活动将逐渐减少,中小区域尺度的休闲度假旅游逐渐兴时。随着人们出游能力的加强和出游次数的增加,身心愉悦功能会不断增强,走过几个地方很难成为骄傲的资本,人们更加强调为自己而旅游,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让人疲于奔命,人们更愿意静下心来,好好体验异地文化和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区域尺度旅游将会受到人们更多的青睐。另一方面,郊区游的范围将逐渐向外拓展,也会向中小区域尺度的休闲度假旅游发展。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和时间的增加、道路交通设施的完善、信息的丰富和快速传播、私家车的增多,人们一日游、周末游的范围被拓宽了,通过距离的增加人们能够获得更加完整、新鲜的旅游体验。京津冀三地地域集中,区内北京和天津等特大城市是巨大的旅游市场,旅游活动的这种"内聚外拓"作用更加明显,对区域旅游合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旅游业区域竞争态势的需要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开始进入区域竞争的阶段。从国际上看,欧盟东南亚等区域的旅游合作颇为成功,特别是在欧盟,旅游者的流动和旅游业的经营都实现了无障碍,申根协议的制定和扩展,都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致使欧洲一直保持着全球国际旅游最大的份额。从国内来看,区域旅游合作掀起新的热潮。先是西部旅游投资规划、长江三峡旅游规划、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等的启动,拉开了我国旅游新一轮区域合作的序幕。随后跨省市区域旅游合作不断涌现:皖赣两省联手推出"江山风清’旅游线,江浙沪共筑长江三角洲旅游圈,西藏、青海、甘肃开展青藏高原区域旅游合作,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闽粤赣金三角地区的旅游合作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区域旅游合作上跨出了很大的一步,以上海为龙头,江苏、浙江等周围地区联合打造旅游品牌,联合促销,大范围内整合资源,甚至建立了"绿色旅游通道",实现了旅游投诉无障碍,旅游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进展。包含港澳粤的珠江三角洲,在促进旅游的联合发展方面也有了许多新的进展,特别在边境旅游方面做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
(五)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欧盟的出现成为经济一体化的范例,北美、东盟等也是朝着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就国内而言,京津冀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并列为中国三大经济圈。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分别成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加强京津冀区域经济融合,加快经济一体化步伐,是这一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区域旅游合作不仅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对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起重要作用。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可以增加京津冀地区的人员和信息交流,促进交通、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形成良好的区域形象,为区域经济合作营造更好的环境。
(六)提高旅游供给能力的需要
旅游供给涉及多方面的生产要素,区域旅游合作有利于区域生产要素的互通有无,提高供给能力。区域旅游合作,对内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旅游地域分工;对外有利于整合区域资源,发挥规模优势,提高竞争能力。目前北京已经建设高尔夫球场40多家,河北也拟发展高尔夫项目,极易形成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局面。从比较优势上说,北京具有客源市场近的优势,而河北具有空间广阔、环境条件好的优势,如果从区域合作角度考虑,这时就应该根据具体地形、交通等条件,统筹安排,以发挥最大的效益。再如大型现代娱乐场所的建设,北京、天津甚至河北都在争取,但是与其三地都建,不如选择一个地方建设好,上规模、上档次,成为游客到京津冀地区游玩必去的旅游地,成为游客想到京津冀地区来游玩的旅游地,以此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
三、加强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条件和机遇
(一)地理区位紧密一体
从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北京、天津和河北省是彼此难分的区域。河北人说,河北省像"胸膛",而北京和天津就像河北"胸膛"中的"心脏"和"肺叶"。京、津、冀三地虽然各有疆界,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交叉,或怀抱,在全国来说,这样的区域也是唯一的。这样的格局,对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二)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有利于构成相互补充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丰富游客游玩内容。北京是中国首都,又是明清故都和现代国际大都会,无论对于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北京可以说都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地。北京最著名的旅游景区点包括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王府井、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北京胡同等。天津从天津卫发展起来,是近代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旅游资源以近代文化、街头小吃、民间文化、欧陆古典风情最为著名。河北则有山有海,著名旅游资源有北戴河、避暑山庄、木兰围场、赵州桥、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三地旅游资源各有特色,形成综合效应,有利于区内市场流通和共同拓展区外市场。
(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京津冀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形成了海陆空交通立体网络,可进入性强,从北京到天津、承德等地均有高速公路,北京、天津以及河北主要城市均在3小时城市圈以内,非常有利于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住宿设施更是门类齐全,各有特色,可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四)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是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良好机遇。北京将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投巨资全力改善北京交通拥堵状况,目前463公里的高速公路将发展到890公里,也为天津、河北与北京的无缝对接提供了先决条件。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除了主要举办地北京以外,也离不开河北和天津的支持,服务奥运将京津冀地区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必将促进这一地区的旅游合作。
四、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虽然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意义重大,具备非常好的条件和机遇,但是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也较多,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区域旅游合作主体看,主要是企业自发行为,还没有上升到政府间合作的层次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三地的旅游合作一直没有间断,只是这些合作主要是旅游企业自发的行为,是出于本身业务和利益的考虑而进行的,规模小,层次低,随意性强。例如旅行社之间的相互,景区之间的联票互惠等。在政府层面上,在旅游资源整合、重大项目的协调、联合促销等方面,没有看到突出的进展。更多的是旅游研究工作者的良好愿望和情感,政府并没有真正的介入,或者说,相关决策机构并没有真正把这个问题放到议事日程上。
(二)从区域旅游合作运行机制看,主要是市场推进,还没有进入到政策协调的阶段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主要是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主要依赖企业间的经济纽带联系。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上步于北方交易会,河北省提出京津冀合作,天津市提出环渤海合作,都没有最终实现。政府合作停留在口号上,没有出台实质性的政策,没有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没有为企业合作创造更好的环境。
(三)从区域旅游合作支撑系统看,交通、通讯等相关部门还缺乏协调
在公路交通方面,还存在关卡林立、互设障碍的现象,在海上交通、机场等方面还缺乏相互协作,没有形成流畅的区域交通格局。在通讯网络、旅游信息设施建设等方面,还仍有画地为牢的现象存在,没有真正成为一个整体。
(四)从区域旅游合作运营基础来看,跨区域经营的连锁企业、旅游集团还非常欠缺
京津冀整个地区还缺少在资产、资金、人事、管理、运作、品牌等方面联系密切的旅游连锁企业和企业集团,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多为一次性或短期的,旅游企业之间缺乏长期、规范、稳定、深入的联系,区域合作微观基础并不牢固。虽然三个地区都有各自颇具规模的旅游集团,但集团之间似乎没有形成合作的机制,没有真正合作的行动,没有做到强强联合的态势。
(五)从区域旅游合作认识基础看,互利互惠的"共赢"观念还没有形成
各地政府没有充分意识到区域旅游合作的意义,没有形成区域旅游合作互利互惠的观念,没有意识到区域旅游合作最终可以形成"共赢"局面。落后观念制约着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一是面子观念。北京作为首都,总有一种"老大"的派头,事事不求人,而津、冀也觉得必须保持"尊严",有必要自成体系,没有必要依附于人。虽然口头上唱合作,心里头也觉得应当合作,但一落实到行动上,架子就放不下来。二是自利观念。自觉不自发地强化了自己的山头,有意无意地为对方设置障碍,而不是主动地为对方提供方便。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河北提出"河北人游河北",北京就提出"北京人游北京",那么"天津人"也就自然强调"游天津"了。在相互设立办事处方面都强调属地管理,很少讲实行互惠互利,为对方提供方便;原本很通畅的一条路,处处设卡,不断地提醒游客在跨越"疆界",不断地要客人留下"买路钱",执法人员当然对外来人更是铁面无私。三是攀比观念。在交通上,你有个机场,我也必须有个机场,你有航空公司,我也要有自己的航空公司;在景点建设上经常是相互攀比拼杀,你有的我也要有,你建的我也要建。四是求全观念。恪守"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的祖训,结果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
(六)从区域旅游合作利益机制看,存在条块分割的财政体制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条块分割的财政体制使得各地必然将本地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为了增加本地的财政收入,造成资源利用、道路交通、企业发展等很多方面的障碍,而区域发展不平衡又加剧了这些障碍。特别对于区内市场合作来说,河北、天津都希望在北京旅游市场占有更大份额,但是北京对河北、天津却缺乏相应的依赖,这种不平衡使得三地区域旅游合作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不平等的位置,不利于区域旅游合作的长期和深入发展。
(七)从区域旅游合作产品基础看,缺乏区域旅游凝聚力
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缺乏一个统一的形象。北京是中国旅游最发达的城市,但却很将河北、天津和北京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缺乏一种区域旅游凝聚力。河北、天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却处在北京的阴影之下。旅游者到北京来,冲的就是故宫、颐和园、天安门、长城,要他再跑到赵县看赵州桥,跑到天津看盘山,基本上不太可能,因为这些景区点和故宫等不是一个层次上,如果没有故宫,可能游客就冲着赵州桥、盘山来,因此故宫的存在对这些资源反而起到一种屏蔽作用。再如北戴河等海滨旅游资源,也很难和北京都市旅游资源组合在一起,前者以度假为主要功能,后者以观光、商贸为主要功能,二者针对的市场不一样,难以组合进同一旅游产品当中。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很难通过北京旅游产品的延伸,带动河北、天津旅游发展。
五、加强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和措施
京津冀在旅游方面的合作已经有了基础,也进行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当务之急是更新观念,提高层次,寻求突破。所谓更新观念,就是不要仅仅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谈合作,要站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角度谈联合,看自己能够为此做出什么贡献,实现共同受益;所谓提高层次,是要各级政府决策层来共商旅游发展的大计,实现政策的协调,决策的落实,真正见到成效,而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只是在老停留在企业一对-的具体业务合作上;所谓寻求突破,就是要有新的理念,大的动作,真正能够使合作的结果影响全局,把区域旅游的全盘棋走活。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外部环境,我们国家都在努力和外国合作,实现更大区域的贸易自由区,而京津冀这样天然的邻居,难道在联合与合作的步子不能更快一点吗?如果说其他行业或领域在这方面的障碍更大一些,那么,在旅游方面我们为什么不能率先跨出一步呢?
(一)利用行政手段拆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藩篱
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在发展区域旅游方面都有很多成功的典型。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做法就是,区域内的各级政府主动拆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藩篱和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例如,是否可以首先在京津冀或在京津冀三个行政区域内最紧密的范围内,撤销公路分散收费的关卡,使公路交通通达通畅?是否在京津冀范围内主要的城市设立联合旅游信息中心,相互为到访的或潜在的旅游者提供整个区域的旅游信息,甚至做到联合提供旅游服务设施的预订,而不必各个城市各自设立单独的旅游办事处?是否在京津冀的范围内旅游企业经营全部开放,取消企业经营的属地限制?是否三个行政区联合颁发一定数量的导游证,导游人员可以自由受聘于各个旅行社而不受行政区划限制?是否为旅游经营部门创造条件,使旅游车专线的经营更加合理、方便?是否制订统一的旅游者投诉程序,实现区域内处理投诉的联合机制,提高整个区域旅游形象和可信度?总而言之,要从拆除制约整个区域内旅游发展的障碍入手,为旅游长期发展的合作"搭桥铺路",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
(二)利用规划手段进行总体布局
最近几年以来,大家都非常重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因为有了科学的发展规划,才能够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创造出适合市场需求、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实现旅游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旅游发展规划主要是依据行政区划的范围制订的,一个城市制订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一个县(或区)制订一个县(或区)域的发展规划,虽然在一些规划中也考虑了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和产品,但是多从竞争的角度采取应对策略,而很少从联合的角度整合资源。实际上,一个行政管理机构也不可能来整合别人的资源。所以,尽管规划上提及了,也很难实现,这样做的结果,虽然看起来在这个行政区内资源和产品的开发、产业布局有很好的合理性,强调了数量的"多",品种的"全",而在更大区域的范围内看,则会出现重复建设,布局失衡,造成相互抵消、形不成比较优势。因此,尤其是像京、津、冀这样地域关系如此紧密的区域,非常有必要联合编制一个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从全局发展出发,而不是从地域均衡的角度,对产品开发进行合理布局,科学安排开发时序。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突出和强化该区域内的骨干城市的特点和形象,利用一个纽带使这些城市群的形象在全国乃至世界旅游市场上凸现,形成吸引力。这样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最好请独立的专业规划机构来编制,充分借鉴国内外大都市圈发展旅游的经验和教训。这件事宜早不宜迟,以避免宏观决策上的失误。
(三)利用资本手段实现利益共享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特别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并强调,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还提出,"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原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中央这一决定,必将大大推进现有旅游企业的改制进程,也为京津冀提供利用市场机制加强联合发展旅游的新契机。在政府层面联合编制规划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资本手段来整合资源,联合开发,集团化经营,扭转旅游发展中各自为战的局面。首先要在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经营上入手,例如在大型或超大型的主题公园的建设、大型综合性景区的开发、大型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项目上,可以在这三个省市区范围内融资,利用资金的纽带把大家联系在一起,实现利益共享。其次,在旅游的经营上,也要创造条件,协调政策,利用资本的手段,打破所有制的界限,充分发挥国家和民营经济的积极性,促进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旅游企业,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经营体系,向更大的区域范围扩展。这样做才能把旅游做大,这样的合作才可能形成真正的利益相关、休戚与共的合作,而不是"同床异梦"的"拉郎配",也只有做到利益共享,联合和合作才够持久。
(四)利用特大型项目带动津冀地区参与合作
特大型项目对于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最著名的例子如美国奥兰多的迪斯尼世界。从区域旅游合作角度看,为了将天津、河北从北京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在这两个区域上特大型项目比在北京要好,可以用特大型项目带动这两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使它们具备真正能够和北京联合构成产品的项目,在区域旅游合作中取得更为平等的地位,解决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和区域旅游凝聚力问题。基辅号航空母舰落户天津,在天津旅游业发展和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进程中走出了很好的一步。天津、河北两地除了争取建设类似环球影视城的特大型现代娱乐项目,也应该选择将合适的传统旅游产品做大,如天津的"五大道"地区以及毗邻的和平路、多伦道一带,汇聚了风格独特的西洋建筑230多栋,完全可以建成"欧洲城",演绎欧洲风情,成为与北京风格迥异、外国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都向往的旅游区。
(五)利用区内市场合作带动区外市场合作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首先要解决区内市场合作问题,通过互相开放市场,促进区内旅游者和旅游业资金、资产、人才、知识、管理、品牌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一个生动、流畅的区域旅游发展局面,通过区内市场合作,为共推产品、联合促销、进行区外市场合作创造条件,最终实现京津冀区域旅游业整体发展的目标。各个地区要为旅游者在区内旅游活动创造条件,给予一视同仁的区域公民地位,不要人为设置障碍;要为旅游企业在区内业务拓展创造条件,鼓励开设分支机构或特许经营机构,鼓励兼并、收购以及各种方式的联盟和合作,做到资源共享、产品共推、互为市场、互相提供产业支持。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市场机制是基础,但是政府行为也可以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京津冀在旅游发展上都有联合与合作的愿望,也有实现区域合作的良好基础,还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重要的是大家要有诚意,要下决心,寻找突破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确定京津冀旅游发展合作的新起点,政府的作用最为关键。因此,现在非常有必要组织专门的队伍,对京津冀旅游发展区域合作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大家统工思想,拿出真正的行动,促进合作,这毫无疑问对整个地区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