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体育设施现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体育设施现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村体育设施现状

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我省农村体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受种种条件制约,农村体育仍然是我省体育事业的薄弱环节。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今年5月至7月,我们选择了经济发达与欠发达的农村,近郊农村与边远农村,海岛与内陆的农村,山区与平原的农村等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就我省农村社区体育设施与体育活动的现状、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与农村干部和农村居民以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和实地走访的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对我省农村社区体育设施与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基本掌握了我省农村社区体育设施与体育活动的现状,并提出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浙江省农村体育设施与体育活动的现状

(一)我省农村体育设施的现状。

开展体育健身工程,首先要抓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这一基础环节,它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和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物质保证。

1、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与全省体育场地设施的比较。我省农村体育场地数量在1990年以前增长比较缓慢,1990年以后增长速度加快,特别是199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的深入,农村经济的实力不断增强,农民健身需求逐渐增长,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增速明显提高。据《浙江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与研究》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底分布在我省乡镇村的体育场地有5551个,占全省体育场地的总数的15.48%,投入资金8.59亿元,占全省总投入资金的7.79%。而其中在农村的有3054个体育场地,其中棋牌和台球房378个,占我省农村体育场地总数的12.7%;羽毛球、乒乓球等小球场地34个,占我省农村体育场地总数的1.11%;篮球场、排球场、门球场地2477个,占我省农村体育场地总数的81.12%;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等165个,占我省农村体育场地总数的5.4%。我省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以篮球场、排球场、门球场地为主,并且在现有的农村体育场地中室内场馆与室外场地的比例为1:7,大部分的体育设施和场地都在室外,并以篮球场的比重最大。

2、农村室外文体活动场地中的体育场地面积。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5年底我省11个市的35061个行政村(社区)的室外文体活动场地中的体育场地面积共计为524万平方米。具体见表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在全省35061个行政村中有18129个行政村的室外体育活动场地小于20平方米,占51.7%.金华市农村的体育场地面积最多为1204932㎡,丽水市农村的体育场地面积最少为33893㎡。经济发达地区不论体育场地面积,还是达到20㎡以上的行政村均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3、体育创强推动了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发展。针对我省农村体育的实际情况,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出台的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要把开展体育强县、体育强镇的创评工作,作为推进农村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省体育局在《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重要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推进要求,以创建体育强县、强镇为抓手,制订了《浙江省创建体育强县、强镇标准》,特设立26项“必达标准”,把体育场地硬件设施作为最关键的指标,除体育强县要高于全国体育先进县的硬件标准外,还规定30%的行政村有篮球场和露天乒乓球桌或健身路径(10件);体育强乡镇必须建有体育(文体)活动中心或两场一室(篮球场、健身广场和乒乓球室)、60%以上的行政村要有篮球场和露天乒乓桌或健身路径(10件)等。体育强县强镇创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我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在2005年有7个县和51个乡镇通过首批体育强县、强乡镇验收,在这些强县、强乡镇中,行政村篮球场总计达3124个,其中灯光篮球场1273个,新增健身路径605条,新增乒乓球桌1214台,在资金投入上,县级达1.6亿,人均23.88元。镇级达2047万,人均9.99元。2006年创强的6个县和114个乡镇中,行政村篮球场总计3321个,灯光篮球场714个,其中新增篮球场532个;健身路径3972条,其中新增路径1021条;乒乓球桌3289付,其中新增658付。有的体育强县和乡镇的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的数量是过去几年的总和,体育创强工作成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非常有力的抓手和助推器。而2007年又有99个县市乡镇争创体育强县、体育强镇,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发展又将迈上新的台阶。

4、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近年来,省本级把全民健身工程建设资金的50%用于乡镇的健身设施建设。全省2323个健身苑(点)中,有986个是在乡镇农村。国家和省本级向农村地区共投放全民健身路径工程459个,投入经费1042万元。从2006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浙江省是长三角地区惟一的试点省份,共有12个县340个村作为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试点单位。工程建设国家投入浙江272万,省本级拨款340万元,地方筹资340多万,在全省340个试点村建起篮球场、乒乓球台。截止2007年5月我省农村行政村已建篮球场8566个、健身路径10476条、乒乓球台9843张、老年门球场850片。具体见表2:

目前全省农村的健身路径已经覆盖了全省近三分之一的行政村,篮球场和乒乓球桌也已覆盖了全省近四分之一的行政村。这些体育设施的建设,为农村社区体育活动打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广大农村地区群众健身场地紧缺的状况,有力促进了我省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二)农村社区体育活动的现状

1、开展体育活动对农村建设和农民体质健康的作用。体育运动是通过身体练习,谋求身心健全发展的,融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表现性为一体的社会文化活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活动比赛是杠杆。体育活动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农村体育的深入开展,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是提高农村人口健康素质,一定程度上减少疾病发生,减少医疗费负担,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二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建立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三是体育场地成为村民聚集交流的场所,成为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广泛联系群众的平台,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促进了农村的稳定与和谐;四是通过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引导富裕起来的农民增加文化体育消费,促进农村体育服务业发展;五是通过实施健身工程,进一步树立各级政府的为民服务形象,有效地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2、我省农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不断增强。随着我省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日子,闲暇时间增多,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更加强烈,“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观念已经被人们所认识。根据我们对杭州、宁波、台州、绍兴、舟山等地农村居民进行的调查,89%的被调查者认为体育锻炼能够“强身健体预防疾病”,82%的被调查者认为体育锻炼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生活质量”,还有相当多的被调查者认为体育锻炼能够“增进交流合作和谐社会发展”。可见,我省农村广大农民对体育活动的认识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3、我省农村体育活动参加对象和开展项目。多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坚持面向乡镇农村、面向农民群众,以增强体质为目标,指导和组织农村群众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和农民群众体育比赛活动。据统计目前.我省农村开展的体育活动和项目主要有:篮球、乒乓球、健身操、健身路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等,特别是不少农村经常开展的篮球比赛和广场健身舞,参加者和观摩者人数众多。参加活动和体育锻炼的不仅有本地人,许多外务工人员和经商的人群也融入当地的体育活动之中,共同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4、农村体育活动的形式不断创新,效果显著。为了推动农村特色体育活动的开展,根据地域特点分类指导,开展体育活动大联动,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开展跨区域全民健身月展示活动。以海洋体育、丘陵体育、山川体育和湖泊体育为主要内容,以“环太湖”、“长三角”等为组织形式,分为浙东、浙中、浙西和浙北四个片区开展具有浙江民间、民俗特色的健身或展示活动,成为区域体育的一种延伸。全省90个县(市、区)参与面达到100%,健身月活动历经四个月,累计参与人次超过10万,观摩人数达100万,展示项目近300个。通过此项活动,县乡与县乡之间有了“碰撞”,促进了不同县域的农村行政村体育的交流与合作,调动了县级体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性,为片区间体育信息网络建设提供了新渠道,为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供抓手和服务,以此成为农村凝聚人心、调控农村新型人际关系的手段,进一步夯实了群众体育的基础。活动期间,农村民间体育抓鱼、挑担子、插秧、拉车、锯木头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搬上了舞台,体育动感美与音乐旋律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民间体育、体育运动、体育休闲、体育生态、体育健身完美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体育文化的魅力。大力倡导一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村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体育模式。台州市文体俱乐部建设就是这样的载体。短短两年间,温岭全市农村成立近三百家“文体俱乐部”。2005年春节,三百家文体俱乐部全部开放,农民在俱乐部里打球、下棋、练拳、跳操,积极开展了各种体育活动,过了个健康、祥和的春节。宁波市鄞州区各镇(乡)全部建有健身苑,有特色项目运动队55个。各镇(乡)行政村每年组织开展体育比赛活动在6次以上,40%的农村成年人坚持开展健步走、练气功、跳健身舞、扭秧歌、篮球、乒乓球、门球等健身活动。这样有特色的体育活动和组织形式深受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5、“体育三下乡”活动注重培养农村体育骨干。针对广大农村,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贯彻,农村体育骨干缺乏,素质偏低,农民缺乏科学的健身指导这一现状,省体育局开展了以送体育器材、体育培训、体质测试下乡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从体育院校选调专家教授组成讲师团赴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扶贫帮教工作。几年来讲师团行程千里走遍浙江的山山水水,将培训送到11个市24个县(市、区)。讲师团所到之处,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三年来,送体育培训下乡活动共为基层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300名,同时还向各培训点赠送教材,下拨培训扶持经费30万元。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基层体育骨干的体育理论水平,使他们掌握了科学的健身方法,对引导广大群众开展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健身活动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6、农村参加体育活动人数的基本情况。根据11个市的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省乡镇农村每年开展的体育活动和比赛内容丰富,农民群众参加踊跃,全省农村社区共有788.43万群众投身各类体育健身活动当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和提高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见表3:

全省近年来,每年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已经超过一万余次,而经常参加这些体育活动和比赛的人数也已近800万人,我省农村体育工作开展总体情况令人比较满意。

二、对开展农村社区体育工作的认识

我省加大了农村体育工作的力度,使原来薄弱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一大批健身路径、活动室、体育场馆在农村拔地而起,为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农村体育活动蓬勃兴起,使农民健身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此,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近年来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给农村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可喜的变化和进步,我们还深刻地体会到要做好农村体育工作以下几个方面是关键。

(一)党政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是农村社区体育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农村体育工作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在2003年召开的全省体育工作会议上,出台了《浙江省农村体育工作实施意见》,提出今后几年群众体育的重点要放在农村体育上;省委、省政府出台的2004年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及随后建设体育强省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我省群众体育工作的关怀和重视。这一系列政策、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开展农村体育工作提供了导向性的政策。同时,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也把农村体育工作作为当地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根本上保证了全省农村体育工作的蓬勃开展。

(二)体育部门的政策引导和倾斜是推动农村社区体育工作的有力手段。

我省农村体育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下,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经过争创,目前我省已有“全国体育先进县”40个,55个乡镇被授予“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称号;79个乡镇被评为“浙江省体育特色乡镇”。体育先进县、先进乡镇的创评为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我省开展的体育强县、体育强镇创建活动,各地都结合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衢州市双桥乡的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农村体育工作是政府引,干部带,群众跟。既要小康,也要健康。体育活动投入最少,收获最大,整个乡不搞体育就没有了活力。”

(三)加强宣传、争取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农村体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各地注意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运用专栏、板报、标语、口号、网络、体质测定、健康咨询和科普讲座等形式,推广和普及科学健身方法,大容量、大强度地进行宣传报道,在全省各地全力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使广大农村群众全民健身意识普遍增强,活动层面不断拓展,全民健身的观念深入人心。目前正在进行的体育创强活动,也是一个宣传农村体育工作、巩固农村体育阵地的有效载体。一方面,吸引了社会各层面群众的关注,激发了人们的健身热情,另一方面通过树立典型,以典型引路,加大了农村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增强了体育的辐射力,带动了区域体育的发展。

(四)因地制宜、创新载体是增强农村体育工作活力的基础。

因地制宜的体育设施建设,层次分明的体育组织网络,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已成为亲民、便民、利民,为民办实事的有效载体。尤其是通过军民运动会、外来建设者运动会、村村篮球赛、邻居体育节,父子同运动、婆媳共健身等丰富多样的健身活动,不仅使体育成为生活、成为时尚,更是寓教于体,凝聚了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人心,培养了团队精神。通过各类活动农民的认识也得到了提高,并摸索总结出农村的锻炼方法:“白天干活晚上炼,晴天有事雨天炼,农忙时节闲时炼,难以集中分散炼;小村集中做(保健操),大村分片做。”

三、我省农村体育设施和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省农村体育工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各级体育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农村体育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主要有:

(一)体育法制建设滞后、体育宣传力度不够。我省还缺乏一部符合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以规范和指导全省群众体育的开展;虽然对群众体育,特别是农村体育的宣传力度有所加强,但重竞技、轻群体的现象在各级体育部门依然存在,不利于全社会健身意识的增强,更加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二)对农村体育的认识不够全面,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一是对农村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建设中、在整个体育事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提高;二是各级政府投入农村体育的经费与城市体育相比仍然不足,与当前农村的健身氛围不相符,制约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三)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各方面还需要近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我省35061个行政村有8566个篮球场和11043张乒乓球桌,离国家每个村有一个篮球场、两张乒乓球桌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而健身路径也只覆盖了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另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还缺少统一规划,有的地方体育场地建设用地资源不足,而有的地方有土地资源却审批难度很大,影响了当地农村社区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农村社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仍然较少,对体育锻炼的作用和意义认识还有待提高。在2000年和2005年二年的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中,我省的农村样本采集工作就遇到较大的难度,许多县区体育部门向农民发放补贴,来进行体质检测,以完成国家下达的监测任务。另外,年龄上“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比较突出,体育活动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还不够,体育锻炼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帮助,体育指导员队伍和农村健身服务体系网络尚未建立健全,许多农村社区的体育活动的开展完全处在一个自发的形式,迫切需要体育健身和健康知识的培训和指导。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认识和观念的还有待提高,二是目前财政经费的制约,三是工作思路和方法还要不断创新。

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们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社区体育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制定一部符合我省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使我省全民健身活动,特别是农村体育事业在法律的规范下持续发展。

(二)根据我省农村社区经济和体育发展差异大的状况,应有目的和有区别的对农村体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对已经步入城镇化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把政府的工作职能放在以体育为平台营建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为主,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对那些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农村社区,在发展经济建设和公共基础建设的同时,应该加大政府在体育方面的投入和扶持,特别是在基础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方面,同时要提高群众对体育的认识,加强体育意识的培养,并组织群众的体育活动和比赛,重点把体育组织建设和发动管理工作做好。

(三)大力发展农村社区体育,必要的经济投入、场地设施、人文环境等保障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大对群众体育,特别是农村体育的资金投入。应以政府主导为主,将发展群众体育列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群众体育经费,体育场地建设资金、用地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规划,加强政府综合运用规划、政策、资金、用地等手段,对群众体育和体育场地建设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体育活动场地的建设要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在工业主导型的农村地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要大力发挥乡镇企业的作用,并且积极组织乡镇企业体育活动的开展,推动该农村地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满足群众健身的需要。

(四)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部署,以创建基层文体俱乐部为平台,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文化体育阵地建设;从2006年开始每年建3000个小康体育村,并从中确定了300个最贫困村为小康体育村援建单位。这些工程建设与农村创强、社区建俱乐部有机结合,为浙江体育事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以创建体育强县、强镇为契机,通过创强,引起各级部门对农村体育事业的重视,按照创强标准加强农村,特别强化村级体育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计划每年新增体育强县5个,体育强镇80个左右,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省三分之一的县、乡镇和村达到体育强县、强镇和强村的水平。

(五)针对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劳动特点,继续在全省农村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体育健身路径建设要配合小康健身工程,突出亲民、便民、利民,改进和丰富器材种类,以适合不同人群健身需求,争取在五年内,使全省90%农村社区都有一套健身路径,50%的农村社区都有一个篮球场。

(六)随着农民生活的日益富裕,农民群众对健身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在加大农村社区体育场地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农村的体育人文环境建设。一是要继续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宣传和普及科学健身的知识和良好的生活健康理念,发展和提高农村社区体育社会指导员数量和质量;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定期开展体育宣传周、体育健身节、体育比赛、综合运动会,以及体育家庭,健康老人等评选活动。提高农村社区群众的体质健康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要将体育活动融入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民风民俗之中,带动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体育旅游,体育漂流,体育休闲等,拓宽体育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