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体育建设问题初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2004年省委、省政府中把开展体育强县、体育强镇的创评工作作为农村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推进,2005年省委又提出建设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四个强省”的目标。建设体育强省是我省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任务。我省体育强县、强镇的创建工作自2005年全面启动,体育强县、强镇创建工作已经成为继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之后,加强浙江省体育工作的新的抓手和有效载体。经过严格的实地考核,2005年、2006年全省共有杭州市萧山区、宁波市北仑区等13个县(市、区)和萧山区靖江镇等165个镇(乡)通过验收。随着体育强县、强镇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创建工作的成效以及由此产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已经成为推动小康健身工程,打造体育强省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两年来我省体育创强工作的调研和总结,探讨和评估体育强县、体育强镇争创活动对体育强省建设的推进作用及其需要改进的主要问题。
一、开展体育创强工作的背景情况
(一)我省农村体育工作的基本现状。浙江省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全省总人口4679万人。全省农业人口超过50%有70个县(市、区)。经过几年的争创,全省有“全国体育先进县”40个;七批共55个乡镇被授予“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称号;79个乡镇被授予“浙江省体育特色乡镇”称号;330个乡镇达到“浙江省体育先进乡镇”标准。2004年全省体育人口达到38.3%,全省人均体育活动场地为0.98平方米。农村体育人口为15%,人均体育活动场地为0.18平方米。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省和市级群体经费25000万元,人均18元。农村(县级和县以下)群体经费7860万元,人均群体经费2.4元。省和市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000名(每万人8名),县乡社会体育指导员19122名(每万人5.8名)。据2005年出版的《浙江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与研究》一书中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底分布在我省乡镇村的体育场地有5551个,仅占全省体育场地的总数的15.48%,投入资金8.59亿元,仅占全省总投入资金的7.79%。而其中在农村的有3054个体育场地。从统计数据分析,与城市相比,县和镇乡的群众体育组织数量相差10多倍;经费相差7倍;人均体育活动场地相差5.5倍;体育人口相差2.5倍;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差1.4倍。由此可见,农村体育还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群体经费缺乏,健身设施建设滞后,组织网络不够健全等问题。尽管体育部门制定和实施一些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但在新形势下,缺乏有效实施载体和激励措施减缓了发展速度,改革和探索发展农村体育工作新的手段和新的思路也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二)开展体育强县、强镇创评的意义和认识。开展体育强县、强镇创评是贯彻落实《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的具体体现。省委出台的《纲要》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解决“三农”问题的行动纲领。要积极推进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体育强县、强镇创评有利于加强我省农村体育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缩小城乡差别,扩大体育人口,使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开展体育强县、强镇创评是体育强省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基石。建设体育强省是我省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任务。建设体育强省的基础是必须要创建有一定数量的强县、强镇、强社区作为中间力量做支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全省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完成这一任务,重点和难点是农村体育。只有充分发挥体育强县、强镇创评的抓手和载体作用,促进县乡政府、街道、居委会、村委会对农村、社区体育设施、组织、队伍、制度的建设,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力度,才能推动基层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达到发展农村体育的目的,夯实体育强省建设的基石。开展体育强县、强镇创评是为“奥运争光工程”夯实基础。为竞技体育提供后备动力。体育强县、强镇创建过程就是一个地区体育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过程,为青少年业余训练提供完善的体育设施,丰富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优秀的体育管理队伍等。同时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带动体育用品业的发展。
二.体育强县、强镇争创工作对体育强省建设的作用和成效
两年创建工作的实践,全省体育创强工作对体育强省建设的推进作用和成效明显,具体表现为:
(一)创建单位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是体育创强的根本保证。
两年来通过验收的13个体育强县(市、区)和165个体育强镇的党委、政府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始终把发展体育事业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把体育事业摆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列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管理,纳入对街道、乡镇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并每年将体育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且,分管领导定期研究体育工作,切实解决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
例如,萧山区委、区政府把加快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作为落实执政为民宗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尤其是2004年萧山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这是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期,因此,萧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机遇期,而且把体育工作列入对镇、街道年度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同时,区文明委还将有体育组织、体育健身队伍等内容纳入精神文明年度考核中。海宁市委、市政府将体育强市创建纳入了以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城市为主的“六城联创”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了创建浙江省级示范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市、浙江省园林城市、浙江省双拥模范城、浙江省体育强县(市)六项创建目标,把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纳入城乡一体化推进目标。把创建体育强市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的有效举措,当作一项民心工程、实事工程来抓。
(二)通过创强加强和健全了各级各类体育组织的建设,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体育组织建设是开展体育工作和小康健身工程的基础环节。体育机构网络健全是体育强县(镇)的一大特色,并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构建体育工作网络体系。在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体育组织网络日益完善,为推动体育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及引导群众投身全民健身活动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温岭市建有三大体育工作网络体系,即以全市体育局为中枢,以各镇、街道文体站和企事业单位专门机构为网络的政府体育工作组织网络;以市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为龙头,以体育指导中心、国民体质监测站和各单项体育社团为骨干,以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为依托的全民健身工作组织网络;以市青少年业余体校为中心,各项目网点学校为分支的竞技体育管理网络,三大体育工作网络体系的健全为温岭市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瑞安市根据实际情况,也形成了三大体育工作组织网络体系,特别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兴办不同门类、不同层次的经营性体育场所,构筑了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的体育娱乐网络。目前,这三大体育组织网络各具优势,相辅相成,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创建社区体育俱乐部是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工作的一大特色。根据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关于“体育进社区”的精神,把建立社区体育俱乐部作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有效载体来抓,经过几年的努力,先后建立了30个社区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建立,有效地推动了社区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
(三)加大资金投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工作和群众健身锻炼的基础。多年来,体育场地严重不足一直是制约我省群众体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体育强县(镇)的党政领导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加大群众身边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各级政府每年都把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保证体育经费的增长幅度以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努力拓宽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渠道,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瑞安市市本级拥有1个具有11万平方米场地的体育中心,包括1座投资5700万元、可容纳3700名观众的现代化综合性体育馆,有50×25米的室外游泳池和室内游泳池,有3000平方米室内健身室和2000平方米网球场,有羽毛球场7个、篮球场4个、门球场2个,有新增乒乓房、健身房、台球、棋牌室等设施10处。投资3400万元、拥有1万个座位足球场和400米塑胶跑道的体育场改建工程,预计2006年可竣工投入使用。总投资6000万元的体育中心二期游泳馆工程也即将开工建设。诸暨市市政府还拨款450万元用于建设体育中心塑胶跑道田径场,在房地产市场的黄金地段划出140亩土地兴建东江体育公园。
据统计,2005年度的7个体育强县、51个强镇行政村共拥有篮球场总计3124个,其中灯光篮球场1273个;新增健身路径605条;新增乒乓球桌1214台。体育场地方面:新建体育场2个;改建2个。新建大型体育公园2个,400米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共78个。资金投入:县级1.6亿,人均23.88元;镇级2047万,人均9.99元。2006年度的体育创强单位资金投入力度更大,争创投入资金分别为强县(市、区)5.17亿,人均140.86元;强镇(乡)6312.7万,人均12.46元。6个体育强县、114个强镇行政村共拥有篮球场总计3321个,灯光篮球场714个;健身路径3972条,新增路径1021条;乒乓球球桌3289张,新增658张;体育馆25个;乡镇文体中心151个。创建单位体育指导员总人数5508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高了城市的品位,为广大人民群众就近就便参加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赞扬。
(四)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普及和推动群众体育活动,构建和谐社会。体育强县、强镇在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面推广《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的同时,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强县先强人、强人先强身、奔小康先健康已成为体育强县、强镇群众的共同理念。在良好的体育环境、体育设施保障下,坚持面向基层,面向普通人群,以全民健身,增强体质为目标,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和各类群众体育竞赛活动,形成了县(市)、镇(街道)上下联动、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使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得到了参赛机会,以此成为基层凝聚人心、调控基层新型人际关系的手段。
杭州市下城区以“让老百姓共享健康”为活动主题,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一是创新“万人双健”社区健身工程。在全省率先推出了“万人双健”社区健身工程,倡导“万人齐健身,万人共健康”理念,共举办各类健身活动490余次,参与人数15万余人。编创了“社区音乐健身操”、“八式十六式太极拳”,并在全区积极推广普及,兴起了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潮。
鄞州区各镇(乡)街道全部建有健身苑,有特色项目运动队55个。各镇(乡)街道每年组织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在6次以上,40%的农村成年人坚持开展健步走、练气功、跳健身舞、扭秧歌、篮球、乒乓球、门球等健身活动,古林镇、姜山镇被评为省体育特色乡镇,邱隘镇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乡镇。邱隘镇、姜山镇还先后被授予“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称号。
温岭市一直在探寻群众体育新的载体,让老百姓能真正动起来,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文体俱乐部建设就是这样的载体。短短两年间,全市农村成立近三百家“文体俱乐部”。2005年春节,该市农村出现了可喜现象:三百家文体俱乐部全部开放,农民在俱乐部里打球、下棋、练拳、跳操,积极开展了各种体育活动,过了一个健康、祥和的春节。
(五)加强业余训练队伍建设,培养和储备体育后备人才,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是金字塔底座与塔尖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体育强县、强镇的蓬蓬勃勃的全民健身运动,亦为竞技体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竞技场上的辉煌,又真实、全面地诠释了群众体育。体育强县分别开设了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皮划艇、赛艇、乒乓球、篮球、足球、棋类、网球、羽毛球训练项目,业余训练网络较为完善,竞技水平较高,为我省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杭州市下城区业余训练成绩显著,切实抓好青少年竞技体育,不断加强区属6所传统体育学校建设,近几年来,先后向省、市有关部门输送运动员85人。在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青少年部),总分和金牌总数分列全省89个县、市(区)的第2位、第5位。先后输送了陈桦、叶钊颖、吴鹏、郑静、于诚等一批高水平的运动员,在国际重大比赛和国内各项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国家、省、市争得了荣誉。
海宁市2001年以来为国家队、省体工大队、省运动学校输送优秀运动员24名。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获全省竞技体育贡献奖人才效益分达到566分。赵莹莹等七名运动员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严诗敏获赛艇女子轻量级四人双桨金牌,吴逸婧获女子小口径手枪60发金牌,赵莹莹获女子撑竿跳高金牌。2005年2月市少体校被浙江省体育局命名为浙江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六)体育产业稳步发展,体育社会化不断推进。体育既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根据体育事业发展自身的特点,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大社会办大体育的思路,积极推进体育社会化,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体育部门不光要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创造竞技场上的辉煌,同时,也要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把体育事业做大做强,为经济建设服务。结合本地体育发展实际,按照市场规律,坚持走体育社会化之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增强社会对体育投资意识,体育产业取得卓越的成绩。
富阳市体育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成为地方区域经济和块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该市生产的赛艇、皮划艇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生产量的95%,被誉为“中国赛艇之乡”。由飞鹰公司生产的国际名牌产品“无敌”牌赛艇是雅典奥运会赛艇比赛唯一指定产品,现又开发新产品,向2008年奥运会发起冲击。该市羽毛球拍销售约占国内国际市场中低档产品的80%以上,年产量1亿付,产值9.1个亿,2004年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授予“中国球拍之乡”称号。
随着体育场馆设施条件不断完善,义乌市委市政府把“举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培养促进体育产业”列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协会、公司商业化运作承办赛事,政府给予组织、安全保障上大力支持,走体育社会化的道路,积极发展体育产业,通过赛事的承办,营造了体育氛围、开发了体育市场,增强了企业结合体育的兴趣,提高了义乌的办赛水平,使体育朝着社会化、产业化迈出了一大步。同时,宣传了义乌、提高了义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七)体育创强工作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衢州市柯城区是欠发达地区,它的体育创建工作为全省,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柯城区体育创建工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整合资源:一是资源共享。柯城区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市、区两级大型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共享,从2004年起,区域内所有的大型体育场馆和健身公园全部实施资源协议共享,有效地提升了区域内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率。二是体教结合。柯城区发挥组织机构体教合一的优势,在体教结合方面,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落实人员,有效推进了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发展,进一步夯实学校体育工作基础。三是村企结对。以城带乡,特别是出台“百家企业联百村,共建和谐新农村”帮扶结对的政策,加快了农村体育设施普及的进程,推进了城乡体育事业的快速均衡发展,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通过柯城区的体育创建工作,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工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地方的经济贡献率也会越来越大。
随着体育强县、强镇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创建工作的成效以及由此带来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日趋明显。结果表明,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只要当地党委、政府在创建体育强县、强镇工作中,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以建设“经济开放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城市(城镇)和文明城市为目标,把争创浙江省体育强县、强镇列入工作目标,把创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凝聚人心、加强和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与建设文化大省、体育强省有机结合,必将推动全省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快浙江体育强省建设步伐。
三.体育强县、强镇创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体育创强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效,进行了不少改革与创新,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指标还不够完善,城市的强区与强县的评价指标区分不明显;强镇强乡的创建标准还应更加严格,并要更加突出符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应该加强调研力求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2.一些地方资料积累的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不够,有的创强单位不论是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突击应付检查的痕迹。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体育创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思想认识的宣传力度。
3.特别是要加强研究和制定对体育强县、体育强镇的考核复查制度,避免创建时轰轰烈烈,事后无声无息,以确保体育创强工作的成果。
四.对策与措施
(一)开展体育强县、强镇的争创活动,不仅对体育强省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有着积极的贡献。所以,体育创强工作将在全省范围继续每年进行一次,并加强宣传和引导,对自认符合条件的单位将不受数量、指标的限制。争取到2010年,全省30%(27个)的县(市、区)达到体育强县标准,20%(300个)的镇(乡)达到体育强镇(乡)标准。
(二)加强调研力求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二年的体育创强工作基础上,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现行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认真的总结、分析和研究,对照建设体育强省的各项指标,并听取各方意见,结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修改、调整和充实目前的评价指标,力求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体育创强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三)坚持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总体标准、总体要求不变的前提下,注重山区、平原、丘陵、沿海、岛屿的不同,注重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不同,不搞“一刀切”;要体现了统筹推进的思路,注重把改善农村体育健身条件与改善村容村貌结合起来,把推进农村体育事业同加强农村体育场地建设、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结合起来,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