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全民健身对策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全民健身对策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

体育场地是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身体锻炼、丰富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在我国人民群众的体育活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更科学、更系统、更有效地发挥体育场地在竞技体育和群众健身活动中的作用,顺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场地设施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对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公共体育实施和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情况、不同层次人群参加健身活动情况,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同时把大量分布在学校、居民小区、街道、公园、机关楼院里的非标准体育场地纳入普查范围,特别是一些新兴的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如健身路径、攀岩、跑马场、地掷球等,纳入了普查范围,这能够更充分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和人均占有体育活动场地的客观现状。

自1996年9月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多功能健身路径”以来,它以占地不多、投资不大、简便易建、方便群众等优点迅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健身路径的出现,解决了许多群众健身方面的场所和器材的不足等不利因素,对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其全民性、普及性、科学性、趣味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不断增大,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全国各地也开始了兴建全民健身路径的热潮,全民健身路径已成为群众健身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为了积极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实施,结合新时期体育事业赋予体育场地设施新的发展理念,全面了解我省体育场地的数量、结构、分布和使用管理的情况,在广大调查人员的辛勤劳动下,对我省各级各类体育场地进行了全面普查,客观全面地反应我省体育场地的现状和发展。按照全国统一部署,这次体育场地普查的截止时间*年12月31日。

本研究依据第五次*省体育场地普查的汇总统计结果,从我省的健身路径建设的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场地普查准确、详实的数据,第一次全面科学地分析我省全民健身路径发展的现状,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体育健身路径进行宏观和微观管理提供依据。充分分析我省全民健身路径发展变化特点,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深化体育改革提供可靠资料。充分分析我省体育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趋势,为制定我省全民健身发展战略目标和合理布局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对策建议。

二、*省全民健身路径的现状分析

(一)全省全民健身路径的总体状况

截止到*年末全省共有符合普查标准的全民健身路径2101个,总计体育健身器械设施数量为24460件。全民健身路径占地面积为87.6万平方米,其中场地面积为78.9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路径建设的资金为10848.1万元,其中财政拨款为1998.21万元;单位自筹为5964.24万元;社会捐赠为386.5万元;体育彩票公益金为2214万元;其他为285.15万元(如图1)。以*年底全省总人口4551.58万人计算,每万人拥有健身路径为0.46个,人均健身路径场地面积为0.017平方米,人均累计投入健身路径建设金额为2.38元,万人健身设施数量为5.4件。全省目前健身路径的现状,无论是从总量建设上还是从人均拥有健身路径数来看,对于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还远远不够。

(二)全省全民健身路径的分布状况

在全省现有的2101个健身路径中,体育系统有97个,占总数的4.6%;教育系统有229个,占总数的10.9%;其他系统有1775个,占总数的84.5%(如图2)。从经济成分来看,其中非公有经济成分的为47个,占总数的2.2%,其余都是属于公有经济成分。从隶属关系来看,属于中央级的有5个;属于省级的有24个;属于地区级的有59个;属于县级的有2013个。

从我省健身路径的位置布局情况来看,分布于宾馆饭店的有2个;分布于厂矿的有19个;分布于公园的有180个;分布于广场的有49个;分布于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的有47个;分布于居住小区的有849个;分布于老年活动场所的有67个;分布于其他场所的有52个;分布于乡(镇)村的有614个;分布于校园的有222个,如图3所示。从健身路径的位置分布情况来看,总体上布局基本合理,我省健身路径基本分布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小区、校园和乡镇村;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乡镇村的健身路径占总数的29.2%,而全省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4.5%,我省的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城乡之间还极不平衡,农村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相对较薄弱,城乡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别。

(三)*省全民健身路径的发展状况

1995年底第四次全国场地普查前我省共有全民健身路径41个;1996年新建12个;1997年新建28个;1998年新建51个;1999年新建64个;*年新建173个;2001年新建333个;2002年新建544个;*年新建855个。从图4中可见,2001年以来我省的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发展速度较快,三年间我省共新建全民健身路径1732个,占全省总数的82.4%。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不断增大,全民健身活动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健身路径的建设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表明我省的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四)*省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

从对外开放情况来看,不开放的有213个;部分开放的有109个;全天开放的有1779个(如图5)。从每周参加活动的人次来看,每周10000人次以上的有10个;每周2501-5000人次的有171个;每周5001-10000人次的有37个;每周500人次以下的有924个;每周501-2500人次的有959个(如图6)。每周活动人数在2500人次以下的健身路径占总数的89.7%,其中在健身路径场地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的147个中,每周参加活动人次在2500人次以下的有110个。全省2101个健身路径中从业人数为780人,平均从业人数为0.37。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见,从参加活动人次来看,健身路径已基本上成为群众所接受的健身活动场所,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加以引导,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这种活动中来,充分利用健身路径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同时要避免出现健身路径使用率不高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大面积的健身路径。

(五)全省各地市体育健身路径的状况比较

在现有的2101个全民健身路径中,数量最多的是宁波,有701个,占全省健身路径总数的33.4%;最少的是丽水有59个,占全省健身路径总数的2.8%。

结果表明,健身路径的建设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健身路径的建设也呈现不平衡的发展。从万人健身路径数来看,宁波市为1.28个,远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其次是舟山市、嘉兴市,分别为0.68、0.51个;而绍兴市、丽水市、金华市分别为0.22、0.23、0.24个。从人均投入健身路径建设金额来看,温州市、宁波市、舟山市列前三位,分别为4.57、4.35、3.05元;人均投入健身路径建设金额不足一元的为丽水市、金华市、绍兴市。

与各地市人均生产总值比较发现,健身路径建设基本反映了当地的经济状况,即经济实力较差的地市发展速度明显慢于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市。但是部分经济较好的地市健身路径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不相符,特别是绍兴市万人拥有健身路径数列全省的最后一位,健身路径的建设明显滞后于其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我省的健身路径的建设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省在健身路径的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与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仍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我省健身路径人均绝对占有数较少,建设的投入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年以前我省全民健身路径共369个,尽管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发展较晚,还需加大建设力度以进一步满足群众进行健身活动的需要。

第二,我省健身路径的发展不平衡。通过对各地市及城乡之间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建设金额的投入上,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健身路径数量高于欠发达地区。在城区和乡镇之间从数量上来看也存在明显差距。

第三,健身路径的使用率不高,每周活动人数在500人以下的健身路径将近占总数的一半,并且部分健身路径的规划不合理,出现了一些大面积健身路径的建设,全省最大的健身路径场地面积达7644平方米,而其每周参加活动人次仅为2500人次以下。

第四,缺乏专业的组织管理人员,目前全省总的健身路径从业人员仅780名。

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通过各种渠道加强资金投入。各有关部门,如计划、规划、城建、土地等部门要重视本地区健身路径的建设,从客观上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同时必须加快全民健身工程的理论、实践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第二,加大社区健身的宣传力度,最有效地发挥本社区健身路径的作用,组织体育专业人士深入社会广泛宣传健身知识,不断提高人们的自觉健身意识,提高现有健身路径的利用率。同时要大力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第三,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健身路径的组织领导,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健身活动和比赛,充分提高健身路径的社会效益;同时建立有关健身路径的管理、使用、养护条例,使健身路径能真正成为一种为人们所接受的科学健身方式。

第四,今后我省应重点加强对农村、企业厂区、住宅小区和学校的健身路径建设,在规划过程中,要做好统筹安排工作,避免出现一些大面积、低使用率的健身路径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