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优化人才环境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我市人才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始终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一直把“敬业敬人、爱才爱智”作为人才工作的主旋律,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初步形成了一个有利于人才吸纳、集聚和成长的环境,人才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政策留人。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相继制订出台了人才选拔培养、引进和使用的一系列政策,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市特色的人才工作政策体系。主要有:《*市“*”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泉委发〔20*〕6号)、《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规定》(泉委发〔20*〕4号)、《*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留学人员来泉创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泉政文〔20*〕386号)、《*市“桐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制度暂行规定》(泉政文〔20*〕222号)、《*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泉委办〔20*〕114号)、《*市人事局*市公安局关于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先落户、后就业”的意见》(泉政办〔2004〕142号)等。与以往的人才政策相比,有较大的改变,尤其在部分条款的表述上突出了新意,特别是在提高引进人才的生活待遇(住房补贴、安家费、生活补贴)、科研经费、奖励资助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并首次将在工作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技师、高级技师纳入人才引进的范畴。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对优化我市人才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事业留人。近年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快速健康的发展,经济总量保持全省第一,培植了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和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汽车与配件、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旅游业等“5+1”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了25个规模达数十亿以上的经济板块和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由工业化而城市化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舞台,为人才的集聚提供了有效载体。
三是待遇留人。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灵活的收入分配机制,如业绩奖励、年终利润分红、技术入股等方式,让优秀人才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促进人才价值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承认,体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四是感情留人。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注意完善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认真抓好省、市出台的有关人才待遇文件精神的落实,确实帮助人才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几年来,每年均拨出专款,由市领导带队深入基层走访慰问省优秀专家、市优秀拔尖人才和特困专业技术人才,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人才家中,增进与人才的感情沟通和交流。建立专家联系沟通制度,建立专家数据库,举办人才新春座谈会,定期向各类人才通报我市推进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有关信息,及时听取专家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增强他们在我市创业发展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帮助解决引进人才后顾之忧,调入我市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随迁的配偶、子女符合招工、录(聘)用条件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解决。子女属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的,享受与我市生源同等待遇。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需就学的,由户口所在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到就近的中、小学学习,有关单位和部门不得收取政府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20*、20*年优先解决了10位引进人才配偶、子女的就业问题,切实解决了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小环境,加强与人才的有效沟通,提高人才工作满意度,增强人才集体归属感和向心力,
五是环境留人。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大力宣传各类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典型事迹,塑造我市优秀人才的光辉形象,努力在全社会树立的良好风尚,有效调动了各类人才在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实施科技人才奖励制度,设立“重大贡献奖”、“科技创业奖”、“科技进步奖”和“专利奖”,最高奖项奖金达20万元;设立“*市杰出人才奖”,重奖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今年,拟在全市表彰和奖励10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专业技术人才。其中2—3名授予“*市杰出人才奖”,其他授予“杰出人才提名奖”,分别给予50万元、5万元的奖励。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博士或硕士实验基地。其中经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的,由同级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资助。市委、市政府设立“*市杰出人才奖”,重奖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今年,我市拟表彰和奖励10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专业技术人才。其中2—3名授予“*市杰出人才奖”,其他授予“杰出人才提名奖”,分别给予50万元、5万元的奖励。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博士或硕士实验基地。其中经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的,由同级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资助。
二、我市人才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要基本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基本建成亿吨大港,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强市,基本形成大城市框架,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从发展的眼光看,我市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要求,人才环境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主要有:
1、人才总量、质量、结构与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人才总量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短缺。人才分布不合理,大部分人才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很少。
2、人才工作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近年来,我市制订了吸引和培养人才的一系列政策。但与周边发达城市相比,我市缺乏政府出台的具有影响力、吸引力、系统性的人才工作政策,缺乏对人才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划。
3、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尽管有些用人单位很重视人才培养,但作为政府,人才培养力度不大,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的政策措施。我市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交流和获取本领域最新科研动向的信息等机会相对较少,脱产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机会更少。
4、吸纳人才的载体明显不足。吸引和容纳人才,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要有一定的创业空间。我市上规模的企业较少,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企业更少。科研机构、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规模小、档次不高。载体层次低、规模小、数量不足,就意味着人才发展空间小。与周边市相比,这是我市人才环境中的一个“软肋”。
5、体制改革不配套。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以及创业风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机制尚未形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不同步;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地域限制等阻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影响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三、优化我市人才环境的几点建议
1、加大政府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为人才资源开发提供资金保证。
增加投入,是优化我市人才环境的重中之重。要树立“人力资本”意识,在宏观层面上,作为公共投资,政府要象城市建设那样来筹划人才投资;在微观层面上,企业要象技术改造那样来筹划人才投资。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分级负担、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利益共享的人才资源开发经费来源保障机制,并将人才投资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有投入才会有产出,对人才的投资,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高度重视。
当前,我市人才资源开发在以下几个方面急需政府加大投入:一是实施“桐江学者计划”。二是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00万元,统筹用于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山区人才开发、优秀人才选拔管理和表彰奖励等工作,并随财力的增长而逐年增加。三是实施优秀人才奖励制度,设立*市杰出人才奖,每两年评选2~3名在科研生产一线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一次性重奖50万元。四是健全保障制度,完善机关、事业、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提高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保障水平,市一级优秀拔尖人才每人每月生活津贴500元,并继续组织他们进行健康体检。
2、加大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立足于现有人才的培养,是我市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立足点。其重点,一是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实施“112专家工程”,到2010年,培养造就100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和国家表彰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00名在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有较高造诣、代表我市先进水平、具有正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20000名在各条战线起骨干作用的具有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优秀人才。实施“222高技能人才工程”和技能振兴计划,争取到2010年,新培养20万名技术工人,其中高级工2万名,技师、高级技师2000名。
二是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经理人才。可采取企业选送、政府选拔、政府资助的形式,采用学历教育、外派到国内大企业和大公司挂职锻炼及出国考察等方式,每年培养10-20名企业经营管理、市场开拓、资本运作、国际经贸等知识的经理人才。三是采取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我市紧缺专业人才。学历教育主要是与国内有关高校联系,争取一定数量的定向招生指标,对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进行定向培养,本科毕业后回泉工作。短期培训可以针对我市的紧缺专业,与国内高校联系,采取联合办班的形式进行。
3、大力发展经济,做大人才载体,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和创业空间。
人才和经济始终呈正向发展,产业的集聚会带来人才的集聚,而人才的集聚会带来产业更大规模的集聚。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对人才的吸储能力,是优化人才环境的重要内容。继续做好*经济技术开发区、晋江、泉港、南安、石狮5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台湾学者创业园等人才载体的管理服务工作。逐步形成以各大企业、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人才载体容量较大单位为核心的人才集聚地。充分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吸储作用,并交给他们一定的科研、技术推广和培训等任务。要对重要的人才载体单位采取更加优惠和宽松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以增强其对人才的吸引能力。要以项目带动吸引人才,建立人才、项目、技术、资本有效“对接”机制,推进项目与人才良性互动。
4、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以更加宽松的环境、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更加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一是切实做好服务工作,为知识分子排忧解难。高级知识分子不同于单位的行政领导,在用车、住房、科研费用以及家属就业、子女就读等方面有一定的困难。用人单位要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解决具体问题。同时,政府也要在政策方面积极营造良好的用人外部环境。
二是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和创新步伐,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大胆改革传统的用工关系、行政工资关系、户籍关系,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打破事业、企业,公有制、非公有制人才流动障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行国家指导、社会评价、单位聘用的职称评聘制度;改进考核、激励机制,真正实行按劳、按业绩、按贡献分配,进一步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扩大人事范围,改变人才为某单位或部门所有的观念,变单位人才为社会人才;改变职务晋升和培训深造等方面的论资排辈做法,促使一大批年轻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行人才引进零门槛准入制度,取消单位进人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建立人才流入的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以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制订和完善有关政策,鼓励各类人才在不侵犯所在单位利益的前提下,利用兼职,业余时间为有关经济组织提供智力和技术服务,取得合法报酬。
三是做好非公和社会组织人才工作,建立完善各级领导联系挂钩重点非公企业制度。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体制身份界限,在面向社会的课题评审、信息服务、职称评定、培训引进、社会保障和表彰奖励等方面平等开放,做到政治上一视同仁、政策上平等对待、服务上统筹兼顾。重视推荐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优秀人才作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