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税务局税收经济协调发展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税收作为政府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越来越被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如何发挥税收的聚财和调控经济发展的职能,实现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运行和税收的可持续增长,则是各级政府领导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
一、当前税收与经济不相协调的几个问题
税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的,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和法治水平决定了税收的总量和增幅。同时社会经济实体的税负轻重对经济发展具有制约或促进的作用,所以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十分重要。当前,在经济快速发展、税收则以更快速度发展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长期以来税收增幅高于经济增幅,形成了追求税收高增幅的定势思维。税收增长速度连续多年大大高于经济增长速度。2002年以来,我市地方税收增幅已连续七年超全市经济增长水平,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税收反经济周期现象。国内学者对这一现象十分关注,从税基、政策、征管等宏观层面以及不同地区、产业或行业间进行的研究比较多。除此之外,笔者分析认为,产生这一现象还有以下方面原因:一是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竞争性、开放性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为税收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1994年国家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后,国地税分设,对相关税种进行专业化分工,地税部门的征管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使相关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三是传统的税收计划管理体制延续至今,一方面政府考虑到财政支出的增长需要,按“基数法”确定税收总量,另一方面地区间相互攀比税收增幅,似乎税收有挖掘不尽的潜力,而且在一些同志中形成了思维定势,造成了连年高基数、高增长的局面。税收快速增长,既使政府可支配财力明显增加,也使宏观税负水平逐年提高,企业和纳税人的可支配财力相应减少,不利于民间投资的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影响了税收调控职能的发挥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纳税人税收负担趋于合理,但税费整体负担偏重。**年税革后,我国基本没有出台增税政策,而是出台了大量减免税政策。我国纳税人承担着许多非税(如社保费等准税收性质)的经济负担,各类涉企收费项目较多。目前,仅政府委托地税部门征缴的非税收入(如基金、费等)就有二十多种,我市非税收入规模从2000年的12.8亿元扩大到2006年的115.28亿元,七年增长了八倍。将各级政府委托地税部门征收的基金费一并进行计算,2000年至2006年我市纳税人的实际经济负担达到3-8%(如表所示),比单纯的地方税收负担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从责权利对等的角度看,社会公众向政府缴纳的各项税费越多,其有权利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福利也就应该越多,在瑞典、丹麦等高税收国家,其公共支出、国民待遇也同样很高。而目前我国仍是一个财政收入上的“大政府”、公共支出上的“小政府”,社会公共福利待遇具体指向投入性不够明确,影响了民众缴纳税费的积极性。
3、依法治市的推进尚未有效提高社会公众的依法纳税遵从度。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伴随着依法治市的推进,税收法治化进程也不断加快,税收征管质量逐年提升。从2002年起在全市全面实行税收属地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对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起了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目前税收还没有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应收尽收,这有内外诸方面原因。从税务机关内部看,一方面税收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应用层次不平衡,如我市自行开发的地税征管软件很多,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但由于在应用上整体性与系统性不够,导致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程度不足,影响了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目前我市地税人员虽已超千人,但与近20万户纳税人相比,一线征管力量明显不足,影响了管理的深度和精度。
税收与经济运行中不协调的问题,是税收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当前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财政预算体制紧密相联。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统揽经济与税收工作全局中把握关键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政策组合和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
二、如何统筹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1.遵循经济税收发展规律,促进税收与经济的适应性增长。经济税收观认为,税收增长水平必须与经济增长水平保持在一定的合理区间。如果税收增长速度过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必然影响正常的国民收入比例,影响经济发展,从而制约税收的持续增长;如果税收增幅低于经济增幅,也会导致政府财力欠缺,造成改善公共设施、推进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从目前情况看,一是要牢牢坚持“依法治税、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的组织收入原则,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在掌握现实税源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严密、高效的税收征管体制,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努力保持税收稳定较快增长的格局,确保政府可用财力的需要。二是要建立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对应模型,分产业、行业、经济类型完善税源数据库,定期与相应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比对分析,随时监控掌握税源、税收变化情况,为强化征管、应收尽收提供目标和对象,保持税收与经济增长的适应性。三是要彻底清除传统GDP考核机制的影响,引导各级政府关注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经济健康发展,进而促进税收良性增长。
2.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和财政二次分配的作用,切实增进民众福祉。据报载,每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中国都名列前茅,每次都引发国家税务总局的正面回击。其实,一个国家民众的税负抑或是经济负担孰高孰低,都是相对而言,并非本质问题。只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与民众之间都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民众不能只要求福利而不纳税;政府不能只收税而忽视民众福利。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在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政府更应想方设法让民众享受到、了解到税收增长带来的好处。一方面要利用税收杠杆作用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及个人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另一方面要通过增加社会公共性支出以增进民众福祉。
3.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步伐,不断提高税收持续增长潜力。经济是税收之本,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是税收持续稳定增长的源泉。目前经济发展中三产规模不大而增速较慢,存在工业企业能耗过大,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从而不断拓宽现有税源增长面、提升地方主体税源后继增长力。一是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继续壮大主体税源。作为传统的工业强市,应着力构建新型工业格局。进一步提升我市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积极培植新兴税源。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其发达程度正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三是加快打造特色产业,培育地方性主体支撑税源。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市场的需求导向,立足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资产重组、“走出去”等方式,培育一批领军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培育经济税收领域的新亮点。
4.加强税收政策的组合运用,推动经济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税收政策管理体系,结合实际,明确当前政策落实重点,通过政策的科学组合运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是积极发挥税收相机抉择机制,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改善和资源能源的节约利用,减少环境破坏,促进经济循环。二是完善科技税收扶持方式,实施多元化的税收优惠政策,相机采用加速折旧、税前扣除、国产设备投资抵免等方式,加速淘汰落后生产设备。三是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创新活力涌动,是经济税收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民营企业对政策环境比较敏感,因此应进一步稳定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确保在各类企业中执行政策的统一、公平、公正,同时政府对组织的税费用途要相对一致,以减少收费项目,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5.加强法治建设和推进阳光财政,促进社会成员自觉依法纳税。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推进和科学有效的财税管理制度。提高税收聚财能力,需要税务机关不断深化征管改革,发挥税收信息化建设成果的积极作用,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但从长远来看,还有赖于整个社会法治环境的改善和社会各界依法纳税意识的提高。而改善社会整体法治环境,既需要在推进依法治市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依法纳税意识,也要求从财政体制改革入手,构建公共阳光的财政预算体制,建设透明、诚信政府,形成民主法治的社会氛围。从中长期看,就是要在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目标框架下,积极推进国务院提出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目前我市正在借鉴国际经验尝试“参与式预算”改革,通过广泛宣传、信息和邀请群众参与预算决策等多种方式,使财政预算更加民主、公开和透明,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以此来激发公众的纳税热情。此外还可借鉴国外经验,推行更多惠及民生的措施,如将图书馆、公园等公共设施向纳税人免费或优惠开放,激励更多人积极生产经营、自觉依法纳税,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税收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