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党员派系化现象调查报告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党员派系化现象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村党员派系化现象调查报告

**县共有农村党支部170个,农村党员3899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49.7%。近年来,各级部门通过组织党员集中培训、开展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推行农村党员十事先锋承诺制度以及实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等,有效提升了农村党员的素质能力。在发展党员方面,严格落实“一推三公示”制、党员发展票决制、党委预审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保证党员质量。**年度新发展农村党员114名,占全县发展党员总数的48.3%。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在部分农村党支部不同程度地存在“家族化、派系化”的现象。家族化,即多数党员同属一个姓氏、家族,或者多数党员之间存在血缘关系。派系化,即由于居住环境、利益纠葛等形成几个派系。经调查,在全县170个农村党支部中,有13个村存在着党支部“家族化”的现象,有16个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党员“派系化”的现象,有18个村存在着党员难发展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明显削弱,党员队伍综合素质整体下降。

一、产生“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由于历史、地理、习惯、利益等因素,亲属、同族等同处一村现象较为普遍,为此形成一些村部分党员彼此之间沾亲带故,部分党支部被亲属党员控制,部分村党支部派系现象严重,造成农村党支部、党员队伍出现“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1、选举因素。由于当前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是通过党员直接选举产生,为此部分村党支部成员特别是支部书记,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个人势力,维护家族亲朋的小集团利益,使自己能在党员中站稳阵脚,保住支委成员特别是支部书记这一职位,不考虑发展对象的个人素质和群众基础,而是以亲疏关系确定党员发展对象,搞“近亲繁殖”,使本村党员队伍成为清一色的家族党员。同样,村支委成员之间,为了使本族、本派成员通过选举占据村党支部重要职位,彼此之间进行拉帮结派,形成派系,导致村党支部成为两个甚至多个派系同时存在的派系支部。

2、利益因素。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大力度对“三农”工作的投入,特别是注重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注重对农村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注重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而作为村级事务中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组织—村党支部,根据上级的帮扶政策,使的手中可以支配的权力很大,为此,农村党员特别是支部班子成员通过“近亲繁殖、拉帮结派”等,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导致出现农村党支部“家族化、派系化”现象。

3、素质因素。农村党员是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先锋模范。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党员受教育培训的时间总的来说还较少,农村党员整体素质与机关党员相比,基础还比较弱,底子还比较薄,加之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不系统、不规范等,目前农村党员整体素质还不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还不强,部分党员为了维护自己的不正当利益,沾亲带族、抱成团伙、形成宗族、派系。

二、“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的弊端分析

农村党支部、党员队伍的“家族化、派系化”现象危害较大,它使党的政策方针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使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力下降,使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降低、农村党员发展困难等。

1、党支部战斗力下降。存在家族化现象的农村党支部,家族党员因为亲情、宗族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他们在村级事务管理过程中,往往不广开言路,排斥家族以外的党员参与决策管理,工作独断专行,以家族意见代替党支部决策,村里原有的一整套民主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使支部表决因宗族或亲属势力而失去民主意义,从而容易造成工作决策失误。更有甚者,在村级监督网中,相互制约的权力监督机制遭到破坏,工作不规范、作风不民主、导致党群、干群关系异常紧张,甚至出现支部领导班子成员违法犯罪的情况。同样,派系现象严重的党支部,在对村级事务进行决策时,各个派系都希望结果都朝着符合本派系利益而作出决策,因此往往也因为势力相当,意见不统一,导致工作长期难以开展,久拖未决。而对于上级党委来说,如果下属支部因为派系斗争的关系而使支部失去战斗力,则也渐渐的不会再把一些项目或工作交给该支部去做,这也使得村党支部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战斗堡垒作用无法体现。

2、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下降。家族党员在村党员中占的比例较高或者在村里影响较大时,家族党员势力则对发展党员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势力,往往优先考虑把自己的家族亲属作为发展对象,施行“近亲繁殖”的手段。导致部分政治觉悟不高、素质能力不强的人被吸收进党员队伍。而那些优秀的青年人才因为不是他们的家族成员,不管其是否具备入党条件,都被拒之门外。存在派系现象的党支部,各个派系因为各种利益关系,彼此间会进行各种明争暗斗,很难和谐相处,因此,上级党委为提高党员素质能力而组织开展的各种学习培训、集中活动、主题教育等,因为该支部派系斗争的情况而难以正常开展。同样,上级要求支部组织开展的如党员学习日等活动也无法开展,党员失去很多提高个人素质的机会,而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派系斗争上面,长期以往,致使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下降。

3、农村党员发展困难。派系党员因为在党支部中彼此间实力势均力敌,为此无论哪一派系都不愿意发展另一派系的人为党员,导致支部长期无法发展党员,优秀青年难以进入党员队伍,支部缺乏活力。同时,村党支部如果长期存在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给村里优秀青年树立了错误导向,使他们缺乏对党的正确认识,认为入党了不但要开会、交党费、受约束等,还要卷入村党支部的复杂关系和派系斗争中去,还不如不入党,使党支部后继乏人、青黄不接。

三、对消除“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的几点对策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如果农村党员特别是家族党员、派系党员自身素质过硬,那么对于村党支部建设还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如有利于意见统一,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内部团结,形成合力;能利用各种情感因素,群策群力,共同做好村党支部各项工作等。这要求每位农村党员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修养,但是当前农村党员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一方面,乡镇党委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乡镇党委可以利用各种宣传载体,通过各种会议、发放宣传单、悬挂横幅标语等方式,特别是要及时抓住村级组织换届这一契机,广泛开展防止农村党员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农村党员家族化、派系化现象的危害性,宣传党员家族化、派系化现象严重的村的典型案例,宣传如何预防和制止党员家族化、派系化现象。换届时,要教育引导党员把思想集中到选出公平公正做好事、善作善成有本事、不贪不沾不出事的带头人上来。平时,教育引导各党支部、广大党员要按章办事、为民办事,要自觉按党章和组织原则办事,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农村党支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可以建立农村党支部定期召开“民主恳谈会”制度,对于党员家族化、派系化现象严重的党支部,乡镇党委可以适时组织党支部召开民主恳谈会。在召开恳谈会之前,先广泛听取和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反馈给党支部成员。在民主恳谈会上,乡镇党委要派人参加,在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下,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认真、正确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各位支部成员认真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明确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并实事求是的提出下步整改措施。对于党支部提出的整改措施,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乡镇党委也要及时监督检查措施落实情况。确保取得消除宗族、派系,加强交流、增进团结的效果。可以积极组织谈心活动。针对党员家族化、派系化现象严重的党支部,乡镇党委在开展宣传教育、召开民主恳谈会的前提下,还要积极组织开展谈心交心活动。乡镇党委成员与村党支部成员之间、村党支部成员之间、党支部成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广泛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彼此推心置腹,坦诚相见,乡镇领导帮助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善意的指出谈话对象的不足之处,并明确危害性。支部成员和党员要虚心的接受批评,诚恳地求得帮助。支部委员、党员之间谈心交心彼此放下架子、实实在在、敞开思想、以心交心,真正解决问题。对亲属党员、派系党员组织经常性谈话,针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分清是非,找准问题根源,总结

经验教训,及时指出并纠正错误,真正使其在思想上得到转变。

2、制定整改措施。一是实行回避制度。明确村两委干部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实行亲属回避。回避对象主要是村主职干部的配偶、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如有亲属要求入党,村两委主要干部必须主动向乡镇党委说明并进行回避,不得做入党介绍人,不得利用职权和工作关系影响发展党员程序等;二是实行干预制度。村主职干部在任期间,一般不得发展其亲属入党,确需发展的,乡镇党委要实行工作干预。干预包括考察、报告备案和审批三个方面。村主职干部亲属被确定为发展对象前,需报乡镇党委审查,由乡镇党委考察认定其是否具备培养条件。乡镇党委在审批村主职干部亲属入党时,要严格把关,执行标准,确保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凡是村主职干部亲属入党的,一律实行全程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群众不认可的,予以“一票否决”;三是实行监督制度。接受村民代表监督:要求在党员家族化、派系化现象严重的村,党支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时,除必须由全体党员会议表决通过外,还要单独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均过半数的方可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和村民代表交叉任职比例较高的村,可直接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联席会议表决,赞成比例超过党员和村民代表应到会总数半数的,方可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预备人选,必须进行公示,接受全村村民监督。如村民有反映,经调查核实其个人素质确实影响任职资格或不符党员条件的,镇党委要严格把关,及时予以调整。一是加大人员调整力度。敞开党员队伍出口。加大对不合格党员和违纪党员的处理力度,健全党员处理的有关制度,明确、细化党员出党标准,改变党员队伍“进多出少”的局面,将不合格党员清除出党的队伍;下派支部领导班子。家族化、派系化现象严重的村党支部,往往是由于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存在家族化、派系化现象,进而影响到全体党员。为此,乡镇党委对于家族化、派系化现象严重的党支部,可以将乡镇干部下派到村党支部任主要领导职位,打破僵局,切实改善村党支部工作环境;支部班子成员回避。在进行党支部换届选举时,可以出台相关规定,明确亲属党员不能在同个党支部里任职支部成员,从源头上防止亲属班子的产生;二是调整组织机构设置。对于家族化、派系化现象严重的,且村党支部人数不多,村级规模不大的村党支部,上级党委也可以采取调整组织机构设置的方式,遏止家族化、派系化现象。可以以区域为单位,与附近村党支部组建联合党支部,打破原有单独的僵持局面;

3、加大监督力度。一是严把党员入口关,加大发展对象的考察把关力度,加强对党员发展工作的监督,完善党员发展“两推一公示”制度;二是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加大对农村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警示教育,不断增强农村党员队伍法纪意识;三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力度,加大对不合格党员和违纪党员的处理力度,健全党员教育、管理等有关制度,从制度上杜绝农村党员队伍的家族化、派系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