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经部门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经部门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经部门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人大农经部门从人大职能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高度关注三农工作,认真履行好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升人大农经工作水平。

一、因势利导,统筹兼顾

(一)金融危机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影响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

1、农产品的价格全面下行。据农业部监测,2008年9月份以来,多数的农产品价格由前期持续上涨转为掉头下行。今年以来,价格下行的压力持续加大。2月份,稻谷、玉米的价格分别比2008年9月份下降了5.1%和11.5%。猪肉比2008年2月份(猪肉价格最高的时候)同期比下降了21.1%。2009年1月份受节日因素影响,全国农产品的价格有所回升,节后部分农产品价格一度回落。其中,鲜活农产品的价格,春节后曾经连续三周下跌。据分析,由于全球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普遍增产,原油价格的大幅下跌导致生物燃料用粮大幅减少,以及国际投资资本的撤离,国际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将进一步显现。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下行压力将会继续加大。

2、农民工就业困难。去年四季度以来,沿海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比较严重,这些企业的许多农民工在春节前,不得不提前返乡,从农业部最近几次调研掌握的情况看,返乡农民工的数量约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0%左右。

3、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国际金融危机给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新的挑战,那就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近期国内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非常不利。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农产品需求减少是农产品价格下行的重要原因,全球农产品供给增加也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能源价格暴跌加大了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压力。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农产品价格剧烈震荡,增加了我国调控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难度。

4、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困难加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不少的中小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出现资金短缺,开工不足,效益下滑。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乡镇企业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尤其是面向欧美市场的乡镇企业,订单的金额和出货值的增长幅度,均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滑坡。第四季度下降幅度逐渐加大。据农业部对各省年末预报数汇总统计,第四季度全国的乡镇企业月平均出货值2650亿元,比全年的月平均数低了8.9%。全年的出货值是349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增速回落了7.46个百分点。

5、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中原有深层次矛盾,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困难急剧增加,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明显加大。

(二)国家应对的政策措施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影响,国家一号文件出台了以下政策措施:

1、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1)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

(2)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

(3)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

(4)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2、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1)加大力度扶持粮食生产。

(2)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油料等经济作物生产。

(3)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

(4)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

(5)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

3、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2)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4)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5)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

(6)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7)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

4、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1)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2)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3)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4)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5)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

5、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1)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

(4)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5)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6)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7)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

(三)福建省利用相关农业经济信息应对并提升今后农村工作水平的措施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虽然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初见成效,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实现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1.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信息观念“只有掌握信息,实现农业信息化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第二,在政策上保证福建省农业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科研体制、投资结构、经费投入和实用技术研究进行政策调整,明确投资主体并保证基本投入。实行政府投资与市场融资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

2.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

农业信息网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首先,统一规划,建设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目前,大部分市都已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县级农业信息中心正在逐步建立。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全省信息联播,建成省与各市、县的专用卫星通讯网,与农业部的卫星网连接,构成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内部网。其次,加强农业数据库的开发。其内容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农业政策法规信息等数据库的开发。

3.努力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质量,满足农业需求

目前,福建省农业信息网存在一个主要问题是信息量缺乏,质量不高,内容重复,共享性差。据有关资料显示,福建省的数据库大约为全世界的0.05%,农业数据库仅局限于单机服务,农业信息网络服务能力尚未形成,信息资源共享性差。因此,福建省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仍需提高信息质量,挖掘信息潜在价值,实现有数据库内容,更好地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此外,必须解决信息的标准化问题,只有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才能做到信息共享,系统兼容。

4.加快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

要实现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因素。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和创新人才是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保证。目前,福建省现有的信息人才远远不够。因此,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务之急。一是在大专院校设置农业信息化专业,选择重点单位设置硕士、博士学位点。二是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吸引国外优秀的信息人才回国工作。三是培育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让农民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并懂得利用信息技术改善经营和开拓市场。

二、破解难题,发展第一

(一)恢复农民发展经济信心举措

1、以稳价格为核心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形势已经好转并基本稳定,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可以确保的,而近期农民增收在扩内需战略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今年应该将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并适度回升作为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加强和改善对农业生产的调控,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统筹处理好三个关系,即确保粮食安全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农产品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关系。

2、以统筹发展为长期战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今后一个时期,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可能有三大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能还没有到“刘易斯”拐点,不能简单地套用国外的经济理论来解释我国的经济现象;二是为有效地兑现“人口红利”,需要更快地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将我国劳动力的短期优势变为长期优势;三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候鸟式”流动问题,需要统筹发展,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偏重投资和出口向投资、出口、消费并重转变,经济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尽快向均衡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一元结构转变。

3、以政府行为调整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在农民增收问题上,需要特别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深刻认识政府行为调整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通过提高直接收入补贴和间接利益补偿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在“放活”上还有许多文章可做,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对农民增收非常有利,深化改革的空间也很大;三是今年农民增收也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扩内需、促增长,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继续加大,都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4、以强化生产功能为取向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首先,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矛盾,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其次,正视土地保障功能作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将长期存在的事实,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强化承包权、放活经营权。

5、以创新发展模式为抓手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在当前形势下,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关键要体现三点基本的政策取向:第一,坚持贴近农民、贴近农业、贴近农村的原则;第二,在地域分布上重点鼓励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劳动力回流较多的省份;第三,推动产业集聚,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城镇集中布局,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

6、以农业农村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国家的投入要尽量采用直接投资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直接补贴等形式,让农民直接受益;其次,增加投入要与推进“一事一议”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形成规范的“一事一议”制度;再其次,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中介来开展,不仅可以减少政府直接面对一家一户的交易成本,集约利用各种资源,还可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7、新形势下促进农业农村稳定发展的总体思路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加深,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环境尚未好转,形势依然严峻。在此背景下,促进农业农村稳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通过更新发展观念、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加大转移支付、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强化“三农”投入;通过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带动农民就业增收;通过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二)撬动农村消费市场措施

一是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2008年,在全球金融动荡和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一些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要优化企业结构,鼓励企业向专业化、配套化、体系化方向发展,以企业分工细化的方式促进产业集聚和技术升级。二是加强对农民工培训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增加对返乡和失业农民工培训的投入,支持全国乡镇企业“蓝色证书”培训工程和乡镇企业职业技能开发,扩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及返乡农民工的定向转移培训、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提高乡镇企业职工素质和技能,提升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和就业能力。三是抓住“家电下乡”机遇,引导乡镇企业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各级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将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及时跟进政策,主动研发符合政策要求的产品,努力争取获得招标采购,同时鼓励企业提高对农村消费市场的相关配套服务,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四是继续加强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的扶持和指导,扩大农民收入。积极引导农村旅游和相关服务业等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发展,拓展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突出农村特色、农业特色、农户特色,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管理、培训人员,打造乡镇企业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三、抓住机遇,持续创新

(一)深化农村金融服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作用

一是稳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建立有序竞争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二是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和定单农业,稳步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三是实行有差别的监管政策,建立有利于降低服务成本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四是在财政、税收和货币政策上给予农村金融机构一定优惠,建立扶持农村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五是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优化调整农业结构

第一、以调整农作物结构为基础,优化农产品品质。农产品品质包括优质、安全和专用的概念。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消费者对优质的、特色的、绿色的食品需求愈来愈高,这些农产品在市场供不应求,价格比普通农产品高得多;随着农产品加工的发展,专用农产品的要求也很严格,比如面包小麦和饼干小麦的质量要求不同,织细料和织原料的棉花质量也不同。

第二、以畜牧业、加工业和劳务输出为重点,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在农村经济结构中,要突出发展加工业、小集镇和劳务输出。

第三、以发展主导产品和特色产品为核心,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要面对市场需求,发挥区域自然优势、区位优势、经济优势、人文优势,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的主导产品和特色产品,逐步形成合理的农业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带。

(三)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扶持力度

1、改善登记服务。工商部门放宽农民专业合作社名称核准和成员资格条件,认真落实登记不收费、监管不年检的规定,大力支持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税务、银行、质监等部门采取费用减免等措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机构代码证等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2、实行项目倾斜。国家和省上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或优先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各级发展改革、水利、农业、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项目给予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管好用好项目资金。

3、加大财政扶持。各地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商标注册等服务。对运作规范、成效显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级政府可给予表彰奖励。

4、落实税收优惠。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所得,依法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项目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等。

5、强化信贷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将农户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机制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领域,积极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小额贷款需求。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可运用政府风险金担保、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等抵押担保方式给予资金支持。

6、保障用地用电。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种养基地和从事农产品收购等需要的农业用地,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由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协调,动员群众采取租赁、经营权入股等流转方式予以解决。供电企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辟绿色通道,提高用电业务办理效率;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标准。

7、加强人才支撑。鼓励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允许按其贡献大小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相应报酬。

(四)利用林权、海域滩涂使用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制度转变的契机,推进农业发展

深化农村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海域使用权的确权认证,积极探索新型农田水利使用权、管理权制度,继续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创新农村经营管理机制;重点推进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的有序流转,促进土地规模承包经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五)增强农村“六大员”业务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

全面实施农村“六大员”工作制度,所有的建制村都应按规定要求配备村级农民技术员、乡村医生、综治协管员、计生管理员、土地规划环保协管员、文化协管员。为充分发挥“六大员”应有的作用,有关部门应加大工作经费和业务培训经费投入,切实解决“六大员”业务学习和技能提高所需经费问题,使“六大员”管理走上正常化发展轨道。对村级“六大员”的政府津贴,要按照上级规定的标准按时发放到人,不得截留,不得统筹均分。对需要由财政资金配套的,市、区财政必须配套到位,确保按标准兑现津贴,以促进村级“六大员”队伍建设工作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

四、以人为本,惠农强农

(一)加强水污染防治,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以建设“清洁水源”为目标,把饮用水水源保护作为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与管理,根据农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饮用水水源地、引松工程沿线、重要湖库等水环境敏感区,执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和监测、监管力度,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分散供水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和监测,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二)腾笼换鸟,推进落后乡村造福工程

对地处偏远的山村、“空壳村”以及地质灾害危险点的村,可结合实施“造福工程”,实行迁村并点的办法,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实现腾笼换鸟。

(三)以食为天,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人民生命健康,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和国内公众的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严峻形势,认真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增强进一步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切实加强源头监管。有关部门加强对违禁高剧毒农药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管,农产品检测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基层部门要密切配合。

2、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加大对各种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监管力度,执法部门定期不定期地对农产品生产现场检查,重点检查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坚持“五统一”农业投入品使用制度、产地周边环境是否达标,并组织进行现场抽样。

3、建立不合格农产品召回和销毁机制。对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要依法查封、扣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4、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农业执法部门和农产品检测中心加大对超市、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于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坚决不能进入市场销售。

5、建立农产品质量抽检例行检测制度。有关执法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定期开展农产品质量抽检,样品要求尽量覆盖全部农产品品种。

(四)绿化乡村,推动清洁家园行动深入开展

一是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加强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二是以建设“清洁家园”为目标,通过开展生活污染治理,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三是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以规划为龙头,根据环境承载能力,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和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切实改变“脏、乱、差”状况,促进村容村貌的整体改善。四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开展废物循环利用,促进太阳能、风能和秸秆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应用,推广秸秆过腹还田、粪便制沼等链条生产模式。

(五)安定民心,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水平

1、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落实财政补助政策,按时足额拨付补助资金,各级财政部门应在年度预算中足额安排落实应由本级财政负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并保证按规定及时拨付到位。

3、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要严格基金支出管理,合作医疗基金只能用于规定的农民医疗费用补偿,并做到封闭运行,专款专用。

4、调整补偿方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确保参合农民受益。各地要结合财政补助标准的提高,根据筹资总额和当地医疗费支出水平等因素,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调整合作医疗补偿方案,既要防范基金风险,又要兼顾农民受益程度。

5、加强监督与检查,建立健全监督体系。逐步形成以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监管为主,内部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有机配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体系。

6、注重检查指导,及时整改。有关部门应加强检查和督导,逐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测、信访举报、监督检查、案件查处等监督管理制度。

五、闽台双赢,农业先行

闽台农业交流源远流长。1949年后,闽台农业交流基本中断。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后,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一步步走来,逐渐从产品贸易发展到要素贸易,并取得了“双赢”成效。

1、从良种与耕种合作方面推进闽台农业合作发展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15项措施”,围绕种植业、水产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和劳务、科技信息人才、观光休闲农业、防灾减灾和村居建设等八大领域,努力把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成为台湾农业外移登陆最佳的首选地和集中地、台湾农民投资创业最主要的聚集地和聚居地、台湾良种技术引进推广最重要的试验地和示范地及台湾农产品登陆最大的首发地和集散地。2006—2010年,每年在园区实施10-20个重点合作项目,引进农业台资1000万美元以上。同时,结合《关于拓展榕台农业合作的若干规定》的实施,加大对榕台合作项目的扶持和政策优惠,鼓励台商在榕台农业合作示范园区投资创业,力争“十一五”期间,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再上台阶,榕台农业合作取得更大突破。2010年基本完成“八大园区”建设,累计引进农业台资5000万—1亿美元,基本建成100家榕台农业合作示范项目。

2、从观光和保鲜业态着手探索新型农业发展途径

加强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宣传和推广,通过休闲观光农业,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要借鉴台湾农业与农村建设多年发展积累的成功经验,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