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加强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流动党员在地区和产业间的流动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如何适应党员流动特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探索新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现阶段党员队伍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联系近年来市人才中心党支部流动党员管理的实际,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流动党员管理的初步实践
市人才中心目前人事人数达到6500余人,其中党员近600人,组织关系挂靠人才中心党支部的流动党员有118人。如何发挥党支部核心作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实现人事工作与党建工作有效结合,已成为人才中心党支部一项全新的工作。
1、建立组织,构筑流而不散的组织机构。人才中心流动党员分布广、成份复杂、流动松散,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从健全组织着手,建立流动党员流而不散、流而不乱的管理体系,变“有党员无组织”为“有党员有组织”。一是按地域建立党小组。在外出流动党员人数较多,职业相对稳定,且有相对稳定活动区域的地点建立党小组;在外出流动党员人数少、外出时间短、流动相对较快的地方,建立临时党小组。目前已在杭州设立2个党小组,本市建立6个党小组,流动在省外的党员归入中心直属党小组。党小组的设立,使每个地域的流动党员就近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家”。二是党小组内推选小组长。每个党小组中工作相对比较稳定,组织协调、活动能力较强的党员被确定为党小组长,对流动党员进行直接管理。通过这种“划整为零”的方法,使流动党员管理有了最基层的组织,结构更趋科学,管理起来更加简便。
2、规范管理,构建离乡不离党的管理机制。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我们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方式,变“有组织无活动”为“有组织有活动”。一是建立制度,规范管理。先后制订出台《发展党员规定》、《流动党员管理若干规定》、《党小组职责和任务》、《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实施办法》等制度,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出具体规定。二是强化教育,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党支部、党小组作用,以流动党校、网络教育等为裁体,积极开展“三结合”学习实践活动。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坚持每年两次支部活动,邀请市直机关工委、市人事局领导上党课、作专题学习辅导。鼓励个人自学,广览党员政策法规,广学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现场学习与网上学习相结合。组织党员“七一”前夕赴嘉兴南湖参观学习,组织观看电影《张思德》、电教片《任长霞》等,身临现场接受教育。发挥临安人才网“流动党员园地”作用,传递学习资料,开展学习讨论,交流学习心得;重点学习与一般学习相结合。凡是党内重大文件、重要决定、重要会议精神等,发挥党小组作用,尽早组织流动党员学习讨论。一般性学习教育则采用发放、邮寄学习材料等形式进行。三是加强联系,跟踪管理。把流动党员管理和人事关系管理结合起来,在办理人事关系登记的同时,登记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联系渠道、工作状况,并建立党员联络信息卡,及时掌握流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3、发挥优势,激发流动党员创业致富的热情。人才中心流动党员大多在外闯荡,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创业。有的是厂长、经理,有的是技术骨干,信息量非常大。党支部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经常为党员们提供交流机会,变“有活动无效果”为“有活动有效果”。如印制流动党员通讯录寄给每位党员,让大家互相熟悉、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有时支部组织生活会、党小组活动成了“群英会”,出谋划策的“诸葛亮会”。有的学生党员因此获得了就业信息,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有的从事保险业的党员因此获得业务信息。有的厂长、经理还能达成一些经济互补的协定,无形中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流动党员管理面临“四难问题”
自2005年4月以来,市人才中心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调查,对近三年人才中心党支部流动党员的数量发展、地域分布以及思想状况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流动党员呈现了以下三个新的趋势:一是流动党员的数量逐年增多。从1999年的23人增加到现在的118人,年递增率30%。增加党员数量中以毕业生党员为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二是流动的范围逐步扩大。流动党员已从市内、省内流动为主转向全国范围内流动。流向以城市为主,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如杭州、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等,从事行业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三是流动性有所降低。部分流动党员就业和生活趋于稳定,流动性降低。分布在市内的流动党员有较为固定的住址、工作地点,分布市外的流动党员在固定地区从业超过6个月以上的已占80%,固定时间短、工作岗位变换多的“漂泊游子”已逐步减少。
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我们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积极而有益的探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了流动党员素质的提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岗分流、外出务工、个体经商的党员越来越多,党员流动越来越频繁,进入人才中心党支部的流动党员也与日俱增,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新问题也多了起来。主要存在“四难问题”:
1、组织难运作。我们在杭州地区设立了个8个党小组,对党员管理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党小组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由于党员数量逐年增多,个别党小组缺乏相应的运转经费和严格的党员管理制度,党小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2、管理难到位。流动党员的身份更趋多样化、复杂化。目前流动党员中从事个体经营或在企业担任厂长、经理之职的已占党员总数的12%,退休或即将退休人员的党员占总数的10%,学生党员组织关系无处落实,转入人数逐年递增,其中50%左右是预备党员。流动党员的区域分布更广更散。流动党员在市外学习工作的达61名,占总数的52%,其中在省外工作就有13名,近的在上海,最远的在新疆。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有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3、活动难开展。人才中心党支部目前有正式党员103名,预备党员15名。由于分布太散,每次集中活动的到会率明显下降,即使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市人才中心党支部通过写信、去函、电话联系等多种形式,联系到112位流动党员,占95%,尚有6位流动党员不知去向。由于组织活动开展难,导致党组织无法为预备党员按期办理转正手续、党费“难收”等问题的产生。
4、作用难发挥。在调查中发现,流动党员与普通流动人员相比,社会责任意识相对较高,与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及政府部门有比较广泛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流动党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但也有部分流动党员党性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形象不佳。加上缺乏对流动党员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对流动党员的监督显得苍白无力。
三、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四项措施”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积极创新思路,采取有效措施,突出流动党员管理的个性化,着眼于破解“四难”,落实“四创新”,形成“四化”的良好局面。
1、着眼于破解“组织运作难”,创新组织设置,促进组织建设网络化。按照流动党员工作单位(条)、居住地(块)之间“谁有利于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就由谁负责”的原则,使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超越区域、所有制、行业等局限,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一是建立基层组织。根据流动党员队伍的特点,争取上级党组织支持,建立健全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的三级管理网络。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知、工作相联、便于活动的原则,在临安市内流动、党员相对固定集中的地方成立党支部;在市外相对集中地区有流动党员3人以上成立临时党支部。流动党支部隶属人才中心党总支组织领导,并协助所在地党组织教育管理流动党员。二是实行专人管理。流动党员的各基层党支部要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一人一挂钩。流动党员到达外地以后,必须及时地向原党支部和联系人提供电话和通讯地址。指定的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同流动党员联系一次,及时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征求他们对支部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收缴党费等。通过健全各级组织,从而使得外出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符合条件、表现突出的预备党员能按期转正“入党”。
2、着眼于破解“管理到位难”,创新管理制度,促进党员管理长效化。流动党员的频繁变动,往往使党支部对其现实表现及履行党员义务情况掌握不够全面,对他们的监督管理不够到位。针对这一情况,要进一步创新相关制度,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一是明确管理责任,做到基层组织一盘棋。明确各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职责,建立起一个以党总支为中心,党支部和党小组共同负责的责任体系,以保证人才中心流动党员流出流入都在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下。二是健全管理制度,构建流动党员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党员外出流动报告制度、联系制度、学习活动制度、党员发展制度、《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使用制度,以及党总支的组织协调、检查监督制度等,使流动党员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加强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管理。对人事关系挂靠人才中心且居住、工作在市内所属社区的流动党员,要积极与社区党组织协调疏通,及时将其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党组织。对流动党员外出时间6个月以上,从业地点和单位比较固定,且从业单位已建立起党组织的,及时将其组织关系转入所去单位的党组织。对外出时间6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实行“持证”管理。四是开展“三常”活动。即“常回家看看”。每一位流动党员心中都要装有人才中心这个“家”,常回家看看,为党支部出谋划策,争光添彩。“常说说心里话”。每一位流动党员每半年向党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学习、工作情况,说说心里话,真正把党支部变成自己的“贴心人”。“常通通电话”。单位变了、地方换了、号码改了、取得成绩或犯了错误等,都要经常与党支部保持最紧密、最稳定的联系。同时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措施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利,为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3.着眼于破解“活动开展难”,创新活动举措,促进活动方式多元化。把党组织活动同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联系起来,创新活动方式,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缺资金、时间无保证”等实际困难。一是精心策划组织活动。要从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以往简单的以开会传达、文件学习为主的单一活动模式,按照“时间短、内容精、方式活、效率高”的思路,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使流动党员“每次活动都能带点收获回去”。如每个季度布置组织生活会的专题内容和提纲,提出活动要求,坚持“业余”、“小型”、“务实”的原则,开展富有吸引力的党组织活动。对不能及时参加组织活动的党员,要通过寄信函、发资料等形式,保证流动党员能定期过党的组织生活。二是建立流动党员网上家园。利用临安人才网快捷方便、覆盖面广的特点,设立“党的知识、预备党员、情况通报和党员信箱”等栏目,为流动党员建立网上学习活动家园,使流动党员无论在何地可通过互联网查阅最新信息和党的有关文件,实现网上过组织生活。要立足服务创新活动方式,通过开展流动党员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维权讲座,建立流动党员利益诉求渠道等方式,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着眼于破解“作用发挥难”,创新考核机制,促进党员创业活力化。当前,一些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除了其自身的因素外,缺乏有效的党员考核激励机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要建立流动党员考核机制,制定流动党员考核办法,从德、能、勤、绩、廉等几个方面对流动党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比先进的重要参考。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借鉴机关部门党员干部“双争双评”的做法,开展优秀流动党小组、流动党员评比表彰活动;在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党员积极分子”评比表彰活动中,给予流动党员一定名额;要积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优秀流动党员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流动党员创新创业的热情。要坚持服务为本,急流动党员之所需、谋流动党员之所求,开展以“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员为群众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服务”活动。人才中心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为流动党员提供人事、组织关系接转等工作的同时,紧紧抓住党员就业这一突出问题,探索出富有实效的就业指导模式。同时尝试建立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站,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各种政策法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