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的基础教育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作为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农村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全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现程度。如果从教育民主化的要求来看,没有农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就不可能实现中国教育的公平,更谈不上教育的现代化。党的十七大已经顺利召开了,关注民生、关注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成为热门话题。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我在为党中央促进教育公平的决心而暗暗高兴时,也深刻地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因为促进教育公平,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
总的说来,从新中国建立至今,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国家输出人才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然而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问题也凸现出来了。
一、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匮乏
1、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农村人口又占多数,而且农村人员呈现居住分散、环境条件艰苦等特点,这为国家的教育投入设置了难题。这就像一张大饼,分的人多,分到的饼就少了。通过一味增加教育投入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显然又是与我国现有国情不相符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薄弱。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分好这张饼,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大难题。
2、农村基础教育中,教育资源分散,缺乏必要的整合。一方面,农村人口居住面广、分散,环境艰苦,由此带来了教学点设置多,而教育投入是有限的,必然导致各校分得的可利用资金就少,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跟不上,办学规模小,不够规范等问题。同时,教学点多,也为教育编制带来了压力,出现了教师编制紧缺,教师工作量大,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但与之对应的是,学校生员严重不足,十个、二十个学生开一个班,甚至出现一个教师带几个学生的现象。以陈河镇20*年上半年为例,全镇共有中小学生约3600人,中心初中和中心小学各一所,村小5所,教学点2个,中心初中和中心小学共有学生2600余人,有的村小只有几十名学生,有的教学点出现了几个学生组建一个班的现象,学生人数少,教师工作量却没有减轻,包班的现象相当普遍。学校教育资源的分散缺乏整合,成为教育公平的又一难题。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也缺乏有效的整合。现在基本上呈现的是学校教育单兵作战的倾向,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根本得不到落实,留守学生问题、失学问题困扰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3、教育资源浪费严重。除了因为教育资源缺乏整合带来的资源浪费外,还有就是教育中各种软硬件设施浪费严重。购置的各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电子器材散置或挪作它用,缺乏专业设备设施使用管理人才,使这些先进的教学资源无法被利用。
4、农村基础教育人才资源匮乏。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艰苦,待遇差,留不住人才。许多优秀的教育人才辞职下海、通过各种途径的考调、跳槽,人才流失严重。目前农村基础教育从业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奉献了一生而濒于退休的老教师,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城乡教师待遇的差异,导致农村教育留不住优秀人才,各种大中专毕业生、艺体院校学生根本不愿到农村任教,想方设法也要进城。据我所知,陈河镇中心初中没有专职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音乐课和美术课只能安排给非专业教师兼职代课,根本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
二、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1、农村基础教育从业人员众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老的初中生、高中生,他们奉献了一生大多濒于退体了;有通过各种途径的在职或脱产进修取得文凭的中专生,更多的是师范毕业的中专生,整体素质都有待提高,这为教育、培训带来了难度,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
2、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者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活力。很多农村教师年龄偏大,不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知识更新较慢,远远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无法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长期繁重而又重复的教学工作,让不少教师产生了精神疲劳,工作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要知道教育不同于其它行业,它是针对人的事业,直接关系着国家人口素质的提高。如果仅仅把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缺乏必要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心,又怎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呢?
3、各级各类基础教育人员培训、学历提高作用有限。教师素质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这绝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完成了,这可能需要一代人的努力。目前国家实行了对中西部教师的远程教育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体育教师培训等多项培训,目的是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新的课程改革,但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学历提高仅仅依靠一纸文凭更是流于形式,我认为,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靠教师自己的进取和不断学习的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提高自己。
4、教师群体文化匮乏。所谓群体文化,我认为是指一个群体所具有的能反映其与众不同的特殊气质,它直接关系一个群体在社会上的认同感。刚强、威武、纪律严明、不畏生死,这是军人的群体文化,因而我们每当说到军人,就会想到用这些词语来赞扬他们。而我们教师群体文化是什么,教师的特质又是什么,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恐怕难以描述。我们虽然以各种形式来宣传要尊敬教师,可我们要尊敬的到底是教师的哪些方面呢呢?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少数教师耐不住那份清贫,经受不起各种丑恶现象的诱惑,公然参加各种有损教师形象的事,从而影响了教师在群众中的地位。我认为要倡导全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和认可,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法律法规或是大肆宣传就能形成的,关键还是要教师自己形成有值得社会认可的群体文化,由此建立健康向上的教师群体文化,从道德、行为上规范教师行为,潜移默化地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思想境界,使其真正成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综上所述,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教师素质不高成为我国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绊脚石。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应对呢?
1、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减少教育资源浪费。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短时期内不可能在教育投入上增加更多。因此我认为,减少教育网点,建设规范、标准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目前农村很多教学点,有很多学校都存在教学场地、教学设施、教学制度不规范等问题,特别是村小教学点,基本上就是语文、数学和玩耍,其它的教学活动根本就没有开展,而且很少的学生也要占用学校编制。一个乡镇建立一两所规范、标准的寄宿制学校,一方面可以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制订符合国家标准的教学制度,从而规范学校的教育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将教师也集中到了一起,方便于各种管理和培训。
再者,由于我国农村教育基础薄弱,直接导致当前农村学生家庭教育匮乏。当前外出务工热潮使大量的农村中青年外出务工,由此带来的留守学生问题困扰着各级政府。家庭教育的缺失,一方面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呼唤社会教育的出现。将学生和教师相对集中,成立“留守学生之家”是一个很好的路子,这恰恰补充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
2、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缓解农村师资薄弱的矛盾。“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我国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说到底是师资水平的差距,推行城镇教师、优秀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可以带动农村地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城镇教师、优秀毕业生支援农村,可以缓解当前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突出问题。同时,优质教育资源到农村支教,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磨炼和提升,也是加强师德建设,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并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努力形成农村师资保障的长效机制;应建立切实可行的交流机制,提倡本县教师在城乡之间交流、村组之间交流;制定灵活的留人用人机制,尽量解决优秀教师在生活、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要用感情、用政策、用机会、用真心留住近些年到农村资教的优秀资教老师或志愿者。
3、规范教师培训,使各种教师教育培训真正落到实处。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终身过程,因此首先应让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调动全体教师积极进取,刻苦学习的热情,要采取切实有效手段,抓好教师学历提高教育,尤其要加强短缺学科教师的培训培养,注重农村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并逐步使小学教师向大专化、初中教师向本科化目标迈进。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教师岗位业务培训,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4、构建健康向上的教师群体文化,重塑教师形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工会组织,在教师中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和培训,品味古人“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精髓,感受世界各国优秀人物博大的胸怀和深重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从而提高教师的文化品味和思想境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振兴国家的历史使命。
促进教育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的殷切希望,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如果能立足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我相信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一定会又快又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