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区的项目建设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当前建设现状
1、基本情况。20*年,我县10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中,省级试点村76个,县级试点村24个;有12个县扶贫村,24个被列为农村安全饮水项目村,2个村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共涉及12个乡镇,128个村小组,7880户。
2、资金投入情况。省下拨我县直接统筹资金为480万元;市下拨的直接统筹资金为71万元;县财政相应安排320万元配套资金;各乡镇建设配套资金为36万元;试点村自筹资金442万元;共建单位、企业援助资金153万元,社会捐赠资金146万元。我县新农村建设资金总投入为2714万元。
3、建设进展情况。改路136公里;改房1182360平方米;改栏1400个;改厕5620户;新增自来水5972户;清理垃圾768吨,淤泥6780立方,路障*个,配套建立垃圾窑*个,兴建下水道3096米,绿化面积扩大到13210平方米。
截止今年9月份,100个试点村有30%的村建设基本成型,试点村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不断提升。
二、主要做法
1、坚持从选点开始把好新农村建设关
搞好新农村建设重在选点,试点村选得好坏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快慢、质量的好坏以及试点村能否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选点已形成两种方式:一是以经济实力选点,陈营镇为选好9个试点村,要求申报试点村的村小组,申报前2天之内筹满10万元的建设资金以考察该村是否有搞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如果能按时筹好10万元就有申报资格。二是以民意选点,苏桥乡要求申报试点村的村小组,申请必须征得全村80%以上的村民签名同意,才有申报资格,再由乡镇新村办综合评估申报村实力,然后定试点村。
2、坚持依靠理事会运作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①建立健全村民理事会工作制度,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陈营镇洋湾、下陈两个村的道路改造历来是老大难,今年这两个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里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和五老协会(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老工人)。为了改路,村民理事会和五老协会轮流上门做拆迁户的工作,召开村民大会制定以钱折地和以地换地方案,补偿拆迁户损失,目前两试点村已成功拆迁围墙10座,房子7幢,猪牛栏4座,改好了二条路,建成了一条商业街。
②制定了村务大事村民公决制度,把“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全部纳入公决范围,理事会决策前必须普遍征求农民意见,绝大多数村民同意才能定案,确保村务决策建立在广泛的民意基础之上。如湖云乡邱夏邱家村中央的灌木林有多座坟墓,不利于村庄统一规划,邱家村民理事会及时召开村民大会,进行思想动员,并逐户上门做工作,最后落实迁坟方案,并自筹1.7万余元作为迁坟补偿。目前,迁坟工作进展顺利,村中央的54座祖坟已全部迁移出。
3、坚持规划先行完善村镇科学规划管理制度
①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按照“城市按农村来美化,农村按城市来建设”的规划理念,科学规划,加快形式四种建设模式,如:陈营镇下陈、洋湾村的城中村拆迁模式,汪家乡锁丝源村的旧村改造模式,裴梅镇林后村的重建新村模式,湖云乡窑咀村田园生态村模式。
②编制建设新农村的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尊重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尊重地方的历史文化,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因地制宜,因村制宜规划设计。如苏桥乡杨家村,注重依山就势,傍水成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借助申报扶贫开发改路项目,用水泥把村里路边3米宽的小溪两岸彻好了,相当美观,真正将山、水、树、路坪,房融为一体,造就“内生式、安全式”的园林生态村庄。
③建立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通过规范建设,引导和调控农民建房行为,严格审批手续,做到先批后建,严格落实试点村的规划方案。苏桥乡楼下村规定,今后所有村民建房必须在新挖平的统一规划区内建,否则一律不批。
4、坚持发挥共建作用调动全社会参与试点村建设
①共建单位积极深入试点村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村情出发,因地制宜,指导、帮助试点村做好村庄整治、建设和生产发展工作。如县发改委挑选了两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后备干部,脱产到青云镇上坂村指导、帮助试点村做好村庄整治建设和生产发展工作,并要求每月驻村不少于10天,每月向单位汇报共建村进展情况。
②共建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试点村在资金、技术、物资、信息等方面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让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上届县政协委员、吉星猪场董事长汪世彪在得知梓埠镇毛公山村缺少新农村建设资金,拿出3万元帮助试点村搞建设。长新公司向共建试点村齐埠程家当村提供32万吨水泥。县政协委员、伟盛管业老总冯伟贤在共建试点村梓埠渡港板桥村考察时,答应无偿提供物资、技术以及资金支持试点村建设。
5、坚持产业化经营推动试点村生产发展
①大力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汪家乡新建陈家村积极转变传统的种植观念,引导农民以市场为依托,推广无籽西瓜和吊瓜种植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无籽西瓜”和“吊瓜”,今年全村有80%以上的农民种上了无籽西瓜和吊瓜,种植面积共计达300亩,仅此一项人均增收1000元。
②按照“务工兴村”的思路,建设新农村,大力发展务工经济,通过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梓埠镇椒源新村,全村140人,就有90多人,到福建厦门等地捡垃圾,每年全村务工收入为200多万元,60%以上的村民都住进了楼房。“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成为新农村建设“提速”的坚实经济后盾。
③村民自发寻找商机,以亲帮亲、邻帮邻、友帮友的形式带动全村开拓商贸产业,发家致富。汪家乡新华锁丝源村90%以上村民做农民经济人,到本县以及外县乐平、波阳、余干等地收购花生、棉花、芝麻,再统一集中卖到外省,赚取差价。石镇窑前村成立种猪协会,指导和帮助农户养殖种猪,目前全村就有一半以上的农户养殖种猪,共养殖种猪190头,每年卖出猪仔4000只,取得经济效益114万元。
6、坚持依靠市场运作筹措建设资金
运用拍卖、入股、租赁、承包的市场手段对分散在各村的集体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充分挖掘农村现有的资源潜力,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梓埠镇李家上李、下李两试点村,因外出打工人员多,村里很多农田无人耕种,村理事会因势利导,给每家每户留了0.5亩口粮田,其余的良田采用土地流转的方法,面向社会招标,由中标的种粮大户租种,按每年每亩300元的价格出租,两试点村一年流转土地的租金达40多万元,不仅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而且还解决了良田荒废问题。苏桥乡楼下村,把村中一座约5000平方米土山挖平,腾出的空地规划成21块宅基地,通过市场运作,公开拍卖,得到40万元的收益,扣除13万挖山成本后,还有27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
7、坚持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树社会新风貌
各试点村以乡风文明为目标,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新村,十星文明农户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风尚。上坊乡港边李家村,利用村里种桑养蚕的优势,开展别开生面的特色养殖技能大赛,比赛内容包括摘桑叶、切桑叶、匀蚕、给桑叶等工序,评出了10大种桑养蚕能手,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激发了村民致富的热情。
三、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认识不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部分干部和群众不能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认识上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一些村组干部认识上“错位”,部分乡镇干部工作“不到位”,部分共建单位和企业“缺位”。主要体现在:思路不清、措施不明、作风不实,一般号召多,具体指导少,对新农村建设规范缺少自己的思路。
2、建设资金筹集难度大。我县大部分试点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生活不富裕,开展新农村建设难度大,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等靠要”的想法,不善于创新筹集资金措施,不愿去联系县直单位,企业共同建设新农村,不积极发展生产寻求新农村建设内生动力。
3、结对共建作用不明显。部分共建单位和企业思想上不重视,有的认为搞新农村建设我们不懂,是外行,如果联系的试点村有事主动找我们,就帮一下,我们也不主动下去,落个轻松;也有的认为,建设新农村是试点村和乡镇的事,搞共建只不过是县委政府大造声势的一种形式,没自己什么事;还有的认为,共建帮扶无利益可谈,既费精力,又费钱,我们不做;有一部分单位和企业被找上门来就承诺出钱出物,过后不积极兑现。
4、村民理事会职能履行不到位。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很多试点村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和五老协会,但在运作过程中不规范,如理事会的成员往往是由村小组组长或村支书直接指定,而不是通过村民大会选举产生。开展工作时,经常是由村小组长或村支书代替民理事会执行权力,村民理事会无自主权,村民理事会成了摆设。
5、“城中村”建设和县城基础建设缺乏有机配套。“城中村”在新农村建设时遇到以下问题:一是“城中村”下陈、小溪两村地势低洼,村里的下水道无法利用县城排污系统排污,导致下雨天水浸房屋。二是“城中村”洋湾村在建设中,村里自来水管破裂,自来水供水网瘫痪。
四、几点建议
1、统一广大干群思想。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和主线,以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建设农村现代文明为重要内容,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为基本原则的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让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在全县农村家喻户晓,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上来,把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形成全县上下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2、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有序整合部门资金,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和利用计划、财政、农业、扶贫、交通、民政等部门的优势,将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起来捆绑管理和使用,实行综合配套、重点投入;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农民自筹资金和找与本村有关联名人、能人募捐,解决一部分建设资金;实行市场运作,把村集体资源通过公开拍卖、承包加以开发利用,获得收益用于新农村建设;依靠共建单位、企业在资金物力上的支持,解决资金短缺困难。
3、加大共建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各行各业的人才、智力和资金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共建单位和企业一定要严格按照县委、政府文件精神,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并指定专人负责,指导和帮助试点村进行村庄规划、村庄整治、生产发展以及制订村规民约、完善村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参与试点建设的全过程。
4、发挥理事会作用。积极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鼓励和支持理事会,自主决策,自主建设,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始终把相信农民,依靠农民放在首位,维护和实现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使农民在决策,投入、实施等方面成为主体,让农民自觉、自愿、自力更生地建设自己的家园。
5、促进“城中村”建设与县城基础建设有机配套。在制定“城中村”规划时,要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城中村”的基础建设必须与县城基础建设有机配套,比如试点村的供水、供电必须融入县城的供水、供电系统,试点村下水道一定要通过县城排水系统排污,县城规划改造设计时也必须把“城中村”考虑进来,避免重复拆建。
6、树立典型。以国道、省道、县道为依托,优先选择公路沿线的村率先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通过典型示范作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同时,注意挖掘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典型的人和事,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典型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确保新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扎实、快速推进。
7、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和落实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是保证试点村建设持续开展的首要条件。一是建立一支稳定的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以防止因每年班子分工或人员变换造成新农村建设工作无法延续。二是建立卫生保洁机制,聘请卫生保洁员,每天对村里卫生进行打扫和监督,以保证村容整洁。规划,以避免建后再拆的现象。三是建立“一户一宅”管理机制,做到拆旧建新,防止出现空心村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