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十五”期间,**镇党委、政府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立足镇情,抢抓机遇,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实施了“农业基础、民营主体、商贸带动、城建突破”和“工贸兴镇”的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为了使省发改委能够更好地了解基层小城镇发展的情况,进而制定符合实际的《吉林省小城镇“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我们按照《调查提纲》的要求,将山城镇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五”期间*(*镇改革与建设的主要做法
回顾“十五”期间山城镇改革与建设的实践,我们主要采取了实施综合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城镇建设,扩大招商引资等项措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综合改革促动了经济大发展
一是进行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早在2000年以前,我们就进行了政府机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助理员管理体制为办公室科员体制。镇政府下设8个办公室,各办公室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实行目标管理;2001年,我们又根据国家级试点镇要求,实施了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镇与花园朝鲜族乡合并的实际,又恢复了助理员管理体制,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定岗、定编、定责。公务员竞争上岗。目前,我镇干部队伍编制合理,人员素质合格。机关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二是积极推进户藉制度改革。首先,按照有关规定,我们大力吸引符合条件的农民和外埠经商务工人员在山城镇落户。具体规定:凡在山城镇有合法固定居住场所,有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者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公安等有关部门不得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它费用;其次,对进镇落户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第三,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由镇公安分局牵头,计生等有关部门参加,对流对人口实施分类登记,综合管理,有效地防范了治安隐患的发生。户藉制度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人口城镇化。
三是进行了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这方面,我们动作比较大,收到的效果也比较明显。1996年,我们利用上级赋予的优惠政策,成立了镇本级金库,建立完整统一的预决算制度。在此基础上,2001年又进一步理顺了镇与市财政的关系,实行了“划分收支,内外统算,核定基数,限期脱补,超收分成,短收增支不补,一定四年”的财政体制。镇辖区内的建设用地土地出让金除上缴省财政(20%)部分,其余全部留归镇级财政。我们还积极稳妥地开展了财税分离工作,加大了税收征缴工作力度。镇政府有了资金收缴权、管理权、使用权,有力地促进了财政收入逐年增长。
四是实施企业制度改革。梅河口市驻山城镇国营、集体企业达数十家,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些企业曾有过辉煌。近年来,由于受机制、市场、资金等方面制约,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为救活这些企业,我们加大了企业改制力度,收到较好效果。原梅河口市第一制药厂,整体出售给方大药业,当年恢复生产。第二制药厂,先租赁后又出售给个人,不仅恢复了生产,还完成了GMP改造。梅河口市第二造纸厂,通过领导集团集体租赁,变成了股份制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拓宽了产品市场。梅河口市稻镰厂出售给山东一客商,投资200万元,启动生产,年可实现产值200万元,完成利税50万元。梅河口市轻工机械厂租赁给一位客商,投资150万元,成立了众鑫铸业有限公司,为长春一汽、辽源汽泵配套,生产红红火火。我们还将原市气缸盖厂、钢锹厂等企业分别出售给个人,建成了山城镇锅炉厂,钢锹雪糕厂,生产形势十分喜人。企业改制不仅救活了企业,同时安排职工再就业2,000余人,促进了社会稳定。
五是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一是建立和完善集体土地有偿使用、合理流转制度。对于农村住户进城的,由村里负责对其所承包土地对外发包,秋后扣出统筹、提留及农业税外,收入归农户作为其进城启动资金;鼓励农户之间承包土地使用权以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有偿转让或者兴办农业企业,使土地集中形成规模效益,盘活土地资产。二是对于镇区在国有土地上开发建设者,镇里给予提供方便,适当减免土地出让金(一般在30%-40%之间),促进了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
此外,我们还不失时机地开展了社会保障等项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了小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最大限度落实保障措施,缩小了贫富差距,为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产业结构调整牵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近两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市场,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具体说,主要抓了两个环节。
一是加强产业之间调整。“两府合一”之后,我镇农业工作比重明显加大。鉴于这一实际,我们不失时机地组织全镇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重点引导他们参与产业结构调整。镇、村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广泛宣传,鼓励广大群众转变观念,走出土地,面向市场发展生产。使我镇一、二、三产业比重日趋合理,为发展小城镇经济提供了根本保障。
二是加强农村产业内部结构调整。
(1)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面向市场,不断增加经济作物比重。去年,种植绿优米1.5万亩,占水田面积的55%;种植蔬菜、水果、酿酒葡萄、中草药、高油大豆、葵花籽等经济作物3,000亩,占旱田面积20%;
(2)调整了养殖业结构。近两年来,随着我镇养殖业发展,大多数养殖户实现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即由单纯饲养牛或生猪,向牛、猪、禽同时饲养方面发展,形成了养殖中的多种经营模式。截止2004年底,发展肉牛2500头,发展生猪5.5万头,其中年出栏100头以上养殖大户达35户,发展肉鸡150万只。
(3)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使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从事二、三产业。5年间共向境外输出劳务1,600多人次,为农民增收2亿多元人民币。同时,我们还组织农民到国内发达地区从事劳务,每年多达3,000余人次;
(4)调整了三产服务业的结构。过去由于人们对市场经济不适应,缺乏创新意识,在服务上,只是简单地重复照搬,经济效益低下。近年来,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经验的不断丰富,开始认识了品牌效益,特色经济。镇内相继出现食品一条街,“风味小吃一条街”等风景线,促进了镇内特色经济飞速发展。
(三)城镇建设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二年多来,在小城镇建设上我们力求做到了“三大”,使镇域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一是力求大手笔搞规划。早在1994年我们请省建筑设计院为我镇制定了《山城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3月,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我们又制定了《山城镇2000年--2005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一个时期全镇规划建设目标及要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这两个规划与现阶段的形势和要求不相适应。因此,2004年7月份,我们又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拟对山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进行重新制定。计划投资30万元,确定了高起点、高标准,按着县城规模10万人口,设计一个30年不落后,50年也适用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地提出了城镇建设发展方略:即,改造旧区,开发新区,突破重点,全面推进,把山城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工贸成体,商贸成网,城乡一体,交相辉映的新兴城镇。基于这一想法,镇委、镇政府此前已多次召开有关会议,协调有关部门筹备此项工作。现前期勘测及相关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二是大规模搞建设。山城镇作为百年老镇,城镇基础设施很不完善。“两府合一”以后,镇委、镇政府加大了城镇建设工作力度,积极筹措资金8800万元,主要实施了七项工程:(1)道路改造建设工程。一是投资260万元,将原来只有9米宽的国道202线镇区段1.7公里主街取直加宽至16米,铺设沥青砼路面;二是投资230万元,打通了640米站前南路,规划道路红线30米,机动车道16米,沥清路面,将主街与202线国道绕行线联结起来;三是投资300万元,对东放、利民两路实施了全面改造,路面宽至9米,水泥路面;四是投资550万元,实施了“村村通”水泥路建设工程。(2)主街(路)暗排水工程。投资400万元,在改造后的主街、站前路及东放、利民路全部铺装了暗排水管线,结束了山城镇主街(路)无下排水的历史。(3)自来水改造工程。投资220万元,对镇区的自来水供应系统设施进行了更新和改造,新打三眼机井,新建两个滤水池,新铺设8000米自来水主管网,彻底解决了居民长期以来饮水含锰、铁严重超标和供水严重不跳问题,日供水量由2000T增至3000T。(4)地下通讯电缆工程。共投资580万元,将主街(路)地上的通讯设施全部移至地下,取消镇区电话亭,安装了60部IC电话。(5)人行道硬化工程。投资100余万元,对主街(路)人行道全部实行彩砖硬覆盖,既美化了环境,又方便了行人。(6)美化、亮化工程。投资150余万元建设文化广场一处,绿地面积5余万平方米,植树1500株。在主街(路)上安装路灯110盏。(7)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工程。近几年,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镇内外开发商从事房地产开发,我们每年都以2万平方米的速度和规模进行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6000余万元,新建商品楼面积6万余平方米。我们还开通了4台镇内公汽,提高了城镇品位。城镇面貌日新月异,极大的拉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三是加大力度搞管理。我们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加大城镇管理力度。重新组建了城管大队和环卫队伍。完善了环卫设施,新上环卫车辆2台,卫生箱30个,对主街(路)实行全天保洁,垃圾清运做到日产日清,对镇容镇貌管理实行严管重罚,彻底取缔了占道经营行为。依法清理各种违章建筑,对主街(路)上的70余户近3,000平方米的临时建筑全部拆除,对全镇主街两侧门市牌匾进行了集中整治,还在各行政村全面开展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招商引资推动了经济发展
我们认为,小城镇建设的核心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核心是工业经济。在政府、金融部门投资困乏的情况下,发展工业,一要有项目,二要依靠招商引资。近几年,我们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了十个较大项目。其中有:辽宁省抚顺市客商李玉刚先生,投资200万元在我镇新建了梅河口市宝兴粮食烘干厂。主要是烘干玉米等农业作物,现已正式投产,计划年烘干粮食2.5万吨,实现产值400万元,利税85万元,同时安排55人就业;南韩客商白甲哲先生投资210万元,在我镇永胜村新建了百合纸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属于外商独资企业,主要加工民用卫生纸。年加工能力为600吨,预计年产值可实现1100万元,利税可达150万元,可安排60人就业,经四个月的紧张筹备,现已正式投产;辽宁省新宾县客商高洪军投资500万元,在我镇新建了森鹰木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是加工生产高级地板,产品出口日本,现已正式投入生产。计划年生产产品3000立方米,实现产值450万元,利税90万元;辽宁省熊岳县客商闫得厚来镇投资240万元,新建环路加油站,现主体工程已全部竣工。计划年销售油品2000吨,实现销售收入700万元,利税可达100余万元;抚顺市客商徐振祥投资300万元,在我镇新建隆泰陶瓷有限公司,安排100余人就业,可实现产值500万元,利税80万元;福建省客商李广来镇投资260万元,新建一果仁加工厂,年产值可达750万元,利税实现100万元等等。通过招商引资,为农民进入小城镇提供了广阔的务工平台,活化了镇域经济流转,促进了小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市场建设体系不断完善
应该说,商贸经济是我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近年来,我们镇委、镇政府就非常重视市场升级及完善市场体系工作。一是加强市场硬件建设。对三株百货大楼、小奉天工贸商厦、东、西农贸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仅三株大楼升级改造,投资就达1200余万元,新增营业面积10000余平方米,保证了路、水、电、通讯等设施的良好,为商户提供舒适放心的经营环境。在此基础上,筹集资金2000万元,建设临街门市楼2万多平方米。投资1500万元,拟建奉天商业街,现动迁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届时,山城镇内市场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有力地推动和保障商贸经济健康发展。二是本着“繁荣与治理”并重的原则,不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繁荣稳定。进一步提高了商户守法经营,文明经营意识,改善了市场软环境。市场建设体系的完善也为农民进入小城镇经商营造了发展空间,有效地缩小了城乡差别。
(六)努力培育支柱产业
为全面提高我镇经济建设水平,几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城乡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主要抓了三个环节:一是以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绿优米为主的种植业。全镇累计发展日光温室蔬菜3000亩,占旱田面积65%以上。在此基础上,发展高油大豆、葵花籽等经济作物3000亩,占旱田面积25%;二是以发展复合型养猪、肉牛及肉鸡为主的养殖业,基本上形成了养殖中的多种经营模式。据统计,全镇有100多个复合型农户,发展肉牛2500头;生猪5.5万头,肉鸡150万只。三是通过改制启动原有企业和招商引资新上项目。在工业经济中,注意培育了造纸、医药、食品及轻工产品业。如海山纸业、百合纸业、金宝药业等企业,在全镇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龙头作用,拉动了其它产业齐头并进。
(七)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我们以提高全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任务,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一是结合“学、做、创”活动,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勤勉敬业、廉洁从政、与时俱进。在镇直单位特别是服务窗口,广泛地开展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岗位练兵活动,健全了规章制度,制定了岗位工作目标责任制。全镇范围内基本上形成了人人比干劲,人人比业绩的良好工作氛围。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先进工作者,取得了许多骄人的业绩。二是通过广播电视、会议等宣传工具和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配合城镇管理及环境卫生整治,在全社会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通过电视专题节目,宣传文明新人、文明行为,揭露不文明行为,教育广大群众树立良好的文明意识,从而自觉遵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三是注重在文明村屯建设活动中,围绕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强化环境建设这个重点,组织引导村民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结合村部建设,各村都建立了文化活动室,为农民活动提供了文化娱乐场所。支持老年协会,为老人们提供活动场地,先后新建了6个门球场,丰富了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广大村民积极响应并自觉投入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主动配合政府开展工作,推动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及文明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四是注重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充分发挥司法、公安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大了普法工作、打击刑事犯罪的工作力度,各种案件比去年同期均有下降。深入地开展了同“”邪教组织的斗争,加强了对“”习练者的帮教转化工作,转化率明显提高,到目前为止,无一人进京上访。我们还采取得力措施,扫除了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净化了全镇的社会风气。五是坚持“三为主”的方针,加强了计划生育基础工作及人口控制能力,在历年各轮次的考核中,名次居全市上游水平。此外,我们还进一步的加强了文化、体育、教育、广播电视等项事业的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3年,在梅河口市农村经济及各项工作综合评比中,山城镇名列第一名;镇党委被通化市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山城镇被通化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乡镇,并推荐为省级文明镇。
二、当前山城镇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
应该说,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镇的改革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严格地讲,按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要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差距:一是我们镇级领导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改革发展意识不强,某些方面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小城镇建设的需要;二是上级赋予试点镇各项优惠政策落实的不到位,我们试点镇应享有的部分县级经济审批权始终没有完全到位,致使工作经常出现两层皮现象。如城建项目管理、审批等权限不明确,驻镇单位今天放权、明天上划,镇级管理权限不稳定;三是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虽然,我们财政成立了金库,但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暴露出很多问题和弊端,很多税种逐渐取消、转移,使镇级金库形同虚设,很难保障山城镇建设;四是投资体制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发展;五是管理人才短缺,政府及所属部门管理人员思维方式、综合素质落后于形势发展,缺乏现代思维意识和现代管理城镇能力;六是缺乏科学规化,至今规划没有彻底落实,小城镇建设无所遵循;七是土地管理、户籍管理等项制度尚需进一步改革等等,这些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既包括了经济基础的微观改造,又关系到上层建筑的全面改革。必须逐一落实解决,以防出现“新城镇、旧体制”现象,确保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三、山城镇“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全面振兴和发展我镇经济的关键时期,我们正确制定并认真实施“山城镇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规划出既振奋人心,又切实可行的建设蓝图,动员全镇人民集中力量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对于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加快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项目建设为统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抓好“农业基础、民营主体、商贸带动、城建突破”四个重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扩大再就业,加大改革与建设力度,努力实现我镇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增长速度要达20%以上,农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要达10%以上,各项经济指标平均每年要递增长20%以上,到2010年末,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要实现5.2亿元,财政收入达2,870万元,平均每年增长2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6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0%,农村人均收入6400元,平均每年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要有较大比例增加。本着突出重点,提高效益的原则,集中力量,5年中要在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重点完善和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造纸、医药、建材、食品工业,使之形成一定规模,大力抓好市场建设,强化商贸设施,完善发展现有的十大市场,增强幅射力度,力求形成具有山城特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够充分发挥特区“两通”优势的开放型,高效益的经济结构,按照上述发展速度和目标,到2010年,山城镇实现小康水平,城镇规模将发展到中等县城水平,人口近9万人,控制面积165平方公里,其城市整体功能将更加完善并得以充分发挥,山城镇将真正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梅河口市西部区域性经济中心。
**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思路是:
1、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不放松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坚定不移地走少投入、多产出、高效益的发展道路。镇直各部门,驻镇单位都要顾全大局,自觉服从和服务于中心任务,形成齐心协力抓工业的合力,努力把工业经济搞上去,增加财政收入。
2、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全面实现我镇经济发展规划,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要在当前逐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办法,提高我镇的知名度、开放度,力求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省、市政府赋予我们的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增强对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吸引外资企业,发展出口创汇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继续坚持流通与生产并重。今后5年,我们要进一步发挥特区的流通优势,首要的是要进一步增强流通观念,坚决纠正重生产,轻流通,先生产,后流通的倾向,坚持流通与生产并重,使商品按市场导向流动起来,要建立新的流通秩序,继续发展各类市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壮大个体、私营经济队伍、健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体系。
4、重视发挥科学技术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先导作用。产品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的竞争。因此,要把依靠科学进步和培养人才真正摆到战略位置上来,广泛深入地开展企业教育年活动,采取多种途径,大力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对在发展商品经济中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要予以表彰和奖励,使他们在发展我镇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镇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为全面实现今后一个时期我镇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我们会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业工作的决定》,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高度,进一步阐述了二十世纪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任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增强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增强对农业的投入,争取农业生产再迈上新台阶。
今后一个时期,我镇农业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充分利用我镇的自然资源,稳定粮食和蔬菜生产,进一步发展牧、副、鱼生产,继续扶持种田和多种经营大户,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到2010年,蔬菜生产达到3700吨,增长幅度为10%;大棚光面积达到4000亩,每年增加200亩,到2010年,农业总产值计划达2,5000万元,平均每年20%。
要实现上述目标,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二要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能农业,根据市场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大幅度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重点建设如畜牧业、渔业、蔬菜、水果生产基地,逐渐形成合理的农业结构;三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重点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粮食、多种经济产量稳定增长;四是开展科技兴农活动,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村、屯开展科技服务,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二)大力民营经济,促进工业生产稳定增长
我镇现有企业1470户。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8亿元,在我镇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计划实现5.2亿元,其中工业企业要完成产值3亿元,5年平均每年增长20%,个体、私营业户达到1.8万户,要完成这一奋斗目标,关键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搞好重点企业,要外创条件,内改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梅河口市关于加大改革措施,搞好工业的若干规定》,同时,加速运动经营机制的转换,在落实省、市赋予我们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搞活,增加对企业的投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是加强企业管理,强化企业基础工作,彻底解决管理粗放,经营不善,效益水平低的问题,大力推进股份合作制。争取到明年底,将现有的镇办企业全部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强职工参与经营的自觉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三是面向市场要项目,积极开发引进新品种,今年,我们投资2,300万元,分别建起三株百货大楼、百合纸业、山城商业街、加油站等。今后,每年都要上一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新项目,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突出市场建设、完善镇区基础设施、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依据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市场建设是我镇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说,镇区内现有十大市场已初具规模,形成一定的幅射圈,但按“十强镇“标准衡量,还没有全部实现专业化。特别是市场内还没有真正地形成拳头商品,竞争力不是很强,为此,要完善现有市场,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培育和发展多元市场体系,使其配套成龙。积极引导农民走向市场,使之成为市场主体,促进城乡之间,镇内之间不断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我镇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努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生活的一项重大问题,力争全镇人民生活有更大改善,城市人均收入达到7900元,平均每年增长15%,农村人均收入要达到6400元,平均每年增长10%,人均居住面积到2001年要达到45平方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坚持统筹兼顾,量力而行,进力而为的原则,要在今后几年内建成设备先进、设施齐全、环境优雅、服务周到、社会文明的新乡镇。到2010年,开展全民种草、种花活动,植树造林,提高美化覆盖率,完善第二水源净化工程,2010年新增程控电话1.3门,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的通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