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我党当前执政背景中若干问题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当前,在我党执政的广阔、众多、纷繁复杂背景中,以下若干问题及影响应予重视。
一、传统工业文明负面效应的背景及其影响
传统工业文明具有两面性,它在极大地改善人类生存状态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
1、资源和能源危机。工业文明,以加速度创造着财富,同时也以加速度消耗着资源和能源。传统的资源、能源,如木材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等,严重短缺已成事实。其中一些能源如石油、天然气枯竭是早晚的事,且这种形势是是世界性的。人类必须在其枯竭之前合理使用并发现开发新能源,否则将引发严重的社会冲突。
2、环境与生态危机。工业文明,不仅以加速度消耗着资源和能源,而且严重破坏着环境和生态。森林、草场、湖泊、湿地大面积消失,土地荒漠化加速;水污染、大气污染严重;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发展;等等。此情况如得不到遏制,人类自身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
3、社会精神和人性危机。工业文明的巨大创造力,张扬了人类无限欲求,而无限欲求在现实中却发生了三大冲突:一是与自然满足有限性的冲突;二是与个体之间互限性的冲突;三是与自身能力有限性的冲突。在三大冲突中,人的精神燥动不安、焦虑、紧张,心理失衡。这种失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为病态,并通过三种形式转移,以达到心理平衡:一是把无限欲求的实现转移到下一代;二是转移为外向攻击;三是转移为内向攻击。
传统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将使我国发展建设在一定时期内面临资源能源的挑战,环境与生态的挑战,社会问题的挑战。十六大报告曾经指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反映了我们党对工业文明负面效应的关注和重视。
二、后工业化的背景及其影响
1、后工业化与先工业化的时间差,造成了我国在经济竞争中与发达国家相比较的弱势地位。我国是后进入工业化建设的国家,也是后进入现代建设的国家。后工业化与先工业化的时间差,所造成的不仅仅是财富的差异,而且还包括产业层次的差异,教育水平的差异,科技水平的差异,乃至综合竞争能力的差异。显然从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现实基础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居于强势地位,而我国居于弱势地位。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2、中国进入工业化建设的时机特征。我国进入大规模快速工业化建设不久,即遭遇了挑战和困难。由于工业文明在加速度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加速度消耗资源、能源和破坏环境。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显现,而70年代、80年代已经相当突出。我国大规模工业化、现代化建设起步不久就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例如,我们一方面大力发展工业,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大量关闭严重破坏环境的“五小”工业项目。此时,发达国家依靠其长期工业化建设所积累的巨大物质财富,有条件采取三大措施应对:一是依靠科技降低消耗,治理环境,减少破坏;二是进行产业升级换代,淘汰能耗高、破坏环境严重的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和现代化转移;三是利用工业发展级差,将能耗高,破坏环境严重的工业向外转移,在外转中获利。我国由于发展级差的原因和缺乏足够的财力,难以同时采取同样的同等力度的措施,有时甚至无法拒绝接受从发达国家转移出的传统工业项目。
3、后工业化与先工业化之间弱势强势关系,将伴随我党执政的一定时期。历史形成的问题,只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我们的角色是“追赶者”,根本任务是逐步转化强弱关系,改变我国弱势地位。在这样的时期执政,客观上对我们党提出如下要求:一是抓住根本任务不动摇。即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任何动摇和偏离,都只能使强弱关系进一步恶化。二是科学确立发展战略。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三是抓紧时间,抓住时机。即通过时间、时机的充分利用,产生超常效率。四是增强发展智慧。即把有利因素如市场巨大的优势、可借鉴文明成果的条件等发挥到极致,把不利因素的影响降至最小,在弱势中造强势,在不利中求有利,在被动中争主动。
三、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背景及其影响
1、从世界范围看,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社会主义运动,不仅有过理论的辉煌,也有过实践的辉煌。二战以后,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经济总量一度达到美国的67%。但是,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易帜,社会主义运动降至最低点。此后,我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巨大成功,同时苏东剧变之后,出现复杂局面,许多人也在重新审视评价社会主义运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已经从低潮中走出,而只是低潮中的回升。因为从世界范围看,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实践,还不是占主导地位的潮流。
2、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对我党执政的压力仍然存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严重曲折,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压力的根本问题,是要不要易帜,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放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能不能稳住改革和发展的大局?由于党的沉着应对,由于我党执政地位形成的特定历史,由于此前我们改革开放已经取得成效,在重大历史关头,顶住了压力,化解了风险。但这并不是说,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所带来的压力完全消失了。压力仍然存在,只是表现方式没有那样激烈。这种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国内来自于人们思想认识的复杂性,有的对我们的政治方向、理想、信仰、信念、信心发生动摇。如“全盘西化”思想的存在和怀疑改革开放的思想的存在,一些干部政治方向迷失,信仰、信念、信心缺失而滑入腐败现象的存在。另一方面,在国际来自于图谋对我国“分化”、“西化”势力和意识形态歧视。例如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人权”、“民主”问题的责难,很大程度上带有意识形态歧视的色彩。
3、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影响和压力,短期内难以消失。社会主义运动低潮的影响和压力的消失,归根到底,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成功,即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现代化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历史只相信事实,以上三个实现成为事实,社会主义运动自然会被广泛的认同。但是这需要过程。因此,在我党执政的一定时期,或者说比较长的时期,始终存在如下任务:一是党的自身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二是党要引导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同德进行现代化建设;三是党要应对国际上的意识形态歧视,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四、改革开放发展进程的背景及其影响
1、改革开放的成果转化为执政的背景。改革开放已经发展成为覆盖全局的,深入到各个领域、各个地域、各个层面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这个社会变革,以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进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是我党领导和推进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包括经济的和非经济的。经济成果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非经济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理论的创新、制度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机制的创新、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创新。改革开放的成果,既可以看作成就,同时也可以视作执政的新背景。每一成果出现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执政背景的变化,由无数小变化促成大变化。因此,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他的一切成果,无论是经济的,还是非经济的,都构成了我党当前执政的重要新背景。
2、非经济的改革成果背景具有特殊意义。改革开放非经济层面的成果背景,即理论创新的成果背景、制度创新的成果背景、体制创新的成果背景、机制创新的成果背景、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创新的成果背景,更直接的规定着党当前的执政理念和行为。这些方面的每一个创新,都需要党员、干部执政理念和行为的进步。例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需要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牢牢把握和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贯彻科学发展观,需要党员干部具有科学精神、辩证思维、大局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贯彻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需要党员干部具有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贯彻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需要党员干部具有很强的守法意识、执法意识、护法意识(维护法律法规尊严);贯彻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需要党员干部具有正确处理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的高度自觉,具有适应社会转型的主动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党员干部对我国历史、国情、社会制度乃至更广泛范围的政治实践和经验的了解;等等。把握改革开放非经济的成果背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是不可忽视的。
3、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注意。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我党当前执政的背景,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同样是我党当前执政的背景。任何政党的施政方针、政策都不会是十全十美,都包含着利弊两个方面的因素。决策的要旨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因此,改革开放中出现问题,并不奇怪,关键是要认真对待。发展中问题也是问题,漠视发展中的问题,必将影响发展。当前伴随改革开放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社会安全问题、分配问题、腐败问题、道德问题、社会精神问题、干部不适应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中,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问题最值得关注。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列举了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十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诸多其它问题产生和存在的重要原因。例如许多问题,同“贯彻危机”,即工作不落实相关。因此在改革开放进程背景中,要始终把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五、党的自身使命背景及其影响
1、党的历史使命是长远性与阶段段性的统一。我们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最终目标和最终使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最低纲领、阶段目标和阶段使命。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和战略安排。这些一旦确定,既转为使命背景、执政环境,党也就置身于其确立的使命、任务、目标之中,一切执政行为也就受到使命的规定。
2、党的使命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宏伟性。在一个最大的国度,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阶段,实现全面小康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经过长期奋斗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亘古以来最为伟大壮观的事业。二是高尚性。以人为本,以三个文明共同进步为追求,以惠及十几亿人口为理念,以和平崛起为方略,所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全国人民的尊重,对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对自然的尊重。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博大高尚胸怀所在。三是艰巨性。完成宏伟、高尚使命充满艰难险阻。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政治格局变数很多,而我国经济发展又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必定要经历种种困难和风险,甚至是流血牺牲才能实现。这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
3、由于党的使命的宏伟性、高尚性、艰巨性,决定了对党员干部的特殊要求。要求党员干部要有博大胸怀、高尚情操、献身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党员干部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不为一时现象所迷惑,不为利益诱惑而动摇。要求党员干部有很高的职业定位,以政治家的标准要求自己,目光远大,作风踏实,严于律己。要求党员干部具有很强的能力,有胆、有识、有才、有学,等等。只有这样,才无愧于党的使命。
当前我党执政背景中的若干问题给我们的启示,集中到一点上说,就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对十六大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解,增强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自觉性。努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努力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努力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我们要按照十六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部署,通过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有效的工作,保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和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