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夙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走上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领导人民进行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在此基础上,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
从实现工业化到实现四个现代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发展战略,从总体上看是一种赶超战略。其时,我们想尽快摆脱贫困和愚昧,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提高综合国力,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的现代化目标,经历了从工业化向四个现代化的转变。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3年,指出,要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内,基本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的发展战略。1954年9月,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要求。1956年9月,中共八大将这一任务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底1960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在1964年底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向全国人民公布了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在确定发展目标的同时,也提出了实现目标的大概时间和战略步骤。1955年3月,他在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情况是复杂的,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50年的时间,即到这个世纪末。1955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七届六中全会上,他又提出:大约在50年到75年的时间内,就是10个五年计划到15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6年9月,在会见前来参加中共八大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时,又说: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50年到100年的时间。经过1958年“”运动的失误,到1959年底1960年初,指出: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1961年9月,在会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又说: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50年不行,会要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1962年1月,他在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1963年9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讨论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时,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了这一任务和实现步骤,并获得人民代表大会的通过。
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勾画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蓝图,为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尽管由于“”的严重失误,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是,在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就是,基本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得到大幅度提升,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获得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这一切,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在从新中国成立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这段时间里,经济建设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使农业和轻工业严重滞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视经济效益,造成资源的浪费;不断扩张建设规模,忽视技术进步,形成工业部门在低水平上不断扩大和重复建设;注重建设和生产,忽视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等。
中国式现代化和小康社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和中共中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中国国情,重新思考和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确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
提出“小康社会”这个概念,是邓小平在设计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时,对20世纪末中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所以,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同四个现代化和中国式的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79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首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个概念。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同以前所说的到20世纪末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什么关系呢?对此,他在1979年10月作了这样的解释: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这就是说,中国式的现代化降低了原来的设想,达到的目标比原定的要低。这是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得出的新结论。作出这一判断,当时基于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我国底子薄,基础差,科技力量不足,人均国民收入还很低,经济上属于很贫穷的国家之一;第二,人口多、耕地少,有9亿多人口,80%在农村,人口压力大,资源相对稀缺。这个基础当然不能同西方相比,因此,这就需要在认真分析国情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现代化建设道路。至于20世纪末中国式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水平和状况,邓小平概括为小康社会。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概念,不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进入8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到2000年前后,中国的现代化只能进入小康社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或800美元。1984年3月,他明确阐述了小康社会同现代化的关系: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邓小平还以“贫困”、“温饱”、“小康”和“富裕”来表明和衡量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各个阶段,说明他是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基点来考虑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的。对刚进入小康社会时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作了这样的概括: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为了进一步说明小康社会是个什么样子,他还以20世纪80年代初的苏州为例,描述了小康社会的前景:人民吃穿用的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解决了;人民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了。总之,邓小平设想的小康社会,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是经济社会呈现出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良好态势的社会。
邓小平不仅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描绘了它的发展蓝图,而且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曾把20世纪最后20年划分为两个10年,形成分两步走、奔小康的战略步骤,即10年翻一番,两个10年翻两番,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或者800美元。根据这个设想,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到20世纪末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在勾画20世纪末的发展战略的同时,邓小平也在思考中国跨世纪的发展战略。1981年9月,他在同外宾谈话时指出,到20世纪末也只能搞一个小康社会,要达到西方比较发达国家的水平,至少还要再加上30年到50年的时间,恐怕要到21世纪。这就是说,到20世纪末翻两番是第一步,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30年到50年,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是第二步。1984年以后,邓小平多次谈到了“两步走”、“两大阶段”的战略构想。直到1986年底以前,邓小平在谈到第二步发展目标时使用的是“接近发达”的说法。从这以后,邓小平对这个提法作了调整,提出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到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之前,邓小平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已经非常明确了。这年4月,他对这一发展战略作了详细阐述: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达500美元。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中国进入了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21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式阐述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90年底,当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7400亿元,国民收入达到14300亿元,均超过计划规定的指标,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这就意味着,中共十三大确定的经济发展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在这一背景下,当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做出了奔小康的战略决策,提出用10年时间实现从温饱社会到小康社会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到20世纪末的奔小康战略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建议》提出:经过80年代以来3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努力,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任务将于1995年提前完成。因此,中央建议,“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应确定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此前确定的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提前实现。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到2000年,达到89404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平均增长近1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6.5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高7.3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高4.8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些都是带有阶段性、根本性的变化。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世纪末,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二步目标,从21世纪起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继实现从贫困到温饱的跨越之后我国社会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即将完成时,确立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的发展目标,就成为摆在中共中央面前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课题。早在1989年6月,邓小平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的讲话中就曾提出,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下一个世纪前50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面向新世纪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进而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并具体规划了到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1997年,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展望新的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个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对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描绘了到21世纪中叶,在跨度长达50年的时间里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光辉图景。
根据中共十五大的部署,面对新的世纪和新的任务,中共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内容是:在经济建设方面,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在政治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在文化建设方面,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在社会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共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实现了这一目标,中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必须看到,这个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也只能分阶段加以实施,在不同的阶段上,必须确立不同的目标。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个具有继往开来意义的重要历史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延续,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所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只有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在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才可能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而光荣的伟大事业。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更是任重而道远。为此,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个对中国来说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紧研究并认真解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性问题。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始终不渝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健康的思想氛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才能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才能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征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在一条前无古人的征途上,凭借共产党人的巨大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干精神,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以新的生机和强大活力。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水平的目标,正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我们相信,到21世纪中叶,这一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