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加快发展中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改革开放前,昆山是一个农业县,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城市工业向外急剧扩散,位于苏州与上海之间的昆山,通过大量接纳上海工业转移,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同时,自办工业园区,引进一大批中外企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全市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开始从农业县向工业市转化。在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的发展阶段后,近几年昆山处于“由低转高”提升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继续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和民营经济赶超战略,围绕“四个巩固、四个提升”的发展思路,做大经济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发展水平。
一是在巩固发展外商投资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民资投入的比重。目前全市已累计批准外资企业3800多家,注册外资180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90亿美元;私营企业总数超过1.2万家,注册资本累计突破144亿元。外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迅速扩大了全市经济总量。
二是在巩固发展台资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日韩欧美投资的比重。通过继续承接台湾地区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大对日韩、欧美地区的招商力度,巩固了台商投资密集区地位,扩大投资来源,优化投资结构。
三是在巩固发展制造业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比重。近两年,全市已引进东方首席电子商务、YCH物流中心、联邦快递、友邦保险等一批服务项目,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
四是在巩固发展IT硬件招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软件研发项目的比重。通过引进一大批科技含量较高、投资强度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外资项目,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其中尤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令人瞩目。全市电子信息类项目累计达到650多个,投资额超过60亿美元,产出已占全市工业总量的40%,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国内重要的IT生产基地。
通过实施以上举措,昆山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近几年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经济指标再创新高。从1987—1998年,昆山财政收入跨过10亿元;1998—2000年两年间翻了一番,达到20亿元;2000—2002年又翻了一番,超过40亿元,人均GDP达到6000多美元。2003年,全市GDP完成430亿元,比上年增长31.5%;财政收入66.25亿元,增长59.6%;进出口总额139亿美元,增长6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亿元,增长5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34元,增长17.1%;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增长11.8%。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根据昆山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江苏省委、省政府要求昆山市更好地贯彻中央对江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争先创优,做全省率先发展的排头兵,为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闯出路子。这成为激励昆山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加快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从2001年起,市委、市政府切实以民为本,把富民作为“两个率先”的重要目标,通过采取多项措施推进富民工程,在经济发展中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
加快富民进程,关键是要拓宽增收渠道,努力实现群众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和结构的多元化,确保长期增收,稳定增收。去年以来,全市实施以“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为目标的“三有工程”。
“人人有技能”,旨在化解劳动力供需结构的矛盾。这是劳动力就业必备的条件,是富民的手段。为此,市委、市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劳动力培训工作。市里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强化劳动力培训,特别是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必要的技能和本领。劳动者通过培训,提高了技能,并由技能提升到岗位提升,实现了工资收入的增长。
“个个有工作”,主要是围绕农民增收,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扩大就业。依托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市里加快建立和完善了劳动力资源和劳动用工需求信息库,积极发展劳务中介机构和劳动力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实现了每年确保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0人以上,由此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家家有物业”,主要是鼓励群众自主创业,使其获得资产性和投资性收入。这是富民的关键。市里鼓励群众投资置业、开店建厂、种植养殖、房产出租,鼓励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富民合作社,推行土地股份制,使更多的农民、市民增加投资性、经营性收入。
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维护好和发展好群众的利益,是市委、市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加快完善社会保障,重点构筑“三道保障线”。一是实行征使用土地补偿“年薪制”。按照每亩口粮田1200元、自留地800元、其他土地400元的标准,每年补偿失地农民,使其长期收益。去年共补偿1.2亿元,人均受益890多元。二是全面推行农村社会保障。我们在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合作医疗、大病统筹等制度的同时,从去年4月1日起全市农村全面推行“低水平、广覆盖、有保障”的基本养老保险。到2003年底,全市低保覆盖率达到100%,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1%,全市已发放养老金近1亿元。今年3月我们又全面推行了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起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实行使农民受惠较多的拆迁政策。实行货币补偿、拆一还一政策。这样,平均每户补偿25万元左右,可购买到比原面积更多的动迁房。去年全市拆迁1.2万户,广大农民从中受益,确保了失地不失居、失地不失利。
在加快经济发展中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还要体现在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方面。我们提出了“把昆山建设成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工商城市,建成最适宜人们投资创业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从去年以来全方位加大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
一是优化服务环境,打造“效率昆山”。政府加快推进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杜绝乱收费,政府实行了外资企业收费登记卡制度;为降低企业办事成本,政府砍掉了几十种收费项目;为提高行政效率,政府建立了行政审批中心,形成一个“窗口”对外服务;为构建透明政府,实施了电子政务,使政务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我们努力建设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为民亲商的“服务政府”、实干守信的“责任政府”和公正廉明的“阳光政府”,打造“效率昆山”。
二是构筑生态环境,打造“绿色昆山”。突出抓了“水”和“绿”两方面的工作,加快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示范区”,按照环保经济体系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同时在全市大力推进绿化造林,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三是创建法制环境,打造“平安昆山”。在全市范围内加强全民普法宣传教育,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安宁。
四是提升人文环境,打造“魅力昆山”。全市实施了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倡导市民学习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倡导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塑造新一代市民形象。同时,发挥企业和社区的作用,营造“共处一方、共保安宁、共创繁荣、共树新风”的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