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小康社会的战斗堡垒,其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新形势,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晋城市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核心,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为关键,以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为重点,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取得了一定成效。
创新干部选任制度,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随着村民自治的发展,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村党组织要得到广大村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在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选任干部就必须反映民意,程序也要体现民意。为此,晋城市委在全市村党组织换届和届中调整工作中全面实行“两推一选”制度。针对村情差异,市委在确定参加民主推荐的群众范围时,坚持参加民主推荐的群众人数不得少于本村党员总数的原则。在此前提下,本着坚持民主、体现民意的要求,因村而宜,参加民主推荐的可以是全体村民,可以是每户派一个代表,也可以是村民代表。同时,明确规定党员推荐和群众推荐分别进行,分别计票,多数党员不赞成、多数群众不推荐的,不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候选人,不提交党员大会选举。截至目前,全市到期应换届的1921个村党组织中,1895个通过“两推一选”完成了换届,占98%。通过“两推一选”,村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大大提高,村干部的群众观念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也明显增强。在创新干部选任制度的基础上,为解决农村人才资源不足、村干部“选人难”的问题,市委大胆创新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机制,采取一村配备一名大学生的办法。从2004年开始,市委在全市公开选拔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预计利用3年时间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为确保这项工作的实施,市委一方面采取市、县两级财政拿钱发工资,乡镇管理,到村服务,加强锻炼的措施,一方面把到村工作的大学生作为乡村后备干部进行培养、管理和考核。今年全市已从1737名自愿报名的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选拔了680名大学生,安排到最急需的村里工作。
创新两委工作制度,提高村党组织统领全局的能力。村委会实行村民直选以来,不少地方出现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委关系不协调的问题。有的村委会干部认为,村委会是全体村民选举出来的,而村党支部只是党员选举产生的,因而不愿服从党组织的领导;有的村党组织也不知该如何领导村民直选出来的村委会,要么包办一切,要么干脆撒手不管,以至于一些地方出现了两委两张皮、甚至分庭抗礼的局面。针对这些问题,晋城市委在实行“两推一选”制度,加强村党组织群众基础的同时,积极探索两委协调运作机制。一方面,实行两委交叉任职制度,努力实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人兼。市委要求,村委会换届,村党组织班子成员都要参加村委会成员竞选,村党组织书记必须参加村委会主任竞选。村党组织换届,要根据“两推一选”情况优先考虑村委会成员中的党员干部进入村党组织班子。为了确保两委交叉任职制度的落实,市委明确规定了村级干部职数。另一方面,实行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村党组织对各项工作的领导。两委联席会议由两委班子成员组成,村党组织书记召集并主持。除专属党内事务外,村里的各项村务都要由两委联席会议研究确定。同时明确规定,村委会要定期向村党组织汇报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实践证明,两委交叉任职制度和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对强化村党组织在村里各个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理顺两委关系,增强班子合力,减少干部职数,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办事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创新村务决策制度,提高村党组织民主决策的能力。村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把党的富民政策转化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上。为了不断提高村党组织为民、富民的能力,晋城市委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规范了村务“两议”制度。明确规定,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或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都必须通过党员和村民代表议事会议讨论决定。同时,明确规定了民主决策的“六步”程序,即:第一步,由两委联席会议研究并提出初步意见;第二步,召开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初议;第三步,由党员和村民代表包片入户征求群众意见;第四步,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进行讨论并表决;第五步,向村民公示讨论表决结果;第六步,由村委会组织实施。通过推行村务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制度,不仅提高了村党组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而且大大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和支持村干部工作的热情,实现了为民执政和靠民执政的统一。
创新干部教育制度,提高村党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抓发展的能力是执政能力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这对村党组织抓发展的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而村党组织抓发展能力的强弱,归根到底取决于村干部素质的高低。为不断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在总结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学教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市委制定了村干部“两集中”教育制度。一是集中培训制度。每个村干部每年必须定期接受一周时间的集中封闭专题培训,村两委主要干部的培训由县委组织,其他两委成员的培训由乡镇党委组织。在此基础上,市委还实施了村干部素质工程,要求现任45岁以下的村干部都要参加大中专学历教育。近几年来,通过采取农业广播学校函授、与省委党校和太原理工大学联合办班、选送干部到大专院校脱产学习等多种因村因人而宜的学习形式,全市已有3600多名村干部先后取得大中专毕业证书,占村干部总数的25%。二是集中评议制度。每年乡镇党委都要集中一段时间,以考核村党组织和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和为民办实事的能力为重点,统一组织对每个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进行集中评议。通过学习动员、征求意见、总结述职、民主测评、召开民主生活会等程序,把对干部的评判权交给村民群众。评议结果与村干部的使用和补贴直接挂钩。对被评议为优秀的村干部,各级党组织大力宣传、表彰奖励;对连续两次评议为不合格的,按照有关程序,进行调整或免职处理。集中教育和集中评议制度的落实,增强了村干部的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促进了全市农村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财务管理制度,提高村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反腐倡廉,一靠教育,二靠制度。针对村干部的身份特征和素质状况,制度防腐尤为重要。晋城是一个煤炭资源型地区,全市1/4的村开办有煤矿。近几年来,随着煤炭价格高涨,相当一部分村集体年纯收入在百万元、甚至千万元以上,村集体财务的收支成了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农民群众来信来访80%以上与此相关,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富而不稳的苗头。针对这一发展中的新情况,市委研究出台了村集体财务“两审一公开”制度,明确规定,村里相对固定的项目开支,要经过党员和村民代表讨论,确定开支限额,并形成制度固定下来;偶然性、阶段性的项目开支,事前要经过两委联席会议研究确定,数额较大的要经过村民代表和民主理财小组会议讨论通过。村里每笔财务开支都必须经过村民主理财小组和乡镇农经站审查通过后,方可入账。村集体财务收入与支出要每季度向村民群众公开一次。通过创新财务管理机制,让群众明白,使干部清白,从而大大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