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实施财政制度改革  推进源头治理腐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实施财政制度改革  推进源头治理腐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实施财政制度改革  推进源头治理腐败

近年来,南平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围绕构建“公共财政”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财政管理的新模式,全面推行以会计集中核算为主的会计委派制、政府采购、非生产性国有资产统一经营管理、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帐户、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等改革工作,走出了一条强化财政监管、源头治理腐败的新路子,有效地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了闽北经济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管住“钱”、管好“钱”、管活“钱,是深化财政制度改革,源头治理腐败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财政管理制度运行模式下,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弊端日益凸现。突出表现为:财政性资金分散管理,部门各自为政,既分散了财力,又易助长不正之风,“小金库”屡禁不止,“暗箱操作”、吃回扣、滥发滥支、贪污挪用、截留等违反财经纪律现象时有发生,是滋生腐败的土壤之一;财政监督滞后,依赖于财务大检查、专项治理往往浪费大量人力、财力,问题依然存在,陷入检查、反复的怪圈;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履行好职责。仅200*年至今,我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违反财政政策法规案件79件,涉及县(处)干部4人,科级干部15人,涉案金额2331万元,挽回经济损失544.02万元。但办案实践中涉及的违反财政法规行为远大于专项立案数,几乎涉及所有经济类案件。对此,南平市委、市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规范化、透明化运作财政资金,是堵住资金流失的“黑洞”和管理上的漏洞,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现实需要。为此,我市大胆创新,展开了以“四推行一清理”为主的一系列财政改革。

1、推行会计集中核算为主的会计委派制改革,逐步规范财政管理。为有效解决财政性资金分散部门管理,财务制度混乱、监管难以到位的问题,200*年9月起,我市推行了以会计集中核算为主的会计委派制改革,分阶段稳步实施。一是实行“四级联动,一体运作”。首先,市本级先行。在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中实行两级集中核算:对市建设局、教育局等8个下属单位较多、资金流动量大、业务工作复杂以及有上下级缴拨和汇总关系的部门实行会计委派,继而由委派单位对下属单位实行集中核算;对其他部门由市财政设立核算中心,直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在市本级262个行政事业单位集中核算工作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县(市、区)推广。目前,全市十个县(市、区)也全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共有968个行政事业单位纳入核算中心统一核算。同时,向下延伸,结合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工作的开展,积极推进乡镇“零户统管”和“村账乡代(托)管”的试点工作,目前,已有延平区、松溪县等八个县(市、区)的59个乡(镇)实行财务“零户统管”,延平区、松溪县等五个县(市、区)的299个行政村实行“村帐乡代(托)管”制度,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地会计核算监管网络。二是完善制度,规范运作。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管理办法。即对各单位的预算内、外资金实行集中核算,社团资金帐户实行代管;对会计核算人员、会计核算业务和各单位的预算内外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取消各单位会计和出纳岗位,保留与原报帐业务相适应的报帐会计;核算中心开设统一的银行帐户,各集中核算单位不再保留任何银行帐户;核算中心分单位、专项资金性质分别设置分帐套进行会计核算,同时,坚持做到“三个不变”,即各单位的资金使用与审批权限不变,预算外资金统管办法不变,会计责任主体不变。三是电算管理,强化服务。市本级和各县(市、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均推行电算化管理,公开招考、选聘人员,确保素质需要,并制定相定的工作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既有利于强化财政监管,又保证了各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行。

2、推行政府采购制度,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年6月,我市开始推行政府采购工作。一是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实施政府采购办与政府采购中心分设、脱钩,明确各自“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关系。加强采购活动监督,采购中心按照适度分权、相互约束的原则,设受理组、招标组、合同组和监督组,实行采购过程工厂化的流水作业,避免一个人或少数人包办整个采购过程。并利用政府采购网、新闻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做到采购项目、采购形式、采购要求、采购结果“四公开”,确保政府采购全程“阳光作业”。二是把握重点,扩大范围。首先将政府性资金采购的货物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如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小车实行保险、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之后,财政投融资的公共工程项目也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这在全国尚不多见。特别是在工程采购上,打破了旧的定价模式,取消过去的优良工程奖励分的作法和取消投票资格预审中的抽签、摇号等博彩性的方式,采取面向省内外公开招标、公布入围标准、随机抽取专家、评审最低投标价中标的基本采购模式,并采用了国际通行的以业绩评分短名单入围形式确定投标人的办法,让更多的优势企业有机会参与竞争。我市的政府采购工作得到了财政部、省财政厅的认可。200*年11月,全省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会上,重点推介了我市实行小车定点加油、定点维修的做法。200*年1月,全国部分省市工程采购现场会也在我市举行,进一步促进了我市这项工作的开展。

3、推行“非转经”国有资产统一经营管理,努力激活财政经济细胞。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生产性转经营性国有资产存量较大,但分散管理、部门所有,难以监督,往往容易产生私设“小金库”、滥发滥支、偷税漏税、流失严重等违反财经纪律现象,是导致分配不公、滋生腐败的资金来源之一。针对这一症结,我市对非生产性公有资产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一是统一经营管理。200*年8月,成立了“南平市非生产性公有资产营运有限公司”,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对“非转经”国有资产实行市场化运作,由市政府授权“营运公司”进行统一经营管理。二是认真调查摸底。在各单位自查申报的基础上,逐一核实,合理确定授权经营对象。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一厂一策”的原则。将出租、出借、承包的“非转经”资产统一收租、公开招标、重签合同;对企业剥离的“非转经”资产,引入市场经济的运作管理模式,下达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严格检查考核,并按管资管人相结合的原则,对“非转经”资产经营者由“营运公司”组织考察、任免;对企业化管理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行先接收后管理,由“营运公司”提出管理与经营的方案,减少经营成本,提高资本营运效率。目前,市国资委已分批将66个财政全额拨款行政事业单位的“非转经”国有资产、1家国有企业(南纺股份公司)上市前剥离出的非生产性国有资产、5家企业化管理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授权“营运公司”经营管理。延平区、邵武市也已正式推行此项改革。“非转经”国有资产纳入规范化管理后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提高了运营效益,改过去协议租赁为公开拍租,使租金收入增长40%以上;二是纳入了综合预算盘子,改过去游离财政在部门、单位花费的现象;三是按实缴纳税收,改过去瞒、漏、逃的现象,增加了税金收入。

4、推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力。推行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财政制度改革的重点环节。200*年,我市全面推行综合、零基、部门细化预算工作,实行预算内外收支实行并轨,强化管理。每年7—8月由各部门单位根据预算内外统管原则,实行“零基预算”原则,并细化到基层单位和人员岗位及具体科目,编制下一年度收支计划,报市财政局审核汇总,增强预算的规范性、合理性,提高透明度,强化了预算约束力,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功能预算到部门预算、从单纯的一般预算到综合预算、从基数加增长到零基预算、从粗放预算到细化预算的“四个转变”。同时,稳步推进国库统一支付工作。专门设立了国库科,实行预算内外资金、专户资金集中核算,建立预算、编制、执行三分离制度,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首先实施国库统一支付工资,自200*年7月至2003年4月,全市纳入国库统一支付工资的单位991个(含学校252所),人员40330人,县级以上统发单位989个,占县级以上全额拨款预算单位的65.41%,累计统一支付工资1.047亿元。

5、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帐户,确保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规定的落实。预算外资金管理不到位,是诱发违反财经纪律案件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始终把认真落实中央提出“收支两条线”规定作为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的硬措施,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帐户。多头设立银行帐户是部门分散预算外资金,设立“小金库”躲避财政监管的主要手段之一。*年全面清理银行帐户的基础上,200*年全市又先后召开清理预算外资金和“小金库”专项工作及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规定工作小组成员会议11场次进行再部署,成立清户工作协调小组,出台《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帐户清理整顿工作的意见》,明确清户范围,抽调业务熟悉人员,实行集中办公、冻结帐户、封闭清理的做法,为清户工作的开展扫除了障碍。截止2002年底,我市累计清理4959个行政事业单位(含部分社团组织)的银行账户11800个,撤销账户5133个,划转账户资金7733万元。二是严格票据管理。专门设立了票据管理所,实施“凭证领票、总量控制、交旧换新、票款同行”管理制度,做到领取、使用、缴销、保存、监管的“五统一”。三是推行“票款分离”、“罚缴分离”。全市实施票款分离433个单位,设立银行集中收费网点共128个,方便群众缴交和计算机自动核算管理和监控,确保了“收支两条线”规定落实,为财政制度改革构筑了坚实的平台。

二、主要成效

经过几年的运作,目前,我市的各项财政改革已逐步走上了正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1、加大财政监管力度,从源头上筑起了一道有效的“防腐墙”。在传统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国家财经纪律、法规和制度难以顺利执行,大量预算外资金难以纳入财政监管的视野,单位财务行为不同程度地存在“暗箱操作”现象,财政资金流失严重,给腐败行为、不正之风提供了滋生蔓延的土壤。实施财政制度改革,解决了财政监管“缺位”、“马后炮”的现象,延长了财政资金的管理链,实现了财政监督的关口前移,提高了资金管理使用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堵住了资金流失的“黑洞”,把大量的违纪违规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地避免了腐败行为的发生,同时也保护了干部。如在“非转经”资产管理上,仅市本级兴办经营实体的62个行政事业单位,出租非经营性资产面积4.93万平方米,向经营实体提供场地约2万平方米,一年收取租金500多万元,这些租金收入多数未纳入财务统一管理,开支随意性大,大部分用于机关福利、奖金和接待,税费流失严重。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后,部门不透明的利益得以透明,从源头上截断了“小金库”的资金来源,同时也增加了财政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共取消、纠正部门自行制定的不合规制度422项,抵制不合规定的开支1696笔,累计金额达902.34万元。实施“收支两条线”规定,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有力地遏制了“三乱”现象,推动了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

2、管好用活财政资金,促进闽北经济发展。实施财政综合制度改革,既节约了可观的财政支出,又集中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强化了政府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了资金的使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改革过程中,全市累计集中各项财政资金3.57亿元,其中市本级近1.5亿元,精简各单位会计和出纳岗位人员近300多人。而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累计采购规模6.23亿元,节约资金1.45亿元,节约率16.78%,仅2002年就节约4832万元,相当于闽北小县一年的财政收入。全市实行国库统一支付工资后,堵绝了少数单位利用停薪留职等截留资金现象,累计节约财政资金210.41万元。财政资金的集中,使我们得以挤出一定的财力办大事办难事。近几年,我市社保基金以年均30%的幅度递增,最低生活保障线提高,覆盖面也在不断加大,增资得到了兑现;困难县教师工资的发放也有了保证,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稳定。同时,我们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工业项目上扶优扶强,在农业开发上重点扶持产业化,仅去年,市本级财政安排了5000多万元资金,培植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亮点”,增强了“造血”功能。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5%,是近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3、规范了财政管理行为,促进了依法理财。通过财政制度改革,我市在财政资金的管理、运作、监督等方面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财政管理走向了透明化、公开化、规范化,提高了财政干部队伍的素质。过去,会计人员受制于各单位负责人,各种开支“部门批、部门报”,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有的单位出于小团体利益、部门利益,还自立了一些不符合法规的制度。通过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改革,强化了会计基础工作,各单位执行统一的财经制度,保证了国家财经纪律、法规的顺利执行。同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财政的自身建设,降低了政府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与入世后的要求接轨。

4、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分配不公一度是机关干部议论的焦点之一,通过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管,严格财经纪律,有效地制止了一些部门滥发乱花现象,取消了不合理的奖金、福利等,使机关部门之间的分配差距缩小。同时,改革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广大群众在改革中得到了实惠。以药品采购为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中标药品价格同比平均降幅都在20%至80%之间。市属九所医院第一批68个品种166种规格的药品进行定点招标采购后,中标药品平均节约率为48%,一年减轻群众医疗负担558万元。通过国家统一集中支付工资,确保财力相对困难的县(市、区)、乡镇干部职工尤其是教师工资及时兑现,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几点体会

财政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方方面面,触及众多部门和个人利益的调整,同时,缺乏更多现成的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有时还缺乏现成的法规制度的支持,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重重阻力。如何化解改革过程中引发的各种矛盾,顺利推进改革进程?我们的体会: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领导到位是关键。南平市委、市政府及市纪委主要领导始终关注财政改革工作,逢会必讲,要求各部门、单位把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从讲政治、讲大局、讲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推进,并从人员、编制、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改革遇到阻力、遇到难题时,市领导亲自出面协调。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车达卫每年都在市纪委全体(扩大)会上进行部署安排,并经常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进行指导。强调,实施财政制度改革,所有行政事业单位无一例外。在集中核算、“非转经”改革中,市五套班子领导所在的部门带头率先执行,做表率,撑腰鼓劲,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2、强化宣传,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是前提。每一项财政改革措施的推出,我们都召开全市性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大力宣传实施财政改革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认识。并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及其他宣传途径进行大力宣传,新华社、《中国财经报》等全国性的媒体也先后对我市政府采购、会计集中核算等项改革进行了报道,由此而营造了浓厚的改革氛围,增强了社会对改革的了解,使改革在最大层面上赢得支持。

3、部门通力协作,积极参与,形成合力是基础。财政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注重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坚定不移地推进了改革进程。财政部门作为改革的策划者、实施者,面对重重阻力,在人手不足、工作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自身素质,努力把工作做细,减少矛盾,充分发挥了财政管理职能;赋有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职能的纪检、监察机关,在改革过程中全力支持,主动参与研究各项改革措施的制定,并抽调人员配合财政部门做好改革措施的落实工作,加强监督检查,严肃纪律,确保政令畅通;金融、审计等部门也全力配合,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4、讲求方法,科学运作是根本。财政改革涉及到各部门利益的调整,没有处理好利益关系,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因此,我们在改革中既大刀阔斧,又稳妥谨慎,努力兼顾各方利益。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纳入会计集中核算后,各种不合规的奖金、福利和补贴随之取消,与此同时,我们也制定政策,对各单位经常性经费包干结余和预算外资金超收予以奖励,对工会费、党费及其他社团经费,采取代管户办法,把好资金进出关,由此充分调动起各部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努力做到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我们在改革中不急于求成,而是确定了合理的“磨合期”,先纳入后理顺,先集中后管理,先实施后规范。同时,注意抓好试点工作,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典型引路,保证了财政改革在矛盾解决中健康有效推进。

5、建章立制,规范行为,提升服务质量是保证。为巩固和提高我市财政制度改革成果,我们针对腐败问题往往依附新生事物的特点,以及防止由“多家腐败”到“独家腐败”现象的发生,先后出台了60多项相应政策规定,汇编《南平市政府采购文件资料选编》、《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汇编》等,使改革有据可依,规范运作。市财政局还制定了公示制、承诺制等一系列服务制度,并在机关中扎实开展反对官僚主义和创业竞赛等活动,切实转变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为财政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市对财政制度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实践和探索,但在实际运作中仍遇到许多困难,给该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对此,我们建议:一是加强政策指导,完善法规制度,使财政制度改革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从上到下实施,容易行动一致,形成大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