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政府换届报告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政府换届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政府换届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xxx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02年以来的五年,是xx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五年。全区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大力实施工贸旅游经济强区战略,统筹发展,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十一五”规划开局良好,全区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实现了向速度和效益同步提升的重大转变,进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3%,达到46.86亿元,增速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较2001年翻了一番,人均gdp超过1200美元。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10.47:36.89:52.64调整到2006年的10.48:43.02:46.5,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6.13个百分点,区属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4亿元,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建成了祁连山水泥、佛明制药、雅虎双百万制革、宝马纸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能源、建材、食品酿造、制革、造纸、医药六大工业体系。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五年共实施百万元以上项目353项,累计完成投资34.17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倍,拉动gdp年均增长5.8个百分点。先后建成了城区自来水扩能及老管网改造、城区污水回用示范工程、崆峒山基础设施二期、垃圾无害化处理、人民广场改造、柳湖路、平高路、崆峒风情大道、平凉三中新校区、市二院住院部大楼等一批重要城乡基础设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世行贷款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南北面山绿化和城市绿化亮化等重点工程,完成退耕还林38.05万亩,建成312线绿色长廊和北山防风林带,治理水土流失1382.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7.5%,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100个重点生态治理县区”之一。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3.79%,建成区面积增至3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7%,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重要经济指标进入全省前10位,全区经济社会迈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时期。

——特色产业实现了向优势产业的重大转变,进入了经济竞争力明显提升的新时期。商贸、旅游、肉牛、果菜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总量已占到gdp的28.5%,优势凸现。以建设西北最大的畜产品加工贸易中心为目标,依托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区和世行贷款肉牛产业化等项目,大力推行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2006年肉牛饲养量达到26.03万头,较2001年增长46%。建成了凯沣牛肉汤罐头生产线,西开牧业肉牛屠宰分割生产线填补了全省无精细牛羊肉产品加工的空白,福利制革厂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鞋面革生产企业,跨入全国乡镇企业500强。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78亿元,较上一个五年增长171%。果菜业发展势头良好,无公害蔬菜原产地认证达到3万亩,发展果树经济林5.5万亩,我区被农业部列为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旅游产业开发迈上了新台阶,累计完成投资2.96亿元,完善了崆峒山景区基础设施,开发了太统森林公园、圆通寺生态公园、北山森林公园等一批新景点,组建了甘肃·平凉崆峒山旅游集团。崆峒山景区在全省率先通过国际质量、环境体系双认证,被评为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和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西部商品交易会、首届中国·平凉崆峒文化论坛等大型节会活动,发行了《崆峒山》特种纪念邮票,开通了“崆峒旅游号”专列,崆峒旅游品牌更加响亮。2005年崆峒山景区被人民日报社评为“中国顾客(消费者)最满意的十大风景区”,2006年被《环球游报》等32家主流媒体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旅游人数和总收入快速增长,五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94.85万人次,创旅游总收入11.05亿元。区域性商贸中心地位进一步提升,先后建成了世纪金鼎、新民商厦、民百大厦、华泰大厦、百兴大厦、沙港市场、国际家具汇展中心、陇东物资建材市场、新民花园超市等一批大型商贸设施,初步形成集批发、零售、配送为一体的商流网络,商贸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27亿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76.9%,商贸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城镇就业的主要行业。

——改革开放实现了向深层次推进的重大转变,进入了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的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三年目标基本实现,累计变现资产1.94亿元,化解金融债务2.33亿元,安置职工9366人,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圆满完成撤市设区、撤乡并镇重大改革。行政许可制度逐步规范,取消行政收费项目412项,清理行政许可项目383项,取消173项。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稳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扩大政府采购,推行会计委派和零基预算,在全市率先实行乡镇教师和卫生院人员工资统发。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人均减负85.82元,化解乡村集体债务3359万元。大力推行“阳光行政”,成立了政务大厅,推行首问责任制,简化办事程序,发展环境得到优化。五年来,共签约项目132项,引进资金48.33亿元,落实到位资金15.82亿元,新增民营企业199户,累计达到395户,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47.3%。2005年,我区被评为“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之一。

——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向统筹协调发展的重大转变,进入了构建和谐崆峒的新时期。认真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引进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301人。建成了二中、六中、七中等教学楼,全区共新建、改建校舍面积18.6万平方米,其中排危8.2万平方米,占危房总面积的66.3%,基本消除d级危房。实现了城乡小学划片直升,扩大了高中招生,高考上线率达到65%。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基本完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达到80%。计划生育基础管理工作得到加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高标准通过验收。建成崆峒大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成立了崆峒文化研究会,出版了《崆峒史话》,创作了《好人米祥仁》等一批文艺作品,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政府办公自动化建成营运,教育信息化实现全覆盖。“四五”普法成效明显,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区,“五五”普法启动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全面加强,曾连续三年保持命案必破,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畅通信访渠道,共办理群众来信来访1996件、政府热线5361件、人大代表议案和意见建议及政协委员提案590件,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的热难点问题。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农村贫困人口下降了17.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46元。全面落实三条保障线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失业金、养老金、低保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救灾救济款2.51亿元。启动实施了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多渠道实现就业再就业2.3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01年增长69%,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平方米,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各位代表,2006年是崆峒区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实干攻坚抓突破”的总体要求,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扩张工业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开发水平,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凝心聚力,真抓苦干,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6.86亿元,增长12.83%;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94亿元,增长26.62%;农业增加值达到4.91亿元,增长9.05%;粮食总产量达到16.5万吨;大口径财政收入截止11月底完成24653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726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65元,增长10.2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68元,增长11.36%。能反映经济发展的用电量达到5.2亿度,占全市售电量的47%,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38亿元,同比增长17%。圆满完成了区人大十五届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喜人成绩。

——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全年共实施各类重点项目156项,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67项,开工建设105项,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了景兴10万头肉牛屠宰分割生产线、中药片剂(粉粒)gmp生产线、混凝土配送中心、宝马纸业碱回收、整张牛皮鞋面革生产线、110kv变电站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投资1.5亿元的崆峒古镇·问道驿站项目开工建设。城区管道燃气一期工程点火供气,1630户居民率先用上了清洁环保能源。崆峒水库除险工程完成大坝加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国土资源部已备案。数字广播电视工程启动实施,农村群众开始享受高清晰电视节目服务。二中教学楼投入使用,市二院门急诊大楼即将交付使用。

——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以道路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大发展。克服财政困难,多方筹资4032万元,开工建设了麻武、大秦、香莲等5乡通乡油路80公里,建成通村油路16条20公里,一年苦干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建成乡村客运站点17个,新开城乡公交线路5条。以泾河川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积极实施312线、北大路两条果带和20个果菜点“双二”工程,新植果树经济林1.69万亩,种植蔬菜15.04万亩,建成集示范、试验、服务、培训四位一体的白水史家沟高效农业示范园。新村规划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投入专项资金100多万元,完成村庄规划80个、集镇规划11个、重点小城镇规划9个,在23个小康示范村新建小康屋1740户,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16户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6.86亿元,实现利税482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21.8%。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建成东一路,35kv变电站完成征地。成立了园区工贸开发总公司,在市场化运作上迈出了积极步伐,新入园项目6个,建成新世纪柳湖春酒业酿造车间迁建等3个项目。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通过省级评审,开始实施。

——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区集中供热、医疗废物集中处理项目国家已下达投资计划。建成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3万平方米,缓解了城市部分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崆峒山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加强市容环境卫生整治,改造硬化城区便民街巷道路11条,新建便民水厕10座,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建成了沙港市场二期、陇东活畜交易市场、新湖蔬菜副食市场等一批商贸设施,商贸流通日趋活跃。

——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全面落实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资金1210万元,使7.6万名学生受益。启动了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三项制度。在全市率先将农村二女结扎户、独生子女领证户养老储蓄标准提高到1200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圆满完成,创建省级卫生城市顺利通过验收,东关街道办事处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和谐社区示范街道”,新民路社区被评为全国首批100名“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优秀示范社区。政法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看守所迁建、法院综合审判楼完成主体,建成5个基层司法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依法整治非煤矿山,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进一步规范。社会治安、民主法制、民族宗教、安全生产、信访工作全面加强,地震、物价、审计、统计、档案、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走过了崆峒区发展史上的重要历程,成绩来之不易,变化催人奋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政府辛勤工作的结果,是全区各族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辛勤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我们支持和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大力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省、市驻区单位和部队官兵,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五年来的实践探索使我们深切的体会到,要保持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努力使政府工作充分体现时代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依靠项目,依靠投资,扩张总量,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不动摇,想问题,办事情,着眼于大多数群众,尽心竭力为民办实事;必须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才能形成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才能促进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各位代表,五年来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令人振奋,但是我们也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全区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结构不尽合理,规模效益不突出,经济外向化程度低;农村基础条件差,种植业结构调整滞后,特色经济的带动效应还不明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再就业压力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部分下岗职工和城市居民生活困难;各项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还需进一步深化。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予以解决。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面临着一系列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在发展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布局等方面将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的支持,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争取国家投资,扩大社会融资。平定、银武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平西、天平铁路将陆续开工,必将大大提升我区甘肃东部区域性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拓展我们的发展空间。随着平凉电厂二期240万千瓦机组扩建和国家750kv超高压输供电工程的上马,为我区成为全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五年,我区将进入建国以来重大项目建设最密集的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将超过100个亿,我们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区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当好排头兵,工作创一流”的总体要求,以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方向,以建设甘肃和西部工贸旅游经济强区为目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突出做大做强工业、民营和劳务三大经济,大力提升商贸、旅游、肉牛、果菜四大特色产业开发层次,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小康崆峒、和谐崆峒,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跃。

奋斗目标:①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区gdp年均增长12%,达到78.4亿元,人均达到2000美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分别达到5.45亿元和2.91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86个县区前10位。②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8:49:43,工业化实现程度达到80%,旅游总收入占到gdp的10%以上,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明显上升。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377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12436元,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区逐步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

实现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

以建设全省最大的能源建材工业基地为支撑,加快煤电化、革制品、食品酿造、医药、造纸和机械制造等优势工业发展,初步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格局。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支持平凉电厂二期工程,有效利用电厂粉煤灰和石膏等副产品发展新型建材业。依托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建设醋酸、甲醇、二甲醚等重大工业项目,使煤电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3.4亿元,力争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二是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服务功能,基本形成从二十里铺至四十里铺的工业规划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增强聚集效应,力争把二十里铺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省上规模、上档次,对全区乃至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工业集中区。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搞好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的同时,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放在培育新兴优势产业上,力求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材料和服务业等产业更快发展。依靠技术创新,推进节能环保技术应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是积极培育地方工业名牌产品。走品牌化道路,使“陇上明珠”、“雅虎”、“雪竹”、“景兴”等成为知名品牌,力争再培育5-10个全省名牌产品。加大院地、院企合作,加快企业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知名企业集团进入,发展10个销售过亿元的企业集团。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实现与优势产业和大型骨干企业的合作、合资,壮大工业经济实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民营经济保持年均15%的增速。

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量力而行、逐步推进的原则,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夯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基础。着力抓好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广播电视和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乡乡通油路的基础上,实现村村通等级路,力争使通村油路达到7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村村通自来水,大多数家庭拥有电话。发展农村节水灌溉,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围绕“一带两园”建设,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向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依托清街、白水、天门塬等农业示范园,发展种苗、药材、花卉等特色种植,大力发展生态型、高效型现代农业。把泾河川建成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南北二塬产业升级,解决山塬区农民增收问题。加快村镇规划和新村建设,把新建型、改造型和整治型有效结合起来,突出特色,产业配套,进一步完善水、电、路、通讯基础设施。以“三清五改”为重点,整治村容村貌,提升村庄整体形象。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民外出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扶贫开发和整村推进工作力度,加快民族乡镇经济发展,逐步减少绝对贫困人口。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确保财政用于“三农”投入的增量逐年提高。规范村务公开,完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三、发挥比较优势,壮大区域特色经济实力

充分依托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实施内源型经济发展战略,按照“完善商贸市场、打造旅游品牌、壮大肉牛规模、培育果菜基地”的思路,提升四大特色产业开发层次和档次,扩张经济总量,凸现区域经济优势。一是发展商贸业,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以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为核心,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和特色名店,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业,扩大商贸流通体量。到2011年,商贸业增加值占到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亿元。二是发展旅游产业,建设全省人文生态旅游基地。立足多元化投入,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加快旅游产业综合开发,建成崆峒古镇·问道驿站、中华汉字园和影视城,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和旅游形象,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三是发展肉牛产业,建设全省绿色畜牧基地。扶持壮大养殖大户和规模化肉牛育肥龙头企业,加快良种牛繁育,提高肉牛品质,建办龙头企业,增加加工门类,延伸产业链。完善畜产品服务流通体系,提高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辐射面,增强“平凉红牛”品牌实力。肉牛饲养量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达到42万头。四是发展果菜产业,建设优质果菜基地。围绕泾河流域现代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园带动作用,以市场为主导,积极引导扶持,大力发展优质果菜。到2011年,初步建成泾河川10万亩精果区和6万亩精菜区,果菜业规模优势凸现。

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特色鲜明的中等城市

按照“完善功能,改善环境,美化形象”的思路,积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扩张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着力抓好城市路网、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管道燃气、电网改造、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抓好泾河治理、南北面山绿化和南山生态公园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城市公用事业,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推进公交、供水等城市公共产业改革,规范和发展城市房地产业,完善物业管理,提升小区服务功能。三是加强城市管理,优化城市环境。加快解决“城中村”问题,加大背街小巷改造整治力度,塑造靓丽崆峒新形象,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四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围绕中心城市,集中建设四十里铺、崆峒、白水、草峰、白庙、大寨等一批中心乡镇,积极发挥中心乡镇辐射带动作用,规划建设一批中心村,逐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使小城镇成为聚集人流、物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主要阵地,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问题。

五、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和谐文明新崆峒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积极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扩张教育体量,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制度,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到2011年,力争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80%以上,学前幼儿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围绕人力资源开发,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完善城乡医疗体系建设,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降低群众看病费用。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提高计生服务质量,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完善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文化设施,繁荣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低保范围,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切实解决城镇家庭零就业问题,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和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做好优抚安置工作,重视人民来信来访,严格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安居乐业的发展环境。积极发展地震、物价、审计、统计、档案、老龄、残疾人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007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7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构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为总揽,认真贯彻区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突出“四个加快”,即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创新工作机制,创优发展环境,大力开展“抓落实,求突破,塑形象”年活动,实干攻坚,锐意进取,全力实施10项惠民工程,建设10大项目,抓好8项重点工作,努力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12%,达到52亿元;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达到3.5亿元;农业增加值增长7%,达到5.25亿元;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达到29.7亿元,其中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达到16.7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10.9%,达到1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达到21.54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2左右;地方财政收入保持10%的增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达到86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达到2722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10项惠民工程:(1)启动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完善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2)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二期工程,实现农村电视网络全覆盖,完成入户2万户,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3)完成北大路铺油及通乡油路附属工程,建成农村客运乡站4个、村站6个,新开通乡公交线路3条,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4)实施麻武、大寨等南部林缘区、景区群众异地搬迁,改善贫困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5)完成城区管道燃气二期工程,新入户1.5万户,扩大城市居民清洁能源使用覆盖面;(6)建成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2万平方米,缓解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7)迁址新建平凉五中,建成三里塬小学,进一步改善城区办学条件;(8)开工建设中国·甘肃皇甫谧医院,提高居民医疗服务水平;(9)完成110指挥中心配套设施,实现110、120、119三台合一,增强社会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10)建设南山生态公园,完成8条城区街巷改造3.5万平方米,建成水厕10座,使城区公用水厕达到40座,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10大重点项目:(1)开工建设西平铁路;(2)加快建设平定高速;(3)实施泾水北调安全饮水一期工程,完成崆峒水库除险加固,做好兔里坪水库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4)建成崆峒古镇·问道驿站一期工程和广成山庄;(5)完成醋酸、二甲醚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6)实施平凉电厂二期扩建,开工建设750kv超高压输供电工程;(7)建成年产30万吨节能环保石灰生产线;(8)开工建设城区集中供热一期工程,建成热力厂,完成城区管网敷设;(9)积极实施国家级泾河流域绿色农业示范区项目,全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0)实施土地整理和矿区塌陷治理项目,新治理土地面积524公顷。

8项重点工作:

一、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扩张工业经济总量

按照“工业入园、产业集中、要素聚集”的思路,推进工业结构升级,促进工业经济提速增效。一是加快传统工业企业技术升级改造。重点实施宝马纸业卫生纸生产线改造配套、聚氨脂缓冲器扩能、峡门造纸厂黑液处理和碱回收、3万吨米香醋生产线等项目,建成年产30万吨节能环保石灰和西开牧业熟肉制品生产线,扩大产业开发的龙头带动效应。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型产业,超前谋划,大胆引进,重点抓好15万吨醋酸、气煤开发、粉煤灰新型墙体材料等煤化工项目,支持平凉电厂二期和750kv输供电工程尽早开工。三是大力提升二十里铺工业园区基础功能。开建园区西一路和35kv变电站,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成兰州理工大科技研发中心,依靠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园区工贸开发建设总公司职能作用,依靠市场运作,争取新入园项目5个。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节能降耗,挖潜增效,依法淘汰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设备和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立足产业基础,按照全区农民人均养殖1头牛,人均发展1亩果菜,人均种植1亩草,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四个一”的目标,抓好泾河川312线和北大路两条果带补植补造和规范管理,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白水史家沟高效农业示范园、马莲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园,扩展清街示范园规模,完善天门生态观光示范园配套设施,积极实施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启动建设鸭儿沟—太统山庄万亩果树生态经济林带,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全区新增果树经济林1.9万亩。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建成八里至油坊绿色蔬菜生产区、安国上李等5个蔬菜示范基地、草峰盘龙等6个特色蔬菜示范村,全区蔬菜面积达到16万亩。积极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扩大专业合作社对优势产业和基地农户的覆盖面,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北大路、白西路油路工程。按照农一级路标准,建设通村等级道路,力争实现村村通等级路目标。新开颉河水厂安全供水工程,做好泾水北调工程规划,开工建设。完成退耕还林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三是加快新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新建与改造相结合,完成村庄规划70个,建设小康示范村38个、小康屋1350户。加大村容村貌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加强民主管理,规范村务公开。四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香莲三里、白庙柴寺等5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建成暖棚860座、经济林1300亩、人饮工程5处,搬迁贫困户320户。五是加大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力度。依托阳光工程,多渠道、多形式培训农民技术人员2000人,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劳务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季节型短期输出向常年稳定型输出转变,不断开辟区外新的劳务基地,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劳务基地和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增收领域,年内完成劳务输转8万人次以上,创劳务收入3.5亿元。

三、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方向,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积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按照“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重点实施城市建设项目66个,完成投资7.6亿元。开工建设城区集中供热、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和管道燃气二期工程,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规范住宅建设,加快房地产开发,建设新城花园、景海家园等10个小区,完成住宅28万平方米。建成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2万平方米,建立廉租房制度,缓解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完成街巷改造8条,建成水厕10座。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加大南北面山绿化,拆墙透绿,异地补绿,美化城乡环境,建设宜居城市。整合土地资源,加快“城中村”改造,建设农民公寓,提高失地农民生活水平。重点抓好四十里铺、崆峒、白水、草峰、白庙、大寨等中心小城镇建设,围绕中心城镇规划建设吴岳、寨子街、安家、高寨、东九等22个中心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聚集人流、物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强城镇辐射带动功能,力争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8%。

四、以提升特色产业开发层次为重点,壮大区域经济实力

一是在肉牛产业开发上,围绕建设全省绿色肉牛基地,依托世行贷款肉牛产业化等项目,扩大肉牛饲养量和工厂化育肥规模,提高优质肉牛比例,巩固提升景兴、西开牧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增值率。新发展10头以上养牛大户100户,建成小陈、姚王、唐湾等10个养牛专业村,新种植优质紫花苜蓿和饲用玉米6.6万亩,肉牛饲养量达到28.6万头,奶牛存栏达到6200头。二是在旅游产业开发上,以建设全省人文生态旅游基地为目标,做好资源开发、内涵挖掘、功能完善和宣传推介工作,极力打造崆峒旅游品牌。高标准建成崆峒古镇·问道驿站一期、广成山庄等重点工程,建设中华汉字园和崆峒武术馆。加大崆峒山软硬件环境建设,制作崆峒山音乐电视宣传片,展示崆峒文化内涵,提高崆峒旅游知名度。年内力争接待游客12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5亿元。三是在商贸业发展上,以建设现代化区域性商贸中心为目标,积极培育新世纪商厦、世纪金鼎等一批商流名店,扩大平凉商城、沙港市场等批发市场辐射半径,提升家具汇展中心、柳湖建材市场、东郊蔬菜市场、西北机电城等专业市场服务功能。超前规划建设旅游文化产品、电子产品、布艺、花卉、畜产品交易等特色专业市场。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城乡市场互动发展,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电子配送,连锁经营,健全市场网络体系,提高商贸业服务档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4亿元。

五、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创优发展环境

巩固企业改革改制成果,集中解决改制企业遗留问题。进一步推进产权多元化进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逐步形成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解决企业发展融资难问题。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和扩大税费改革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完善有效的保障机制。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加快区乡财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乡财区管乡用,实行预算统编,提高预算规范性和透明度。完善财政集中支付,对粮食直补、退耕还林、救灾、扶贫等涉农资金实行“一折通”发放,对预算单位的公用经费及专项资金直接拨付。扩大政府采购范围,降低财政成本,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探索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对接的途径和方式。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继续完善企业投资备案制,全面实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加快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方式多样、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下功夫改善投资环境,用环境吸引投资,以资本聚集促进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拓宽投资发展领域,全年新发展民营企业60户以上,使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50%。

六、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为先导,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突出科技创新和科技普及两大重点,加大科技推广和典型示范。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建成平凉二中公寓楼、平凉五中教学实验楼和学生公寓、西郊小学、三里塬小学等项目,新建、改建农村中小学校舍12600平方米。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市二院门急诊大楼投入运营,改善城乡群众医疗条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加强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争创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加强民族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培育文化精品,壮大文化产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二期工程,实现数字信号全覆盖。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力度,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开展社区群众自助和互助服务。加大对政法基础设施投入,完成110指挥中心配套设施,建成法院综合审判楼、看守所和5个基层司法所,开工建设检察院技侦大楼。认真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发展残疾人事业、老龄事业和慈善事业,继续做好环境保护、防震减灾、物价、审计、统计、档案管理等工作。

七、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城市低保工作,实行阳光低保,分类施保,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农村在保障绝对贫困人口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低保范围。扩大城镇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面,完善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强化保险基金统筹部分征缴,逐步做实个人帐户。不断健全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足额及时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面开展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工作,抓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争取使全区85%以上的农村人口参加合作医疗,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认真落实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失地农民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人数,年内新增就业和再就业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试行人民助学金制度,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完成学业,完善助学贷款及救助制度,确保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加强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建设施工等重点行业和关键部位的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民族宗教管理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认真解决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涉法涉诉、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全力办好政府承诺的10项惠民工程,及时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力构建和谐崆峒。

八、以转变作风提高效率为关键,切实抓好政府自身建设

以建设“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人民满意政府为目标,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抓落实,求突破,塑形象”年活动,切实做到“三个贴近,三个创新”,努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一是做决策定政策贴近实际,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强化公共决策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和制度,健全重大决策社会公示和听证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接受政协民主监督,接受广大群众社会监督,开门纳谏,汇集民智,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积极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提高运用市场规律谋划加快发展的水平,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使政府做出的决策、制定的政策既符合区情实际,又体现时代要求。二是抓落实促工作贴近一线,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大力倡导实干作风,不断创新领导干部带头推进工作、带头狠抓落实的工作运行机制。积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真抓实干,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力戒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以实实在在的举措,谋实实在在的发展,求实实在在的效果,形成一级干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工作氛围,有效促进各项工作落实。三是想问题办事情贴近群众,不断创新服务方法。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实行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树立阳光行政形象,着力提高办事效率。坚持依法行政,加大行政执法监察力度,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水平。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多到困难的地方去,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行路、看病、饮水、上学、住房、致富等热难点问题,并公开向社会承诺,接受群众监督,促进有效落实,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用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勤劳智慧的全区各族人民在历届班子的带领下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光辉成就,展望未来,建设甘肃和西部工贸旅游经济强区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在新一届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小康崆峒、和谐崆峒,实现全区人民的富裕安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