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副县长计划生育报告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副县长计划生育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副县长计划生育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报告我县20*年以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现状

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我县人口计生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决定》,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任务,紧紧围绕各项目标管理责任制抓落实,加大对乡村工作分类指导的力度,全县人口控制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据计划生育统计报表反映:截止20*年9月,全县总人口为10.85万人,共出生549人,计划内出生537人,计划生育率为97.81%,出生率为5.*‰,控制在任务指标内;优选节育率为83.41%;县级已投入计划生育专项经费160万元,人均达到11.33元,比今年11元的任务指标高出2.33元。“奖优免补”配套经费列入20*年财政预算,预算经费为5万元,足额按时兑现农业人口独生子女保健费。农业人口新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无退证情况,巩固率达100%。通过广泛开展“奖优免补”政策宣传,书写固定计生标语,制作公示板,群众对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满意率达95%以上。

目前,乡(镇)计划生育干部每年接受一次县级为期3天的业务培训,村计生宣传员也接受一次乡级培训,培训时间2天。县、乡(镇)计生服务站(所)按要求配备执业(助理)医师,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全县已形成计生部门牵头,工商、旅游文化等部门配合的推广安全套防治艾滋病经常性工作机制,宾馆、酒店、娱乐场所安全套摆放率达100%。县、乡、村计划生育药具管理规范,台帐运转正常,按时上报各类药具报表;协会正常开展活动,积极参与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创建工作。除此之外,农村独生子女领证率、生殖保健服务率,宣传品进村入户和育龄群众应知应会率等质量指标运作情况良好,全县人口计生工作呈现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人口计生工作机制建设情况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事关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着力从强化责任意识、财政投入、综合治理等方面入手,为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提供“三大保障”。

一是加强领导,为计生工作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放到了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把此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使各级党政一把手真正成为计划生育工作第一责任人。今年,在省、市计生工作会议之后,县委、县人民政府及时召开了高规格、大范围人员参加的全县计生工作会议,认真分析形势,统一思想,结合实际,扎实安排部署计生工作,明确了工作方向,突出了工作重点。同时,由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目标书,县人口计生局与各乡(镇)计生办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目标书,乡(镇)与各村委会、计生宣传员签订责任目标书。为使责任目标落到实处,加大督查力度,年中由县人民政府下发通知,抽调人员组成人口和计划生育督导组,分别到各乡(镇)进行督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乡(镇)党委、政府,给乡镇交任务,压担子并及时处理和整改。通过认真组织实施责任目标制,经省、市考核,从*年实施责任目标以来,连续9年保持了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考核一等奖的好成绩。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保证计划生育事业长期健康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多年来财政收支矛盾尖锐,运行艰难。在县财政运转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县委、县人民政府仍然想方设法、千方百计,从财政经费投入方面给予人口计生部门最大的帮助和支持,保障了计生经费的全额投入到位。20*年财政预算安排人口计生经费120万元,人均达10.02元;20*年财政预算安排人口计生经费110万元,人均10.19元;20*年现在已投入人口计生经费160万元,人均达11.33元。

“奖优免补”配套经费按时足额到位,从20*年以来,县财政每年年初预算4-5万元,配上省、市补助经费能按时足额兑现到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户手中。

村级(社区)宣传员报酬为150元/人/月,其中省级补助60元/人/月,市级补助20元/人/月,县级补助70元/人/月,能做到按时足额发放。

三是健全完善综合治理机制,搭建人口计划生育齐抓共管工作平台。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既是热点也是难点。面对新形势,县委、县人民政府从健全完善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机制入手,积极协调、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县级各部门在抓好本系统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与县计生部门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县*部门在新生儿上户、户籍迁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严把计划生育证明查验关。县民政部门在办理收养审批手续、婚姻登记中严把计生证明查验关。县卫生部门建立健全b超管理和中期引产报告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终止妊娠行为等。县工商、劳动、城建、房改、教育等部门分别从各自职能出发,积极配合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县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情况,研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切切实实将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形成了党政主导、计生搭台、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人口与计划生育主要工作落实情况。

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人口计生工作总体部署,县人口计生局立足全县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任务,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

(一)抓重点,攻难点、力求实效。

首先是重点抓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实行“奖优免补”政策是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做好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按照《*省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规定》要求,在认真落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有关奖励规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初步建立了以“奖励扶助”制度为龙头、“少生快富”工程为支撑、“奖优免补”政策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严格按照程序,坚持“四权分离”制度,做到奖抚对象认定准确、资金管理专用、资金发放渠道畅通、社会监督到位,档案管理规范。通过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农村已有134名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安享晚年,累计支付养老生活补助金33.6*余万元,农村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奖励金兑现率达100%,下岗失业职工、农村独生子女的保健费全部落实到位。据统计,截止20*年9月30日,全县累计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4289户,领证率达19.47%。其中,累计办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1846户,占全县农业人口一孩家庭户的47.85%,累计兑现一次性奖励金111.90万元;发放教育“奖学金”39.33万元。

其次是突出工作重点,着力加强流动人口和异地移民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单位负责、社区服务”的总要求,先后划定责任区,县*、工商、劳动、城镇、交通、人事、药监等部门在办理有关证照时,必须首先审查当地计生部门审验的《婚育证明》或户籍地计生部门出具的有关证件,登记造册,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到计划生育部门。20*年以来,一是组织力量,对各乡镇和城郊居民区、流入人员集中居住地的流动人口进行了清理清查,共清理登记流动人口6429人(其中流入4471人,流出1958人),查验婚育证明3266人(占应查数3333人的97.99%),出具流动人口《婚育证明》1754人本(占应出具数1809人的96.95%)。二是利用专用网站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利用省人口计生网站、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信息交换平台、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管理信息平台,配备专人认真做好信息交换工作。截止9月30日共接收省外查询59条,已反馈信息数56条,查无此人3条,反馈率94.91%;三是针对我县异地移民计划生育管理基础较差,计划外生育率较高的实际,着重抓好人口控制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过硬措施,集中资金、技术和人力,抓死长效节育措施的落实,狠抓计划外多孩的控制和其他各类妨碍计划生育管理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计划外生育。与此同时,还加大了异地移民点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督导力度,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其进行具体督查和指导,把“奖优免补”政策宣传到移民点,把技术服务带进移民点,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多方努力,移民点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得到很大改观,计划外生育明显减少,有的农户还办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二)严执法、促管理、强化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重要保障。今年以来,县人口计生局将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以计生部门为主,法院、*、民政、卫生、司法等部门协作配合的计生执法网络体系。县计生系统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权限,落实执法责任,规范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加大对计生系统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提高计生干部的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工作水平。全县上下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七个不准”和“两个纪律”(即群众工作纪律、考核工作纪律)的规定,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执法过错追究制和执法督查制。

(三)强基础、健网络、提高计生服务水平。

加强县、乡(镇)计生服务站(所)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项目带动”发展战略,积极争取省市项目资金,加强县、乡(镇)两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近三年来,重建了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康平乡计生服务所、曲水乡计生服务所、宝藏乡计生服务所,整董乡计生服务所在建。各站(所)配齐配强了必需的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积极开展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防治“三大工程”。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提供免费的基本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并为已婚育龄夫妇提供优质的孕前优生咨询指导、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服务、规范的术后和药具随访服务及健康查体服务。全县已婚育龄夫妇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连续多年达85%以上,节育措施知情选择率达到了70%以上,药具使用率、随访率达90%以上,已婚育龄妇女已享有规范的基本生殖健康服务,男性参与生殖保健活动和服务呈逐步上升趋势。

(四)勤督查、严考核,奖惩兑现。

为了推动人口计生工作健康发展,按照年初县委、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的计生目标责任书,采取平时检查与季度抽查相结合,综合调查与专题调查相结合,重点调查与逐户排查相结合等工作方法,对全县5乡2镇50个行政村计生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督查指导,确保计生工作均衡发展。同时按照“双线”目标责任制,通过县人民政府组织对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行综合考核评比的基础上,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每年人代会上兑现奖惩,有力促进了全县人口计生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全县的人口计生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为构建富裕文明开放生态和谐##营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但面对新形势新阶段,人口计生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困难、新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社会扶养费征收难度大,拒缴、少缴的现象突出,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二)再婚夫妇中,违法多孩怀孕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一方是未婚大龄青年组成的家庭,工作难度大。

(三)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的事实婚姻违法生育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一方大龄青年,一方未到法定年龄的家庭,工作难度较大。

(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的格局在具体管理中始终难以形成。

(五)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能力较差,满足不了群众对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的需求。目前,县、乡服务站(所)设备得到更新,但技术人员业务能力亟待提高。

(六)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的素质和工作水平与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五、2009年工作思路

2009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将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设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全力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工作框架和长效机制。

(一)围绕一条主线。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决定》这条主线,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全力推进“五位一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展服务空间,大幅度提升服务量,力争年底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二是全力推进人口规划课题的综合性研究。在制定以人的发展为主体的“十二五”人口规划方案的基础上,探索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人口统计指标体系、工作基础统计制度,促进人口资源协调发展。

(三)力求三个突破。一是力求宣传教育实现新突破。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宣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宣传形式、宣传内容、工作保障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创新,加大社会化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乡(镇)、村建设人口文化大院。二是力求优质服务实现新突破。加大技术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力度,对新建的计生服务站(所),打造具有计生特色、充满人文关怀的基层生殖健康服务机构;加强孕前管理和服务,重点加大孕检进站率、健康访视的落实力度。三是力求利益导向机制实现新突破。统筹融合部门资源,尽可能出台针对计生家庭的惠民政策;优先从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着手,探索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家庭补贴制度。

四、加强五项工作。一是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数据管理体系,形成完整的资料群;强化村民自治体系,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二是加强依法行政。依法保障法律、法规赋予育龄群众享有的各项权利,全面兑现计划生育家庭应享有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争取法院、*等部门的配合,加大违法生育的处理力度,努力提高立案率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率;健全群众计划生育投诉和监督机制,畅通诉求渠道,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在健全“奖优免补”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服务信息系统和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的基础上,全面加强人口计生信息网站建设,开展咨询服务,扩大人口计生政策和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程度和覆盖面。四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探索构建以社区为依托、部门共同参与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流动人口计生信息资源共享;健全流动人口职能部门联席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中的问题。五是加强队伍作风建设。强化学习培训,培养一支新型的人口计生队伍;强化专业执法队伍建设、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和村级计生干部队伍建设,做到“人员精干、效能提升”;强化作风建设,创建“群众满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