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加强改革创新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各位代表: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工业经济全面提速增效。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20亿元,增长89.6%。开工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4个,已竣工投产13个。全市开发区业务总收入、财政总收入分别是上年的1.67倍和2.35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1.5亿元;产值超5000万元企业达到113户;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户。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双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4.2亿元、11亿元,分别增长69.9%和*.1%。新增私营企业3718户、个体工商户2.99万户。“绿陵”牌过磷酸钙实现我市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新增国家免检产品6个、省名牌产品22个,新认定省著名商标10件。
———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128项重点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325省道*南二环和泗阳绕城段、宿邳一级公路*段建成通车。市府新区7条道路、市区9条道路完善、32个公交站台改造等重点工程基本完成建设任务。洋河滩闸拆建工程顺利完成。市区第二饮用水源工程、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开工建设。雪枫公园建成开园。*·义乌国际商贸城配套项目、淮海建材装饰城等重点商业服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义乌国际商贸城营业收入超10亿元。市区新增绿地面积61.6万平方米。9个景区通过国家2A级旅游景区验收。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7.6亿元,增长6.3%。粮食总产达332万吨,夏粮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新增高效农业种植面积、高效渔业养殖面积分别为34万亩和11.7万亩。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8户。形成“三来一加”专业村7*个,从业人员50.4万人。
小城镇“1+4”工程快速推进,新增新型市场29万平方米、商业街区61万平方米、住宅小区55万平方米、工业集中区81万平方米。新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018公里。建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109个,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7.8万亩,整治村庄河塘2540个,疏浚县乡河道256条,建成沼气生态村56个、户用沼气池6612个,完成改厕5.5万户。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户,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0项,实施星火、火炬计划38项,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正式运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农业政策性保险有效推进。建成乡镇卫生计生服务中心64家。教育普职比由上年的4.8:5.2调整为4.6:5.4。高校录取28153人,比上年净增8147人,录取人数创历史最高。农村中小学“四配套”工程率先通过省级验收。农村有线电视新增用户7万户。成功举办了市第二届运动会。初步实现了村村有全民健身设施的目标。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65万人,2.0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农村敬老院新增床位3788张,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41%。计划生育率达到95.25%。市、县(区)均成立了慈善总会,募集资金1.7亿元,4000余名困难群众得到慈善救助。新办“春蕾班”33个,总数达到370个,1.89万名特困女童得到资助。援助残疾人“双千工程”取得明显实效,共免费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1400例,向残疾人捐赠轮椅1500辆。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成功举办了淮海经济区第二十届市长会议暨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论坛等活动。市政府68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人大代表61件议案和建议、政协委员172件提案全部办理答复完毕。“法治*”、“平安*”、“诚信*”建设顺利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质监、统计、审计、物价、广播电视、档案、人防、消防、民族宗教、气象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各位代表!五年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归功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市各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向人民解放军、武警驻宿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化解发展中的难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取得重大成果,主要得益于始终做到五个坚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后发快进,牢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始终坚持敢试敢闯,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财政实力弱、人均水平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还不快,统筹城乡发展的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保障能力不够强,部分群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生活仍较困难;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依法行政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决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经过建市十一年来的发展和积累,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结构和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群众发展愿望日益强烈,创业热情空前高涨,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强调“集中力量帮助*实现更大突破”,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当前,世界经济继续平稳增长,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服务业加速向全球扩散,跨国投资更加活跃,这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开拓国际市场带来新的机遇。特别是随着十七大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鲜明导向,加之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们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后发快进、加速突破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仍处于欠发达阶段,影响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周边地区竞相发展的压力相互交织,增加了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们肩负全市人民的重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市情的认识,把握阶段性特征,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大格局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变化中谋划发展,更加主动地抢抓机遇,更为有效地破解难题,努力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速度更快的科学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更高起点上实施工业强市、城市带动、外向突破、科教先行、创业富民五大发展战略,着力招引重大项目、加快工业突破,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着力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富民进程,着力强化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在“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面小康成效更加显著。通过“翻番计划”,全市经济发展登上“千百万平台”,即到2012年,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两番。全市GDP突破千亿元、达1134亿元,年均递增16%以上;人均GDP突破2840美元,年均递增15.5%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250亿元,年均递增34%以上;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达120亿元,年均递增*%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万元和1万元以上,年均分别递增16.1%、15.4%。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到2012年,全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5%,中心城市建成区人口达70万人以上,努力把*建设成为新兴工商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滨水旅游城市、创新创业城市;沭阳、泗阳、泗洪三个县城人口分别达*万人、35万人、32万人;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社会建设更加和谐。到2012年,城镇居民、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40平方米以上和*平方米以上,实现住有所居。九年制义务教育不断巩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新突破。建立覆盖城乡、惠及百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文化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
———改革开放更加深入。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和机制创新走在全省前列,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12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突破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突破20亿美元,外经营业额、期末境外劳务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均有大幅度上升。
———生态优势更加彰显。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确立,生态市建设全面开展,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到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城市污水和城镇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0分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今后五年,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招商引资、大项目推进为主抓手,聚集一切有效资源,全力推动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坚持扩张经济总量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积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2012年,工业增加值达58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50%。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国际国内资本、大企业集团的新动向,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100强以及国内外上市公司,全力拼抢大项目。以骨干企业、名牌产品、大型项目和大型市场为带动,培育一批集聚效应明显、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改造提升木材加工、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玻璃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培育能源、机械、电子、船舶制造、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到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800户,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20户。大力实施品牌创新战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改造,重点扶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到2012年,全市拥有注册商标3900件,中国驰名商标5件以上、省著名商标75件,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级名牌产品80个。把开发区作为工业突破的集聚区和主战场,加快建设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园区体系。到2012年,全市开发区实现业务总收入1000亿元,财政收入超80亿元。
(二)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和县城,增强区域经济承载功能
现代区域经济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和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是突出规划龙头地位。全力推进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切实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组团式”空间架构,加快建立由中心城市、三个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组成的规模适当、层级分明、功能合理的城镇体系。二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坚持以长远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撑长足的经济发展,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城市的综合交通、生态绿化、安居保障、防灾减灾应急等功能。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实施好宿宿淮铁路、宿新高速公路、运河*港、沿洪泽湖快速通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积极争取建设*至连云港运河。加快与连云港共建港口步伐,着力构建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路四位一体的现代交通体系。继续加强水务、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金融、物流、商务、信息等生产服务业,积极提升商贸、旅游等生活消费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发展会计(审计)师事务所、广告策划、创意设计以及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商会、协会等方面的中介服务组织,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和连锁经营。突出抓好软件和服务外包,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服务外包企业和相关人才向*集聚,鼓励加工制造企业将软件和商务流程业务外包,实现生产、服务企业互利双赢。到2012年,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亿元。四是不断提升城市形象。深入开展国家级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城市创建,巩固和发展国家级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到2010年,卫生城市、环保城市创建达到国家级标准,园林城市创建通过国家验收,为2017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城市创造良好条件。
(三)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领导体制一体化的要求,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到2012年,全市高效农业种植面积比重达39.4%,高效渔业养殖面积比重达65%,形成十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高效外向型农业产业。通过外引内培,大力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到2012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户以上。二是加快推进镇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点和康居示范村建设。到2012年,全市启动建设1000个农村集中居住点,建成104个重点康居示范村,新入住农户3万户以上。引导广大农民改善住居条件,确保所有新建住房都建在规划的集中居住点上。在巩固小城镇“1+4”工程成效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引导小城镇由线状开发向创建精品街区转变,提高乡镇品位、繁荣乡镇市场、发展乡镇经济,不断增强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集聚和带动作用。三是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办好农村“新五件实事”,深入推进“千村万户帮扶”工程,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全市25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八有”目标,低收入农户全部实现脱贫。统筹城乡水利、道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四是加快培养现代农民。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培训、大转移和大创业工程,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创实业的新型农民。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带动广大农民捕信息、开眼界、闯市场。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到2012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0个。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发展的今天。继续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为*新一轮大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巩固深化教育卫生事业改革。继续支持和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着力优化教育结构,加快建设教育产业集聚城。继续鼓励和支持民办医疗机构做大做强,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全体城乡居民,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强药品价格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机构管理水平。积极推进企业资本经营,力争5户以上企业实现上市。推动财政金融改革。强化部门预算管理,完善非税收入管理体制。鼓励和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财务、保险等金融机构进驻*。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引导农民参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有序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高水平地“引进来”,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方法,实行引进项目和引进创新资源相结合,使引进外资更有利于促进*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积极地“走出去”,“不求所在、但求所得”,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市外、省外、境外投资兴业。实施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拓展市场空间。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注册商标和国际质量、安全、环保认证,促进传统出口产业升级换代,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争取设立海关、国检机构和国家出口加工区,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
(五)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全面加快富民进程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全力落实富民举措。通过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依靠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大力弘扬创业文化,推动创业实践,继续推行“三来一加”、创业行动村村行等创业模式,支持外出打工经商农民回乡创业,使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成为新时期*人的共同追求。到2012年,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7.9万户,新增私营企业1.5万户。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切实加大财政投入,通过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坚持扩大就业规模与优化就业结构并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着力帮助“4050”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就业,对“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与城镇失业人员一律实行政府保底就业,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进一步强化技能培训,规范完善“培训券”制度,继续深入实施“两后双百”、“三就三百”、“四全”和“再就业援助”工程,大力发展符合求职者意愿和企业需求的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到2012年,全市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万人、各类创业培训3万人以上。
(六)切实保障民计民生,加快构建和谐*
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使民生问题得到制度化安排、系统化解决、长效化推进、项目化落实,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年年都有新改善,一年更比一年好。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就业、收入、看病、社保、住房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制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不断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到2012年,实现城乡困难群众每人每天生活费不低于1美元。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大力发展科技、文化、体育事业,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推进“平安*”、“法治*”和“和谐*”建设。深化大调解机制、大防控体系和基层基础“三大建设”,进一步提高矛盾纠纷调处和信访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动态环境下的治安防控问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环保十优先”方针,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加快建设湖清河秀、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的生态*。本领、廉洁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公务员队伍,以廉洁奉公的政府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新的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奋进,为实现*更大突破、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