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市政经济建设工作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深化市情认识、科学分析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围绕“四个发展”制定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政方针,不断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全市经济的发展动力显著增强,经济质量明显提升。
一、取得新成绩
从近五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大胆创新,“努力把建设成为山青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和谐稳定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成效显著、成就斐然。五年奋进,五年发展,城市价值在转型中得到充分兑现。在这五年里,市先后荣获“国家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环境模范保护城市”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称号从各个方面肯定了发展建设的成就。
(一)经济总量快速扩张、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这五年,经济总量迈上新阶。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形势研判准确,政策持续有力,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条主线陆续出台的支持旅游、工业、房地产业、中小企业发展、稳定就业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对拉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发挥了积极作用。地区生产总值(GDP)以一年跨上一个台阶的速度又好又快地增长,年经济总量突破700亿元,达到770.70亿元,增长15.0%。
这五年,财政实力大大提升。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以营业税和增值税为代表的主体税种收入均呈快速增长态势,而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地方小税种的快速增长也成为财政收入增收的一个新增长点。年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28.69亿元,年均增长33.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6.83亿元,年均增长42.2%。过去的五年,财政总收入增幅大大高于同期GDP增长幅度,占GDP的比重呈现逐年提高的态势,年达到16.70%,比年提高6.16个百分点。
这五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年的4.10:47.70:48.20调整为3.56:53.36:43.08。第一产业比重降低0.5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5.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降低5.1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顺序由“三、二、一”的结构调整为“二、三、一”的结构,与全国的产业结构一致。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已经形成并进一步强化,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56.28亿元,增长19.4%,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6.23%,比年提高8.17个百分点。
(二)旅游业蓬勃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这五年,旅游业逐步壮大。我们在唱响“中国夏都”这个城市旅游品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和辐射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王牌旅游景点和旅游精品为龙头,以树形象、创品牌为突破口,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树立大旅游、大开发、大产业、大市场的意识,强化行业管理,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接待总人数由年的503.07万人次增加到年的981.34万人次,年均增长14.3%;实现旅游总收入由年的21.74亿元增加到年的56.16亿元,年均增长20.9%。
这五年,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以“使成为青藏高原区域内投资环境优良的创业城市、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改革开放的现行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完善现代城市功能,城市面貌极具魅力。海湖新区、浦宁之珠、湟水森林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以及数百条新修或改造的城市街道,扮靓了古城。从投资数据看,五年来全市城市建设累计投资243.59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5.7%。
这五年,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充分保护森林、公园绿地、河流、湿地以及其他自然板块,以多种形式的绿化来增加绿量并构成多物种的绿色生态系统,使绿色成为的主色调,人居环境从而得到显著提升。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13%,比年提高5.99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9.5平方米,比年增加2.12平方米。人居环境的改善带动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17.29亿元,是年的4倍;商品房销售面积260.83万平方米,是年的2.5倍。
(三)城乡发展日趋协调、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这五年,统筹城乡成效初现。积极落实中央政策,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抓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城乡协调发展渐显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年缩小,从年的3.16:1缩小到年的2.39:1。
这五年,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始终把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努力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城镇就业人员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4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05%-4.19%的较低水平。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842元,年均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34元,年均增长17.6%。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逐渐改变了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消费模式,住、用、行、娱等高级消费支出明显提高。
这五年,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科技事业蒸蒸日上,教育事业成绩喜人,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体育事业蓬勃开展。随着“平安”建设的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公众安全感不断提高,社会环境愈加和谐稳定,人民满意城市建设卓有成效。
二、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
从国内看,处于“五化”升级推进期。我国已经步入“五化”同时推进并深入发展的阶段。“五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工业化的发展有利于信息化的实现和城镇化的推进,信息化的发展提高工业化质量,也为市场化、国际化和城镇化提供技术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效载体,市场化是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有效机制,国际化则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与深化。可以看到,转型的深入推进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的发展主旋律。
从全省看,处于经济加速建设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发展蓝图,现已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强基础、上台阶”。五年来,经济总量翻了1.33番,年均增速13.2%。基于省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势头和良好基础,经济建设将迈入加速推进阶段,铿锵有力地走好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的第二步——“提水平、达目标”。
从全市看,处于“四个发展”全面推进期。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全力实施“五个三”工程,即实现三个翻番、保持三个增长、走在三个前列、建设三个中心、完成三项创建,同时要围绕奋斗目标全面推进“四个发展”。这带给全市人民极大的憧憬和信心,激励我们意气风发地向目标昂首阔步地前进。
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全新时代。一是政府面对高投入时代。环境治理、民生改善、公共事业发展、社会管理水平提升无一不需要政府财力的全力支持。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工程的实施,以及公共文化、体育健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财力的大量投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解决“大城市病”对政府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政府财力支撑至关重要。因此,政府财力向这些方面倾斜必然成为大势所趋。二是企业面对高成本时代。一方面,企业节能减排的压力日益加大,单纯的通过停工来减少能源消耗的方式难以为继,最终企业必须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来实现节能和减排。第二方面,从当今的全球局势看,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有限的生产资料不断推高企业原材料成本,企业价格剪刀差愈加显著,原材料成本不断走高在短期内不会改变。第三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人力成本上升成为推高企业成本的新因素。企业高成本趋势已现端倪。三是个人面对高消费时代。当今人民生活已驶出温饱阶段,逐步奔向小康,极大丰富了的物质,不断改善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消费品位,奢侈品、高层次的精神消费等非刚性商品将愈来愈多的走入寻常百姓家。未来,随着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个人高消费特征将愈加明显。
综上所述,深入推进转型发展已经对提出了迫切要求。五年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我们也看到,当前经济发展尤其是结构调整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和瓶颈,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区域结构等方面,这些问题最终需要通过深入推进转型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加以解决。
三、明晰新困难
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由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或所凸显的发展问题也日益显著,削弱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存在现代农业发展较为滞后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农产品基地规模化、专业化得到发展,但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较弱。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只有145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仅有533个,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较低,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设施农业比重偏低,农业板块和产业带规模不够大。千亩以上的设施农业基地偏少,从品种、数量、质量上满足不了加工的需要。
存在二产不强、结构过重的问题。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3.36%,低于全省4.0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6.23%,低于全省1.22个百分点。二产还有待加强,工业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再看工业内部结构,年,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2.0%,重工业占78.0%,轻工业占比不仅偏低,且不发达,轻工业品的市场大部分被外省份所占领,本地产品难得一见。轻工业比重过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民营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的活跃度不高的问题。
存在现代服务业占比不高的问题。以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邮电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还占据较大份额,而金融、现代物流、信息咨询、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比重依然较低,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务产业链。
(二)投资拉动特征明显,“三驾马车”发展不均衡
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23.9%,而同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0%,投资增速比生产总值增速高8.9个百分点,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特征。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远大于消费和出口,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从支出法生产总值构成看,年,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为53.09%,比年提高1.63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占比为50.85%,比年下降2.6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低2.24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比为负值,表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为负贡献。“三驾马车”拉动作用不平衡。
(三)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仍需加快
年,市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为37%,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仅远低于较发达的城市,即便与全国水平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全国早在2005年非公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就已达65%。显然,非公经济发展不快是我市经济相对全国以及其他城市落后的重要原因。
(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难度较大
四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均衡,经济总量均已过百亿,而三县中只有湟中县经济总量过了百亿元大关。总体来看,县域经济发展依然较为落后,至今没有一个县进入全国百强,进入西部百强的也只有大通县,且排位靠后。三县常住人口占全市的45.6%,土地面积占全市的93%,与人口和土地面积两指标比较,三县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的份额却较低,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的30.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扣除市本级)的2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7.8%。经济实力和财力占全市的比重与总人口和土地面积占全市的份额极不相符。
四、突出新思路
在未来的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共存,动力与阻力交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顺应时代规律,紧抓发展机遇,把握政策资源,壮大自身优势,加速科学发展。
五年来的发展新成绩留给我们经济、社会、民生、生态需要同步协调发展这一宝贵经验,当前所处的新阶段和面对的新时代告诉我们未来发展有两个关键词至关重要,一是转型,二是融合。转型是城市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融合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产业融合,推动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区域融合,实现区县之间的无缝对接,形成合力,整体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城市化进程;社会及人的融合,促进城市和谐稳定。
(一)融合机制引领壮大主导产业
壮大产业,发展经济,是城市不断前进的基础,是改善产业结构问题、解决经济总量偏小问题的重要手段。今后一段时期,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鼎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主导产业。
第一,要注重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构筑起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集群是实现集约发展、加速工业化的重要途径,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培育扶持一批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骨干企业,形成多元化产业支撑体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二,要着力主导产业的联动与融合发展,一是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六大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从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向大力发展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转变,充分利用服务业的跟进对其他产业的反哺作用。二是注重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旅游依托文化赋予内涵,文化有赖旅游实现传播,两者联动,形成特色。
(二)融合机制加快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目前,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尚未彻底打破,城市和农村的优势并未形成互补之势,城市积蓄了大量金融资金和人才,农村积累了土地资本要素,这两个优势互相观望,没有形成融合机制。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观念、机制和体制的诸多变革,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融合是根本。
市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统筹城乡发展进入深入推进、攻坚克难阶段。我们要坚持把转观念、抓落实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作为突破口;坚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管理制度、统筹城乡收入分配等方面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三)优先理念保障民生改善
“沧海百年,民生不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民生问题从简单的衣食问题发展到个人权益、社会分配等问题。从政治层面讲,能否解决好民生问题已经上升到决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增进最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落脚点,更是根本出发点。
近年来,市一直十分关注民生的改善,积极实施民生工程。但随着民生问题日益复杂化,民生改善力度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保持优先发展地位不动摇。教育方面,要着力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医疗方面,要着力于建立更加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社会保障方面,要着力于保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及保障标准的提高;就业方面,要致力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以及解决好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大量劳动力;收入分配方面,要致力于更加行之有效的收入分配制度的研究,以解决日益凸显的贫富差距问题。
(四)和谐理念引导社会管理
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提升市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立足于建设和谐社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形成政府主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团体、群众共同参与的新格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增强社会诚信。
(五)幸福理念提升城市功能
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空间逐步扩大的同时要注重城市功能的同步提升。一是立足区域空间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依托迅捷化交通网络,鼓励和引导市中心人口和产业向周边地区扩散。二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地上与地下的协调同步,要有更长远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地面上注重加快交通网建设及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以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同时,不能忽视地下管线设施的同步建设。有效缓解随着城市空间快速扩大、城市人口激增而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滞后带来的“大城市病”的发生。三是要更加重视现代化城市管理工作,把城市建设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从重建设到建管并举、重在管理转变。通过依靠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提高管理服务的整体水平。逐渐构筑有利于社会融合的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能够更好推动广大农民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完整融入城市生活中,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