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财政发展规划工作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凸显
(一)财政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总量稳步攀升。
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区财政收入从年的17354万元增加到年53788万元,增长了3.10倍,年均增长34.99%,高出同期GDP增幅13.91个百分点。全区地方财政收入总收入累计达178854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形成了以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城市建设维护税为主体,非税收入为辅的多元化收入结构,其中税收收入占86%。全区可用财力也从年的29854万元增加到年的92054万元,增长了3.08倍。
(二)财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在过去的五年中,全区税收收入累计完成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税收收入年均增长%,高于财政总收入个百分点。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主体税种增长迅猛,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累计完成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
(三)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在过去的五年中,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3.8%,比年提高了个百分点。人均财政收入从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增长了%。
(四)财政支出规模持续扩大。在过去的五年中,按照公共财政财政的要求,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和效益,资金向社会公共领域倾斜。全区一般预算支出从年的万元,增长到年的万元,年均递增%。人均财政支出从年的元增加到元,增长了%,为保障社会和谐,营造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推进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建立财政支出管理新机制。
一是推行区乡财政体制改革。我区的区乡财政体制是在年至年实行“核定收支,定额上解,超收分成,超支不补”的基础上,从年起进一步对体制补充、完善的情况下一直运行至年;年,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旧的区乡财政体制的不足之处突现。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年制定并下发了新的区乡财政体制。二是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改革,理顺财政与供给部门的关系。推进预算编制基础工作,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建立定额标准体系,运用和推广了技术手段,规范编制程序。三是逐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支付网络系统,简化资金拨付程序。四是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建立政府采购监督制约机制,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年全区累计采购预算金额万元,平均资金节约率12.7%。五是推进粮食补贴方式和农民资金管理改革,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扎实开展粮食补贴方式改革,确定全市享受补贴额万元。规范粮食补贴资金发放程序,年至年共发放粮食直接补贴资金万元,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建立地方粮食储备和粮食突发事件应急储备,保证粮食补贴方式改革顺利进行。稳步推进涉农补贴资金管理方式改革工作,做好粮食、良种和农机具购置“三项补贴”资金的发放工作,整合涉农补贴项目,实行涉农补贴资金“一卡制”发放。
三、财政职能日益健全
在过去的五年中,财政部门围绕全局、把握中心、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突出公共保障和经济发展职能,支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有效缓解了财政发展中的一些“瓶颈”环节和深层次矛盾。
(一)支持农业发展。在过去的五年中,财政部门把支持“三农”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积极反哺“三农”、带动农村发展。各级财政用于农林水方面的支出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力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
(二)支持社会各项改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支持社会改革,创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一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年到年,各项社会保障支出累计达到万元。实行养老保险统筹,建立城镇居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农村特困家庭生活救助制度,实现下岗职工转轨并线,切实保障企业职工合法权益。二是深化医疗制度改革。规范卫生事业财政补助政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截止年,我区参合人数达到人,参合率%三是支持企业改革。加快企业改制步伐,积极参与企业办学分离移交工作,做好企业改制以及下岗职工的培训和再就业工作,多渠道筹集资金万元,用于下岗职工出中心经济补偿等支出。
(三)支持经济发展。一是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向省有关部门申报地区经济发展财政贴息项目。在过去的五年中累计争取中、省财政资金万元,扶持了等一批财政贴息项目,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对我市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二是加大城市公用及基础设施建设。以区基投公司作为政府投融资的主体,积极向国家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申请城市建设贷款,并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等办法融通银行资金,吸引社会投资,不断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通过财政借款和提供担保等方式,加快我区建设,努力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级。三是加大对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累计安排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万元;安排企业挖改资金万元,科技三项费用万元,促进企业挖掘潜力,提升企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四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对县区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科技三项费用、农林水支出等市级专项经费重点向乡镇倾斜,增强县区经济发展基础。建立财政激励机制,积极配合乡镇经济运行考核,实行以奖代补,加快发展,争先进位。
(四)支持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区围绕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合理安排财政资金,加大对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投入,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教育经费支出从年的万元增加到年的万元,年均增长%,保证了教育系统工资发放和事业运转需要,教学设施显著改善,促进义务教育改革的稳步实施。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积极配套危改资金,截止年底共到位危改资金万元,消除D类危房面积平方米。切实改善教学条件。二是支持文体广播事业发展。从年到年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事业经费累计投入16850万元,为我区社会主义文体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强化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非典”期间共投入防非资金万元,有效控制了非典的蔓延。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每年安排乡镇卫生院经费万元,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四是支持党政机关重点工作。加大人才工作、旅游发展、招商引资和民族宗教工作经费投入,保障了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文明城市创建和经济普查等项工作的开展,推动了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加大政法部门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共安排政法专款万元,为“科技强警”创造了条件,调整区级公安人员经费供给机制,将各区公安分局人员经费上划市财政供给。
财政发展规划
在未来的五年中,财政将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导,继续落实中央稳健的财政政策,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促进经济发展,力争使我区的财政收入增速继续保持在18%以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深化财政改革,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按照奋斗目标,在未来五年的工作中,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财政调控机制,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扩大经济规模,提升财政实力
(一)集约资金投入,营造企业发展环境。集中财力,重点支持郭杜高新产业园和航天产业基地区工业发展载体的建设,推动工业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采取土地地价优惠、一次性奖励以及租金补贴等方式引进营运中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统筹相关政策资金,逐步建立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
用好各项财政扶持资金,包括企业扶持资金、信息化建设等资金,通过贷款贴息、无偿补助、注入资本金等方式,大力扶持我区支柱产业发展,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增强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充分我区"后花园"的区位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贷款贴息、信息化专项资金的安排等方式扶持引镇物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展会宣传促销、专业客商邀请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的方式扶持专业展、特色展;继续用好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区域内旅游景区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信息系统、游客服务咨询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增创我区旅游产业优势。
二、强化收入管征,聚集公共资源,壮大财政实力
(一)大力加强税收管征。坚持依法治税,严肃查处违反税法行为,规范和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完善重点税源监控体系,结合推行纳税评估和财源分类管理制度,切实加强重点税源的源头管理;整顿规范税收秩序,大力清缴欠税,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大力宣传纳税人申办涉税事项的义务和责任,改善税收法治环境;加快财税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税收征管和服务的质量、效率。
(二)充分挖掘非税收入潜力。要依法清理和分类规范政府非税收入,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完善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制度,提高国有资源(资产)开发利用效益,积极探索城市基础设施开发权、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有效管理方式,通过进行社会招标和公开拍卖,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经营,以盘活城市现有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充分挖掘政府非税收入增收潜力。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把政府非税收入分步纳入预算管理,统筹安排。加强土地出让有偿使用收支的管理,建立土地收储、土地增值、土地拍卖资金全过程监控体系。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研究制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健全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从资产配置、使用、调配等诸环节配套管理的运行机制;改变资产管理思路,在现有基础上,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额标准及相关定额,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的管理,对闲置的资产建立统一调配的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由单纯的静态管理提升为动态管理,事业单位资产中具备经营条件的,鼓励采取投资、入股以及其他方式参与经营活动,有机融入市场,最大限度地盘活事业单位的资产。
三、科学界定支出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促和谐社会发展
(一)向公共事业倾斜,实现公共均等化服务。对教育、科技、公共卫生等社会公共支出给予重点倾斜。进一步健全财政教育经费增长的长效机制,支持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杂费,继续实行农村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制度。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增强我市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加大科技投入,重点用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以及科技重大项目投入;增加卫生投入,主要用于重点学科以及医学中心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强化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辐射作用。
(二)向社保体系倾斜,服务社会稳定大局。年期间,将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费、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财政补贴政策,完善政府公益性岗位购买制度,促进小额贷款和“1+1群”创业培训政策的转型和完善,构建政府长效就业和再就业政策促进体系;建立覆盖全市农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和贫困人群医疗救助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网络化服务体系,逐步拓宽社会保障的领域和服务;健全和完善城市、城镇和农村低保制度,继续调整流浪人员救助制度,从康复、教育、培训、就业等方面加强扶残助残系列化工作。
(三)向三农发展倾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积极推动农村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支持农村的道路、水利、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二是通过财政性支农资金引导厦门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推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三是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大对山区扶贫开发和实施“造福工程”的力度;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探索支农资金的有效使用机制,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四)向重点项目倾斜,以建设"四强区"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提高我区区位优势。年期间,我区将加快投融资机制创新,提高土地经营水平,积极筹措资金,确保我区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高新产业园、航天基地和引镇物流中心等现代化、生态型示范新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
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财政运行效率
(一)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一是继续加大部门预算制度改革,实现预算管理的公开、透明,提高预算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二是继续扩大基本支出预算改革范围,完善基本支出定额的核定方法,试行资产实物定额管理,建立部门基础信息资料数据库。三是进一步规范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加强对已安排项目的清理工作和对申报部门预算项目遴选、论证与审核的管理,稳步推进项目滚动预算,强化工作项目管理。四是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在全区范围内实行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稳步推进非税收入网络化运行机制。五是加强部门结余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统筹度。六是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资金支付制衡机制和内控机制。七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提高采购预算、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完善立体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八是进一步完善区乡财政体制,均衡区乡间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引入激励约束机制,实行“以奖代补”。九是研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财政对国有资本经营的预算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制度,将国有资本经营成果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范围。
(二)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研究探索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模式,推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凡是具备可通过市场获取收益的事业单位要实行改制,适时减少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数量,并在收益的分配等制度上给予相应的鼓励。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按项目核定经费的制度,对事业单位实行按照项目或提供的服务安排经费,建立对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明晰的效益考核体系。对教育事业投入继续完善按学生数安排经费的办法,并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量化指标考核体系建立必要的奖励制度;对文化表演艺术团体按演出场次安排经费,鼓励通过增加演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体育方面投入重点在于完善对运动员、教练员实行以成绩决定薪酬的机制。
(三)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继续围绕服务财政业务,支持财政改革这一主题,积极推进“金财工程”建设。研究开发财政各项业务统一处理的信息平台,实现核心应用系统的集中统一和信息共享,为财政改革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和服务。进一步加大新系统开发应用力度,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区乡预算执行系统,逐步建立适应新政府收支分类的预算管理运行系统;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安全保障,建设覆盖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和区乡两级财政的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强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财政信息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五、强化风险意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促进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一)防范债务风险。强化政府性债务计划管理力度,增强债务管理的科学性、可预见性和可操作性;强化财政部门对融资规模、融资方式、风险控制机制、债务处理机制的管理和监控作用;建立债务状况预警系统,对政府债务运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监控;健全债务偿还机制,加大土地市场化运作力度,努力扩大偿债基金来源,提高政府偿债能力。
(二)防范地方金融风险。督促检查地方金融机构按照金融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实行审慎会计制度,按照不良贷款五级划分的要求,足额提取一般坏帐准备金及专项坏帐准备金,逐步提高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参与并支持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及增资扩股工作,采取资产置换、财务重组等方式妥善处置不良资产,改善资产质量,减少金融风险隐患;分析地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及其潜在的风险隐患,配合相关部门制定落实地方金融风险处置预案,维护社会稳定。
(三)防范社会保障风险。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分析和预警机制,定期分析社保基金的收支动态情况;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适度扩大保险覆盖面,逐步统一本市和外来参保人员的缴费比率,加强征收环节的管理、稽核,增加基金的收入总量;逐步建立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缺口持续补充机制,国有资产收益要在支付改制成本和正常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础上,将部分资金用于补充社会保险风险准备金。
(四)防范会计诚信风险。强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做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以整顿和规范会计秩序为中心,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贯彻各项会计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培养会计队伍的领军人才,注重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社会公信力;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加大对违规违纪单位和责任人的惩处力度;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督机制,制定具体的工作制度,监督依法行政,用制度规范监管行为。
(五)防范突发事件风险。建立统一领导、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的财政应急保障体系,通过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金快速拨付等应急保障措施,为全区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最大限度降低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支持我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六、树立投入产出观念,加强财政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坚持平衡原则,树立投入产出观念。在财政投入上讲究效益,对一些事关经济发展大局、经济发展后劲的项目,只要能做到综合平衡,财政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在资金和政策上大力扶持,促进项目尽早建好建成。坚持就地平衡、紧张平衡、积极平衡、综合平衡,以“四大平衡”观念贯穿财政工作始终,切实算好投入产出账。
(二)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加强事前绩效审核,在项目投入前对其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估,对项目所需的投入、特别是财政投入的资金进行审核。二是加强事中绩效跟踪。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完成进度、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项目效益与预期目标偏差情况等进行阶段性跟踪、评价。三是加强事后绩效检查。对项目支出实施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进行全面、综合检查。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最终形成对财政资金的全程监控机制,真正将投入产出观念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大财政资金监管力度,实现监督工作的制度化和常规化。一是建立起对财政资金绩效监督机制。研究制定绩效监督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以实现绩效监督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二是加强财政收支监督,构建科学的收支监管机制。探索建立适应改革需要的财政收支监督保障机制,配合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改革,进一步加强对财政预算收支的监督检查;探索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的监管办法,加大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的监督检查力度,构建科学的收支监管机制。
七、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建立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财政干部队伍
(一)加强条法建设,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一是完善财政部门内部决策规则,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财政部门决定相结合的财政决策机制。二是健全财政内部管理制度,完善行政人员责任追究制度,实现责任与权责相统一,逐步实现财政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三是逐步规范财政制度制定程序,严格财政法制计划的实施。完善财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立项、起草、审核、协调、审议、公布和备案的管理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财政执法管理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各级财政部门的执法依据、执法范围、执法权限和执法职责,实现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责任明确化、执法程序规范化。五是加强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完善财政干部学法制度。完善财政干部依法行政培训制度,逐步建立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培训与考试考核制度,建立完善财政部门新录用人员上岗前法律知识培训与考试考核制度。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财政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筑牢广大财政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财政系统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保证作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文明高效、依法理财的良好形象。
(三)加强财政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调整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干部的专业、年龄和职务结构的比例趋于合理,干部在处室、单位之间的配置趋于科学。二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促进干部的理论水平、业务知识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三是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干部成长环境进一步优化。四是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干部队伍的宗旨观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