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水污染防治实施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本区域内通榆河水环境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社会经济状况等基本情况
根据通榆河水污染防治规划,我市宝应县、高邮市、江都区属于通榆河流域,位于流域西南侧汇水区,夹于江淮之间,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新通扬运河、通扬运河、北澄子河等横穿东西,境内地势平坦,高邮湖、邵伯湖、宝应湖等河湖交织,其中江都引江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江都区南郊,拥有东南亚最大的引排能力,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
江都区位于东经119°27′03″—119°54′23″、北纬32°17′51″—32°48′00″,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南濒长江,与扬中市隔江相望,西傍市郊区、邗江区,北与高邮市、兴化市接壤,东与姜堰市、泰州市毗连。全区南北最长处55.75千米,东西最宽处42.76千米。总面积1332.54平方千米,总人口为106.93万人。
高邮市位于东经119°13′—119°50′、北纬32°38′—33°05′,东邻兴化,南连江都、邗江、仪征,西接天长(安徽)、金湖,北界宝应,全市总面积196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788平方公里,人口约83万,辖11个镇,2个区,1个回族乡,1个街道办。
宝应县位于东经119°07′43″—119°42′51″、北纬33°02′46″—33°24′55″,是市的“北大门”。北与淮安市紧邻,东与建湖县及兴化市交界,南与高邮市接壤,西与金湖县、洪泽县隔湖相望。全县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总人口90.72万人。
2、主要河流情况
江都区主要有14条河流,其中通扬运河33.5千米,新通扬运河28.5千米,盐邵河48.6千米,三阳河26千米,高水河15.26千米,芒稻河11千米,长江11千米,夹江12千米,大运河16千米,红旗河15.8千米,野田河28.37千米,白塔河18.2千米,卤汀河9.8千米,小涵河16千米。
高邮市辖区内主要河道有:江苏第三大湖——高邮湖,通航二级标准的京杭大运河,五级标准的盐河、北澄子河及里下河高邮地区的其它骨干河道,纵横穿行于城区内部的琵琶河、马饮塘河、大赛河、护城河、承志河、元钩子河、头闸干渠、东墩六支渠、长生河、玉带河、东门大沟、支农河、老横泾河等近二十条河流,其中,北澄子河最高水位3.45m,最低水位0.28m,常水位1.60m;京杭运河高邮段全长43公里,1984年拓浚为二级航道标准,平均水位6.0米左右;高邮湖属平原浅水型淡水湖泊,淮河入江水道穿湖而过,水域总面积780平方千米(水位在8.5米以上),在高邮境内水域面积为420.84平方千米,占湖总水面的55.32%。
宝应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全县水系以京杭大运河为界,分属两个水系。西部属高宝湖水系,东部属里下河区射阳湖水系。高宝湖水系主要指白马湖、宝应湖及高邮湖一部分,射阳湖水系在境内汇水面积达1190.49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大溪河、宝射河、向阳河、潼河等。其中京杭大运河(宝应段)全长40.75千米,宝射河全长38.36千米。
3、考核断面情况
我市列入通榆河水污染防治规划考核断面共有3个,分别为江都区新通扬运河胜利桥断面、高邮市三阳河车汉大桥断面、宝应县宝射河望直电厂断面。根据2014年监测数据,新通扬运河胜利桥断面、高邮市三阳河车汉大桥断面水质各项指标均值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宝射河望直电厂断面符合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
4、饮用水保护情况
江都区、高邮市、宝应县共有县级以上集中式水源地5个,分别为高水河水源地、归江河道水源地、江都三江营水源地、里运河高邮城区港邮一、二水厂饮用水水源地、里运河宝应城区饮用水水源地,均为河流型饮用水源地,且水源地均位于长江和里运河,水质现状为Ⅲ类以上。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24小时自动监测和视频监控,执行日查日报制度,完善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加大监察和监测频次,确保供水安全。
二、落实规划的相关工作举措
(一)强化组织领导。结合《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高邮市北澄子河三垛西大桥断面达标方案》和《淮河“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下发了《市贯彻落实<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4-2015)>实施方案的通知》(扬府办发〔2014〕4号),对规划的水污染防治目标进一步细化分解,成立了领导小组,并与各县(市、区)政府领导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层层抓落实,定期每季度督查一次工程进展,不定期由市政府组织抽查,协调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大力推进各项水污染防治工程。
(二)强化源头控制。项目审批严格执行各级环境行政管理规定,做到“四不准、十不批”。对建设项目严格实行分类管理,分级审批,对凡不属国家产业鼓励发展类的项目,坚持准入门槛,不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杜绝“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项目的落户。
(三)强化工程建设。一是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高邮投资1亿多元建设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宝应县投资9000万元扩建仙荷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同时结合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建设,对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进行深度处理提标改造。目前江都区、高邮市、宝应县共建有日处理能力万吨以上设施5座,日处理能力达16.25万吨。二是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为加快我市乡镇污水管网建设,市政府专门研究出台了乡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资金补助政策,并督促各地出台相应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对乡镇给予奖补。高邮市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对新建污水管网按8万元/公里给予奖补,统一招标配备COD、氨氮和流量在线监控装置,投入1.2亿元(除海潮、湖西污水处理厂外),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17座,形成日处理能力2万吨。江都区郭村镇工业园区新建500吨/日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行,小纪、丁伙、邵伯等镇污水处理厂新建污水管网21.5公里,邵伯、武坚、郭村等10个乡镇完成37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5个村庄污水接管污水处理厂项目,建成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装置260套,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1920吨/日。三是实现乡镇垃圾清运全覆盖。江都区、高邮市、宝应县47个乡镇均建设了垃圾中转站,并按要求配备了垃圾压缩机和清运车,建立了1000-1500人左右的保洁队伍,“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机制得到有效运转。四是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江都区郭村镇、樊川镇、丁沟镇分别对界沟河、老三阳河、丁泰河进行了综合整治,河流水质状况有了明显好转。高邮市实施碧水工程,加大农村河道整治力度,2014年来共完成疏浚整治农村河道502条、755.5公里、811.9万方。同时,结合实施北澄子河断面水质达标方案,采取以清淤、疏浚、驳岸为主的水环境整治工程,实施北澄子河支流干流河道整治。宝应县完成了三支排河、中沟河、窑河、城市河河道的清淤、生态修复、活水闸门改造等工程。
(四)强化环境监管。一是全力构建环境科学监管体系。累计投入3800万元,建成环境监控中心和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平台。对全市8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站、10个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6个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站、93家重点污染源、4家固体废弃物处理厂、20家使用放射源单位和8家机动车尾气检测站进行实时视频或在线数据监控。二是全面排除环境风险隐患。持续加大针对重点开发园区、重点流域和化工、电镀、重金属等重点企业的执法监管力度,加强对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以及中高考、夏秋两季等环境敏感时期的督查巡查,对敏感地区、敏感企业实行严密监控、加密监测、严防死守。2014年先后出动3000余人次,现场检查1000余厂次,夜间检查100余厂次。三是突出抓好群众饮水安全。依法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对饮用水源地范围内的各类污染源全面清理整顿,先后搬迁、取缔、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及上游的污染企业、砂石码头、造船厂、垃圾填埋场等环境隐患81个,竖立标志牌100多块。四是突出整治化工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通过关停淘汰、限期治理、挂牌督办等手段,开展集中整治和专项治理,督促全市676家化工石化等风险企业建立风险源基本台帐,完善事故池、围堰等应急设施。对188家重点化工企业进行全面达标整治,相继关停153家小型化工企业。对48家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开展专项整治。五是突出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通过“12369”24小时环保热线、办好“12345”市长热线和“寄语市长”等栏目,建立畅通有序的民意表达渠道。建立信访办理回访制、领导带案下访制、首问负责制等监督机制,采取联合办案、圆桌对话等多种方式,认真处理好每一件环境信访和投诉。2014年全市受理各类环境信访5286件,办结率、反馈率保持100%,满意率达90%以上。
三、规划指标完成情况(91.07分)
(一)环境质量情况(40分)
江都区、高邮市、宝应县考核断面水质目标分别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Ⅲ类、Ⅳ类。2014年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表1中21项监测因子按月进行监测,全年共监测12次。根据监测数据,新通扬运河胜利桥断面有1次超标,水质达标率为91.7%,超标因子为溶解氧和高锰酸盐指数,主要原因是该河道是双向河流,7月受上、下游水的影响,采样时采集到的可能是里下河地区的客水;宝应县宝射河望直电厂断面和高邮市三阳河车汉大桥断面均12次达标,达标率100%。根据考核规定,3个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超过考核目标85%的要求,自测分30分。
2014年我市已实行区域供水全覆盖,对全市乡镇以上所有集中式饮用水源每月开展一次64项指标人工分析,每年开展一次109项指标全分析,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自测分10分。
(二)工程项目完成情况(31.72分)
我市列入《通榆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4-2015年)》的工程项目共有29个,其中饮用水源保护工程2个、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处置项目21个、面源污染治理项目3个、船舶污染治理示范工程3个。目前已有19个工程项目建成投运,3个项目调试,3个项目在建,1个项目处于前期,3个尚未启动,项目完成比率达65.5%。根据考核办法,得分31.72分。
(三)污染防治情况(9.35分)
1、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
江都区、高邮市、宝应县2014年工业废水总排放量分别为1301万吨、1457.9890万吨、1220.51万吨,集中处理量分别为643万吨、1040.5752万吨、120.58万吨,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为45.3%。
2、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江都区、高邮市、宝应县2014年生活污水产生量分别为4727万吨、2665.792万吨、1179.9062万吨,处理量分别为2406.6万吨、2048.9835万吨、879.8802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62.2%。
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江都区、高邮市、宝应县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分别为8.49万吨、12.7201万吨、8.6万吨,均得到有效处理,处理率为100%。
4、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
江都区、高邮市、宝应县生活垃圾产生量分别为28.348万吨、16.1111万吨、12.955万吨,收集转运量分别为28.348万吨、16.0433万吨、12.44万吨,集中收运率为99%。
5、重点排污单位废水达标排放率
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对重点排污单位全面实现远程监控,重点排污单位废水达标排放率为99.3%。
(四)日常检查情况(10分)
苏中督查中心2014年对我市重点污染源监督检查情况和重点工程抽查情况结果良好,自测分为10分。
四、目前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对照《规划》制定的目标任务,我市通榆河水污染防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通榆河规划部分工程项目内容与其它规划项目有冲突。有些项目与《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高邮市北澄子河三垛西大桥断面达标方案》及《淮河“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名称一致,但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不一致,且要求更高,而我市已按《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高邮市北澄子河三垛西大桥断面达标方案》及《淮河“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要求组织实施,部分甚至已完工,再实施的难度较大。二是工业废水集中处置率不高。我市江都区、高邮市、宝应县等地乡镇企业众多,布局不合理,环境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工业集中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退城进园等措施,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距离67%的考核标准尚有较大差距,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三是污水厂中水回用工程完成难度大。江都区清源污水厂、宝应县仙荷污水处理厂目前均处于未启动阶段,完成难度很大。一方面我市为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区域内河湖众多,中水回用的出路难以解决,社会效益不是很大;另一方面,中水回用工程需要一定运行成本,若没有相应的政策资金补助,工程运行难以为继,通过地方财政长期补贴十分困难。此外,中水回用现在也仅限于污水厂内部,用于浇灌绿化和清洗格栅,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够。四是自来水公司应急处理能力建设较难实施。宝应县粤海水务有限公司和高邮港邮供水公司增加深度处理工艺尽管未实施,但已具备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包括“提高前加氯量、增投粉末活性炭、增投高锰酸钾、加大管网末梢水的排放”等措施,当原水水质受到污染,通过采取这些应急处理措施,水质可以得到有效保障,而进一步实施深度处理工程投资较大。
下一步我市将紧紧围绕规划,对照不足之处,进一步靠实工作措施,突出工作重点,加大督查力度,有序推进工程的建设,确保如期完成各项工程项目,改善我市水环境质量。
1、着力推进重点工程。一是着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重点推进高邮市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宝应县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项目,优化工业布局,加强结构调整,加快企业退城进园步伐,提高工业排水集中处置率。二是加强调研,科学制定中水回用工程方案。研究解决中水回用的出路问题,通过价格机制、市场机制推动中水回用工程的实施。三是组织调研论证,对规划中确实难以完成的项目尽快研究替代方案,并推进实施。
2、多方筹措项目资金。加大地方财政资金的投入,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认真做好规划中各工程项目的资金申报和争取工作,同时按“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督促企业筹措和落实污染治理资金,并实行以奖代补,提高乡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管网的积极性。
3、严格考核监管制度。一是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制。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目标要求和责任人,强化地方政府治污责任。“断面长”要切实履职,协调解决影响断面水质的难点问题。二是严格执行督查推进制度。督促各项治污工程加快建设进度,对重点断面水质达标情况、重点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定期在媒体上公布。三是严格实行考核问责制。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作计划,对不能按序时进度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并对主要责任人实施问责,以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通榆河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