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两校进村 培养新型农民汇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两校进村”为新农村建设提速
富源县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和“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要求,认真开展“两校进村”培养新型农民工作,做到“五清”明底子,“四先”保质量,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五清”明底子
一是富源县为确保“两校进村”工作有的放矢,由组织部牵头组成了11个调研组对全县159个村在家务农村民的文化水平、生产能力、致富能力以及培训需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摸底。通过调研了解到全县16岁—40岁的村民有225226人,40岁—60岁的村民有157594人,今年需培训的61151人;原创:三个试点村16岁—40岁的村民有3823人,40岁—60岁的村民有2803人,今年需培训730人,已培训185人。第一手资料的掌握,弄清了农民群众最缺什么、想学什么、需要什么,按照农民群众“最缺什么就补什么”、“想学什么讲授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为全县组织开展“两校进村”试点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对各试点村16岁—40岁、40岁—60岁两个层次对全村所有学员进行了建库和编班。建立了学员学籍档案,对学员的年龄、性别、政治面貌、文化程度、从事的主要产业及规模、培训记录、培训效果、回访记录、收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逐一登记,一人一册,一年一册。同时对学员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类和编班,做到培训对象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经济来源、培训需求、职业状况“五清”。
二、“四先”保质量
为确保“两校进村”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富源县“两校进村”做到“四先”:一是先调研好培训的内容。针对农村实际把农家乐服务知识、园艺栽培技术、种植、养殖技术、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党课辅导等列入培训的主要内容,确保培训内容实用。二是先准备好培训教材。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及时组织党校、职业技术学校、农函大、农广校等学校的骨干教师撰写培训教材,做到有培训资料,目前,全县已编辑培训教材1.2万册、刻录光盘3000碟,发放到各党总支(支部)、党员手中。三是先落实好培训对象。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摸底,掌握了培训对象的年龄结构、职业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来源、培训需求等情况。四是先预定好培训时间、地点。在不影响中心工作、日常工作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与培训对象预定好培训时间、地点。
三、“两校进村”为新农村建设提速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没有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就根本谈不上新农村建设,也就谈不上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产业机构的调整、支柱产业的形成、龙头企业的建设、原创:重大项目的引进、基础设施的改造、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种养、产加销、民主的推进,管理的加强,建设小康村、文明村、和谐村等,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要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农民真正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就必须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不断强化农民的致富意识、生态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和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全面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重点是要将农村党员、村组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率先培养成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带头人。
要让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开展“两校进村”工作,增强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和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提高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建设人才。
从工作开展情况来看,“两校进村”最直接的成效就是为农民朋友与科技专家建起了一个交流沟通的渠道,为农民朋友搭建了一个了解政策的平台,送去了增收致富的老师,使广大农民朋友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新农村建设热情,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使群众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