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纺织公司五年来的发展情况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近年来,我司在纺织业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外竞争环境更加复杂的情况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坚持以“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战略,做大做强棉纺织业,加快农药,首乌系列产品的开发,在滨海这块适宜民企发展的土地上,紧随全县二次创业进位争先的步伐,奋力开拓,乘势而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主业棉纺各项经济指标年年攀升。2001年的入库税收是560万元。2002年实现销售22350万元,利税1820万元,其中入库税收1040万元。2003年实现销售38032万元,利税2606万元,其中入库税收1404万元。2004年实现销售51568万元,利税3919万元,其中入库税收1856万元。2005年,实现销售6亿元,利税4000万元。
主业棉纺发展较快。几年来累计投入了1.5亿元,其中投入7000万元用于精梳生产线技术改造和前纺设备改造项目,投入8000万元,兴建金昉工业园一期工程。2004年初,我们在县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征地300亩,新建金昉工业园,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一期工程四万锭精梳生产线,其中2万锭为引进设备,2万锭为国产设备,已于2005年6月全面投产运营,每年新增销售1.5亿元,入库税收1000万元。主业规模达到12万锭,日产棉纱超60吨,其中精梳达到23吨,精梳纱日产量与规模已具全市同行前列。
积极实施“多元发展”战略。全公司生产经营范围为纺织、针织、食品加工、电线电缆、农药、建筑、运输和典当等,年生产各类棉纱超20000吨,首乌制品5000吨,农药2000吨,电线电缆1500吨。2002年以来,获得省级以上的新产品3个。白首乌C21甾体酯甙的提取技术、速溶首乌粉生产技术、首乌粉丝、汤圆均申报专利,速溶首乌粉被评为科技进步奖。
员工的劳动保障体系得到较好的完善。员工收入2001年为6000元,2002年为6800元,2003年为7176元,2004年为8520元,其中生产一线人员工资已达万元,2005年员工平均工资已达到9396元。员工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自觉奉献,延时下班,互敬互爱,蔚然成风,有500多人次获得公司和上级部门的表彰。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加,到2005年底超过600人。
不断创新机制。创新了用人机制。不拘一格用人,突破常规、地域的限制,引来河南、湖北、灌云、盐城各县区技术人才和优秀挡车工500多人,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和20万锭目标前期工程,插上了人才腾飞的翅膀。创新了管理机制。财务上,依法建帐,规范管理,以现金流量为重点,对资金筹措、使用,回笼进行预算、控制。在目标成本管理上,保证质量,抓住产量,实行成本否决,把目标成本分解至纺部、车间和班组个人,严格考评兑现。对物资管理进行公开制,地价采购和限价采购。质量管理上,通过了ISO9000:2000质量体系认证工作,通过了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运营机制上,与分厂领导签订经营目标,实行现金上交保证责任制兑现的形式,把利润与上交作为对分厂的重要考核依据,财务实现统一办公、全程控制、统一管理的新体制。创新了经营机制。销售上,以体现个人创造力,建立了科学订单下的成本、收益、计划经营相结合的销售格局。以效益为中心,销售品种向精梳纱、特色纱和高支纱上发展。销售对象向大户发展,开展对客户评级和制定相应的信用额度。销售市场向东南沿海发展,深入苏、浙、沪市场,外贸市场有了初步发展。原棉采购实行电子撮合和期货网上交易。
初步构建了企业文化传播体系。以的企业特色文化为抓手,加大了内在的凝聚力,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公司始终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做人,对内说话算数,对外一诺千金,始终在意与坚持包括按时发放工资在内的“五个按时”,即:按时发放工人工资和各种福利,按时交纳保险费,按时交税,按时归还贷款和利息,按时交纳各种应交规费。“制度就是厂长和制度大于厂长”的理念深入人心,所有人在制度的框架下办事,一切工作服从于制度,体现制度的严肃性,通过执行力体现执行文化。重视“以人为本”,使人与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排出内部困难职工,结对帮扶,给生日员工礼品和免费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员工的文化生活,陶冶员工情操,给员工以好的心情、好的起点和好的目光,干好本职工作。
企业位次和形象不断提升。2001年企业在全市排名第104位,2002年,企业在全市排名上升到第44位,2003年在市20强民营企业中名列第11位,2004年排名第8位。省、市、县领导韩培信、张连珍、张艳、张九汉、赵鹏、计高成、袁世珠、唐铁飞等人对金昉的发展速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几年来,公司接待美国、香港、加拿大、法国、英国客商及连云港、东台项目观摩团等上千人次。公司获得的系列荣誉有:市二十强私营企业、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先进集体、市明星企业、市信用企业、市高新企业、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示范基地,省高新技术企业、省民营科技企业、省农行系统AAA级信用企业等。
2005年的工作简况:
主业棉纺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表现在纺织规模效应得到较好体现。投入2000万元,对一、四纺部进行填平补齐,主业棉纺规模达到12万纱锭,日产棉纱超60吨,其中精梳达23吨,占总产量40%以上,全年预计生产棉纱20000吨,预计实现年销售6亿元,实现利税4000万元,其中入库税收将突破2300万元。企业综合效益位于全市棉纺行业前列。
质量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着力解决质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从原棉入手严控三丝,从设备入手减少棉结,从仪器入手加强检测,从会议入手转变理念,不断创新质量管理方法,使产品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50%以上的优品,氨纶、精梳类产品进入到上海、苏州、无锡、张家港等大型织造企业使用,整体质量水平位于全市棉纺行业前列。
销售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在原来增设销售办事处的基础上实行科学销售、订单销售、合同销售,销售市场延伸到苏、沪、浙一带,大力拓展外贸市场,成功完成了1000吨的外贸产品销售,实现了外贸市场销售“零”的突破。
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积极实施“强化经营、优化结构、优质高产、效益第一”的策略,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一是新增9套精梳生产线,使精梳比重由原来的10%提高到40%以上,日产量达23吨,总量列盐城前列。二是开发氨纶包芯纱1万吨,日产量达9吨,名列盐城第一。
所属企业的发展后劲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积极实施“退二进三”,成立金昉房开发公司,完成了首乌和三纺部的商住楼开发前期规划工作;深度研究开发首乌产品,首乌酒已进入毒性试验阶段;农药厂的盈利能力在逐步增强;完成轧花厂加工设备的改造任务,大大提高了皮棉的加工质量等。
企业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加大企业宣传力度,在各种报刊、电视、电台等媒体上宣传报道了近百次,获得了业内外人士的好评。金昉工业园成为县工业园区的一个经济亮点。企业在完成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论证的基础上,又完成了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一年来,公司荣获市“五星”级企业,市环境友好企业,市清洁生产企业,市文明单位,市乡镇纳税20强企业,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示范点,省“安康杯”优胜企业,省星火龙头企业,省计量保证确认单位,省“AAA”级信用企业,“鑫金昉”牌和“爱生”品牌被评为市知名商标,目前正在申报省著名商标,“鑫金昉”牌棉纱和“爱生”首乌被评为市名牌产品,等等。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增强。
员工劳动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员工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年人均工资由去年的8520元,提高到今年的9396元,增幅达10%。员工的劳动保护条件得到较好改善,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加,由去年的297人增加到今年的600人。
2006年的工作规划:
指导思想: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突破口,以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一业为主、多元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主业,做特做优辅业,全面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驾驭市场的能力。
发展目标:实现销售7亿元,争取8亿元,实现利税4000万元,争取5000万元,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围绕“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调整产品结构。以强化质量管理为基础,创响“鑫金昉”品牌。以原料市场为切入点,获取市场效益。以“双增双节”活动为特色,强化目标成本管理。以主攻单机产量和生产效率为重点,在降低生产成本,获取规模效益上求突破。以评定客户信用等级为抓手,拓展市场空间。以强化安全管理为保障,减少各类事故费用。着力谋求效益最大化。
实施两大战略。一是“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战略。在主业棉纺上,争取新上5万锭精梳生产线的规模,实现产量和质量双提高的目标,全年生产各类棉纱21888吨。把生产加工费和棉耗控制在计划之内。强化工艺管理和设备管理。调优品种结构,大力开发精、特、优产品,选择长线品种编制精品纱,创响“鑫金昉”品牌。坚持“零库存、漂着走”的销售原则,严格执行信用额度标准,严格控制客户风险,着力提升销售层次。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新上采购软件,及时调剂长期积压或改换机型的物料,保持采购物资质量和价格的统一。加大融资力度,强化财务管理和财务费用的控制。突出“优质、高效、安全”的目标,强化安保部、企管部、办公室、质监部、考评办等部门的职能和责任。与此同时,多元发展扩总量。在确保主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实施“多元发展”战略,加快农药、房产开发、财苑典当、首乌、电缆、轧花等企业的发展,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扩大公司的经济总量,所属企业的经济目标确保实现销售8000万元,税收100万元,利润200万元。二是人战略。通过实施“引、留、培”工程,打造金昉优秀团队,更新人才观念,完善用人机制,提高人才素质。在确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理念基础上,不拘一格用人,计划引进50名大中专毕业生和技术骨干,以“送出去、请进来”为主要形式,计划培训费用200万元,打造学习型企业。突出技术、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的创新。完善市级技术创新体系,制定技术创新奖励措施,引进新型设备,研究开发新型纤维如麻纤维等。通过预约目标,实现人为的有向价值,强化细节管理,建立执行文化体系,一人一事,一事一议,一事一检查,一事一考核。同时,对部分所属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体制改制,对纺部实行模拟资产经营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