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国共产党市第九届委员会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过去四年来工作的回顾
2003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市第九届委员会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顽强拼搏,扎实工作,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为我市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过去的四年,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四年;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的四年;是人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四年;是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加强,先进性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四年;是城市知名度日益提高,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的四年。大地政通人和、生机盎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今年预计达到176.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67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8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81.5%、76.2%和2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02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10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70.9%和67.4%,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6.4:69.2:24.4。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六大农业产业基地已具雏形,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涌现出产值超亿元企业42家,济钢、豫光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豫光集团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入选首届国家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提升,荣获“中国(中原)旅游魅力城市”称号,王屋山成功晋级世界地质公园,王屋山景区继五龙口景区之后成为我市第二个国家4a级景区,小浪底被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邵原镇被命名为“中国女娲神话之乡”。房地产、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发展迅速,汽车销售、建材、家电等各类专业市场日趋繁荣。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6%,比2002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
(二)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7.4亿元,是建市以来实施项目最多、投资量最大的时期。旧城改造和城中村开发工作强力推进,新建和改造了27条城市道路和14座桥梁,篮球城、文化城、综合服务中心、湨河治理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等一批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济洛、济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济晋、济运高速公路建设进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达到43%。2003年,被省委、省政府列入“中原城市群”。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全国城市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被列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小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批重点镇和重点村脱颖而出,克井、承留、亚桥、思礼、轵城等五乡镇入选2005年“全省百强乡镇”,克井镇进入“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道路、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新建改建乡村道路915.5公里,实现乡乡通二级公路,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农村客运通村率达到90%,城乡用电实现同网同价,通讯、邮电资源实现了城乡共享,电视综合覆盖率和电话通讯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100%。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
(三)改革开放全方位拓展,经济社会发展迸发出新活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良好成效。乡镇机构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全面完成,社会保障制度、投融资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深入推进,行政管理、公共财政、土地制度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形成了“政府决策、发改委立项、审计全程介入、财政直接拨付、投资办全面管理”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新体制,建立“三室联动”效能监察机制,实施政府工作台账管理。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我市被确定为国家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调研基地,探索出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试点建设的“模式”,荣获“全国政府信息化服务创新奖”,“之窗”成功入选“中国优秀政府门户网站”和“中国特色政府网站”。连续多年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17.66亿美元,实际引进市外资金61.3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920万美元,成为河南省最佳投资城市。进出口获权企业新增120家,外贸依存度提高20个百分点,2005年外贸出口总量居河南省辖市第六位,豫光集团成为“河南省进出口状元”。
(四)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开展纪念《愚公移山》文章发表60周年系列活动,科学提炼了愚公移山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愚公移山精神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新闻宣传和对外宣传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展示了的良好形象,提高了的知名度。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涌现出一批获得国家级荣誉的先进典型,市交巡警五大队被国务院命名为“人民满意的交巡警队”,克井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活动广泛开展,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强力推进,确立了“一带两城三个产业功能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落实,人大和政协的作用充分发挥。民建河南省委直属市支部成立,统战工作的渠道不断拓宽,亚桥乡庙后村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工作富有成效,我市被授予“全国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先进市”荣誉称号。老干部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中级人民法院和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分院相继成立,完善了司法体制。党管武装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推进,连续两届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城市”。全面建设“平安”,深入开展各种专项整治斗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我市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达标城市”。市委群众工作部成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初步形成,人民内部矛盾得到及时有效化解。高度重视重特大事故防控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基础教育得到巩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教学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人才工作扎实推进,成立了两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篮球城被中国篮协确定为“中国篮球训练基地”,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国内国际赛事。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高了近40个百分点,2006年进入环境质量良好城市序列。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就业再就业工作强力推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为2.3%。城市低保标准稳步提高,率先在全省推行农村低保,为全市90岁以上老人发放敬老补贴。城市医疗救助工作全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进,率先在全省实行重症慢性病补助。全面免除农业税,从2003年开始对山区乡镇学生免收杂费,从2004年开始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免除书费,近两年实行“两免一补”,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继王屋山供水工程之后,完成了布袋沟供水工程、东山供水工程和111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山岭区人畜饮水解困目标。积极推进迁户并村和移民开发工作,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7.8亿元,比2002年增加40.6亿元,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教育、文化、娱乐、旅游等支出比重逐年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六)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加强。连续三年在全市市管领导干部中开展“优秀班子、优秀班长、优秀助手”活动。实施干部民主推荐、公开选拔、市委全委会票决等制度,积极探索市直单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全面启动“抓强村、带弱村、治乱村”活动,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实施“双强”工程,圆满完成了乡镇党委、农村党支部和第五届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克井镇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推进社区、机关、学校和其他领域的党建工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开展农村干部大专学历教育,选派大学生充实村干部队伍,基层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开展了民主评议机关活动,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行风对话”活动,成立廉政监督小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等工作取得新成果,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建立,在全国引发了“纪检现象”。
四年的发展,四年的辉煌,是我们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是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市第九届委员会,向所有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四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把的事情办好,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突出产业特色,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壮大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迅速崛起,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工业强市之路;必须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深化改革开放上,积极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国外优势生产要素,为加速发展蓄足后劲;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建立起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机制,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团结、务实、奋进,充分发挥市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凝聚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积极力量,形成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突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两大主题,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面对未来,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压力: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的基础上,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压力明显增大;现有的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三产发展缓慢,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科技企业和先进制造企业不多,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任务仍十分繁重;改革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矛盾,促进和谐稳定的体制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更加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地予以解决。
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与奋斗目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的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把放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环境中去审视,才能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目标。
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流动明显加速;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都为我市聚集发展资本、加快发展步伐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省委站在“中部崛起”的战略高度,把列入中原城市群之一,列入南太行产业发展带,定位为中原城市群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这将有利于我市拓展区域合作的空间。在全省产业发展规划中,被列为煤化工产业基地,这无疑将对我市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十一五”期间,沁北电厂二期、三期工程和河口村水库等一批国家和市重点项目即将开工建设,钢铁、豫光集团、金马焦化、联创化工、万洋冶炼、金利冶炼、白云实业等一批重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将极大地推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我市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更加明显,进入了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统筹发展的新阶段。2008年,济晋、济运高速公路将建成通车,在我市形成“十”字型的高速公路框架,使具备更加优越的区位优势。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加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
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关注的发展,不断完善的发展体制和机制,希望能够在实现“中原崛起”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作用,创造经验,形成特色,为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徐光春书记、李成玉省长多次到视察工作,对的发展寄予了厚望,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优势资本的流动必然带来竞争的加剧,区域特别是中原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局面已经形成。我市仍处在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投入,另一方面又必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收入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愿望。
审时度势,今后一个时期,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竞争共存。正视竞争,面对挑战,我们惟一的选择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团结拼搏,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
实现这一目标,分三步走:到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38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95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继续在中原城市群中走在前列,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68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000美元,建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建立较高水平的城市管理体系,形成“一中心、三组团、三个重点区域”的市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率先在河南省实现城乡一体化;到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11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5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东部地区发达城市平均水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快乐幸福,建成富裕、文明、和谐的新。
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真抓实干,开拓奋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光辉业绩。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河南省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强力实施开放带动、工业强市、科技兴市、文化立市、三产富市五大战略,扎实推进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党的建设,深化各项改革,推进经济转型,强化自主创新,全面增强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更加繁荣。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生产总值达到43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增长质量稳步提高,生产总值中二三产业比重达到95%以上。城市化率达到5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走在全省前列。
城市更加文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普及体系,充分展现现代文明城市的新形象,建成国家级文明城市。
社会更加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左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社会就业较为充分,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依法治市得到全面落实,刑事犯罪率明显下降,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三、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工业是建设新的重要支撑。要加快项目推进和结构调整,突出特色,优化布局,壮大支柱,培育龙头,以工业的大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突出抓好30家重点企业,落实好扶持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到“十一五”末,培育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2家,超50亿元企业4家,超2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8家。各乡镇、街道办事处都要培育1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
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开展“项目建设质量管理年”活动,认真实施“五?二?一”工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做大做强钢铁、铅锌、能源、化工、建材五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两大潜力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农药、纳米材料、石晶光电和机电等高科技、高技术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升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规划启动一批铅锌、树脂、焦化、玻璃、机械等产品的深加工项目,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按照工业发展规划,加快编制详规,启动1~2个工业园区建设,构筑工业发展平台,鼓励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铅锌、钢铁、化工、电力、建材等行业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研究出台企业、区域、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力争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强高耗能行业管理,推进一批节能节水工程改造。继续开展土地“三项整治”,加强采煤沉陷区治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广多层标准化厂房,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全面清理整治砖瓦窑场,禁止生产实心粘土砖,积极推广新型墙体材料。
加快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进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领域,加强融资担保、创业辅导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宽松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坚持“六个统筹”,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化是建设新的重要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关键是抓好发展,核心是抓好统筹,重点是抓好农村。
抓好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完成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制订实施方案,制定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政策措施等六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政策,并强力组织实施。
加强中心城区建设。坚持抓城市建设就是抓发展、用市场经济的观念经营城市、按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城市、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城市的理念,坚持“大投入、大建设、大改造”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品位,把中心城区建成靓丽的旅游景区,实现“大气、秀气、灵气”的目标。强力推进旧城改造和城中村开发,开工建设一批城中村开发项目。继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成果,2007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加强城市道路、供水、污水处理、供热、供气、供电、电信、有线电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增强中心城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三个组团建设。抓紧编制曲阳湖、轵城、克井三个三组团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与中心城区的联系,全面实现三组团与中心城区的功能对接,将三组团建成环绕中心城区、各具特色的城市亮点。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五龙口、坡头、邵原三个重点区域的规划建设,充分利用三区域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区域功能,提高综合的承载能力,逐步成为全市东部、西部、南部的重点发展区域。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破、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的原则,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做优做美中心镇区,引导工业企业和服务业向城镇集中,繁荣城镇经济,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吸引农民向城镇转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水、电、路、能源、信息、垃圾处理、污水管网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力度,逐步实现农村自来水使用普及,电网改造全部完成,道路建设便捷畅通,能源使用清洁环保,宽带网进村入户,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实现集中处理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目标。到2008年,建成济晋、济运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河口村水库。争取早日开工建设蟒河口水库和小浪底北岸灌区。到2007年,完成村村通电话工程,建成覆盖城乡的移动多媒体通信网络,到2011年,所有的行政村建立信息服务网点。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强力推进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把经营权推向市场,通过招商引资吸纳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加快景区的建设。规范提升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合理布局专业市场,形成区域规模,提高辐射能力。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新的经营方式,支持鼓励连锁超市从城市走向农村。依托我市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加快发展保险、信息、物流、房地产、社区服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逐步使我市成为辐射豫西北、晋东南的商品集散地。
(三)坚持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建设新的重点。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强化现代农业意识,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设备装备农业,用科学的方法经营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步伐。以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机械化程度为重点,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促进粮食增产增收。调整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的比例,大力发展蔬菜、林果、花卉、烟叶、药材等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建设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提高我市特色农业的水平和档次。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规范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及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培育农村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培育城镇特色支柱产业,壮大乡镇工业的整体规模,夯实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加大“阳光工程”实施力度,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畅通农民务工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有序流动。
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切实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大力实施“四改、二建、五化”(四改:改水、改厕、改厨、改圈,二建:建设村卫生所、文化活动室,五化:道路硬化、卫生洁化、村庄绿化、街道亮化、庭院美化)工程,彻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方式转变。2008年之前,乡镇要建立环卫机构,行政村要成立环卫队,形成农村垃圾村收集、乡镇运输、市集中处理的机制。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建成一批以沼气为主要能源的生态示范村,到2011年,农村适宜地区沼气入户率达到50%以上。继续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到2008年,全部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问题。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施“连村通组工程”,到2011年,乡村间全部通三级公路,所有自然村通硬化路,所有行政村和人口比较集中的自然村通公共汽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整村推进步伐。继续实施种粮直接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落实好村级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健全农村矛盾大调解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农民群众反映的问题,营造广大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建设新的重要任务。要站在对党的事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切实增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打好攻坚战,实现新突破,再造“蓝天碧水”,建设秀美山川。
大力整治环境污染。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对新建项目一律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把好招商引资环保关,严禁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对全市所有工业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凡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完不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一律关停。坚持关小上大、等量置换、限期治理的方针,加快对市区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和关闭。强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坚决取缔“五小”企业。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任何地方、任何单位都不得突破。到2011年,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85%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80%以上,200年,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生态保护与开发并举,坚决制止无序的、掠夺式的资源开发活动,抓好资源节约利用。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扎实推进荒山绿化、平原林网、森林围城、树木围村及田边、河边、山边、路边“四边”绿化,形成市区森林环抱、城镇林木环绕、道路绿阴成行的生态格局,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新生人口素质。
(五)坚持“科技兴市”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型社会建设。创新是建设新的不竭动力。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科技工作面向经济主战场,推进经济发展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努力建设创新型。
加快科技引进步伐。强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突出抓好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引进建立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科研平台,充分利用外部科技力量弥补我市创新资源的不足。加快科技信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等中介机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加速科学技术知识、成果和信息向生产领域的转移和转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和实施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企业要建立国家级研发机构,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要建立省级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提高财政科技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实施科技富民工程,强化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的支持。
(六)坚持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开放型建设。改革开放是建设新的活力之源。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加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大行政、企事业单位、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对外交流与合作。
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做好企业改制破产工作,妥善处理改制企业遗留问题,优化改制企业股权结构,加快流通企业改制步伐。积极推进城建、交通、水利、教育、卫生、供销、商贸等部门的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成开发类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公益及农业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改革文化管理体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要逐步推向市场,实行公司化运营,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和外来投资文化企业发展。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做好乡镇机构改革的后续工作,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完成新一轮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和民主管理,全面推行“村财务乡监管”和“乡财政市监督”的管理模式。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预算管理,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深化和规范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对大宗物品、工程用材、大型活动用品实行统一采购,规范“管办分离”制度。依法推进综合治税,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的领域,提高招商引资的层次和质量。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招商引资方式,继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等发达地区开展集中招商活动,力争走向海外,拓宽招商引资空间;充分发挥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招商的作用,广泛邀请国内外客商来我市参观考察、洽谈投资;对招商引资的意向、合同项目和重点企业、重点客商实行台账管理,加强联系,协调服务,跟踪问效。提高引进项目的质量,鼓励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好项目,努力在引进大项目、大企业上实现新的突破。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的政策和工作机制,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兑现落实,继续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市直有关部门、重点企业实行目标管理。
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招商办、外来投资服务中心和招商引资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的作用,及时解决外来投资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大“三室联动、责任追究”的实施力度,采取教育、行政、法律并用的措施,整顿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投诉机制,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努力实现由依靠政策招商向依靠优良环境招商的转变,由工业项目招商向多层次全方位招商的转变。
(七)坚持繁荣社会事业,大力推进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是建设新的重要内容。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推进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实现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社会更加文明进步。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敢想敢干、开拓进取、坚忍不拔、团结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引导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风尚。继续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组织策划好重大的宣传活动,对外树立良好形象,对内凝聚发展力量。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整合教育资源,优化中小学布局,推进小学向中心村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高中向城市集中,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巩固基础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着力推进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建立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农村文化娱乐、图书阅览等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到2007年,实现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山区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品牌,增强文化发展的竞争力。大力发展篮球产业,进一步打响篮球城市品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实现行政村有标准化篮球场、乡镇有综合性运动场所。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完成农村卫生所的标准化改造,进一步健全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快市级医院改造,积极发展社区卫生事业,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
(八)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和谐建设。社会和谐是建设新的重要目标。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把建设成社会分配公平、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社会更加安定有序、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的新。
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公共财政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进一步加大财政向农村和农业的倾斜力度,今后5年,财政支农资金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切实做好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职工工资工作。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外出创业,促进全民创业,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形成以自主就业为主导、市场调节为基础、政府促进为动力的就业新机制,重点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彻底清理、取消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全面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和老龄事业。积极实施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解决好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让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到2011年,实现全市人民人人享受社会保障。
推进平安建设。认真贯彻依法治市方略,深入开展普法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促进文明公正执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建设法治。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基层基础建设,改革和加强社区警务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黑恶势力犯罪、经济犯罪等刑事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完善市、乡、村三级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结合的人民内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种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提高防灾减灾和治理灾害的能力,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努力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杜绝各类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保持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四、以提高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市各级党组织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一)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夯实建设新的思想根基。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保证。建设新,必须切实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特别要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各级中心组要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学习列为重要内容,党校要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培训放在干部教育的首位,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要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同学习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结合起来,不断引向深入。广泛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全面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大讨论活动,在全社会大力普及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实际,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指导实践的本领,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确保实现科学发展。
(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建设新的坚强堡垒。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新,必须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加强1700多个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3万多名党员的作用,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战斗堡垒。
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建立党的代表大会代表议案制度,继续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党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推进党务公开,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活动,建好村党支部。完善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继续推进大学生村干部计划,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新的活力。切实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党组织在企业重大问题决策中的作用。加大在非公有制企业、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不断拓展党建工作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探索有利于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党建工作方法,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着力抓好机关、学校和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重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发展党员,注重把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章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党员遵守和执行党的纪律的自觉性。切实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扎实搞好贫困党员的扶贫帮困工作。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不断完善流动群体、下岗人员和离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建立使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促使广大党员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促进者、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
(三)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建设新的领导水平。领导班子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关键。建设新,必须造就一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奋进的领导集体。
各级领导班子要围绕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大胆探索,进一步提高领导各项事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要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按照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的要求,切实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学会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等各种关系,提高发展质量;要着力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准确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深入了解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和实际困难,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掌握正确方法,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种难点和热点问题;要着力提高团结共事的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各级领导班子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努力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和风气。坚持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完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广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政策观念、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努力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坚持和完善年度考核、述职述廉、定期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警示谈话等制度,切实加强对领导班子的管理与监督。加大后备干部建设力度,及时把那些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考验的优秀青年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特别是要选好配好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努力形成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领导集体。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培育造就建设新的中坚力量。干部队伍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建设新,必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队伍。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提拔重用干事创业的、群众公认的、坚持原则的、顾全大局的干部,坚决防止和纠正投机钻营、跑官要官、考察失真、“带病”提拔等不正之风。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交流工作、任职回避等制度,进一步落实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制度,坚持完善市委全委会票决制,建立领导干部署名推荐制度,完善民推竞选、竞争上岗等制度。建立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干部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加大对干部能力素质、工作价值的评价力度,并作为考察、识别、选拔和使用干部的依据。改进干部管理办法,加强日常管理,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辞职和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的制度,防止和克服重选拔任用、轻监督管理的倾向。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注重从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鼓励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方经受锻炼,建功立业。加快培养选拔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懂经济、会管理等各种类型的干部,不断优化和改善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做好老干部工作,充分发挥老同志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五)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构筑建设新的强大合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新,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努力形成上下一心、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市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切实维护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坚持党政职能分开,支持政府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与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开展审判工作和法律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它们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做好对台工作。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团体的领导,积极支持群众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进一步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深入开展军民、警民共建活动,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积极推进社区民主建设,进一步加强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扩大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塑造建设新的廉政形象。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成败。建设新,必须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定不移地把反腐倡廉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保证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进。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原则,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廉洁从政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开展经常性的警示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政务公开等制度,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的有效机制。深化事权、财权、人事权改革,加强重大项目的保廉工作,推进职务消费改革,加大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力度。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把党内监督同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群众支持和参与反腐倡廉的有效机制,切实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谋取私利、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方面的案件,要坚决查处、决不手软。深入开展纠风治乱工作,有效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认真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坚决纠正各种不正当交易行为。坚持不懈地搞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认真落实“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等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促进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克己奉公,廉洁从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完善“一岗双责”的责任体系,形成反腐倡廉的合力,使消极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预防和治理,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同志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5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5年,也是充满希望和生机的5年,更是我们追求卓越、再铸辉煌的5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66万人民,同心同德,再接再厉,顽强拼搏,锐意进取,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