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政府教育督导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省人民政府:
*地处*市西郊,幅员面积437.5平方公里,辖14个镇,总人口46.96万人。县境内有西南交大、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等驻县高校18所;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学校有*电大分校1所,普通高中5所,职业高中2所(其中联办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7所,幼儿园3所,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67621人,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3379人。
近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初步构建起“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社区高等教育前后衔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社区终身教育体系。1994年全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8年通过*省和*市人民政府“两基”复查评估,先后获*省和*市“‘两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是*省“素质教育实验县”,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5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被市政府授予“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县”。、周济、张学忠、张中伟、李春城等领导先后视察*教育工作,并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对照《*省对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细则》,现将*教育工作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职责(100分)
B1“以县为主”管理体制(45分)
C1、*人民政府依法承担起统筹发展县域内教育事业的职责,切实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制定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统筹管理县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把抓教育作为考核有关部门、各镇领导政绩的一项主要内容。
C2、县政府统筹管理教育经费。县财政按学校教职工编制和学生人数,统一核定各学校办学经费,做到及时拨付,统一管理。如遇临时的政策性增资和急需的专项经费,通过财政追加补助的办法予以保证。上级下拨的专项教育经费由县财政直接核拨教育部门或中小学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后,县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配套经费的足额到位。
C3、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按照省教育厅、人事厅等四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川教〔2006〕60号)的规定,落实了县级教育、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各自职责。财政优先安排相关经费;人事局审核、配齐教师编制;教育局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力度,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强化了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管理。县教育局依法行使对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交流的管理权限。每年开展民主评议校长和学校中层干部工作,将评议结果作为干部任命的重要依据。
B2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30分)
C4、确立了“科教兴县”战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教兴县”战略,把发展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战略任务来抓。成立了*教育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财政、城建、教育、公安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建立定期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度,坚持把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教育工作会议、教育专题研究会议制度。县委、县政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重点研究新增教育经费、教师编制、学校建设等重大问题,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决定》等系列文件,并落实有效措施,确保了各项工作的完成。
C5、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机制。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教育工作列入*“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列入县委、政府年度工作计划中。优先安排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经费,有力保障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C6、营造了全社会尊师重教良好氛围。我县充分认识到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隆重庆祝教师节、表彰先进教师、宣传学校办学成效和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等方式,在全县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民以尊师为荣”的良好局面,尊师重教的风气浓,教育氛围好,从未发生侮辱、殴打教师事件以及各部门对学校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现象。
B3目标责任制(25分)
C7、建立了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县委、县政府将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严格考核,落实奖惩。明确了县长是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育局、财政局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各镇镇长为教育工作的直接责任人。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的教育工作职责,建立健全了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县政府与各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签订了责任书,做到各项责任明确,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从而形成了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上下联动,同频共振,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教育工作格局。
C8、建立健全了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县政府领导分别对口联系一个片区的中小学,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四大班子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调研检查,了解教育工作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解决办法,有效地帮助学校解决了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教育改革与发展(100分)
B4各类教育协调发展(60分)
C9、积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到当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关于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截止目前,整个工程共计投入资金1.1亿元,整理校地580亩,新建校舍面积8.4万平方米,新建成投用学校18所,另有7所学校将于年底竣工。同时,大力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城乡学校捆绑发展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帮困助学工程”“异地务工农民子女就学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
C10、坚持高质量巩固提高“两基”成果。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落实“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扎实巩固提高“两基”成果。2006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9%,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9%;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在0.01%以下,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在0.92%以下;全县小学毕业班学生毕业率达到99.9%,初中毕业班学生毕业率达到99.7%;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8%,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8%。进一步建立健全“三残”儿童、少年入学保障制度,完善县特教中心建设,“三残”儿童少年入学全部实行“两免一补”,县域内“三残”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了99%。
C11、保障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和“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县政府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解决好异地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入学问题;积极支持以接收异地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读为主的民办学校的发展,鼓励民间资金兴办民工学校;建立了“留守学生”和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各中小学切实强化了“留守学生”和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做到了情况清楚,一视同仁。
C12、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我县坚持职高普高协调发展的方针,制定了促进两类高中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已建成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2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2006年,全县普高招生2719人,职高招生2895人,目前普通高中在校学生8489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5247人,县域内每万人口中在读高中学生人数达280余人,全县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3.7%,职普比为5.2:4.8,居*市各区县前列。
C13、规范发展学前教育。我县始终把学前教育发展放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制定了《*学前教育发展规划(2003—2007年)》、《*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本培训工作指导意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幼儿园,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形成了以公办园为示范,以民办园为主体,以城带乡,逐步推进农村规范化幼儿园建设的教育格局,有力地推动公办园与民办园的共同发展。2006年,全县三年学前教育率为95.1%。
B5教育改革不断深化(40分)
C14、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了中小学德育和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等工作。我县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将德育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年度工作责任目标进行考核。各级各类学校都建立了完善的德育工作制度,德育工作措施有力,每年坚持开展“校风建设活动月”“法制进校园”“爱国主义教育”等德育系列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法纪意识增强了,文明习惯更好了,一大批学校建成省、市、县级“校风示范学校”;众多中小学生被评为省、市、县、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少先队员”等。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全县每年举行全县性中小学生排球赛、田径运动会、大型艺术节,保障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C15、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县于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课改实验县,制定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按国家规定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学校和老师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更新了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形成了以新课程改革助学校发展、使教师提高、促学生成长的良好课改氛围。全县评选出了一大批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先进教研组、先进教师、优秀论文、优质课、优秀教案、优秀课件等,在国家、省、市都具有较大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小学评价考试制度改革,先后制定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初级中学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等,建立起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有利于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加强了对小学和初中教学质量的检查、监测、考核、评估。积极实施“科研兴教”战略,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制定了《*中小学常规教研及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意见》,鼓励并积极组织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目前我县有省级及以上教育科研立项课题10个,结题7个,市级立项课题9个,结题8个。有十多项课题在省市课题评奖中获奖,教师的论文、课题及参加各类优质课竞赛获奖率位于全市前列。
C16、促进县域内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县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推进经济、科技、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县域内共有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11所,截至目前,累计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3万人,培训农民骨干10多万人次。面向市场建立就业网络1000余个、固定就业基地300余个。近年来,每年有1.8万名农村劳动力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有1万余名在职职工取得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近1000名下岗职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再就业。每年转移富余劳动力1万人,年人均务工纯收入6500元。友爱职业技术学校探索建立的“订单式培训”模式,向包括世界500强企业英特尔公司在内的知名企业输送了大批实用型人才,被省委书记张学忠誉为全省农村职教的一面旗帜。
三、经费投入与管理(100分)
B6投入与保障(55分)
C17、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2003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投入13122万元,其中县财政安排8671万元;2004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投入14578万元,其中县财政安排9584万元;2005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投入17142万元,其中县财政安排11060万元。积极落实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规定,确保了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依据教育发展需要逐步增长。近三年,我县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达到50%以上,并做到了逐年增长。
C18、健全教师工资保障体制。我县将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严格执行工资专户管理和财政直发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没有出现工资拖欠现象。教职工的地方津补贴和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费用,按有关规定予以落实,由财政负担的部分纳入了财政预算统一安排解决。
C19、切实落实中小学公用经费。*按照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统筹安排了学校公用经费并及时、足额拨付,确保了学校的正常运转。2005年,全县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小学39元、初中59元、普通高中67元、中等职业学校74元。由上级拨付的学杂费和公用经费,县财政全额划拨给教育部门和学校。
C20、建立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县、镇两级政府安排中小学校舍改造专项经费,用于中小学校舍改造工作。完善了危房定期勘查、鉴定制度,并将新增危房的改造列入本级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确保及时消除危点。
C21、扎实推进“帮困助学”工程。县政府建立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制度,将“两免一补”纳入财政预算范畴,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统筹社会力量,不断扩大“两免一补”范围的工作机制,通过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切实保障了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县政府设立了资助贫困生专项资金,各镇按比例设立“帮困助学”资金,各级各类学校在经费预算中设立一定比例的助学资金。县民政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对升入大学的贫困学生实施扶持。今年春季,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施,*共计免除杂费及各种服务性收费达1600余万元,全县义务教育阶段5万多个学生家庭切实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C22、积极化解“普九”债务。我县“普九”债务一直由政府承担,县上安排资金,逐步予以化解。由于化解措施有力,从未发生一起因债权单位或个人追索债务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行为。
C23、加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引导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按规定足额征收了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2006年征收教育费附加865万元,征收地方教育费附加348万元。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全额拨付给教育,未抵顶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公民捐资助学。2006年,接受捐资助学款达410万元。
B7教育经费管理(35分)
C24、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的经常性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依法向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专题报告教育经费预算、决算情况,接受监督和检查。县审计局、监察局、财政局和教育局按照各自职能,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管理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按规定收取的各项教育费用全部用于教育。
C25、编制规范的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要求,编制了规范的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
C26、确保各项教育经费专款专用。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按规定安排用于教育,无挪作他用的现象。各项教育专项经费、教育费附加等全额用于教育,无任何截留、平调、克扣、挪用教育经费现象。
C27、规范使用教育经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开支、使用教育经费,没有发生一起管理、使用教育经费不规范的问题。
C28、有效治理教育乱收费。我县高度重视教育收费的规范化,从严治理中小学教育乱收费行为。认真落实“一费制”和“收费公示制”等各项制度,通过加强学习深化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抓好规范管理,标本兼治,强化检查,严查违纪等措施,使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县域内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学校无乱办班、乱收费及其他违纪违规行为,没有出现一起学校乱收费。创建*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工作已全面启动。
四、办学条件(60分)
B8学校布局(15分)
C29、科学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我县制定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2005-2020年*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优化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两年来全县调减村小37所,新、改、扩建学校25所,实现了行政区内学校布局结构合理,学校规模容量和班额基本符合有关规定。
C30、基本消除基础薄弱学校,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我县颁发了《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调减校点、城乡捆绑、将村小单列为单设小学等方式,基本消除了基础薄弱学校,缩小了校际间差距,促进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
B9校园校舍(15分)
C31、及时消除中小学危房。几年来,我们一直把消除中小学危房放在首位,建立完善了校舍定期勘察、鉴定和改造工作制度。目前,全县中小学的危房已排除完毕,对于新出现的危房危点,做到了一经发现立即排除。
C32、全县中小学校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了省定标准。2006年,我县生均占地面积:小学达到5.54m2,初中达到8.23m2,普通高中达到20.2m2,职业高中达到9.29m2。各校建有实验室、图书室等各种教学辅助用房,所建校舍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B10设备设施(30分)
C33、重视图书的购置与使用。中小学的藏书量基本达到了《*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要求,管理规范,使用率高,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图书资源为学生学习服务。2006年,我县中小学生均图书量:小学12本,初中15本,普通高中30本,职业高中15本。
C34、设施设备配置达到省定标准。全县中小学实验仪器和音、体、美、卫、劳等设备设施按照《*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根据不同类型学校标准进行配置,配齐率达100%。所配设施设备管理规范,使用率高。全县中心校及其以上学校都建有200米环形跑道的标准运动场,各中小学运动场地和设施符合相关要求。
C35、积极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我县依托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建设和中央电教馆教学资源库,稳步推进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两年内,利用国家专项资金231万元,县政府配套资金116万元,全面完成我县农村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其中“模式二”25所,“模式三”19所)装备配置工作;按照新课标要求,及时完成新建成标准化学校教育技术装备配置,仅今年就投入资金700余万元。截止目前,已建成投用的标准化学校“校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校校有智能广播系统”,全县初步形成教育信息化环境。
C36、积极完善学生宿舍、食堂、厕所、饮用水设施等教育服务设施。我县所有学校都提供了供水设施为学生服务,学生宿舍、食堂、厕所、饮用水设施等符合有关规定和安全要求,管理规范。
五、队伍建设(70分)
B11队伍结构编制(30分)
C37、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省上规定标准。全县小学有专任教师1434人,其中本科114人,专科776人,专科以上学历占54.1%;初中有专任教师1128人,其中取得研究生学历的11人,本科568人,本科以上学历占50.4%;高中有专任教师747人,其中取得研究生学历的75人,占10.04%。
C38、教师职务结构分布合理。全县中小学评定了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有3309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08人,中学一级教师791人,小学高级教师842人,中小学教师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的结构比例达到省定标准。
C39、加强教师编制的核实与管理。我县严格按照省上核定的编制配齐教职工,分解到校。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数为3801名,实有教职工3640人,编制管理实行两年核定一次,有效解决了学校因学生数量增加和教师自然减员、调出造成的缺编问题,为正常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保障。建立了超编教师分流制度,稳妥开展超编教师的分流工作。
B12队伍管理培训(40分)
C40、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聘用制度。结合中小学编制标准,在科学、合理、足额设置岗位基础上,执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的机制,严格聘任程序和准入制度,明确聘期内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岗位管理、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内部交流等制度,加强了对教师政治思想、师德和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的考核,由于管理规范,目前没有发生一起教师违法、违纪事件。
C41、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制定《*教育局关于县城学校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服务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和乡镇范围内定期交流轮换制度,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和担任领导职务,共选派城镇学校优秀教师50余名参与农村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促进了农村学校办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C42、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制定了《*中小学学校行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意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严格校长任职条件。全县校长接受岗位培训率达100%,校长提高培训率达70.2%。
C43、建立教师培训机制。按规定建立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落实培训经费,建立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组织教师参加规定学时的培训。近几年,下发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等文件,通过全员培训、新课程教师上岗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学历提高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检测、骨干教师培训、后备干部培训、教辅人员培训、校本培训等各种培训,建立县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巡回授课、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制度,全县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全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师德师风良好,参加规范性培训和灵活性培训达到规定学时。
六、教育管理(70分)
B13依法治教(36分)
C44、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我县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及省市有关规定,依法行政,依法治教,高度重视办学行为的规范。通过加强法制宣传,深化认识,落实责任,严查违纪等措施,我县办学行为规范,行政区内没有发生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违规改制和举办重点校、重点班的现象,杜绝了“乱收费、乱招生、乱办班”等违法违规行为。
C45、我县各中小学依法制定了学校办学章程,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并在工作中得到落实,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
C46、科学管理全县各类教育。县教育局颁发了《关于开展全县中小学星级管理评估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对全县各类教育实行了科学管理。
C47、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机构完善,人员齐整,定期聘请专兼职督学,现有专职督学3名,兼职督学13名。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不断完善督政、督学功能,依据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定了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和各级各类教育评估方案,对各镇和学校教育进行定期督导评估。
B14校园周边环境(14分)
C48、大力治理学校周边环境。成立了*学校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了公安、交管、文体、卫生、工商、城管、教育等部门开展了校园周边综合整治活动,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强化录像厅、歌舞厅、网吧等娱乐场所管理,形成学校周边环境齐抓共管的格局,确保了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稳定。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得到明显改善。近几年以来,没有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教育系统呈现出稳定、健康发展的好局面。
C49、全县各镇、村组、社区都建立了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提高监护人教育能力的工作制度。县上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会议交流表彰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镇、村组、社区高度重视校园周边环境的治安与学生的安全,建立了维护学校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的有关工作制度。
B15安全工作(20分)
C50、*高度重视中小学安全工作,实行“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从上至下建立了专门机构,落实专门人员负责,教职工全员参与。县政府与县有关部门、各镇签订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C51、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和学生安全教育。各校建立了安全工作制度和安全工作预案,在教学、管理等工作中落实安全教育工作要求,加强了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措施有力,事故隐患处理及时,学校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近年内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