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财政局预算草案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年预算执行情况
*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行各业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迎接党的*胜利召开和学习贯彻党的*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保持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推进,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的良好势头。各级政府部门切实执行年初市*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各项预算及其审议意见,积极培育和稳固税源基础,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落实年初预算报告提出的“四个倾斜”、“两个加强”,财力配置进一步突出公共保障重点;完善和落实各项财税配套政策,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强和规范财税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管理和监督力度,全市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年全市财政收支执行
本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102.6亿元,同比增长31.4%,完成预算118.4%,加上中央与本市的结算收入等241.1亿元,本市可以安排使用的财政收入总计为2343.7亿元。地方财政支出2201.9亿元,同比增长21.4%,完成预算111.6%,加上市级和部分区县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0.4亿元、部分区县列支预算周转金1.3亿元,支出总计2313.6亿元。全市财政收支执行结余30.1亿元。
(二)*年分级财政收支执行
市本级财政收入1083.1亿元,同比增长38.4%,完成预算123.6%,加上中央与本市的结算收入等239.9亿元,减去市级返还给区县财税体制改革收入基数及其他结算补助449.7亿元,市本级财政收入总计873.3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770.3亿元,同比增长26.6%,完成预算115.5%,加上安排市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3亿元,支出总计873.3亿元。市本级财政收支执行平衡。
区县级财政收入1019.5亿元,同比增长24.7%,完成代编预算113.3%,加上市级返还区县财税体制改革收入基数及其他结算补助等450.9亿元,区县财政收入总计1470.4亿元。区县级财政支出1431.6亿元,同比增长18.8%,完成代编预算109.7%,加上部分区县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4亿元、列支预算周转金1.3亿元,支出总计1440.3亿元。区县级财政收支执行结余30.1亿元。
上述*年全市及分级预算执行数是根据1-12月份预算执行月报初步汇总的,经地方财政决算编审后再据实作相应调整。
(三)*年预算执行主要情况
1.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超收使用聚焦重点
*年,本市坚决贯彻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依法征收,在完善和落实各项财税政策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财税收入。全年收入预算执行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增长加快。得益于本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1.4%,创近十年中收入增幅次新高;财政收入总量继*年突破1000亿元后,再次突破2000亿元。二是结构优化。近年来,本市对现代服务业、金融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等出台了一系列财税引导政策,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地方财政收入结构正朝着产业发展导向不断优化。来自三产的财政收入增长35.4%,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从二产、三产的内部行业结构看,二产中钢铁、汽车、石化等六大重点发展工业占二产财政收入的比重为38.1%,比*年提高3.8个百分点;三产中金融证券、商务服务、批发零售业合计贡献三产财政收入增量的71.7%。三是效益提升。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变、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和收入分配体制的完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预计增长20%以上,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3%,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等主体税种的收入增幅分别达到57%、29%和28%。需要说明的是,*年地方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中,存在一次性、政策性和超常规因素:一是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全年证券交易量倍增,加上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上调3倍,与之相关的税收大幅增收;二是银行业在利率上调等因素推动下,营业税、所得税增收显著;三是相比去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因汇算清缴、减免税政策到期等因素一次性增收较多等。
*年,市本级超收收入206.6亿元。根据中央明确的超收使用安排原则,以及全国财政会议关于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参照中央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精神,今年市本级超收收入集中用于加强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一是建立市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安排103亿元,以丰补歉,确保财政投入持续稳定地向改善民生方面重点倾斜。市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安排使用纳入预算管理,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这一比照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做法,有利于保障重点支出的需求,集中财力办大事;有利于增强预算约束力,提高预算的透明度;有利于人大以及人民群众对超收收入安排的监督,防止出现资金分散、突击花钱等问题。二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税体制规定,安排54亿元,用于确保教育、科技、农业等达到法定增长要求、落实教育费附加等专项支出共计23.1亿元;用于市对区县体制转移30.9亿元。三是进一步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安排49.6亿元,用于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新出台的各项惠民政策资金,弥补本市社保基金赤字,完善本市医疗和医保政策体系,以及建立推进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等。
2.财政支出重点倾斜,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中切实按照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财力配置重点,当年新增支出安排上突出抓发展、促和谐,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从增量看,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公益性文化等重点支出增量占当年新增支出的63.3%,其中,市级上述重点支出增量占当年新增支出的91.8%。
(1)向支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倾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围绕改善民生,立足公共、公益、基本,切实保障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资金需求。一是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继续通过就业岗位补贴等措施促进群众劳动就业的同时,做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补充本市社会保险基金,市级财政安排补助90亿元;落实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职工遗属、少儿学生、重残无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普通高校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等政策,全市财政落实补贴资金9.2亿元;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标准,通过调整家庭收入计算方法降低城镇低保门槛,将城镇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30元、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提高240元,郊区农民养老补贴标准每人每年提高120元,并针对副食品价格上涨等情况,10-12月对全市城乡45万名低保对象增发每人每月10元临时补贴,全市财政相应增加支出1.3亿元。二是支持卫生事业发展。*年,全市财政医疗卫生支出88.8亿元,同比增长33.2%。其中,市级支出30.5亿元,同比增长55.2%。推动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减免市民社区就诊和定向转诊诊疗费,并在松江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药品“零差率”;完成400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郊区居民实施村卫生室门诊诊查费减免;加强院前急救体系,新增100辆救护车和15个急救分站,建设4个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为3506名贫困老年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三是改善群众日常生活。进一步降低百姓出行成本,针对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等情况,加大公交油价补贴力度,将公交优惠换乘线路从73条增加到409条,并将优惠换乘范围扩大到轨道交通,实施老人免费乘车,支持公交车辆更新换代,全市财政安排支出8.4亿元;继续实施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和中低收入家庭个人购房贷款贴息政策,惠及家庭逾3万户;加大食品药品快速检验装备投入,建立蔬菜、肉制品等批发市场常驻实验室,支持健全本市食品药品抽检和污染物监测体系,确保老百姓食品药品安全。四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应对城市老龄化趋势,在*年新增10050张养老床位和21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机构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享受补贴人群达7万人,占整个居家养老人群的52%。
(2)向支持解决“三农”问题倾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公共财政向支持解决“三农”问题倾斜,达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三个高于”的要求:较上年增量为80.5亿元,略高于*年增量(*年市、区县两级财政支农资金增量为79亿元);预算内支农资金用于郊区农村建设的比重为43.5%,高于*年比重1个百分点(*年预算内支农资金用于郊区农村建设的比重为42.5%);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为84亿元,高于*年资金量(*年直接用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为78.5亿元)。一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新建设施粮田28万亩、设施菜田4万亩、标准化畜牧养殖场16个、标准化水产养殖场8个,实施自然村落改造试点27个,完成郊区骨干河道和中小河道整治目标。二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大补贴政策实施力度,新增能繁母猪补贴,将粮食直补标准从60—80元/亩调整为70—150元/亩,农业保险补贴的险种从12种扩大到17种;支持科技兴农和农业产业化,实施为农综合服务信息千村通工程,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贷款信用担保管理办法》,落实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资金。三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在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参股试点工作的同时,以支农项目为载体,对崇明县、金山廊下镇农业先行区实施区域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对农业产业化项目、土地治理项目实施条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统一项目申报、规范立项会审、统筹安排资金,避免重复交叉,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3)向支持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倾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切实体现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公益性,进一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加强基层社区建设。一是支持科技事业发展。*年,全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105.8亿元,同比增长21.3%。市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68.1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8.8%,达到《*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中“不低于7%”的政策要求。一批科技领域领军人才、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得到政府资助,《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市重大科技项目资金配套管理办法(暂行)》、《*市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相继出台。二是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年,全市财政教育支出283.3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市级支出105.5亿元,同比增长39.2%。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统一制定全市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从*年秋季学期起免除10个郊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的教科书费;继续做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和品牌学校建设;建立健全本市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提高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三是支持文体事业发展。*年,全市公益性文化和体育支出38.5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市级支出14.4亿元,同比增长42.6%。建设2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拓展东方社区信息苑功能,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落实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等项目,积极推动全民健身,支持重大赛事的举办工作。
(4)向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倾斜,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一是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建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大力支持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通过财政按节能量以奖代补,鼓励和引导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调整淘汰劣势企业、劣势产品和落后工艺;继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推进吴泾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污水治理三期、郊区污水管网等建设项目。二是建立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市级财政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对*年评选出的首批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等两大类10个项目提供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安排金融发展资金,推动金融机构总部在*的发展和外资银行法人化。三是推进现代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市级财政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在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主要用于轨道交通、虹桥综合交通枢纽、A15(机场高速)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水产大学新校区、文化广场改造等社会事业设施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居住证信息系统、电子政务灾难备份中心等信息化项目建设等。通过财力配置向公共重点领域倾斜,体现出“两个加强”:加强对本市产业能级提升的支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对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等事项的保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3、着力推进制度建设,大力加强财政监督
*年,以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为主线,着力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和规范制度建设,不断加大对财政性资金和社会公共资金的监管力度。
(1)有序完善财税体制,促进公共财政均等化发展。*—*年,本市分三步实施以“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为目标模式的市与区县财税体制改革,逐步稳定市级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进一步增强市级调控能力。同时,市级集中的收入通过体制安排下沉区县,有效提高区县提供本辖区公共保障的财力,促进公共财政均等化发展。*年,区县人均财力从*年体制改革前的5100元提高到10700元,其中崇明县的人均财力增长3倍。在此基础上,*年继续完善市对区县的转移支付,规范区县以下财政体制,三级政府间分配关系进一步优化。一是完善市对区县转移支付。*年,市对区县转移支付总量安排60亿元,比上年大幅增长95%;转移支付结构更趋合理,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从38%提高到59%;重点公共支出项目保障标准继续大幅提高,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从7700元提高到8500元,公共卫生经费从人均30元提高到35元。转移支付前后,崇明等七个困难区县的人均财力从6400元提高到7600元。二是积极推进区县以下财税体制改革。制定《关于完善*区县以下财政体制的指导性意见》,全面指导区县落实以均衡公共服务水平、强化社区管理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区县以下财税体制改革。区县本级统筹力度加大,通过体制调整,逐步将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纳入区县本级统筹范围,努力在辖区内构筑均等化公共保障和服务体系;街道完善财力保障方式,进一步促进街道办事职能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回归,改革在浦东新区取得试点成功。三是推进“乡财县管”试点。结合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在金山、奉贤、南汇和崇明四个区县试行以“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严控债务”为核心的“乡财县管”试点并取得阶段性成效。通过加强上级财政监督和指导,试点乡镇财政运作更趋规范;通过加大上级财力倾斜,有效缓解试点乡镇财力困难,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通过梳理家底,建立偿债机制,有效规避基层财政风险。
(2)推进管理制度改革,促进资金使用效能提高。贯彻落实“三个更加注重”的要求,探索从根本上着力、从源头上预防、从制度上规范财政资金管理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一是深化分类核算的预算支出管理。出台《*市市本级基本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经费管理。对人员经费,遵照国家政策和有关规定,实施定员统一管理;对公用经费,实施综合定额管理,重点规范会议、差旅、接待等费用支出,切实降低行政事业成本;对专项经费,纳入项目库实施管理,按照“不入库不安排预算”的改革目标,推进零基预算,有效杜绝“边建设、边安排、边调整”的现象,强化预算刚性管理。二是加大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力度。在*年对70%的市级行政机关实施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年,实现将市级行政机关和享受公务员待遇的事业单位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改革试点范围的目标,同时,扩大直拨范围,规范支付程序,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运行透明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三是不断改进政府采购管理。政府采购规模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年全市完成政府采购金额277.7亿元,同比增长34.2%。研究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举措,出台《关于规范市级政府采购管理操作办法》和《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产品暂行规定》;年底,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下一步规范市级政府采购管理的改革实施方案,将市政府采购中心由市财政受托管理,移交市机管局管理,为健全政府采购“决策、执行、管理”三分离的体制提供了组织保障。完成全市一体化政府采购信息平台开发建设的业务需求规划和设计工作,改革方案已经批准,政府采购信息系统(一期)的开发建设正式启动。四是继续推进非税收入收缴分离改革。在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实现收缴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现行管理模式,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工作,组织收缴分离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巩固改革成果。积极指导各区县规范区县级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收缴管理。
(3)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围绕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把依法监督贯穿财政工作的始终。一是夯实会计管理基础。通过逐级培训和跟踪调研,推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贯彻执行;通过信用衡量和分类测评,深化企事业单位会计诚信建设;通过常规检查和专项检查,加强内外协同的会计监督检查;通过继续教育和各类会计考试,进一步规范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和会计队伍建设。二是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纳入政府基金预算管理。三是强化社会公共资金和国有资产监督。认真执行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完善社保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按照财政部统一部署,开展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摸清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家底,为研究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奠定基础。四是加强审计整改工作。市政府对于市人大有关决议和审计报告所提意见及问题高度重视,要求自觉接受审计监督,认真落实审计决定,坚决纠正存在问题,并从制度、体制、机制上研究防范化解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措施。目前,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已认真进行了整改,有关整改情况市政府已报市人大常委会。
*年,在中央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市政协的关心帮助下,在各区县、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支持下,*市地方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效益、效率有所进步,预算完成情况良好。但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和预算执行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今年本市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其中存在较多一次性、超常规和政策性因素,迫切需要在正确认识财政收入形势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和完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扶持政策措施,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公共财政的持续保障能力。二是随着支持构建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的建立,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较大幅度增加民生项目投入力度,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三是随着本市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统一规范区域间公共财政保障的范围和标准,促进全市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趋向均等。四是随着财政收支规模快速增长,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不断提高财政支出活动的透明度,更好地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我们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深化体制改革,落实支持政策,完善相关制度,切实提升财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年预算草案
(一)*年全市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面对新形势,迫切需要以中央和本市有关要求来统一对财税改革发展大环境的认识。*年预算编制工作从*年6月开始,按照《国务院关于编制*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要求,市财政与各区县、各预算主管部门协作配合,经过预算单位测算建议数、汇总报送市财政、市财政审核下达预算控制数、预算单位根据控制数细化编制预算、再次汇总报送市财政的部门预算编制程序,并汇总代编区县级预算,起草出预算报告初稿,经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审议后,根据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形成提交大会审议的报告。
*年*地方财政收支预算,是深入贯彻党的*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九届三次全会关于“要紧紧围绕改善民生,下决心调整财政收支结构”的工作要求,与本市*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计指标相协调,进行测算统筹,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目标体现到各项财政政策和资金安排中去。
据此,*年*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九届三次全会关于*落实“四个着力”、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框架,以深化支出管理为重点,加快建立有利于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财政保障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切实增强财政性资金运行的透明度,加快推进预算执行公开,地方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确保政府财力配置倾斜民生改善,确保财政政策有效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健康发展。
(二)*年全市及分级财政收支预算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2365亿元,比*年增长12.5%,加上中央与本市的结算收入208亿元(不含中央专款),全市收入总计2573亿元。地方财政支出预算2573亿元,比*年增长16.9%。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1221亿元,比*年增长12.7%,加上中央与本市结算收入208亿元,减去市对区县的体制改革收入基数及其他结算补助支出477亿元,市本级收入总计952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952亿元,比*年增长23.6%(若*年市本级执行数加上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3亿,市本级支出预算总计比*年市本级支出总计增长9%)。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区县级财政收入预算1144亿元,比*年增长12.3%,加上市级返还区县体制改革收入基数及其他结算补助收入477亿元,区县级收入总计1621亿元。区县级财政支出预算1621亿元,比*年增长13.2%。区县级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由于各区县的预算批准时间与*市总预算编制时间尚不衔接,*年*市总预算中区县级预算仍由市财政汇总各区县财政上报的财政收支预测代编。
(三)*年市本级预算草案主要考虑
第一,关于*年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问题。*年市本级收入预算增长12.7%,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主要基于积极稳妥的综合考虑:*年国家宏观调控将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在“防止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的同时,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市积极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财政收入增长基础稳固。但*年的减收因素较多,一是两法合并后短期内对内资企业减税政策的直接到位和对外资企业优惠政策设立过渡期,将对本市财政收入带来一定减收;此外,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税制改革的出台也会影响收入增长。二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会对金融、房地产、证券等相关行业产生较大影响,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增长可能减缓,相应影响收入。三是*年收入增长中一次性、政策性因素形成的基数将给*年的收入增长带来较大压力,直接或间接源于资本市场的税收收入可能出现波动等。
第二,关于*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问题。根据*年市本级财力增长预期,按照公共财政优化支出结构的要求,市本级支出预算将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的增长,新增财力集中用于改善民生,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稳步提高民生项目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具体体现为“四个大力支持”:
一是大力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加大对基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投入力度,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综合弥补和安排做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补助,积极支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时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进一步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落实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加快解决本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二是大力支持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确保教育、科技支出等法定增长的同时,重点倾斜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科技专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继续达到“不低于7%”的政策要求,保障科技扶持政策的资金需求,激发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推进新一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三是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和城市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完善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建立健全推进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节能减排技术创新、高效节能产品研发和节能新机制推广,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督管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同时,大力推进科教、医疗、文化、体育、民政等公益性社会事业设施,农业水利、生态环保设施,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安全设施等的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四是大力支持“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的精神,全市财政安排支农资金主要用于落实粮食、生猪、奶牛生产等各项补贴政策,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化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远郊经济薄弱村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扎实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年预算任务
根据*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将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深化体制改革。一是完善市与区县财税分配体制。结合主体功能区建设,在维持市级财力占全市财力比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研究制定符合区域性发展目标的体制政策,有针对性地鼓励和引导区县吸引新企业落户。二是研究完善市级工业园区政策。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研究市级工业园区专项资金后续政策,引导园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自主创新,积极推进产业集聚、产能升级、土地集约和节能降耗,实现园区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继续落实市级分享新增财力全部用于增加对困难区县的转移支付,重点向“三农”、科教、社会保障、生态等领域倾斜,并建立引导区县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奖惩机制;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清理整合委办局下拨区县资金,提高转移支付管理透明度。四是继续推进区县以下财税体制改革。对街道,推行以部门预算的形式保障街道履行职能所需经费,引导街道将工作重心向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对财力相对较好的乡镇,梳理区与乡镇的两级事权,重点引导乡镇强化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保障职能;对财力困难的乡镇,通过“乡财县管”和体制安排,提高财力保障能力,缩小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差距,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二)落实配套政策。一是营造率先发展的政策环境。在抓紧落实好已有政策的同时,实施差别政策,实现政策与财力聚焦,发挥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导向作用,突出整体合理布局、注重地域功能差异,为各类企业进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制定金融核心功能区聚焦政策,促进金融机构集聚,促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制定物流、信息、会展、中介等服务贸易集聚政策,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全国能级。三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制定推进支柱产业基地和重大项目建设政策,激励科技、人才等各类要素资源向重点优势产业集聚,增强*国际竞争实力。四是聚焦科技创新。财政支出与税收优惠政策形成合力,加快科技公共平台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放大财政资金的规模效益。五是聚焦节能减排。研究税收和非税收入政策,加大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奖惩力度,推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好国家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政策。
(三)完善预算编审制度。一是继续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政府支出按功能分类和按经济性质分类核算,更加清晰地反映钱从哪来、到哪去、用在何处。二是改进预算编审办法。继续完善分类核算的预算支出管理,不断改进和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办法,促进财政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三是夯实预算管理基础。开展结余资金清理和非税收入调查,推进预算管理基础性工作。
(四)深化预算执行制度改革。一是继续加快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稳步拓展政府采购规模;认真落实市级政府采购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确保改革平稳过渡,采购工作不断不乱;进一步明确区县管理体制,构建“条块结合”的全市政府采购格局;加快建设全市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上半年,通用产品采购上线试运行,下半年部分招标采购项目上线试运行,使政府采购更加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管理效率得到提升。二是继续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将改革范围进一步拓展至市级所有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同时推进区县改革;在人员经费、政府采购项目、部分专项资金已经实施的基础上,建立财政性资金国库直拨体系,为全面实施国库直拨改革打下基础。三是推进本市公务卡制度改革。选择部分财务管理基础较好,具有代表性的部门进行试点,将预算单位原使用现金结算的公务支出统一使用公务卡结算,规范申领办法、拓展使用范围、规范报销流程、加强监督管理,切实增强公务消费的透明度,从源头上加强廉政建设。
(五)探索预算绩效评价。一是推进绩效考评试点。协同相关主管部门,选择社会关注的项目开展项目绩效考评试点,并逐步扩大考评范围和领域。二是增强社会参与程度。引入中介机构和社会专家对绩效考评试点项目进行评价,预算主管部门组织开展自我考评,建立社会考评和自我考评相结合的绩效考评方式。其中,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投入,积极探索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直接由人民群众对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效果作出评价。三是加强考评结果运用。探索绩效考评结果公开的方式和范围,对绩效差劣或未按要求完成绩效跟踪的项目要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并根据考评结果,安排、调整以后年度预算安排,总结改进项目管理办法,建立绩效对预算编制的正向激励机制。
(六)大力加强财政监督。一是推进预算管理公开。乡镇、区县、全市预算要重点选择与群众切身利益关联度高的事项,把握工作进程,拓展公开内容,积极探索预算信息向社会公开的形式和范围,不断增强财政性资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二是依法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继续扩大报送市人代会的部门预算范围,逐步提高预算报表内容反映的明细程度和完整性,规范预算公开制度,改进监督形式,探索扩大公众对预算的参与度。三是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建立全程监督机制,加强监督资源整合,针对财政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项检查,逐步完善预算主管部门、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四位一体”的监管体制,切实整顿和规范财经运行秩序。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及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局年,完成*年财政工作任务繁重,使命光荣。我们将在中央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人大的监督指导下,紧紧围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这一主线,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前瞻研究,深化改革以破解瓶颈,主动创新以不断前进,努力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为*在新起点新水平上攀登新高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