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人大城市管理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代表区政府,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打造“整洁*”城市管理品牌工作的情况,请审议。
一、主要做法
打造“整洁*”城市管理品牌就是从品牌发展的战略高度,创造一流的管理成效、建设一流的管理队伍、掌握一流的管理手段、实行一流的管理模式,为市民提供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管理有序、宜商宜居的工作、生活环境。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构建和谐城区的必然要求,是我区贯彻落实“中调”战略、建设“首善之区”典范、实现城区富民惠民、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我区巩固创卫成果、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去年以来,我们着重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牢固树立“整洁*”的品牌意识。
一是通过强化城市管理行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整治*”城市管理品牌的宣传教育工作。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通过创新城市管理服务的理念,逐步实现中心城区“市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目标;从整合部门、街道、社区资源切入,通过城管进社区、整治社区环境等星级服务,推进整洁、和谐城区建设。
二是创新城管宣传模式,再造城管系统与居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在完善原有宣传模式的基础上,开放城管工作平台,邀请市民参加“城管日”活动,宣传城市管理的意义,展示今日城管队伍的风采;开放城管执法领域,邀请市民参与城管队员的执法活动,感召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众走近城管、了解城管,参与城管教育、劝导活动,给城管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放城管监督、教育环节,通过招聘城管协管员、发动社区义务监督员等渠道培育城管群众基础,扩大城管工作影响面。
(二)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工作模式。
一是城管重心下移,强化街道的城市管理功能。在全市率先试行城管中队下放街道管理工作,*等6个中队作为试点于去年10月1日下放街道,今年1月22个中队人、财、物全部下放街道管理。自从城管中队下放以来,街道对中队的执法工作保障到位,执法工作组织协调指挥效率明显提高。一方面,完善街道办事处的城市管理工作架构,把一些城市管理职能下放到街道,确保街道办事处的工作重心放在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和社区服务方面,为城市管理工作探索了一条新路子;另一方面,加强各街道整合执法力量,加大了整治“六乱”和处罚、管理力度,促进城管工作从突击性逐步过渡到常态化。
二是整治广告和城中村无证照经营,推进城管工作发展。全面加强户外、招牌广告治理,以主干道、主要交通路口、火车站广场、长途客运广场、集贸市场、商业街等重点区域,抓好设置、整治、规范三项内容。坚持疏导与整治相结合,深入开展无照经营整治。采取“摸清底数、疏堵结合、分类处理、认真回查”等方法,开展拉网式摸查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引导为先,划分“规范区”、“引导区”和“过渡区”,引导符合领照条件的店铺办理证照,坚决取缔严重扰民且不具备办证照条件的店铺,实现整治一个、带动一片的目的。强化日常的督促检查,继续亮照经营示范区建设。目前,北京路步行街、农林下路等44个示范街全部达标,带动“引导区”和“过渡区”等其它地段的亮照工作,有力推动了亮照经营,也较好地展现了整治无证照的成果。
(三)提高环卫保洁质量。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在保障日常各项经费的基础上,投入107万元,增设果皮箱1000个,垃圾桶1500个,完善市容环卫基础设施的配置;投入1200多万元,解决街道环卫站补贴和环卫工人待遇问题,进一步稳定环卫工人队伍,提高环卫工人工作积极性。
二是全面实施市政道路保洁作业市场化。*年1月,在全区实施市政道路人工清扫保洁作业市场化,进一步理顺区、街市容环卫管理体制,实行管理与作业分离,收费与监督管理合一。按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引进市场机制,进一步提高市容环卫作业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是以网格化管理模式为基础,进一步落实环卫专业队伍工作责任。在全面实施市政道路保洁作业市场化的基础上,成立了3个监督管理所,将全区22条行政街、800个垃圾装车点划分专人包干监管,建立层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网格化巡检管理制度,把日常巡检工作与年终考核挂钩;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延长重点地段的卫生保洁时间,增设两个垃圾压缩站,完善不扰民的垃圾收运方式,组织街道每周或每月清洗固定路段及场所,建设环卫作业视频监管系统等多管齐下的快速反映机制,变落后被动管理为科学积极管理,迅速提升环卫管理水平;建立3个机动巡查队伍,负责对辖区内重点路段巡查,加大处罚力度,并对动态的环境卫生工作进行拾遗补漏和管理。
(四)优化提升社区环境。
一是继续提升社区环境综合水平。去年,在全面完成创建240个旧城达标社区的基础上,为夯实城市管理社区基础和群众基础,我区提出以《*区花园社区标准》为建设、考评依据,用3年时间(*年至2010年),对*区范围内有一定基础的旧城社区进行连片综合整治,着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管理规范、中心城区历史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品牌代表性的花园社区,推动花园城区建设。区财政去年安排1100万元用于花园社区建设,其中510万元用于创建45个市级达标社区,220万元用于街道解决社区破旧化粪池维护清疏,上年结余款与今年的1100万元用于打造街道花园社区和改善旧城社区排水、排污系统及化粪池等基础设施。
二是创新推进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建设工作。按照轻重有别、分类指导、合理配置资源的方式,在重点推进国家级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的同时,创新社区环境管理模式,完善和补充创建软件资料,开展新颖的环保宣传活动,组织召开“社区环境圆桌会议”,通过灵活多变的工作方法,积极引导和鼓励社区、学校参与“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年我区绿色社区创建数为80个,创建率达45%。
在打造“整洁*”城市管理品牌工作中,我区不断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全方位打牢城市管理基础,保持了在全市城市管理领域的领先优势,经受住了创卫“国检”的考验。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离全面实现“整洁*”品牌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城市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亟待提高的“瓶颈”问题:一是市区两级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二是城市管理各方面的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三是管理手段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今年是迎“亚运”的关键一年,要进一步擦亮“整洁*”城市管理品牌,确保全市亚运城市行动计划落到实处,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完善管理机制。
一是加快我区城管工作职能调整。以市级管理权限下放契机,通过调整城管办与城管分局机构设置和职能整合,加强城管协调能力和综合执法绩效。强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的功能,实现多层次、多功能的集中统一,将视频监控、12319投诉热线、城管综合巡检归整,实行统一指挥,规范调度程序。完善区、街两级联动综合执法机制,探索、建立集审批、监督、执法于一体的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以五小行业和三小饮食店为试点,探索建立城市管理信用系统,为完善城管执法的资信提供技术保障。
二是大力整合综合管理资源,增强工作合力。进一步理顺城管中队与属地街道的管理关系,将城管中队下放街道办事处管理,明确和落实街道属地管理责任,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提高城市管理属地管理的权威和效率,形成“统一领导、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格局。强化城市建设管理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执法联动,推动建立联合管理、联合执法和司法支持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整合视频监控系统、网格化管理、综合巡检等管理技术和手段,总结、提升、推广网格化管理、社区联动、网格管理与社区视频和卫生公示“三位一体”等管理经验,实现社区之间、街道之间、部门专业管理与街道属地管理的无缝衔接。
(二)加快基础建设环境。
一是全面开展花园社区创建工作。今年区财政将初步安排3000万元用于区3个花园社区及1个重点社区建设,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标准、更高的目标创建花园社区,献给居民群众更新的成果,使“整洁*”城市管理品牌理念深入民心。每个街道也要创建1个以上花园社区,高质量改造社区硬、软环境,并从微观着手,注重实用、美观的公共设施建设,从中挖掘和展现社区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容,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和人文精神的社区空间,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管理的热情,营造城市管理品牌发展成长的良好环境。
二是积极开展星级卫生街道创建工作。总结和发扬创卫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深化爱国卫生运动,今年力争50%以上街道实现“*市星级卫生街道”创建目标,推动国家卫生城市管理长效化。
三是继续开展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利用创建精品社区、花园社区等各项有利资源,“抓精品、抓特色、抓质量”,计划在3个社区开展国家级绿色社区创建活动、3个社区开展省级绿色社区创建活动、6个社区开展市级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并继续完成87个社区*区级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确保2009年我区绿色社区创建率达到79%以上。
(三)加快管理手段创新。
一是健全考评、监督相结合的考核机制。以绩效考评为引导,通过完善绩效考评体系、成立专门的考评机构、建立考评情况通报和考核结果公示制,将街道党政一把手纳入年终考核范围,与街道考核结果挂钩,进一步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充分调动部门、街道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修订和完善现行的区街双向考评、年度城建城管奖励制度,实行奖惩结合,对考评项目进行细化、量化,将群众投诉、视频监控、媒体曝光、领导督办以及日常管理数据纳入考评体系。
当前,我们面临着迎亚运等重要任务,对城市容貌和城市形象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为此,我们要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扎实工作,务求实效,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勇于创新,勤于思考,做好经验总结工作,探索建立经得住实践检验的长效管理机制,推进“整洁*”城市管理品牌建设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努力把城市市容环卫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