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统计局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统计局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统计局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1%。东部沿海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更为迅猛,成为城市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现根据*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对*市文化产业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分析,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文化产业总体发展初具规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按照国家《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统一标准,根据*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截至*年底,*文化产业单位503家,占*市法人及产业活动单位的3.6%;从业人员5191人,占*市单位从业人员的1.3%;*年实现增加值35509万元,占*市生产总值(GDP)的1.2%,比二十世纪末提高近0.4个百分点。

2、文化产业行业门类齐全。*年,*市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增加值10830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30.5%,占*市GDP的比重为0.37%;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相关文化服务”增加值为24679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69.5%,占GDP的比重为0.83%。

从文化产业三个层次看: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4794万元,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实现增加值6036万元,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相关层”实现增加值24679万元。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增加值之比为13.5:17:69.5,从业人员之比为44.4:24:31.6。从其内部构成及分层情况可以清楚看出,*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主要依赖于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相关文化服务”业,而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还相当薄弱,与*工业城市的地位基本吻合。

3、文化产业机构较为健全。*年,*市文化部门拥有各类文化机构8个,从业人员454人,其中高级职称43人、中级职称182人。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3个,博物馆4个,电影放映管理机构3个。各类艺术表演场馆4个,从业人员149人,国内演出场次8000场次,观众人次1723.1万人次,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公共图书馆4个,总藏量781万册(件)。全年出版市级报纸2696万份。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3座,有线电视用户22.53万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化产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与全国及先进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只有清醒地认识我们的劣势,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文化产业才能取得新突破,实现更大的发展。

1、产业总量规模小,内部结构不优。作为“*产业”的文化产业,近几年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首先,从经济总量来看,*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与打造文化支柱产业的目标相差甚远。与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6%)、深圳(6%)、湖州(2.6%)、天津(2.3%)相比差距极大。如今,一些省市提出要在未来5至10年内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至10%的目标,更使*倍感压力。其次,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不优,目前*文化产业主要依靠“相关层”支撑。*年核心层增加值占文化产业的比重只有13.5%,核心层的地位名不符实;吸引游人以及给市民提供文化休闲服务的“外围层”也很嬴弱,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也只有17%,目前还难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2、从业人员偏少,劳动效率偏低。*年,*市文化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占单位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3%,低于全国1.7%的平均值(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3?6%)。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仅总量偏少,而且整体素质不高,*年末,*市文化管理部门从业人员中,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比例只有49%,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企业单位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问题更为突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上人员仅占13.8%;初、高中人员占55.2%。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既影响人民群众的接受力和参与度,也影响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并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劳动效率。*年,文化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89%。

3、体制机制不活,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受体制影响,一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改企步伐缓慢,国有文化企业的活力不强。部分文化产业单位没有完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一些由事业单位转制的文化企业组织,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依赖政府资金办文化的基础上,缺乏市场营运活力和创新能力。*文化产业领域小型企业居多,导致资源优势分散,难以适应强势市场竞争的要求,有影响、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更是凤毛麟角。根据经济普查资料,“文化服务业”、“文化用品销售业”、“文化用品生产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几乎没有,100-1000万元的企业不足“一成”,多数企业都在100万元以下,占90%以上,年户均收入只有几十万元。

4、资源挖掘宣传不力,文化品牌缺乏。*物华天宝,江湖环抱,风光旖旎,文化厚积,素有“江南明珠”之称。早在商代,这里就开始了青铜矿冶炼,有青铜文化发源地之美誉;鄂王城遗址,是楚王最早建都的地方,楚文化底蕴深厚。*,有唐代诗人张志和留下“西塞山前白鹭飞”的西塞山横江锁水,傲视长江,是驰古怀今的三国古战场;城西,东方山纵横延绵,是祈静求心的佛教圣地;城南,有石景见长的雷山风景区和仙岛湖风景区;城中,有令人流连忘返的磁湖风景区。然而目前,这些令*人民引以为豪的文化旅游资源,要么因为宣传不力,深待闺中,不为世人所识;要么因为发掘不够,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不高,能够吸引世人眼球的旅游品牌匮乏,从而导致*旅游业难以取得跨越式发展。*年,*国内旅游收入、外汇收入分别只有区区的5.98亿元和93.42万美元,双双位列全省地级市之末,与*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要实现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以形成对*经济的强力支撑,必须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制定积极可行措施,稳步推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一)树立大文化观念,形成产业合力。

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改变过去多年来文化产业相互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要就发展文化产业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并非仅仅是文化管理部门的事情,而是政府全面主抓的全社会系统工程。一是牢固树立大文化的观念,对*市地域范围内的所有文化产业单位实施统筹管理,并将*市文化产业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环境中去考虑,进行长远、全面、综合的规划和指导;二是理清发展思路,分清轻重缓急,既要发展“核心层”,也要兼顾“外围层”与“相关层”的发展。在现阶段,为了保证文化产业的稳步发展,在继续巩固“相关层”的前提下,创造条件,突破性发展“核心层”与“外围层”,形成产业合力,做长文化产业链,做强文化产业。三是从长远考虑,要优先发展动漫游戏业、艺术品交易业、节庆会展业、文化经纪业、信息网络业以及艺术教育与培训等新兴业态。大力发展“外围层”、“相关层”新兴文化产业。应把新兴文化产业作为最具成长性的产业,采取各种措施,落实扶持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保证新兴文化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优先、快速发展。

(二)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发展形成联动。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着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应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认真细致的分类与评估,在此基础上找准切入点,以市场为导向,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既要盘活历史资源,更要不断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来创造新的文化资源,用市场规则来培育文化产业,用经济手段来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文化生产力水平,从而实现由资源型向效益型的转变,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目前,人们提到*,第一印象便是“青铜古都”、“钢铁摇篮”,这就是我们的城市名片,因此,我们要以青铜文化为中心,一方面,主动出击,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青铜文化在鄂东南乃至全省、全国的影响力,以此带动*的“工业游”、“红色游”、“人文景观游”,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另一方面,以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开发研制工艺品系列,做长文化产业链,推动工艺美术品制造业、文化用品制造业等“相关层”发展。

(三)培育市场主体和文化经济实体,增强产业竞争力。

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转变政府职能,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允许社会不同所有制性质的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参股等多种方式进入,并鼓励支持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文化产业经营体制,鼓励非文化企业、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资,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知名度高的文化产业资本参与*的文化建设。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二是要敢于冲破阻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三是健全文化法规体系,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大胆创新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积极推进对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