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林局加强竹产业发展汇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基本情况
林业事业是一项关系长远、意义重大的基础工程,也是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要务工程。加强林业建设,助推经济发展,正在成为广泛共识和关注热点。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县先后大力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竹产业发展、农村能源建设等一系列林业重大工程,圆满完成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切实加强了对全县森林资源的有效管护,在“林业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前进道路上迈出了可喜步伐,林业作用更加凸现,林业地位不断提升,林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县现有林业用地45.219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8.5%,森林覆盖率为64.18%。(有林地覆盖率59.47%,灌木林地覆盖率4.71%),20*年林业产值达972万元(县林业局系统内部统计达5275万元)。
为大力培育农业支柱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推进农业稳县战略,早在20*年,县委、县政府就鲜明提出了积极发展5万亩竹子、3万亩蚕桑、2万亩花椒、1万亩优质水果的“5321”经济发展思路,明确了做大做强竹文章,把竹产业培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主导思想。这些年以来,通过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竹子基地建设,我县的竹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全县竹林面积已达12.1778万亩,其中20*年以前已有竹林面积3万亩,20*年至2009年共新发展竹林9.1778万亩(慈竹1.4692万亩,黄竹1.*73万亩,水竹8378亩,杂交竹3.1631万亩,麻竹1.7116万亩,苦竹2173亩,毛竹6315亩,绵竹1100亩)。分年度来讲,20*年发展3247亩,20*年1793亩,20*年8429亩,20*年474亩,20*年2835亩,20*年0.5万亩,20*年1万亩,20*年3万亩、2009年3万亩。按80%的保存率计算,我县现有竹林保存面积10.3万亩,现已发放各类竹苗493.5万株,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维护生态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具体做法
(一)领导重视,措施有力。我县在林业产业发展上,经过了多次尝试,先后规模发展过蚕桑、五倍子、花椒等,但因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均未收到较好的效益。就如何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学调度,在经过大量调查、反复研究的基础上,于20*年确定了“5321”农业产业发展思路,通过五年的实践,只有竹产业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县委、政府看到了这点,并引起了高度重视,于20*年县委、政府再次明确提出了要做大做强竹文章,把竹产业培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竹产业领导组,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竹产业的意见》,并出资12万元聘请了西南林学院董文渊博士为我县竹产业发展顾问。特别是20*、2009年加大发展力度,每年都发展3万亩(20*年省厅只给3500亩、40万元,县上配套200万元发展到3万亩,2009年省厅下达23000亩、184万元,县上配套7000亩、56万元)。为了全面完成20*年3万亩竹产业发展任务,年初召开了全县竹产业发展动员会,安县长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并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目标任务落实到了乡(镇),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包片领导经常抓的工作机制,三个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都亲自到村、到社、到地块指导农户栽竹;春节收假后,县林业局以水林发〔20*〕2号文件组建了以三个副局长为组长的三个工作组共27人,立即分赴三个乡(镇)督促指导此项工作,县派干部驻镇到村督促指导,栽竹期间县乡村干部1000多人次坚守在栽竹现场,严把宣传发动、技术培训、规划设计、苗木检疫验收、造林施工、检查验收关。同时还实行风险责任金制度(如向家坝镇各村总支书记、村主任交400元,林业站工作人员交200元,任务完不成不予退还),有的村还成立造竹专业队进行造林,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和艰苦卓绝的工作,使全县竹产业发展任务得以较好完成。经20*年8月县级检查验收,全县共完成竹产业3*79亩(成片造林151*亩,零星造林15*7亩),占任务30000亩的100.6%,平均成活率83%。2009年的措施和做法与20*年基本一致,并于今年2月20日前全面完成栽竹3万亩的任务,2009年的还没有组织检查验收。总之,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做到了“四个决心下够”:一是县委、县政府决心下够,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竹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一届接一届,持之以恒地抓;二是林业主管部门抓竹产业发展的决心下够,确保规划设计、技术指导、种苗准备等服务到位;三是乡(镇)和村干部的决心下够,广泛发动群众完成造竹任务,加强管理,提高成活率;四是发展竹产业地区群众的决心下够,该退耕还林的坚决退耕还林,适合种植的地块确保用于种竹。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20*年4月,我县聘请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营林分院编制了《云南省昭通市*县竹产业发展规划》,拟到“十一五”末,在全县现有竹林8万亩的基础上发展到21万亩,新发展13万亩,分年度是20*年3万亩、20*年4万亩、2009年3万亩、2*0年3万亩。具体布局:一是以盐水公路、水麻高速路、绥水公路为主,在路上起眼能望到的地方全部规划为栽竹,现在有的加强管护,没有的变更栽竹,不成片的能补一窝都得补一窝;最终要形成封闭的竹绿色长廊。二是在各乡(镇)内以沟边、路边、房边为主的“三边”全部栽竹,竹种主要以杂交竹、黄竹、麻竹、毛竹、慈竹为主,海拔在800米以下的主要以栽黄竹、杂交竹、麻竹为主,海拔在800米以上的主要以栽毛竹、苦竹、甜竹为主。规划于20*年底完成,并通过了省厅的评审,目前正按照规划设计逐年实施。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因为为了能列入全省竹基地县(全省竹基地县规模必须达到20万亩以上),所以在做规划时加大了面积,原有的8万亩,实际只有5万亩左右,新发展13万亩也没有这么多地块来落实,最后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是发展到15万亩。
(三)创新机制,扶持鼓励。发展竹产业要有配套的鼓励政策,整合各项资金,才能发展壮大产业、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我们借鉴四川长宁县的做法,一是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明确规定在农民承包的土地、荒山及自留地和自留山造的竹材归该农户所有,本着谁造谁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允许继承和转让;二是退耕还林造竹的土地享受退耕还林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是鼓励农村能人大户、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个私企业租赁、承包“四荒”地造竹,享受县政府关于天保和退耕还林方面的优惠政策;四是在竹材和竹笋经营上实行竞标经营,并制定了最低保护价(竹材每吨不低于250元,竹笋每吨不低于3000元),切实维护了林农的合法收益;四是在种苗培育上,投资80万元建立了占地80亩的县天保中心苗圃,贷款100万元在两碗乡建立了100亩的杂交竹苗圃,支持、鼓励全县林业系统职工参与育苗,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使用,现全县有4名林业职工参与竹苗培育,育苗800亩,年出竹苗200万株以上。同时严格按照“乡内自给为主、县内调剂为辅、县外购进为补充”和“距离就近、质量就高、价格就低、货比三家”的原则公开购苗,确保了苗木质量,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五是继续推行了大户承包造林和个体承包造林新机制,鼓励群众在规划区内开展规模造竹和零星造竹,经申请验收合格后,按照有关工程性造竹给予补助;六是集中资金,培育产业。统筹安排林业工程、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科技项目和资金,重点投入竹基地建设,20*年来,共造竹9.1778万亩,投入资金734万元。
(四)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我们在竹产业建设中,凡外地引进的竹种,如:杂交竹、麻竹等,均先示范,待成功后再大面推广。相继于20*年投资27.5万元在太平乡封顶山建立了500亩麻竹示范基地,20*年至20*年在花坛村的白龙滩、新滩村白果村民小组、成凤村的关田小组共建立*亩杂交竹示范基地,示范效果良好,用典型事例来教育和启发群众,调动了群众的种竹积极性。今年,我县将进一步强化竹示范基地建设,县、乡、村均建竹基地样板,县级样板规模不低于300亩、乡镇样板规模不低于200亩。
(五)集中力量,迅速赶超。在前些年实行县级领导挂钩,各乡(镇)相应实行包片责任制,已将全县竹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围绕全县竹产业基地县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及“十一五”期间全县竹产业总盘达到15万亩的总体目标,在县委、县政府的空前重视下,全县上下全体动员起来,大力发展竹产业,去今两年,全县再次掀起了新一轮造竹热潮。县委常委会议对大力发展竹产业进行了专题研究,首先在决策层面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县政府紧接着又召开部署会议,就发展任务、实施步骤作出具体安排,召开了全县竹产业发展会议,县政府主要领导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分管领导直接指挥、全程监管、统筹调度,做到了领导精力的充分到位。各乡(镇)和村组也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竹产业的重要意义,进而在发动群众、落实地块、加强组织等具体环节上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作为技术指导服务的林业系统,从局领导到一般干部职工都将精力集中起来,从春节收假开始就实行局领导分片联系乡(镇),技术人员驻扎村组深入地块的工作责任制,做到任务不完成,领导不出乡,目标不实现,队员不撤村。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去今两年共赶超发展竹子6万亩,既迅速攀升了面积总量,又严格把关了产业质量。
三、存在问题
我县竹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效益显著,有效地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山区集体经济,促进了山区经济发展,加速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但与发展较快的县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由于山区群众没有真正树立起“种竹如耕田”的思想意识,竹产业经营粗放,投入少,产竹率低,重采轻予现象普遍存在,竹林总体质量不高。在我县现有的10.3万亩的竹林保存面积中,50%以上是低产林和效益不高的竹林,尤其是部分竹林长期失管,产量和效益都很低下。
(二)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我县没有竹产品加工企业,与竹基地不能较好地形成一体化,缺少有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幅射,竹产品皆属于初级产品,产品档次不高,没有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产业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由于我县无竹加工企业,资源消耗量大,综合利用率低。
(三)技术指导跟不上,投入不足。产业发展机制不活,政策措施不配套,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服务仍不到位。现有竹子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些成熟的先进实用技术得不到广泛的推广应用,竹产业加工开发研究不够,投入不足。每亩补助80元,只够种苗钱,没有管护钱(肥料、浇水等)。
(四)产业效益不够明显。大量低产林的存在,加上连年采伐,致使成材竹林不多,总体储量不大,效益不高,再加上采伐竹材的运输成本较高,销售价格又上不去,直接影响了林农造竹、护林的积极性。
四、工作建议
竹产业是我县重要的农村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我们应该正视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看到竹产业发展的潜力,坚定做强做大竹产业的信心,充分发挥丰富的竹林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做大做强竹产业,促进山区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进一步理清思路,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要大力发展竹产业,把竹产业打造成我县重要的支柱产业,使竹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首先必须理清思路,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竹产业基地县”建设的战略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竹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加工利用为龙头,建立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和竹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化竹产业体系;其次必须加强发展竹产业的组织领导,健全机制,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全县上下应把大力发展竹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摆上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强有力的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在县林业局设立常设机构(竹业开发管理办公室)、定编、定人、定职、定经费,由该常设机构履行对竹产业生产、规划、管理、指导和服务的职能作用。强化行业管理,加强宏观指导,做好服务工作;此外,要依据竹产业发展规模化、竹工贸产业化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全县竹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地对竹产区进行合理布局,确立竹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强化资源培育,提高竹产业综合效益。目前我县竹林资源总量已达一定规模,但单位面积的产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资源培育的重点是加大科技投入,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实现从数量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坚持科技兴竹,大力加强竹产业技术培训,培训农民技术员。切实建好各级各类丰产示范片,树典型,立样板,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开展分类经营,在集约经营的商品竹林中,根据加工业布局、市场需求情况区分材用、笋用、笋材两用等不同培育目标,采取不同经营措施,实施定向培育。提高竹林集约经营水平,在强化护笋养竹、竹林抚育施肥、合理采伐挖笋的基础上,推广竹林滴灌、覆盖、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实施竹产业化经营是加快我县竹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想总体推进竹产业的发展,使竹产业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要加快竹产业开发步伐。在竹资源培育上,要坚持新造与改造并举的原则,丛生竹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鼓励群众利用房前屋后、河流两岸、滩涂和缓坡山地大力种植。同时,要全力抓好低产竹林的改造,推广竹林丰产技术,做好低产竹林的除杂垦复、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工作,通过合理采伐,提高现有竹林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现有竹林步入良性循环,永续利用的轨道,力争我县竹林面积从现在的12.1778万亩发展到“十一五”期末的15万亩;二要积极开发中小径竹,拓宽竹产业发展空间。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小径竹资源利用领域不断拓展,发展中小径竹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群众开发热情很高。要在继续鼓励培育杂交竹为主的竹资源的同时,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中小径竹,优化竹种结构,满足市场对笋竹产品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三要利用我县竹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土竹种资源,适当引进适宜生长、经济价值高的外来竹种,规模发展,提高效益。在发展方向上,可结合森林生态建设,在沿江沿溪重点地段发展生态竹林,发挥竹林防护效益。在旅游开发区,可种植观赏竹林,丰富旅游内涵,促进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在“四旁”、“四荒”适宜地段发展经济竹种,起到既美化环境,又增加收入的作用。同时要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有规模、有基础的竹种园建成若干个竹子种苗供应基地。四要以市场为导向,延长竹业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由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由单一利用向综合开发利用转变,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逐步提高产品档次。
(三)拓宽筹资渠道,加大产业投入。对我县竹产业实行扶持政策,加大竹产业发展的投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的竹产业投资新机制。一是按规定比例收取的竹材育林资金,必须80%返还用于竹林的发展;二是在安排造林资金时,要拿出适当比例的资金用于营造和改造竹林,特别要抓住国家重视林业产业发展建设的机遇,在林业产业发展建设中,将竹子作为造林树种,鼓励大力发展,促进生态经济林业的发展;三是积极开展引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对竹产业的投入。
(四)强化政策引导,推动竹产业市场化进程。一是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把竹产业确定为优先发展项目重点扶持,从政策、资金、技术、市场上给予支持,做到多促进少限制,多服务少干预,多优惠少收费,高效率少环节,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竹业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加快实施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经营权,推行租赁、股份合作、联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实现林地资源的合理流转,吸引社会民间资本投资竹产业;三是落实各项林业政策,坚决治理乱收费、乱摊派现象,切实减轻竹农负担;四是制定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各种经济成分投资竹产业。
(五)突破瓶颈制约,积极探索竹产业发展的出路问题。竹产业的发展,加工是关键,只有加工业的发展,才能带动资源培育,实现农民增收。首先,需要改善投资软环境,制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通过招商会、贸易洽谈会、交易会等形式的招商活动,推出一批重点项目,吸引各类资金投资兴办笋竹加工企业。要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优势,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我们的资源优势同别人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其次,要突出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按照高起步、高技术、高附加值、市场开拓能力强、带动力大的要求,扶持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形成几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力的龙头(或骨干)企业,然后通过培育发展壮大,逐步扩张,形成综合化、区域化、规模化的新组合,拉动竹产业化经营得以快速发展。第三,扶持培育竹产品交易市场。在竹产品多、交易量大、交通便利、有一定基础的地方,利用现有竹产品集散地,建立2-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竹产品交易市场,完善竹交易市场体系,把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和市场开拓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体系。第四,要挖掘竹文化内涵,开展竹子生态旅游,大力发展观赏竹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