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贸局生态经济发展汇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贸局生态经济发展汇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经贸局生态经济发展汇报

第一章*区域的发展背景与比较优势

一、发展背景

(一)区域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区域各乡镇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紧围绕加快发展主题,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提出的主要经济预期指标,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结构调整逐步优化,第三产业增势强劲。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结构之比由*年的43.1:33.2:23.7优化为20*年的29.7:42.2:28.1。第三产业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以及同期基数较低等原因,*区域的第三产业近年来呈现出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十五”期间年平均增幅达14.8%,20*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77亿元,比上年增长20.8%。

2.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区域现有初中9所,小学30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资源配置明显优化;基本建成以2所中心卫生院为枢纽的乡(镇)、村两级卫生服务网络,2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均参保率达到78.72%。科技、文化、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镇*村跻身我市首批市级新农村示范村、省第二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行列。

3.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3%;建成了*坑水利枢纽工程、2*国道改造工程、*35KV变电所等一批重点项目。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区域四级以上公路总里程达337公里,公路通村率达100%。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有2座大中型水库和4座35KV变电所,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用电保障。

4.区划调整井然有序,全力干事氛围浓厚。“十五”期间,*区域撤消了*、*、*、*、*、*等6个建制乡,由原来15个乡镇撤并为9个乡镇,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优化了资源配置,降低了行政成本,布局更趋合理。干部群众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一套务实奋进、勇于争先的工作机制,培育了一支全力干事、合力谋发展的干部队伍,呈现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良好局面。

(二)存在主要问题

1.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20*年,*区域各乡镇共实现GDP13.4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由*年的22.6%下降到20*年的18.2%,呈逐年下降之势;“十五”期间年平均增幅11%,低于全市平均增幅三点三个百分点,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详见表1)。

2.生态产业发展缓慢,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传统观念、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发展定位等方面的原因,*区域生态产业发展缓慢,特色农业开发利用尚未成气候,主体作物还是粮食;山林开发基本保持原状,猕猴桃、茶叶、杨梅等传统农产品的产业化水平总体较低,尤其是丰富的毛竹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旅游资源开发、水产养殖、小水电开发等也还处于较低水平,资源优势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3.发展与保护矛盾渐显,环境承载压力加大。*区域地处钱江源头,担负着全市生态屏障的重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对土地、水、电等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生态环境容量的要求大为提高。同时,*区域要追赶中北部区域,必须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势必加重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渐显。

4.乡镇财政捉襟见肘,资金筹措难度较大。*区域各乡镇大多属山区乡镇,财政资源有限。20*年,区域内各乡镇的财政收入总和为2268万元,仅为全市的3.7%。保吃饭、保必要的社会事业支出,已使乡镇财力捉襟见肘,无余力积累财政资金启动生态经济开发的前期投入。大部份生态经济开发项目投资回收期较长,筹资难度较大。

(三)区域发展机遇

1.区域间产业转移正在加速。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国际产业加速转移,长三角及周边地区已成为吸纳外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长三角合作交流的领域与空间正在不断拓展和延伸。这为我市*区域发挥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资源优势,积极吸纳区域间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为市域*参与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的合作创造了条件。

2.生态环境的资源价值正在提升。从国际经验看,当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和高品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的资源价值迅速提升。我市*区域具有相当优越的生态环境,在*进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其生态环境优势将逐步显现,成为推进区域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托。

3.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正在加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方针,是省委“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将欠发达地区培育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沿海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是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加强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我市*区域将面临较多的发展机遇。

4.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方向逐渐明朗。“旅游西进”是省旅游业“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重要战略;实施“旅游西进”战略,构建以*山为龙头的浙西生态旅游区是我省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重要内容。旅游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新时期的富民产业。在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过程中,*区域将以奇山怪石、历史文化古迹和宜人的自然风光赢得旅游业发展的先机。

5.区域交通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区域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东临遂昌县,有江遂公路,从*经张村、*至遂昌县柘岱口;南接浦城县,有2*国道,从*经*、保安、*至浦城县九牧镇;西与广丰县相邻,规划有从广丰经*至遂昌的高等级公路;正在实施的*高速公路,纵贯*区域,规划有三个高速公路互通口。逐步改善的交通环境,缩短了区际间的时空距离,为*区域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比较优势

(一)优质的旅游资源。我市旅游主要以“青山碧水,奇山怪石,古道古关,古镇古村”见长,其优势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区域。*镇境内,不仅具有底蕴深厚的清漾江南毛氏祖居地景观,还有“丹霞第一峰”之称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山;*镇境内,*湖、*村等景点;*镇境内,有“文化飞地”之称的古镇保护区、浮盖山奇石幽洞游景观,以及有“浙西翡翠谷”之称的雪岭原始次生林景观;保安乡境内,有仙霞岭雄关古道、戴笠秘宅和石鼓峡景观;张村乡境内,有*、*、*村落等景点;*乡境内,有“*西双版纳”之称的龙井坑原始次生林保护区和洪岩顶江浦县委旧址;*乡境内,有青石百世牌楼(清)、福石岭红军标语墙和塘源毛氏宗祠等景点;*镇境内,有*塔、南坞八角井、杨氏宗祠和峡山寺等景点。位于*镇、保安乡、*乡境内的仙霞国家森林公园,山清水秀,风光绮丽。整合开发与利用优秀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将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全市旅游业迈上新台阶,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丰富的淡水资源。*区域植被多样,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12.1毫米;水资源丰富,有总库容2.462亿立方米的*坑水库和4680万立方米的*水库;境内水系发达,溪流众多,主要有长*等;水质优良,达到地表水Ⅱ类以上标准,无污染。依托*区域丰富的淡水资源,发展小水电和水产养殖业,潜力很大。

(三)鲜明的农特产品。*区域农业资源丰富,白菇、猕猴桃、毛竹、花卉苗木、茶叶等特色农业主要分布于此。*是“中国白菇之乡”,20*年全市种植白菇1.4亿袋,其中*区域占44.7%,*镇种植白菇2201万袋,占全市的15.7%,是我市最大的白菇种植基地。*是“中国猕猴桃之乡”,20*年*区域种植猕猴桃15700亩,占全市的89%,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素有“*竹乡”之称的保安乡,有毛竹林3.5万亩,总立竹量375万株,占全市总立竹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的花卉苗木、*和保安的茶叶、*的大米和竹荪、张村的油茶、*的山药和竹笋、*的板栗、*的杨梅也颇具特色。尽管*区域农产品特色鲜明,但对特色农业的开发还十分有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大有可为。

第二章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和谐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借力发展,特色推进”战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主攻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加快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跟上全市步伐,力争与全市基本同步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二、主要发展指标

——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做大经济总量。生产总值年均递增

13%以上,到2010年实现27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14000元以上;到2020年力争突破100亿元,人均GDP达到50000元以上。

——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提升服务业比重。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5%左右,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50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达到7.5亿元左右;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5%左右,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400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达到20亿元左右。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到2010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左右,省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新增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各2个以上;到2020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35家左右,省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家左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各达到5个以上。

——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5亿元左右;到“十三五”期末累计投资100亿元左右。

——积极培育税源,提升财政实力。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4%以上,到2010年力争达到5000万元;到2020年达到1.7亿元左右。

——加强环境保护,优化生态环境。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水质始终保持地表水Ⅱ类及Ⅱ类以上标准;强化森林资源管护,继续加大绿化造林力度,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5%以上;加强环境监管,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100%,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超过95%。

三、总体布局

*区域的发展要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导向,按照*市主体功能区定位的要求,结合本区域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加强空间布局规划和要素整合,总体上形成“一中心、三通口、五景区、七基地”的空间格局。

(一)一中心。指*区域中心镇——*镇。加快人口集聚,强化中心镇的集散功能,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将*镇建设成为*区域经济文化、社会服务、商贸物流、休闲度假的集聚和辐射中心。

(二)三通口。指*山、*、*三个*高速公路出口。*山互通口:地处*、*、*三镇的结合部,是*区域唯一一处主体功能定位属于重点开发区的区域。应尽快编制*山互通口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低耗能、无污染的生态型工业;对接*、张村、*、*等地的生态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三镇应加强协调和联动,高起点抓好该功能区的规划和建设。*互通口:地处*区域中心镇,区位优势明显,是主体功能定位属于限制开发区的区域。应依托*区域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规划建设生态旅游服务中心,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对接*区域丰富的毛竹资源优势,规划建设竹加工基地,吸引我市各地甚至福建、江西的毛竹资源向此集聚,做大做强竹产业。*互通口:紧邻小竿岭隧道靠近*方向出口,无大面积可用土地,是主体功能定位属于限制开发区的区域,不适合大规模开发。宜对接*古镇及浮盖山游览区的旅游资源优势,抓好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三)五景区

1.*山—清漾毛氏景区。该景区包括*山和清漾江南毛氏祖居地两处游览区。*山游览区是*山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中的形象代表景区,以奇特的三爿石为主要特征,包括核心的*山景群和新建的须女湖生态旅游区等景点。主要功能是*奇峰旅游观光,依托须女湖拓展景区生态休闲旅游内涵。清漾江南毛氏祖居地游览区,位于*省历史文化村、江南毛氏祖居地——*镇清漾村,以韶山毛氏源出清漾为主要特色。主要功能是江南毛氏祖居地祭祖认宗,古居、祠堂瞻仰游览,古建筑环境学考察研究,历史廉政文化教育展览等。

2.*古镇—浮盖山景区。该景区包括*古镇和浮盖山两处游览区。*古镇是*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历史文化积淀最厚、保存最完好的游览区,以*古镇街道建筑、独特的民俗文化为主要特征。主要功能为历史古镇寻踪、古镇文化欣赏、边际风情展览等。浮盖山游览区以大片自然崩塌火山岩形成的堆石洞穴为主要特征,包括我市*和福建浦城县各自所属山体,远期加强与江西省广丰县联动,力争将其境内的六石岩景点纳入浮盖山游览区系列。主要功能为奇石幽洞探险、科考科普专题游览等。

3.仙霞关—戴笠秘宅景区。该景区是*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重要的文化旅游风景区,以古道雄关和戴笠秘宅为主要特征,包括仙霞关、仙霞岭(古道及仙霞森林公园)和戴笠秘宅、石鼓峡等景点。主要功能为历史文化学习和观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4.峡里湖景区。该景区是*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主要的水上观光、峡里风感受景区,以峡里风和水上游为主要特征,包括峡里湖和*村等景点。主要功能为峡里湖水上游览、体验自然奇观—峡里风、*村参观游览等。

5.*景区。该景区主要由*、*、周氏大宗祠、黄氏大宗祠及*村落等景点组成。*村落宜和*、*、*、大陈等地的古村落联动开发,纳入古村落旅游线路。主要功能为佛教文化旅游、古村文化游等。

(四)七基地

1.食用菌基地。在*、*、*、*、张村等食用菌种植重点乡镇,建设白菇、竹荪等食用菌种植基地。通过市场引导,科技带动,提升食用菌种植规模和档次;逐步完善以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农工贸一条龙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工厂化种植方式,实现食用菌的周年生产供应,进一步提高我市食用菌产业的竞争力。

2.商品林基地。依托*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以仙霞岭为腹地,规划建设商品林基地,包括以杂交马褂木、湿地松为主的速生工业原料林10万亩,毛竹丰产高效基地17.5万亩,最大限度满足我市竹木产业发展需求。

3.森林食品基地。建设以猕猴桃、油茶、高山蔬菜、板栗、杨梅等为主体的森林食品基地。在*、*等猕猴桃种植重点乡镇,规划建设万亩猕猴桃基地,在张村乡规划建设油茶基地,在*、张村等地规划建设高山蔬菜基地,在*镇*等地规划建设万亩杨梅基地,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资金,提升森林食品种植、保鲜、存贮和深加工水平,实现“农、工、贸”一体化开发经营。

4.绿色食品茶叶基地。在*、保安、*、*等茶叶种植重点乡镇,规划建设万亩绿色食品茶叶基地,建立“名茶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茶农”生产经营模式,通过改良茶树品种,推广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建设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开展绿色食品茶叶和有机茶认证等途径,实现茶叶生产经营的绿色化、品牌化和产业化。

5.花卉苗木基地。依托*镇的花卉苗木产业规模,利用低丘缓坡规划建设万亩花卉苗木基地,重点发展桂花、樟树、红叶石楠等品种。*镇要以新、特、优为基础,扬长避短,依托资源优势,创新品牌,开拓市场,力争将其培育成为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花卉苗木基地。

6.无公害粮食基地。紧紧围绕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土地整理的重点向*区域转移,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低丘缓坡规划开发力度,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镇为重点,建立无公害粮食基地,推进粮食作物向多样化、专用化、优质化转变,抓好食用优质稻、饲用高产稻基地建设。

7.生态渔业养殖基地。依托*区域淡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进渔业结构调整,在*坑和*水库、*镇及*港流域规划建设以有机鱼和斑鳜等溪流性鱼类为主的生态渔业养殖基地。鼓励发展休闲、垂钓观光渔业和观赏鱼养殖业。

第三章主要任务

一、树立“大*”理念,加快*区域中心镇建设。按照建设“大*”的理念,优化*镇人居环境,以旅游服务业、竹产业和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加快集镇建设步伐,着力构建*区域中心镇。

(一)优化中心镇人居环境。按照构建*区域中心镇的要求,高起点做好*集镇建设规划,努力构建山水园林城镇,强化中心镇集聚、辐射功能,着力打造*区域经济文化、社会服务、商贸物流、休闲度假中心。突出*山水特色,结合防洪堤建设,加快建设内河生态水系,做足水文章。合理布局镇域功能区块,以集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水、电、路、通讯、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推广贴近自然的生态建筑,塑造山水环绕的自然景观与人工景点和谐统一的人居环境。

(二)构建*旅游服务中心。以提高旅游吸纳能力和接待能力为抓手,推进旅游产业“六要素”的配套建设,构建*旅游服务中心,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规范旅游行业服务标准,深化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教育,树立旅游服务业良好的窗口形象。利用镇域水电站尾水资源,开发建设人工湖面景点及休闲娱乐设施,加快推进*文化村景点建设;帮助和指导农民依托生态农业、生态渔业优势,开发“农家乐”等多种旅游产品,充分挖掘旅游吸纳社会就业的潜力。扶持农民利用民居条件和自身优势开办特色旅馆,规划发展高档次、高品位度假酒店,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三)加快竹加工基地建设。加强竹加工基地建设规划与中心镇建设规划的统筹和衔接,合理布局功能分区,分设原材料交易区、粗加工区和精加工区,推广与中心镇基调相吻合的生态建筑。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着力增加熟地储备量。严格执行产业准入制度,着力引进一批和*竹资源优势关联度高的生态环保型项目。以竹加工基地为载体,加快毛竹林种植基地和竹加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依托*区域旅游服务中心的优势,设计开发以“手工竹制品”为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同时,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营造“旅游兴镇、以竹强镇”的氛围,做大做强竹产业,增强*区域中心镇发展后劲。

(四)加快中心镇人口集聚。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中心镇建设规划的统筹和衔接。以下山脱贫为抓手,加快人口向中心镇集聚,鼓励保安、*等偏远乡镇农民向*镇镇区迁移,引导外地能人商贾到*镇落户,集聚人气,适时推进*区域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做旺集镇,带动*区域商贸物流业的发展。

二、树立“生态休闲”理念,加快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挖掘生态旅游地方特色,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拉长旅游产业链,强化旅游市场营销,加快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区域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一)挖掘生态旅游地方特色。深层次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挖掘其自然和文化特色,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逐步建设五大景区系列旅游专线。以仙霞古道独特的自然风光、文化底蕴为载体,构筑仙霞古道旅游观光主线;充分挖掘清漾毛氏祖居地、*古镇和*村文化内涵,构建历史文化休闲旅游专线;有序开发水上娱乐及峡里湖休闲中心、保安鼓溪生态旅游区和*“在水一方”水上休闲娱乐中心,打造休闲养生旅游专线;依托*万亩花卉苗木基地、保安万亩竹海、*万亩杨梅等特色农业基地,推出农业观光旅游专线。同时,依托*生态旅游服务中心和五大景区,挖掘乡村特色,积极发展“农家乐”旅游。

(二)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建立*区域“三级”旅游服务接待网络,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一级”为*生态旅游服务中心,提供全面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服务,以及医疗、邮电、金融等配套服务;“二级”为*山、仙霞关、*古镇、*旅游接待站,提供各具特色的餐饮、住宿服务,配套一定规模的购物、娱乐等设施;“三级”为各景区内的服务点,如浮盖山接待点、保安乡石鼓村接待点等,主要功能为休憩、饮食等。

(三)拉长旅游产业链。丰富和挖掘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挖掘各地民间资源,不断丰富旅游购物的品种和类型,提高旅游购物品的文化品位、技术含量和地方特色,推出一批有一定竞争力的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和实用工艺品,逐步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比例。注重发展特色餐饮和品牌餐饮,打响“仙霞古道餐饮”品牌,突出有机鱼、农家土菜和乡村野味,丰富和挖掘具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开发一批创意独特、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项目;引进各类表演团体,丰富娱乐节目。培育高端旅游消费市场,鼓励发展高档次、高品位度假宾馆。引进国内外酒店先进管理经验,提高酒店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强化旅游市场营销。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创新营销方式,强化与强势媒体合作,整合旅游节庆会展资源和产品,通过举办中国蜜蜂文化节、中国(*)木业科技洽谈会、*旅游文化节等大型节庆和主题活动,扩大知名度,提升形象。加强与三清山、龙虎山、武夷山、黄山等周边著名景点间的联系和合作,建立与大型旅行社的联盟。适时开发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旅游线路,充分满足旅游市场的不同需求。巩固和加深沪浙闽老市场,积极拓展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市场,创造条件组建国际旅行社,拓展港澳台及海外市场。建立旅游管理人才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旅游队伍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继续推广旅游短信平台,进一步拓展*旅游短信覆盖面。完善网络旅游推介模式,充分利用*旅游网站、《*》网络游戏的影响力,提升我市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三、树立“特色竞争”理念,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以提升农业、富裕农民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优化配置农业资源,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培育无公害粮食、食用菌、花卉苗木、商品林、森林食品、茶叶、生态渔业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竞争能力。

(一)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打响生态农产品品牌。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为核心,推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强农业生产环节的监管,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系列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测,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监管,确保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突出“中国蜜蜂之乡、白菇之乡、猕猴桃之乡”品牌优势,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打响蜂产品、白菇、猕猴桃等生态农产品品牌,分层次、有重点地扶持培育好省级以上品牌农产品。同时要依托茶叶主产区和淡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打响中国名茶地理标志产品——*绿牡丹茶叶品牌,争取*坑水库率先通过有机鱼产地和产品认证。

(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食用菌、花卉苗木、茶叶、生态渔业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大毛竹、油茶、板栗、猕猴桃等低产经济林改造力度,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来嫁接农业、提升农业,加大对竹加工、蜂产品、食用菌、茶叶、水产、油茶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一批带动农户能力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加工增值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产品向精加工、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和附加值,尽可能地减少原生农产品直接作为商品的比重。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尽快建立和完善贸工农相联结的产业化体系。积极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建立专业经济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行业竞争合力。

(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良性互动。整合*区域特色农业、地域文化、山水美景、田园风光、农家情趣、绿色食品等资源优势,充分展示以绿色、生态、参与、体验为特点的休闲观光农业,推动*区域传统农业向复合性现代农业转变。依托*港*流域丰富的滩涂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利用果园、茶园、竹园发展参与体验为主的旅游农业;利用生态自然景观、乡村古文化、古建筑等历史人文景观开展“农家乐”休闲旅游。

(四)推进科技兴农,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技推广组织形式,加快农技队伍知识、技术更新。鼓励农技推广机构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研究和开发,扩大先进适用技术的覆盖面,为高效生态农业提供技术支撑。探索建立多种机制,增加对高效生态农业的财政、信贷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农村集体资金、社会资金、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农民个人资金投向高效生态农业。形成以农民自主投入为基础,民营资本和社会其它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农业投入机制。着力构建以农技110为龙头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高效生态农业良种繁育体系、农资服务体系、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树立“相对集聚”理念,加快推进*四大集镇建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制定差别化发展政策,加快推进*、*、*、*四大集镇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一)因地制宜,规划先行。统筹考虑历史渊源、地理位置、产业发展、生态建设、资源开发等因素,尊重农民意愿,分类指导村庄布点调整,因地制宜做好集镇和中心村规划,按照“中心村—一般村”梯级村庄布局体系,引导规模较小的村落和零散分布的农户向中心村集聚。鼓励张村、*、保安、*等四个乡实施生态移民。

(二)突出重点,示范引路。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为基础,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重点搞好“三改一建”(即改水、改厕、改路,建沼气池)、拆危拆旧、污水集中处理、垃圾统一收集处理;重点实施中心村建设工程、农民新居工程、村庄绿化工程、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农村清洁能源工程、电视通信村村通工程,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城镇化水平。

(三)突出特色,差别发展

1.*镇。依托*镇浓郁的农耕文化特色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在集镇建设过程中着力突出农耕文化中朴实、内敛的特点,使之成为*区域具有较强农业特色风情的集镇。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做大食用菌产业规模,着力培育以蜂产品、食用菌、生态渔业养殖为主业的农业龙头企业,打响生态农产品品牌;配套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和商贸流通,适时推进*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依托*山互通口生态经济发展区,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集聚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生态型工业,禁止实施低水平、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项目。

2.*镇。抓住新集镇规划建设契机,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高起点做好集镇规划建设,使之成为*区域最富有现代气息的集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镇。镇域经济要结合农保田多的优势,加快无公害粮食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竹荪、白菇、瓜果等特色农业,重点建设竹荪和白菇种植基地;加大“三岗”低丘缓坡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依托滩涂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渔业,重点建设以有机鱼和溪流性鱼类为主的生态渔业养殖基地;依托浙赣边界区位优势,加强省际通道建设,积极拓展贸易空间,做活边贸经济。

3.*镇。深入挖掘*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将其文化特色有机融合在集镇规划建设之中,做到集镇建设过程中既创造了新文化元素,又在创新中注重原生态文化的传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着力开发清漾毛氏祖居地文化,打响*山生态旅游品牌;鼓励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为特色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大力实施低丘缓坡开发、土地整理项目,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重点建设花卉苗木基地、黄花梨基地和竹荪基地。鼓励镇域工业企业向*山互通口集聚,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禁止实施低水平、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项目。

4.*镇。借助*镇现有的古建筑群,充分发掘独特浓厚的古镇文化风韵,逐步恢复古镇原有历史风貌,做到“修旧如旧”,保持明清特色,体现科学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加强古镇保护,严格控制工业发展和古镇保护区内拆建或新建住宅,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古镇保护区居民异地安置的运作机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着力开发浮盖山游览区和雪岭原始次生林生态旅游;依托山区特产丰富的优势,推出一批有一定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和实用工艺品;鼓励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重点建设山药基地和无公害高山蔬菜基地。

五、树立“适度超前”的理念,加快夯实*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构筑通畅便捷的公路交通网、适度超前的电力通信网、布局合理的给排水网、安全可靠的防灾减灾网,保障*区域集镇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通畅便捷的公路交通网。重点加快*高速(*至*段)、2*国道(*至*段)、*经*至遂昌柘岱口、遂昌经*(*山互通口)至广丰、*至广丰等公路建设。

加强对外交通网络建设,疏通省际、县际通道,加快推进遂昌经*(*山互通口)至广丰高等级公路建设;完善区内交通网络建设,强化*乡镇与中北部区域的联系,以农村等级公路路面改造、简易公路提升和农村联网公路建设等为重点,基本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等级化目标。加快建设和完善*、*、*、*等农村公交站场建设,基本形成体系完善的*区域公路交通网。

(二)适度超前的电力通信网。按照适度超前、合理布局思路,优化电力设施和线路网络,充分保证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用电需求,到“十一五”期末,形成以110kv*变电所为骨干网架,*、*、石后、*、*等5座35kv变电所为配网的环形网架。按照“统筹兼顾,规范发展”的原则,合理有序推进小水电项目实施,要严格项目评估制度,优先重点建设有库容、可调峰、装机大、能上网的水电站;严控装机小、径流式等无发展前途的水电站;严禁破坏生态、影响景观、对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用水造成严重影响的水电站。完善现有的通信网络设施,逐步将网络延伸至农村,全面实施“*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农民信箱工程”,积极开展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活动。

(三)布局合理的给排水网。依托*水库,实施*饮用水工程,适时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网建设,将*第二水厂与*水厂联网,建成覆盖*、*、*、*等*乡镇及新塘边、坛石等西部乡镇的供水管网;*、张村、*、*、保安等偏远山区采用自流式水源供水,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安全饮用水一体化供应网络。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加强*区域的生活污水、生产性废水的排放监管和地表污水面源控制,逐步健全污水排放网络。*山互通口等重点开发区域污水近期要强化末端处理,达标排放,远期考虑纳入江贺工业走廊南段污水处理系统;*、*两镇及张村、*、*、保安、*等人口较分散的偏远山区,采取地埋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净化池等方式进行处理。

(四)安全可靠的防灾减灾网。结合*区域*港综合整治、梯级电站开发建设,加快*、*两镇的防洪堤、河道疏浚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千库保安”、“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增强防洪抗旱能力。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有效推进**港流域、信江流域的水土保持等综合治理工程,增强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加强林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火灾扑救快速反应能力,强化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火意识,切实加强野外用火管理。

第四章保障措施

建立规划实施机制,完善扶持发展配套政策,推进重大项目实施,保障*区域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扎实有效地推进规划全面实施。*区域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领导责任,落实具体工作人员。

(二)加强规划衔接。注重与*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及土地利用等总体规划和交通、水利、城乡一体化等专项规划的紧密衔接;以发展规划为统领,统筹*区域的集镇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配套,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和约束力。

(三)加强规划监督。市域*九个乡镇及旅游局、规建局、经贸局、农办、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等相关部门,要针对所负责领域的规划目标和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市里要与相关乡镇签订责任状,并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对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完成。市政府要协调各方面力量,对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跟踪研究,建立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监测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突出考核推动。依据*区域各乡镇的不同定位,实施差异化考核政策,取消不适应该区域发展的考核指标,重点突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新农村建设、服务业发展水平、特色产业招商等方面的量化指标,使考核政策真正成为切实推动*区域有序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完善扶持发展政策

(一)扶持发展生态旅游业。制订扶持开发和引导开发政策,加快*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旅游景点开发经验较为成熟的企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二)扶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鼓励*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涉农部门研究具体对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行资金补贴并降低门槛。支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促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和发达地区农产品市场网络对接,形成产销供应链,推动*区域绿色食品进入区外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

(三)促进*与中北部联动发展。制订促进*与中北部乡镇联动发展政策。提高*区域道路交通、给排水、垃圾处理、水利设施、小流域治理等项目的倾斜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升*区域发展活力;引导中北部区域农保田、生态公益林、特色农业向*区域转移,促进区域之间的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成功对接。

三、推进重大项目实施

(一)实施重大项目前期工程。紧紧围绕中央、省、市的有关政策,先期做好项目储备,建立包括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商贸服务业、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等范畴的*区域重大项目库。组建精干高效的前期工作班子,抓紧与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沟通,争取更多项目尽早立项,同时争取贴息贷款、国债、省补资金、地方配套资金等支持。

(二)多元筹措项目建设资金。积极从中央、省、市及相关部门争取资金,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民间资本的进入。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进一步确立民间投资的地位,简化审批程序,建立有利于启动和激活社会投资的机制,拓宽企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逐步形成投资主体自主决策、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健全以政策引导、信息等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投资调控体系,多元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加快推进*区域重大项目实施。

(三)规范化管理重大项目。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管理机制,在项目评估、计划安排、职责分工、保障措施、考核奖惩等方面实施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程序和组织实施程序,保证工程质量。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时代经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商业联合会

时代经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商业联合会

北方经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