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县开展城市助贫活动的调查工作汇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我县开展城市助贫活动的调查工作汇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我县开展城市助贫活动的调查工作汇报

解决城市弱势群体的贫困问题是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我县在城市扶贫工作中,从最弱势的群体抓起,从最薄弱的环节着力,通过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一对一”帮贫济困活动,改变和重建弱势群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探索城市扶贫解困的长效机制,取得了化民怨、解民难、聚民心、帮民富的实效。

——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下河街社区6800余居民中,家庭人平收入不足100元的占60%以上,5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50%,残疾人316名。通过开展城市扶贫活动,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的钱物累计达56万元,用于改善城市贫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达200多万元,解决了社区居民面临的“生活难”、“用电难”、“入厕难”、“行路难”、“入学难”、“就医难”、“文化生活难”等七大难题。城市贫困群众在帮扶中得到了实惠。

——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以前居委会开会没人来,大街无人扫,社区居民见到干部就躲,背着干部就骂,党群干群关系极不和谐。在城市扶贫活动中,干部与群众交心谈心,面对面接触,广大城市贫困居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长期以来形成的怨气化了,郁积的怒气消了。现在贫困居民有事没事都爱到社区活动室坐坐,看电视,有什么心里话愿给干部说了,开会人到齐了,打扫卫生也快了。2003年7月,市委书记黄顺福一行到下河街调研,对社区党群干群的鱼水关系给予了高度赞誉,对社区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通过开展城市扶贫,由贫困衍变的不稳定因素得以有效化解,由穷生乱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滋事生非的没有了,偷盗抢劫的没有了,仅2003年全县各类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期下降23.3%。由贫困滋生的各类上访案件得以平息。2003年,全县群众集体上访案件为零,群众上访率同期下降44%,有效地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稳定。

——凝聚了经济发展合力。通过城市扶贫活动的深入开展,激发了广大困难群众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下岗职工走上了再就业之路,无业人员做起了小生意,大家纷纷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人心思进,人心思干,人心思富,企业改制的阻力减小了,招商引资的热情迸发了,重点建设的力度加大了,经营城市的步伐加快了,在2003年全市目标考核中,我县取得综合排位第二的好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扶贫活动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从最要紧的事情做起,实施雪中送炭,身入心入解民难

年11月,要饭吃,要事做的上访群众引起了刚到任的县委书记刘中伯同志的高度关注。随即,组织相关部门对县城9个社区的贫困人口进行了摸排,对社区贫困家庭的人员构成、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日常开支、社会关系、贫困原因等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并逐一登记造册。由社区初步筛选出200户特困户,经过公示后,县委政府组织县级机关200名党员干部实行“一对一”的认“穷亲”,建立帮扶联系卡,开展对口帮扶。党员干部走进自己联系贫困户家中,为他们送去钱粮米油等物资,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下河街残疾人朱碧华一家母子二人均是残疾人,生活极为不便,家境贫寒。县粮食局党员干部唐建忠得知情况后,半年时间为其母子送去钱物近5000元,并购置了电视、电扇及床上用品,使朱碧华一家深受感动。

对贫困家庭实施救助是必须的,但是如何掌握了解城市贫困居民的生产生活现状,建立一种信息渠道畅通、捐助渠道规范,雪中送炭及时的捐助机制摆在了县委政府面前。经过调研,我县又依托社区党支部,发挥社区党支部作为党和政府沟通联系贫困居民的桥梁纽带作用,在社区党支部建立贫困居民动态管理制度。每月对贫困居民家庭生活情况进行摸排,及时掌握群众面临困难,需要救助的第一情况,将临时性送温暖活动同救助贫困的长效机制结合起来,立即启动救助帮扶工作。2003年正月初一深夜,下河街社区孤寡老人李永会突然患病,求助信息传到社区党支部、党支部立即为他请医拿药,并自筹资金买水果和营养品。在困难群众需要救助的第一时间,帮扶机制立即启动,有效化解了居民的燃眉之急。

二、从最根本的需求抓起,实施教育扶贫,化急化难遂民愿

贫困群体处于弱势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受教育程度低下而导致的文化素质不高,生存能力弱化。不解决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贫困家庭就不可能彻底摆脱贫困。因此,加强教育扶贫显得尤为重要。我县实施教育扶贫,就是通过党政机关或有经济实力的党员干部与贫困家庭建立教育帮扶对子,长期定点扶持贫困子女上学,直至大学毕业,让城市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享受到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从而摆脱“穷—愚—穷”的怪圈。

我县对县城9个社区的贫困家庭学龄儿童进行了摸排。结果显示,学龄儿童辍学率高达5.2%,面临失学危险的人数高达300多人。于是,立即动员组织有经济实力的机关单位和党员干部,甚至民营企业家对贫困家庭学龄儿童进行“一对一”的教育帮扶活动。县委书记刘中伯同志定点帮扶贫困居民陈广林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陈泳生,使面临失学危险的小泳生重回到学校;贫困学生成林在实验中学读书,县委副书记罗建新同志在“一对一”的帮扶中多次到他家询问了解情况,送去学费一千多元,鼓励考上大学,摆脱现状;贫困家庭子女吴松建以优异成绩考上西华大学,却因家庭贫困面临失学,县委组织部得知情况后,动员全体干部捐资2600元支助其走上了求学路;县教育局主动为390户贫困家庭的在校子女减免学杂费20853元,减收高中择校费54700元;下河街社区筹集资金开办社区幼儿园,实行零利润办学,使社区30多名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到了幼儿教育。在对贫困家庭子女实施救助的同时,我县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帮扶中的作用,建立了“圆梦工程”基金会,向全县机关干部、民营企业家、外地乡友募捐助学资金,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实施救助,形成了一种政府导向,民间参与为主,教育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联动的教育救助机制。一年多来,全县300多名贫困家庭子女圆了读书梦。

三、从最缺乏的地方抓起,实施医疗扶贫,真心真意解民忧

疾病是导致城市不富裕家庭赤贫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2003年12月,县委书记刘中伯同志到下河街了解情况,探访了生病卧床的陈广林一家。这是一个典型的病贫家庭,80岁的老母亲,从92年就开始患病,为了治病,孝顺的陈广林用去了积蓄,还背上了一屁股债,媳妇怕穷跑了,儿子也因此失学。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因为生病致贫的贫困家庭占全县贫困家庭的比例高达18.5%。切断“病—穷—病”链条,斩除病魔,便成了扶贫工作又一个重点。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县开始实施医疗扶贫,让贫困家庭享受到最优惠的医疗救助。投资30万元,在贫困城市人口较为集中的下河街社区,建立了社区医院,并为400多名贫困家庭发放了免费医疗卡,对50多名患病的居民开展的义务诊治活动,发放药品10万多元。县人民医院组织义诊队,深入贫困户集中的社区开展义务诊治活动,发放保健卡,宣传医疗知识,提高贫困居民的防病意识。各民营医院也纷纷加入到帮扶行列,为特困家庭发放了诊治绿卡,定期派出专家组深入贫困家庭为患者诊治。截止2004年4月,全县已经建立了类似的社区医院服务点10多个,方便了困难群众看病就医,使以前小病靠拖,大病等死的贫困居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树立了脱贫信心,增强了脱贫能力。下河街居民成卫星的妻子患慢性鼻窦炎经过医疗救助后,病情趋于稳定,基本上可以料理家务,而且还可以协助丈夫做点小生意,为家庭摆脱贫困起到了助推作用。

四、从最关键的工作抓起,实施再就业扶贫,群策群力助民富

城市扶贫的最终出路在于再就业。我县坚持提高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将解决燃眉之急与开辟就业门路相结合,将寻找就业岗位与转变择业观念相结合,既解决了当前困难,又确保了长远发展。

一是抓中介促就业。对有一技之长,曾在国有集体企业工作现下岗致贫的下岗工人,我县采取广收信息,统筹安排的方法,将原县麻纺厂、丝绸厂、织布厂、烟厂的472名失业工人推荐安置到新引进的金华纺织、海峡丝绸、金坛电化、齐祥食品等民营企业,实现了再就业。二是出政策带就业。我县积极落实税费减负政策,为特困家庭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16本,减免税费50.5万元,鼓励贫困人口自谋职业。三是抓培训促就业。对一部分就业能力弱、文化程度低的贫困人口,我县组织开展多层次的免费职业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与社会办学单位和用工单位开设美容美发、厨师、计算机等专业、培训城市贫困人口1738人。新华街困难人员魏华于今年3月15日参加了美容美发专业培训后,在下河街开了一个理发店,走上了自谋职业之路;宏达水路公司下岗职工魏社松、生活十分困难,参加技能培训后,在磨子街办起了自行车修理店,月收入500多元。四是转观念促就业。据调查显示,城市贫困人口就业观念普遍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依靠政府找工作的旧观念普遍存在。为了转变观念,我县将思想工作、耐心说教、举例示范作为帮扶的一个重要内容,引导贫困人口改变就业观念。贫困居民何士文四肢健全,但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现在他在磨子街摆起卤菜摊,生意红火;贫困居民肖某,30多岁生活懒散,好逸恶劳,经过教育,在部门帮扶下摆了个擦皮鞋摊点,解决了家庭生活困难。五是劳务输出带就业。由政府劳务办组织成建制劳务输出,对贫困家庭务工人员免收一切费用。仅去年实施这项活动以来,200多名青壮劳动力在深圳、新疆、北京找到了工作,寄回劳务费100余万元。六是“一帮一”带就业。除了成建制培训就业外,我县还对200户社区特困家庭实施“一帮一”就业帮助活动。县委书记刘中伯同志联系户陈广林用500元启动资金,走村串户卖起了小百货;县委副书记、县长邹平同志联系户廖和平用500元启动资金开了一家茶园;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总工会主席黄成立同志联系户谭华明用500元启动资金一边自己做锅盔,一边叫儿子去外面学技术;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陈鹏泉同志帮助联系户潘明在深圳找到了工作,月收入800多元;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朱仕友同志给联系户熊文书启动资金500元摆了一个擦鞋摊,月收入在600元以上。

五、从最薄弱的环节抓起,实施文化扶贫,治标治本聚民心

我县在帮贫扶困工作中敏锐的发现,如果光注重物质上的帮扶,忽略了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帮扶和引导,那么帮扶成效就无法巩固。为了巩固帮扶成果,我县在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条件的基础上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改变社区贫困居民精神面貌。县委组织部提供资金10多万元,为社区党员活动室配送了电视机、VCD、文件柜、办公桌等设施,建成了高标准的党员和居民活动室,完善了软件资料和墙上制度;县广播局主动为200户贫困居民减负有线电视初改费,收视费5万元,为贫困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相如办投资2万余元建成了社区书屋、配备书籍、报刊500余种6000余册,免费供社区居民借阅,开展读书活动。在社区成立老年协会,组建了棋牌、钓鱼、游泳、登山四支队伍,开展爱国爱社、勤劳致富、遵纪守法、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团结互助、家庭和睦、环境净美、安全生产“十星居民户”评选活动,在贫困居民集中的下河街社区,由居民自发组织,于2003年6月28日成功举办了有社区贫困居民参加的“首届社区文化节”,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广大社区贫困居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下河街社区劳改释放人员的郑某,平时无所事事,在耳濡目染的社区文化扶贫活动中,振奋了精神,还主动义务参加社区治安巡逻队,象这种在文化熏陶中受到感染教育的人数在下河街社区就有23人。

在地方财力薄弱,各种针对弱势群体的养老、医疗、大病统筹等社保体系尚在逐步健全过程中,由政府主导有序开展城市扶贫工作,是局部消除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大量显著的成效,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深化城市扶贫工作,必须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我们在实施城市扶贫工作中,既注重物资的给予,又注重精神的扶贫,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既注重扶贫,又注重扶志,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既注重“输血”,更注重“造血”,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解决群众眼前困难的同时,又着力提高贫困群众自谋职业、自食其力的能力,拓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渠道,保障了城市扶贫工作的正常开展。

启示之二:深化城市扶贫工作,必须坚持个体与组织相结合。我县在城市扶贫活动中,既注重引导党员干部自发参与,又注重推进党组织的集中帮扶;既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又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参加帮扶活动的党员干部、基层党组织在帮扶工作中“察民之所虑,知民之所想,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需”,使贫困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这已成为帮扶工作纵深推进的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

启示之三:深化城市扶贫工作,必须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在城市扶贫活动中,我们立足当前,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又着眼长远努力构建扶贫长效机制。围绕“一个时期一个目标,一个阶段一个重点”的扶贫思路,建立健全了“一帮一”帮扶机制,贫困人口定期公示制、脱贫报告制、帮扶考核机制、定期评比总结制等相关规章制度。通过近期和长远规划,让困难群众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增强了致富的信心。

启示之四:深化城市扶贫工作,必须坚持抓点与扩面相结合。我县在城市扶贫活动中,以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下河街社区为突破口,开展帮扶,总结经验,抓点示范,扩面带动,将下河街帮扶经验在县城其它8个社区延伸推广,组织发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结穷亲,为社区贫困居民送钱物、找门路、出点子、鼓士气,改变了社区面貌。实践证明,只有通过点面结合,才能确保城市扶贫的工作成效,才能促进城市扶贫向纵深推进,向其它领域拓展。才能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带动全县其它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