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地域文化旅游产业工作汇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县政协就抢救挖掘地域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开展了一些基础性工作。近期专题召开主席会议,协商讨论抢救挖掘地域文化有关事宜,相继组织召开了“抢救挖掘地域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筹备会、座谈会,部分政协委员和县内文化人士就“抢救挖掘地域文化、促进我县旅游产业发展”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发表了意见建议。现将意见建议整理报告如下:
一、清晰思路,准确定位,适时开展抢救挖掘地域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工作
目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抢救、挖掘、整理、保护好我县地域文化,是推动我县经济社会新一轮大发展的基础工作,是更好地宣传竹溪、推介竹溪、发展竹溪的现实选择,是提高竹溪对外知名度、美誉度的必由之路,县委、县政府决策正当其时。我县发展旅游产业到底举什么文化大旗,打什么样的旅游品牌,外地人来竹溪看什么、吃什么、玩什么、购什么,依据我县实际,应“举生态旗、打长峡牌、走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之路”。
(一)举“生态文化”之旗。我县是中国中部的绿色明珠,是一条没被污染的人间画廊,是大自然恩赐的天然氧吧,这是我县地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精华之体现。一个相对闭塞的山区小县,能够出产贡茶、贡米、贡木三大贡产,充分说明竹溪是山俊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抢救挖掘地域文化应以挖掘我县生态文化的精髓着眼,呼应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在高举生态文化大旗之下,深入挖掘、整理茶文化、水文化、古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远古文化、珍稀植物文化,创造竹溪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集群,使地域文化成为我县经济社会新一轮大发展的引擎和助推器。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把挖掘我县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与开发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把开发近期文化旅游景点与“一统三分”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让地域文化更好地服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旅游产业建设。
(二)打“十八里长峡自然风光”之牌。十八里长峡是省级自然保护区,静谧的原始森林、高耸的悬崖绝壁、动人心魄的万亩草甸、色彩斑斓的田园风光、品种繁多的珍稀动植物以及神秘的秦楚渝交汇民俗,无不向人们展示着竹溪旅游资源所蕴含的巨大吸引力。应举全县之力擦亮这块金字招牌,积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此基础上,挖掘文化内涵,包装旅游项目,打造旅游景点,引资建设以森林徙步、露营探险、登山攀岩、峡谷探幽、草甸放牧、篝火娱乐等休闲养生项目,让十八里长峡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三)走“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之路。我县无名山名川,无历史名人,发展文化旅游业应内借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之力,实行资源共享,客源互流,信息互通,文化互融,节庆互动。在打造我县旅游特色品牌上,应外依“西安—三峡—武当山”黄金旅游线之势,利用我县独特的区位优势,为顺道而来的旅游者建一个鄂渝陕生态文化旅游的循环走廊,以“秦楚边关,中国绿心”为主题,打响“避世”、“养生”品牌,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最怡人的“避世养生胜地”。利用都市人向往回归自然、返古养生的嗜好,为专道而来的都市人建一个休闲度假养生保健的绿色长廊,使其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支撑点。
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好抢救挖掘地域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起步工作
(一)成立领导小组。建议县委、县政府成立抢救挖掘地域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任组长,明确一名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为常务副组长,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宣传、发改、财政、教育、文体、劳动保障、旅游、史志、文联等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明确其主要职责和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建议设在县文体局,文体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做好抢救挖掘地域文化的牵头抓总、组织协调、跟踪服务和督办落实工作。
(二)确定重点课题。当前应在全面开展地域文化普查的基础上,从服务旅游产业发展出发,着重开展以十八里长峡、偏头山森林公园、鸡心岭为代表的山水文化研究工作,以关垭楚长城遗址、西关街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研究和挖掘工作,以贡茶、贡米、贡木为代表的贡产文化抢救和挖掘工作,以山二黄、向坝民歌、丰溪民间故事、皮影戏为代表非物质文化抢救、整理工作,以竹溪风味小吃为特色的饮食文化整理挖掘工作,以九老十八匠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文化抢救和挖掘工作,挖掘、收集、整理出一批优秀地域文化成果,使之成为开发旅游产业的原始资料。
(三)组建文化协会。采取“县委主导,政府主抓,部门牵头,协会运作”的办法,分门别类搜集有关史料,编印出《竹溪地域文化》系列丛书,以存史传世。根据县内文化人士平时的专长和爱好,一个重点课题组建一个由业内知名人士为会长、相关人员参与的各类文化研究协会,负责一个方面的特色文化的抢救、挖掘、收集、整理、存史、包装、推介、传承工作。
(四)预算工作经费。县政府将抢救挖掘地域文化所需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文化人士开展地域文化研究必要的办公费用、交通费用、差旅费用等,使从事抢救挖掘地域文化的人员办公有场所、工作有经费、下乡有工具、生活有保障、成果能转化。建议从年起恢复县文化馆全额拨款性质,将文化馆工作人员纳入全额预算编制之列,使其安心、热心从事抢救、挖掘地域文化工作。
(五)开展专题研究。确定相关部门牵头,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开展专题研究工作。一是开展地域特色文化研究。应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收集的成果为基础,深入研究山水文化、地名文化、贡产文化、礼仪文化,编辑出图文并茂的《竹溪文物志》、《竹溪文物画册》、《竹溪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山二黄音乐理论集成》、《竹溪旅游地图册》等。二是开展民间文化研究。开展对民间口承相传的山水故事、人物故事、地名故事、历史故事等收集、整理工作,编印出《竹溪民间故事与传说》专辑。三是开展饮食文化研究。组织业内爱好人士从菜名、选料、工艺、口味、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整理挖掘,编辑《竹溪菜谱》。每年举办一次饮食文化节,开展饮食大赛,评选竹溪饮食状元,让竹溪饮食文化走出湖北,走向全国各地。四是开展民俗文化研究。竹溪民俗文化中的薅草锣鼓、打夯号子,以及丧事文化、民歌、民谣等,应在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动员一切社会力量予以收集整理,编印《向坝民歌》续集、《红暗卷》、《黑暗卷》等。应以山二黄、向坝民歌等民俗民间文化为基点,建立演艺厅、民歌楼、文化室、故事亭、赛歌场等。五是开展远古文化研究。应以竹溪籍著名作家野莽所作的《庸国》为蓝本,定位和统一我县的历史演变口径,力争将《庸国》拍摄成电视连续剧,让其走上荧屏。
(六)兴建旅游产业。把开发旅游产业与市委、市政府“一统三分”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工业、观光农业、生态林业。应以建设全省茶叶强县为契机,打响“中国有机绿茶之乡”品牌,以龙王垭、梅子贡、前进为主要节点,建设一批茶景点——观景台、品茶亭、观光园;建设一批茶建筑——茶馆、茶楼、茶店、茶市;开展一系列茶文化活动——评茶王、赛茶歌、办茶节、兴茶艺;装点一批茶装饰——茶旗、茶幌、茶广告;开发一系列茶商品——茶叶、茶具、茶包装、茶机械,让我县真正成为鄂渝陕三省交汇的茶叶生产、交易、集散中心,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来我县观茶景,品茶茗,论茶道,听茶歌,交茶友,当茶客,挣茶钱。
三、尊重历史,讲究科学,注重处理好抢救挖掘地域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对有技术支撑、有经济支持、有市场需求的文化项目予以适时适度开发。一是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竹溪文物博览馆、竹溪珍稀动植物展览馆;二是保护好现有文物资源,列入全国文物遗产名录的摩崖石刻目前处于原生态,无任何保护措施,应尽快制定保护方案,立项予以保护;三是保护好文化人,县政府设立抢救挖掘地域文化基金,对抢救挖掘地域文化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政府特殊津贴和奖励。
(二)处理好内力与外力的关系。抢救挖掘地域文化既要充分发挥县内文化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走自力更生之路,也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素养、实际工作能力强的文化专业人才,建立起一支精干的抢救挖掘地域文化队伍。要注重用国际国内著名文化人士、企业界人士引领、推介、包装、放大竹溪先进地域文化。要运用一切媒体推介竹溪地域文化,邀请央视有关栏目组来我县举办节庆活动,制作竹溪风光MTV等,扩大竹溪对外影响力。在唱响《梦在竹溪》茶歌的同时,以王曙光创作的《跟我到十八里长峡》词曲为脚本,邀请音乐界知名人士予以打磨包装成竹溪山水MTV,使其成为对外宣传竹溪的又一品牌。
(三)处理好抢救与挖掘的关系。抢救挖掘地域文化,应采取科学、务实的态度,在研读史书、考察遗迹、寻访遗佚、搜罗口碑、旁征博引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事件、实物、典故、传说等诸素材进行加工提炼,演绎出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勾勒出神情并茂的历史人物。切不可借抢救挖掘地域文化之机,胡编乱造,封神造仙,更不能搞歪门邪道,搞旅游欺诈行为。
(四)处理好当前与未来的关系。当前应抢抓省委、省政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谷竹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两大机遇,从高端着手,聘请高规格的资深规划机构,量身定做竹溪文化旅游品牌,尽快编制出竹溪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好3至5年内我县应开发建设的重点旅游景点详细修建性规划。在近期旅游产业开发上,应以“一山一水一垭一峡”为突破口(“一山”即偏头山,“一水”即鄂坪库区,“一垭”即关垭楚长城遗址,“一峡”即十八里长峡),先破题,再做大,再做强。同时,要通过编制、申报、争取文化旅游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力争用五至十年的时间,使我县成为集生态观光、民俗体验、健康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明珠,从而带动全县经济文化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