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课堂教学实践结题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种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能力,这就使得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去培养学生的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会提问,爱提问。
1、发扬民主,营造氛围,培养“敢问”意识
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从教导者变成伙伴式的服务者、参与者,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敢于表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当学生害羞不敢问题时,给与鼓励支持的目光,鼓励孩子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对题目有“奇思妙想”时,给以他们充分的展示机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
2、制造机会,创造条件,搭建“能问”平台
问题从哪儿来?特级教师张新华指出:要形成一个好的问题或要让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必须创造出对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情绪氛围,即制造机会,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为此,在教学中,我首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提问时间,每节课都要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研究的气氛中,让学生自主提问。其次是给学生留下有问题的空间。提问,教室或许是一个好地方,但不在教室或学校,学生有问题也可以问,教师要注意搭建学生书面问问题或其他方式(如打电话问问题等)问问题的平台。为此我让学生备一本“问题”本,随身携带,及时记录;还在班上设“问题角”、“问题信箱”,开展“问题竞赛”的活动。这样,通过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教会方法,提高技能,掌握“会问”方法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也不能一疑就问,每题必问。从爱问到会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教师不断点拨引导。因此,要培养“敢问”的精神、提供“能问”的平台外,在课堂上还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与途径,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
(1)从课题切入,培养提问能力。
课题一般都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让学生从课题上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例,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揭示课题后,我问:看着这一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以提出:什么叫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怎样求圆的面积?求圆的面积要知道什么?等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猜想、转化、探索、推导、悟理、求解等学习过程,使问题解决。
(2)深入读本,提出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质疑,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简洁文字表述,诱发新邃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精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探究兴趣。
(3)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现在课本上的习题大都是一些条件充足、问题明确的标准习题,可是在实际生活中,问题并不像课本中的例题那样,条件和问题都十分明确,一一对应,而是需要自己去收集数据,选择条件的。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些联系实际的题目。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提出的这些问题我及时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的事物习惯,并自觉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4)发挥教材优势,提出数学问题。
教材中有许多例题或练习题都有“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的提示,图文并茂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场景,在场景中又蕴含着一个个的数学信息,教师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鼓励孩子们尽可能的在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解决已经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自己或小组合作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说选择了哪些信息,为什么选择这些信息,再次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内化信息,加深理解,从而提高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同中求异,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中,注意更新观念,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法,更多的关注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又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算法进行反思和质疑,促使学生优化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往往可以找出多种不同的方法,但结论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比较确定最优方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技能的常用而有效的途径。
(6)挑战教材,提出数学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满足课本中的方法,而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的现象,这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也是训练数学思维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质疑应当加以鼓励、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找到新方法。
(7)利用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作业中出现错误,往往爱用粗心、马虎这类词语搪塞过去。其实,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形成正确认识的过程。每个孩子的错误是不同的,出错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面对错题,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及时改正,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并在自我反思中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道题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吗?等等,使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所在,避免重犯同样的错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
4、适时评价,及时鼓励,调动“善问”热情。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的,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使他们各自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有的学生比较善于提问,有的却会提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提供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其次,让学生评价,如学生在评价时可根据前面同学不同的说法作不同的评价:前面同学说得好,学生就说:“我非常赞成或欣赏他的想法!”说得不完整的,学生会说:“我可以给他补充吗?”或者说:“我给他提个建议!……”如果前面学生说错了,就说:“我对他的说法有意见,我认为……”这样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由“敢于问”向“善于问”、“勤于问”的方向发展。最后,我还通过建立学生提问记录册,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专门记录组员的提问情况,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与学期总结评价挂钩。
二、调查分析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
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还是沉默寡言,既不主动提问题,又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不是没有,而是太少。为此,我对自己刚接手的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种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第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
原因分析:
1、与教学理念有关。
目前在教师的教学观念中,根深蒂固的教师职责是“给予”,学生的职责是“接受”。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基本解决,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教师不停提出问题,学生只是一味被动地应付问题,哪来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呢?
2、教师忽视“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对话意识”,致使学生想说却不敢说,逐渐形成压抑的心理状态,甚至变得懒得动脑筋,增加了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导致学生不会提什么问题。
3、与学生自身的基础能力有关。
(1)学生的能力有限,知识的储备较少。
(2)学生没有足够的胆量提出问题。
(3)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还是较为的被动。
(4)学生信心不足,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