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中阶段从20*年9月10日起开设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初中也引入了研究性学习,那么小学是否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呢?《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只是从课程结构上提出了开设研究性课程,但小学如何办,并没提出具体要求,而作为贯彻《纲要(试行)》的《课程标准(试验稿)》却明确提出来了,小学也要开展研究性学习。那么,小学阶段为什么也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一)从其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看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世界上许多知名度很高的教育专家常常是以研究中小学教育入手的,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教育财富。远的不说,就说20世纪以来,许多著名教育家都为开展研究性学习而奔波不息,20世纪10-30年代,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提倡让儿童在“做中学”,“做中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概括了科学探究的五个步骤,通过创立的“问题学习法”使研究性学习从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推进了一步,对于达到培养适应工业化、社会化、改造自然所需人才的目的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20世纪50至70年代,*布鲁纳提出了“学科结构论”,提倡用“发现法”学习,使“发现问题”成了探究学习的源头,与此同时,*的施瓦布提出了“学科教育论”,提倡“探究学习”,使探究学习的理论有了新的升华。两位教育家的研究,不仅深化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更是提供了研究性学习可操作的实践模式,成为了研究性学习的雏形。这个时期的研究学习,对于达到培养适应“冷战”时期科技、军事与空间竞争所需要人才的目的,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科学教育标准》提出的“构建教学论”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方式加以大力倡导和推广,为达到培养智力卓越性“超群的社会精英”人才的目的起到了重要作用。法国“多样化途径的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学习”,其实质也是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进而完成课题的研究。特别要指出的是*专为儿童设计了探索性学习目标:培养儿童自己发现问题,主动的学习和思考,独立判断,更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让儿童掌握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养成主动地、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并开始学会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对小学“课题研究学习”课时分别定为三、四年级每学年105学时,五六年级110学时,均超过课时总数的十分之一。在我国,研究性学习从何时开始,似乎难以给出一个精确的时间。但可以肯定,在“课改”、“课标”出台之前,许多学校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探索最早的是一些中学,如*市*中学“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的实验”,*省大庆一中,*省太仓高级中学,天津市实验中学,河南省巩义二中,*省*市列五中学,*省*市九中,*市*中学,*省*一中也相继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实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中学的“角色体验”、*市大同中学的“专题研究”、*市向明中学的“自创性研究型课题研究”、*市*中学的“综合主题活动课”等等,都为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提供了研究性学习的范例。*年元旦《*教育报》在展望新世纪教育发展趋势的专版上发表了张肇丰副研究员《研究性学习倍受关注》的文章;*年5月15日,《文汇报》又发表了他的题为《研究性学习:另一种学习的革命》的论文;*年10月下旬,教育部基教司,在*省无锡市召开会议,许多代表在会上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做法和构想;*年2月,国家教育部在(教基[*](3号)文中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提了出来;20*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必修课,其中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从20*年9月1日起研究性学习,在全国38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小学和初中开始实验。研究性学习在通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作为必修课贯穿于小学至高中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在我国台湾省,推行的新课程非常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作为台湾整个课程体系灵魂的“十大能力”的第九条规定:“激发主动探索研究的精神”,第十条规定:“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推出的新课程其基本理念是“终身学习、全人发展”,贯彻这一理念的课程体系则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从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到,无论是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还是专家的论述,国家课程改革要求,都带动了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熊梅校长与*国几所小学联合开展的《开放式学习,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的实验研究已经坚持了两年,今年11月5日*朋友、国内专家聚会到师大附小,师大附小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的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给与会专家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教育发展中心主要成员、中国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王宗敏研究员亲自主持的《优质教育研究》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优质教育的重要理念和主要学习方式;辽宁省创造力开发学会自*年起,先后三次召开研究性学习论坛会,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展示会,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擂台赛,全面推动了辽宁省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研究性学习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谈到研究性学习推行的必然性,我们还会遇到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载体。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课程是关键的制约因素。同志又指出“综合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发现与发明,都是产生于凤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规律。”“人们思维、创造的最好年龄一般是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心理学家研究表明3-9岁是创造性的启蒙时期;9-22岁是培养创造素质的关键时期;22-28岁才是创造素质的结实期。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自然成为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任何一个学生要想具有创新品格和创新品质他必须对所面临的问题做出大量的充分的研究,所以研究与创新密切相关,研究探索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研究探索就不可能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研究性学习合理的组织课程类型和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机会。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等环节,让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创造性见地,激发学生创造灵感,使学生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特别是在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兼容性适合各科教学,当然综合性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比其它学科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鲜明。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充分认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创新人才的需要;是人类进入全球化、信息化、人才竞争化的需要;是对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的需要;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在通向21世纪基础新课程体系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它的出现和发展是小学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二)从内涵与理念上看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改变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一种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从教学论的视角来考察,在小学,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同样是相对应的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由于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框架中,研究性学习是作为课程开设的,但目前,小学还尚未建立这种课程,所以研究性学习就有了“泛指”(也称广义),与“特指”(也称狭义)的双重含义。“泛指”是指在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特指”是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与确立研究课题,自主开展探索活动,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在这里它成了一种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小学研究性学习完全可以体现出是一种课程,如许多学校开设的环境课、生活课等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一个例证。从学习方式来看,研究性学习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即研究专题而组织起来的具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许多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都能在学科教学中用三种方式寻求问题,这三种方式是教师预测问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师生互动产生的新问题,围绕上述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索研究。从教学论的另外一个角度看,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同样是一种学习方式,但两者价值不同,研究性学习一旦进入学生的学习活动,必定要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大变革,无数事实表明,人类社会认识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动力,而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就是在知识传承上只讲“继承”不讲“创新”;在思维方式上只讲“求同”,不讲“求异”;在学生发展上只讲“统一”不讲“差异”,因而崇尚接受性学习,冷遇了研究性学习,教师的牵扶和代替极大的抹杀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有识之士无不认为,当代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取向,应该是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于一体,致力培养“T”型人才,(林崇德《*师范大学学报》20*年第1期)。林崇德教授指出,“T”型人才的“一”是向西方教育学习,重视发展学生的“知识面、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实践能力”,“1”是发扬东方教育传统,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知识深度、理解水平、统一规范、集体精神”。引入“研究性学习”,又不否定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两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就可以适应培养“T”型人才的需要。我们的新一代,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就可以展开“继承”和“创新”的双翼,翱翔在信息和科技的长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从教学论的角度来考查,每个儿童都是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改变过去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着眼于学生发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服务,一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研究性学习这个理念,所引发的教学方式转变,完全适合小学生学习和发展。*市史家胡同项红、万平两位老师开展的专题探究课已经经历了三年时间,他们总结的经验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编写的《中小学校课程开发与示例》进行刊登,这项实验研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他们研究性学习实验以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按层次递进到六年级结束,他们具体做法是第一阶段学生个人自选课题。教师整理合并学生课题,进行选题指导学生从教师整理合并的课题中再次选题,并自愿结成课题组,准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陈述;第二阶段为收集资料,实施研究;第三阶段为撰写报告,把收集资料进行综合整理,通过研讨,写出“结论”;第四阶段为课题宣读答辩,包括课题研究基本经过、课题报告,并对主要内容谈出体会。通过实验研究,他们得出了五点启示,一是学生潜能很大;二是小学生智能具有多元性;三是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发展潜能提供动力;四是新型智能理论得到了扩展和提高;五是教师的个性素质和教学水平有了全面提高。他们总结的《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在*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获得了专家一致好评。他们实验研究充分证明研究性学习在小学实施的可行性。在*三年级学生在家养了几只小蝌蚪,天天观察生长情况,记下它的变化,学生亲眼看到蝌蚪长出小腿,最后脱掉尾巴,跳出鱼缸,变成小青蛙爬走,而后写出了《关于青蛙研究报告》。我校二年级一学生亲手操作,把蒜瓣放在碟子里加上水,进行观察,写出了发芽、长叶、收获的全过程,并且还研究了什么时间换水,用什么样肥料,并与没加肥料蒜苗进行对比,最后写出《小蒜瓣是怎样变成蒜苗的》报告。以上是在老师通过研究性学习理念驱使下,带领学生开展的一些实验研究,证明了小学生有兴趣、有能力接受研究性学习,并为我们得到了以下启示:研究性学习确实能体现主体教育,并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任务落到实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与形成最初起中介作用的并不是直觉,而是可缩性大得多的活动本身。研究性学习,通过感性操作到表象操作,从表象到理性操作,可使外部动作逐步内化智慧活动;研究性学习从学生兴趣出发,引出对问题探索过程更是必要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动因,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古往今来,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对学生有浓厚兴趣问题,不让他研究是任何人也拦不住的,反之,一个毫无兴趣问题,即使你强迫他去探索,他也研究不出任何成效。研究性学习满足小学生学习兴趣,深化了学习兴趣,把兴趣转化成研究问题,促进了学生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学习时间,发现和开发了学生各方面的智慧潜能。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多方面潜能,当然也存在明显个别差异。素质教育特征就是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研究性学习在时间的安排、问题的确立、研究视觉选择、方法的动用和结果表达,都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克服了学科课中回答同一个问题,计算同一个问题等弊端,研究性学习正是为具有差异性学生提供自由发展和自主学习舞台;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课程的实施成为教与学相互推进过程。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和学生关系发生本质变化,师生之间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日趋平等,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学生不再作为知识被动接受者,而成了知识的研究者,教师与学生互动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的构建,朝着促进思维、能力、情感、价值观和行为方面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内涵理解和研究性学习理念生成,使我们从理性与实践性两方面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同样适合于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从多角度证实了在小学教育中推行的可行性。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界面对新世纪社会发展而采取一项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价值观及相应的学习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种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的成为贯彻《课改》、落实《课标》的热点。在小学,研究性学习广义的解释: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狭义解释:其一,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选择的进行专题研究,内容涵盖了自然常识、社会常识等。其二,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或者模拟科学研究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无论哪种解释,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形态的角度来看,它包括了自主学习的课程(独立设置的课程)、追随学习者的课程(学生本位的课程)、师生共同构建的课程(随机生成的课程);从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来看,它是一种学习研究的方式而非学习方法,是学生对科学研究思维方式或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即使研究成果十分幼稚,甚至未获成果,只要经历独立研究,对探索的态度和方法、乐趣、艰辛等,有所感悟、体验,这种学习就是有价值的。还应指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方式,不仅是上述三方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可以渗透到各学科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小学阶段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和目标定位
走进教学领域的研究性学习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实践,这种实践离不开理性探索,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研究性学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小学研究性学习策略的构建,首先必须建立以对研究性学习基本特征理解和目标的定位上,才能在理性指导下构建具体操作策略,否则的话,策略的构建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使研究性学习背离初衷和偏离方向,使研究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走上机械接受教育老路。
(一)认真理解小学研究性学习基本特征
研究性学习特征是由研究性学习性质所决定的,研究性学“研究”这一本质特性外,它还具有开放性,包括探究过程开放,探究策略开放;交互性,包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探索,相互影响。实践性,包括学生实践操作和实践应用,操作本身还应特别注意对知识的创新,对知识延伸;综合性,包括学科本身的综合和跨学科的整合。通过对研究学习性质理解,研究性学习基本特征,就可通过它的“自主”、“创新”、“实践”、“开放”、“探究”和“过程”六个方面来体现。“自主”就是把学生真正地置于主体地位,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来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从问题提出到课题组成员组合;从指导教师选择到研究内容确定和实施;从研究成果评价及交流展示等都由学生自主决定,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置于核心位置;“创新”就是在创设问题探究的特定情境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另外,随着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目标和主题不断生成,研究中出现的困难必然要迫使学生不断变换思维方式,甚至丢弃“不理想”的成果,再造研究新途径,取得新成功,使他们的创新在实践中升华。再有,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往往不是书上的现成成果,不少是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和以生活为底蕴,在知识的字里行间发现的,其结果,
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表现为创新的提高,一句话,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创新性学习,是创新实践的过程,是创新能力的再提高;“实践”就是让学生通过一个程序或过程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研究性课程中,学生必然要为解决问题而经历观察、试验、实习、劳动、创作等体验与操作,逐步使他们养成勇于探索、不怕挫折、勇于开拓、坚持实践的个性品质。在学科课学习方式研究中,学生必然运用生活的积累和新知识的启发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又是一种侧重思维和想象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开放”就是不仅要把学习内容完全交给学生,而且要为学生学好内容而提供时空,那种“猜模式”、“问答式”和“模拟式”在研究性学习中被“寻找式”、“发现式”和“自主式”所代替了。内容由学生确立,时空由学生支配,学生就可不会再受“单一”或“同一”的内容限制,不会再受“必须完成”或“限时完成”的时空限制,去研究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在一方领域了解现实、了解自己、体验人生,积累更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实践知识;“探究”就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主选择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手段,由学生自主研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或小组研究,或独立攻关,或调查,或探索,从而完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过程”
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把过去传统学习的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变为重视过程和达到过程与结果的和谐。只有研究性学习,才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掌握和解决一般问题的流程和方法,亲身经历自我观察、实验、类比、思考、推测、论理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等较为复杂的探索活动,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得出一个结果,往往采用一种办法,而如能考虑多种办法,再选出其中最优秀的,那么,这个过程,对于学生的思维扩展,想象力的丰富就是不言而喻的了,这种“多种考虑”的本身也就是研究性学习目的之所在了。
(二)准确对小学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目标进行定位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新课程在小学主要是“综合实践活动”或小学学科学习一种方式,其目标、价值取向与初中、高中都是一致的,但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所决定,具体目标和要达到的目的就有所差异,实施中不能生搬硬套,统一模式。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要特别注意,无论是生活,还是知识都要从抓“基础”做起,对于学习的过程要从抓“体验”做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时期,此时的小学生头部生长速度逐渐减缓,四肢及内脏的生长加快。同时,男女差异逐步扩大。12岁的儿童脑平均重量为1400克,相当于成人的平均脑重量。他们的思维开始从形象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但这时的抽象思维还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撑。通过集体活动,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且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他们的兴趣虽然有了广泛性,但还没有出现大的明显分化。学习开始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数学的概念、计算;语文的识字、阅读、写作;都是从语言的交流到书面的表达,逐步增加知识量。
通过对学科教学中研究学习特征的理解和小学生身心特点的研究,小学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定位。
1、培养兴趣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学会对自己身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发现和思考,并会感受和品尝自己动手、动脑取得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成功和喜悦,从而激起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兴趣,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心理和个性。
2、提高能力
通过探究性学习,应当让小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高探索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的是让学生逐步具备,基本合理地对一些简单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探究品质。
3、学会合作
通过研究性学习,不断克服小学生的孤独和依赖心理,乐于合作、互相帮助、共同享受集体的阳光。通过师生、生生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对话、交流等互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态度,形成人际沟通的能力,看到团队的巨大作用。在让学生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个人或集体获得的信息,创意和探究取得成果的同时,要注意克服过分依赖群体,而丢弃自主独立、过分自负和淡化团队力量的弊端。
4、尊重科学
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按事物规律进行观察,认真思考,说话和行动都要有理有据,得出的结论要经起推敲和考验,并养成尊重他人的正确意见和想法的态度,同时养成遇到困难不回避,不放弃,直到经过反复探究,取得最后成功的坚强毅力。要帮助学生克服“见硬就回”,不求进取的自卑心理。特别要帮助小学生克服“鹦鹉学舌”“人云亦云”“随帮唱影”重复别人的发现,重复别人的思路,重复别人的结论的不良习惯。
5、承担责任
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小学生明确,探究不仅是一种爱好、习惯,而且更是一种责任,逐步把责任意识转化为探究品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学科对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时刻把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后果联系在一起。研究性学习是国家与社会需要,只有通过探究性学习,成为创新性人才,才能为社会进步,国家的复兴而尽职尽责。
四、小学阶段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策略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理念驱动下,根据具体条件而规定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在前文对小学研究性学习特征进行全面的探究和研究,为构建小学研究性学习应对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念依托。对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必然使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应对策略,始终离不开“导向”而健康运作。
(一)创设学习情景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创设,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要做到形象、真实、合理。学生都喜欢三维动画和卡通,把这些有目的引入课堂,有利于学生的探究,看了画面比单看教材上的文字,学生说的话要多得多。学生,特别是城市的学生除了大工业、大建筑、大销费外,其余的要远比农村的孩子知道的少,比如《种子的传播》一课,城里的学生怎么也进入不了情境。如把学生带入山林,让学生身上挂满了“苍耳”,再通过探究,他们会明白“种子是由本身特点,凭借外力因素而传播”这样的道理。组织学生到河流源头探秘,学生看到源头的水清澈见底,再看看下游脏物漂浮,他们就会看到人类自己糟蹋自己的真实一面,对于保护环境,学生会由此想到许多研究性的课题。学校内部环境的创设对于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林园区”的建立,为学生研究树木的颜色、叶片形状、生长习性提供了条件;“气象园区”的建立,激发了学生研究天象和气象的成因、变化规律的热情;“花卉园区”则为学生之间通过栽培、管理、收获成果的亲身研究一比高低;“数学园区”的建立,通过可视图形、数学历史发展,为学生争强数学情感,提供研究的素材。除此之外,“外语园区”、“科技园区”、“天文馆”等的开辟,也有利于研究性学习在更高层面地开展。由于学生年龄小,还不能一下子进入研究性学习的角色,学校为他们提供一些课题也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县实验小学为学生提供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三年级:
油江河的水能饮用吗?
“*三袁”的由来
“人民公园”的三次改建
四年级:
*县城的天为什么变蓝了?
荆江分洪区的地理特点
“女交警”是*人的形象
五年级
柳浪湖源头探秘
“物理学家王竹溪的少年时代”知多少
实验小学周边上的娱乐场所必须搬迁
“战火”还在世界哪里燃烧?
在探究上述问题时,学生在设计方案和实践活动中都能抓住事物的起因、变化、发展、结论、启示开展研究性学习。
(二)诱导自主探究的策略
在《探究发展》一书中,作者有这样一句话:“快乐的课堂不见得就是成功的课堂。但是不快乐的课堂一定是不成功的课堂。”这里的快乐对象是学生,但真正的快乐必然是建立在学习对象自主研究高能力、每个人自主研究的高能力上。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自主研究积极性,诱发小学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呢?其一、让孩子有所期待。期待是人的一种共有本能,教师、家长要利用这种本能让学生学会期待学习,期待成功;其二,学会反思。让学生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从教训中另辟新的思路,如,一张正方形桌子可坐4个人,同样的2张桌子并在一起能坐几个人?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能坐8人,通过研究反思,知道错在“并在一起”这个关键问题上,不是8人,而是6人;其三,培养学生质疑品质,敢于向教材挑战。比如《我的战友》,作者能这么详细描写当时的情境,就意味着他们离得很近,但为什么作者没烧着?抗美援朝时,中国最多的武器是步枪、手榴弹,人都烧焦了,子弹和手榴弹为什么没爆炸?《亡羊补牢》一课,农夫想到狼来了,既然狼那么贪婪,学生就会提出它能来过几次?培养质疑品质,就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不轻信、不盲从,敢于“刨根问底”;其四,让学生走近修正。许多学生把学习看是一种负担,他们粗枝大叶,不求甚解,常常是为完成任务了事,不再审视自己的错误,而达到修改,在这里,不难看出,“审视”是修正的前提,修正是目的,因此“审视”成了深层次的研究,如《坐井观天》一课,青蛙说“你能飞一百多里那么远”一句就应该加以修正,因为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说明它见识非常少,它又没到过很多的地方,这样一来,青蛙怎么能有“一百里”的概念?学生进行修正是十分必要的;其五,与“丰富”结缘。丰富自我是个性化的升华。我们都知道,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根基,而社会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即使是社会生活同时出现在人们面前,而对其深刻内涵还有不同理解。比如,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丑小鸭》一课,就应围绕“今天是丑小鸭,明天就可能是美丽的天鹅”去研究,只要有乐观的态度,不管山多高,“信心”的歌声都能把困难踏在脚下;不管路有多长,只要心中充满了爱就能走到远方。我们要鼓励学生,通过学会多元化理解去丰富自己,只有这样,学生的社会生活才会丰富起来,每一个人的价值才会体现出来,自己才会在知识海洋中成熟起来,尽管我们达不到“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样样都懂,但是知道的东西还是越多越好,也就是说通过研究性学习来丰富自己,又用丰富的生活和知识来促进研究性学习质量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社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生活,用自己的知识去创造价值,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情感。丰富自己的基本形式和策略很多,而丰富自己的本身,就是一种自主研究,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把握好这个“度”。
(三)组织群体互动的策略
在接受性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答者绝对是好学生,绝对是少数,多数人是旁观者,其他学生心里开了“小差”,也无人问津。而研究学习则不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人人都是研究的参与者,个个都是主人。教师要善于通过合作研究的形式,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研究性学习不是形式主义,当然也有把几个学生凑在一起,交头接耳讨论一下就算合作学习了,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真正的合作性研究学习是有质的规定性的。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者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而互相学习。它是受一定理念制约的,这就是说合作研究性学习必须有共同的任务,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学生之间必须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的互助学习;期望所有的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的解决组内的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分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在弄清合作研究性学习要义后,我们就要着力在它的价值取向上下功夫。合作研究性学习首先是培养合作精神,懂得合作是人类共存的重要条件,是培养人际沟通、人际交流的能力与合作的心态的重要手段,合作学习的价值是它能有效地解决一个老师面对巨大差异的学生时,面临的困境,老师就一个,而学生不仅多而且差异又那么大,所以合作学习,能通过班内分组来解决老师面临的困境,另外合作学习能把个体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克服个体竞争带来的冷漠、狭隘、自私、孤僻的心理,只有合作学习,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竞争精神和正确的竞争理念。合作学习离不开目标,离不开条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机,合作是时代的精神,合作意味着学生要有开放的心态,进取的意识,改变现状的决心,合作特别意味着学生要有一种包容的心,在研究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参加合作,就意味着学生在生活和知识面前放弃、容忍、退让、妥协;在合作中培养学生负责任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责任,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内涵,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是老师一下子教出来的,而是学生一点点悟出来的。比如说,在解决25×16的八种计算方式时,一种也说不出来的学生,就会愧对自己的责任。培养学生合作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只有沟通与交流学生之间才能做到相互影响,在沟通交流中既相信自己又尊重别人,使学生懂得根据一个道理争辩时,可以据理力争互不相让,但是这些毫不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友谊。合作性学习重点是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这是一个任务的两个方面。比如说,综合活动课的远离《沙尘暴》讲怎样爱护环境,保持植被,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沙尘暴给人带来了生态灾难,由此学生可以联想到,江河污染,空气浑浊,这些都是由于发现问题而产生的吸引力延伸出来的,学生就会从多角度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习任务得到分解,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到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又比如说,现在交通工具很多,怎样归类,怎样选择,都是属于问题。“前进中的鞍山”,前进的标志是什么?在哪些方面鞍山有突出的变化,这样有吸引力的问题,同样是可以通过分解任务相互合作来完成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形成有凝聚力的稳定的团队精神。比如说,这个学生数学好,语文不太理想,这样就产生了强项和弱项,弱项转化为强项必须在稳定的团队里帮助别人或取得别人的帮助;研究性学习,本身产生的激励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与互相抱怨,互相拆台形成了对立,变成了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其结果正像一首歌词讲的“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的。合作学习常常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做到课内与课外相一致,相联系。以上研究性学习的合作目标,合作条件,我们需要在完善中发展,在发展中成熟,真正体现出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成功者。
(四)启发意义构建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根据问题搜集数据,分析和处理信息,对信息的可靠性做出评估,修正并且完善解释,这也是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之一。探研性学习就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言,除自己的主观努力外,仍然要提倡启发式教学,教师要有意的启发学生,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在中年级,综合活动课,教师的启发重点应以研究动植物为主,如,小动物中的兔子、小鸭、蝴蝶,植物中的种植、植保、收获等。教师组织学生选题搜集材料,拟出活动的小标题,写出报告,课题宣讲,甚至可以配上插图,并告诉学生,材料的搜集方式,可以阅读课外书报,访问家长和有关人士,有条件的还可以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在高年级,关注社会的问题在增多,但知识性的问题仍然占据重要位置,在程序上可提供包括选题、开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实施研究、写出报告、课题宣讲、写出论文。提供搜集资料的方式是阅读课外书报,开展社会走访调查,上网搜集等等,上述工作,其意义就在于要牢牢掌握“启发”这一重要环节,而不能对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启发意义构建的策略还要发挥家长、社区方方面面的参与作用,形成强大“启发”网络,从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六大方面为启发孩子开展创新性学习创造条件,我们这里说的启发决不是代替,更不是禁锢,而是因为学生年纪小,生活底子薄而提供的必要帮助。
(五)提供基本范式的策略
如同各种课型的教学一样,研究性学习也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范式,这个范式集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及方法论的体系,为教师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参照模型,教师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个范式就可以快捷而有效地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原理和方法。要说明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依据不同专题,不同对象的特点和要求,体现针对性、形成探究性、搞好设计性,反映体验性的系列变化。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范式,必须全面体现“自主、综合、探究、开放”的理念。在这个范式里,“自主”具体表现为主体意识觉醒,焕发身心力量,主动投入学习,参与探究活动,在整合已知、获取新知识和问题解决的进程中,做到自主发展;研究性学习,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过程的发展是有阶段的,“问题、实践、表达”的三个阶段,就是我们提供给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范式的过程。具体讲,一是通过启发进入问题情境,启发阶段在于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展示认知矛盾冲突,焕发学生渴求、愿望和兴趣,主动做好问题知识背景的准备,确立研究课题,建立课题小组,指导制定方案,开展实践研究;二是操作研究设计实践,操作阶段是研究学习的中心阶段,它以系统实施研究方案为任务,搜集信息,研讨求索,启发学生多渠道多方式获取所研究资料,整理资料,把握信息间的关联性,对综合资料进门判断,得出初步结论后在小组内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