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闻实习报告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闻实习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新闻实习报告

新闻实习报告

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简介:有线电视新闻台是香港有线宽频i-cable旗下的成员,作为香港最早的收费新闻电视,创办至今已有十四年历史,包括《重点新闻台》、《财经资讯台》、《24小时新闻台》、《直播新闻台》四条频道,拥有五百多人的新闻团队,每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

香港实习报告

第一天:“我们的出现将会引起别人的好奇”

实习报到第一天,我们一行四个实习生与有线新闻台的采访主任黄庆州先生(大家都叫他“周官”或者“校长”)见面,他是负责我们这次实习的导师。初次见面,大家都有点紧张,“周官”坦言,这是我们双方的“第一次”(我们第一次到香港实习,他们第一次接收大陆实习生),需要摸索,亦希望实习单位与实习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周官”从第一天就向我们强调:不能以正常实习生的要求标准来对待我们,这是对我们的不公平。同时,他指出我们这次实习的意义:observer(观察者),寻找学习与现实的落差。更确切来讲,这也是对我们的要求。

在稍后的时间,我们参观了荃湾的新闻台总部以及位于九龙塘和中环的DC(digitalcenter)。可能是第一次去电视台实习吧,进去里面觉得什么都新鲜,不过有线新闻的办公室真的很大,而且是全开放的,一个大厅坐满了人,各个都埋头工作。

“周官”说我们的出现将会引起别人的好奇,因为我们是首批来自内地的实习生。的确,在我们参观的时候很多人都注意到我们,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那天我们四个人穿得很正式(全部人黑色西装上阵,很有黑客帝国的味道),不引人注意才怪呢,呵呵。

香港有线电视新闻网“中环DC”

第一周:“湿台”(subsdesk)工作实录

所谓“湿台”是英文subsdesk的粤语译音,负责制作外国及中国大陆的每日新闻,每天24小时工作。我把它称作一个新闻加工场,在这里同时工作的人不多,主要是翻译外国通讯社的新闻稿以及中国大陆、台湾的电视新闻。

“湿台”的工作在别人看来是相对轻松的,因为新闻素材就摆在那里,文字与影像资料都是有限的,但对于我来说,都是具有挑战性的。

首先是英文翻译,经过大二两个学期的媒介英语翻译课程后,我们都掌握了基本的翻译技巧,但香港电视媒体的稿件是用口语文字和语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变成了双重翻译,在将文字口语化的过程中还涉及很多香港俚语和惯常的说话方式。记得“湿台”编辑主任Tommy曾经跟我说过:“你平时都这样说话吗?”,在译稿时我就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提醒自己要用最简单最舒服的口语表达完整的意思。

为了保证新闻在“出街”前是最新最快,要及时查阅该则新闻的更新,完成一条新闻包括译稿,看片,定稿,剪片等工序,这样工作下来往往需要一个小时,或许该则新闻就在这段时间内有了新的进展,所以这样做是必需的。

最后需要弄清电视台里写稿的惯常用语以及写稿格式,一般情况下稿件可分为“lvo”(livevoiceover)、“sot”(soundontape)、“lr”(liveread)、“chart”等,这些都是播报新闻的不同模式,每个台都大致相同,在这里,新闻就像是加工一样产品,每样工序必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做,提高效率,这也保证了新闻的快速、新鲜。

前面说“湿台”的编辑是在有限的资料下做的,但是编辑主任与记者每天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而且新闻的更新速度很快,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新闻资源又可以是无限的。这里就有一个取舍的问题,究竟记者、编辑应选择怎样的新闻给观众呢?在我的观察来看,有线电视的“外电”新闻很强调新闻价值中的“贴近性”,关注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地特别是港人移民较多的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地区的新闻。

以下付上一则2006年1月20日我写的稿件:

SLUG:(US)MINE

美国西佛尼亚州再次发生煤矿爆炸,最少两个人失踪,一人昏迷。

{CHART}

[CG:#H_HEADER_2-4\西佛吉尼亚州煤矿爆炸\美国]

[TAKE:CHART]

爆炸发生系当地时间星期四晚,呢次系三个星期内,西佛尼亚州第二次煤矿爆炸。系个次爆炸中,有12人死亡。

煤矿发言人话,爆炸系由坑下噶输送带引起,并未引发煤矿着火。两名失踪噶矿工仍有生存机会,救援工作正在进行。

第二周:“解读”专题新闻特辑

有线电视专题新闻组(feature)大约由十人的记者团队组成,他们不参与每日新闻的制作,每个星期都会推出两条约半小时的新闻专题片,星期三播出的是《香港刺针》(清谈节目),星期四的是《时事宽频》(专题纪录片)。

由于专题片的制作周期相对较长,从选题到搜集资料再到安排采访最后到后期制作等工序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如果需要到外地采访的话,制作周期会更长。要在几天内亲身体验制作的全过程谈何容易,更不用说参与其中了。所以我在这个星期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多看,多问,多想。

多看:在feature的前半个星期,我主要就是看各个台的专题节目,包括《铿锵集》、《时事宽频》、《香港刺针》、《星期二档案》,还有记者拍回来的采访素材,制成品的文字稿等。通过观察,我发现专题组的记者们工作较为缜密,喜欢与人讨论交流,无论是自己的片子或者别人的片子,大家都会发表不同的意见,这里的工作气氛活跃,与“subs台”记者工作独立、讲求效率不同。

多问:我认为自己不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在“subs台”的日子,由于其他人都很忙,很少有时间解答你的问题,自己处于很被动的状态。但在feature就刚好相反,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会询问你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他们希望你多问。甚至有些时候他们会反过来问你一些问题,希望听到你的意见。更有趣的是,这种问问题的过程最后会变成讨论。

多想:如果纯粹以一个观众的角度去看电视节目制作,你会觉得很容易,但当你以一个记者、制作人的角度去看时,你会觉得很吃力,这是我在feature组的感受,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感受到的是制作一个半小时的专题片是十分艰难的,在我看来,专题新闻片需要构建脉络,起承转合,都是一个计划、创作的过程,但同时它也是新闻,必需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记者往往是在这两者间周旋,有些计划中需要的素材偏偏没有发生,譬如被采访者说的话没有你预期的效果,或者跟你事先的设想相违背,导致片子出现真空,这时就不得不改变计划或者寻找其他代替品了。我的看法是:如果仅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想问题是不足够的,你往往需要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出现,多问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样就会想得更多更细,所得也更多。

剩下的日子:“对不起,我是记者”

这次实共是五周,在经过两个星期的“规律生活”后,剩下的三周我被分配到assign组,assign算是有线新闻台的核心组成部分,负责每天香港的本土新闻,24小时不断更新。有线新闻台的口号?——“最快、最新”在这支团队上得到充分体现。一般情况下,一则本地新闻的采访需要3-4个人完成,一个记者,一个摄影师,一个车长(负责接送记者和摄影师到采访地点),还有一个工程人员(如果需要现场把画面传送到总部,需要工程人员开启微波信号传送器传送)。特殊情况下,譬如突发新闻或重要的新闻事件,编辑部会派出几组采访队同时出击。

由于之前没有任何的采访经验,在一开始的日子里觉得很茫然,跟记者出去采访的过程中,总是觉得人很兴奋,想看很多东西,想听很多东西,但最终的结果是一无所得,因为连自己都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时而看看摄影师怎样拍摄,时而看看记者怎样记录,时而看看同行是怎样工作,很多事情在干扰着你。过了一周,我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身为一名实习记者,我不需要每一样都去看都去学,电视新闻采访绝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而我的角色就是记者。

通过观察以及其他记者的指导,我大概摸索到了记者的工作模式,每当我接到一项采访工作后,第一时间就要抄下这则新闻的“slug”(新闻部给这则新闻的代号),采访时间、地点、车长跟摄影师的电话号码。如果离出发还有一段时间,我会搜集该则新闻的相关报道或者询问其他记者关于这则新闻的相关信息,一般情况下,编辑部是会告知记者需要采访些什么,记者根据现场情况即时汇报总部。

去到采访现场后,第一时间是帮助摄影师架设好机器,然后就可以跟记者去了解相关的情况,一般的常规新闻会有新闻稿,而且不同媒体的记者间会互通消息,在我看来,他们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更胜于竞争。在采访过程中,我已经很少去理会摄影师的工作了,记者一般在事前就告诉摄影他需要些什么镜头,两个人商妥以后就开始各自工作。更多的时间我是在聆听,把新闻人物或被访者的一些话记录下来,有些重要的“bite”会打上记号。结束后,记者会在现场做一个“扒”(现场报道,说几句话),而我会将自己听到记到的东西整理下来,可以方便自己写稿。

回到DC后,我会跟记者一起看拍回来的素材,当选定一些画面和“bite”后,就开始把画面传送回总部(liveroom),通常称之为“feed带”,如果有工程人员,带子会在新闻现场即时传送。然后我会根据刚才选定的画面和相关资料写新闻稿,一般的新闻不会超过一分钟,多数是30-40秒。字数大概是一百字左右,写完后我会给记者看,询问他们的意见,即时改正。写稿的工序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一般的新闻,各个台的素材都差不多,新闻的优劣就在于记者怎样编排怎样“包装”(packstory),这才是致胜的关键。在香港,电视新闻记者都会为自己做的新闻配“vo”(voiceover),由于我们四个实习生都没有经过相应的训练,所以也只能看和听了,如果能亲身做一下也蛮好玩的。

以下付上一则我练习写的新闻稿:

SLUG:KUK

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噶代表,今朝到乡议局解释"禁止散养家禽条例",多名执委质疑政府立法仓促,欠缺咨询及无顾传统习俗,要求政府给予散养家禽户赔偿。

{sot}

{takesot}

乡议局执委批评:条例处罚严厉,希望政府给予宽限期同埋加强宣传教育。

{takebite}

{note:inque:"政府有责任"outque:"广泛宣传"}

{takebite}

{note:inque:"两个礼拜就话"outque:"太过仓促"}

{takebite}

{note:inque:"我就强烈要求"outque:"适当补偿"}

卫福局话,虽然立法会影响传统习俗,但最终噶目的都系为左保障市民健康,同时为左避免有人走私家禽,政府决定无会赔偿比呢类散养户。

{takebite}

{note:inque:"现时措施"outque:"受到影响"}

{takebite}

{note:inque:"但系为左保障"outque:"希望大家理解"}

年初二“长毛”梁国雄到礼宾府请愿

年初二农历新年烟花汇演直播现场

年初三农历新年跑马

立法会内采访现场

《散养家禽条例》生效第一日,记者与环境卫生及食物局人员到牛头角某乡村巡查

实习经验总结:

有幸前往香港电视媒体实习,实在是受益匪浅,经过这次实习,我认识到的不是“我想干什么”,而是“我能干什么”。看到自己的能力、不足,然后寻找提升的空间。

回想这五个星期的实习经历,的确是遇到不少问题,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对以后到香港电视媒体实习的同学有所帮助。

1、粤语、英文、普通话一样不能少。香港人基本是粤语和英文结合使用,这时你就会发现听别人说话别扭,别人听你说话也别扭。至于普通话也是必备武器,现在走在香港街头,到处都可以听到普通话,内地自由行还有台湾东南亚旅客很多,采访的时候普通话就派上用场了。

2、最好学会“仓颉”或“速成”打字法。由于香港使用的是繁体中文,电脑打字多数是用“仓颉”或“速成”,不是五笔、拼音,而且一般大公司的系统是不准安装没有授权的软件,写稿的时候不会这两种输入法会很麻烦,最好是在去香港前先稍微学学吧。

3、准时是基本要求,手脚要快。新闻真的不会等人,而且人生路不熟,所以最最最好还是早点上班或者提早到达采访地。至于香港人的工作效率,本人真是深有体会,几次跟女记者出去采访时,明明刚才还是很优雅的,一旦工作起来,走路比跑步还快,而且他们的工作效率奇高,刚完成采访稿子就出来了,所以工作时一定得专心,细心,迅速。

4、学会看地图,方向弄清楚。香港最重要最方便的工具是地铁,弄清地铁线路基本就知道香港有哪些区域,我的方法是自己拿着地图到处走,不懂就问路,其实这也是很有趣的。

5、“有报天天读”。不得不赞叹香港的媒体发展,每天的免费报纸都有好几份,香港人每天忙碌的生活都是从看报纸开始的,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社会,你缺少资讯就好像跟社会脱了节,更不用说去报道新闻了。

6、自尊、自信。这两点说起来好像有点过时,但我却深有体会,当你面对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慢人半拍时,自尊心就会受到打击,很容易就会丧失自我,被人牵着鼻子走,在这时,你需要做的是——“精神胜利法”,我的想法是:我是来学习的,如果我什么都会,还需要实习吗?实习的目的就在于在困难中成长。

实习趣事:

我不是潮汕人

很多人一听到我们是汕头大学来的,会认为我们是潮汕人,特别是每次自我介绍的时候总要解释一番,到最后,介绍我老家也就成了自我介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啦。

肚子叫得很厉害

香港人的吃饭时间一般是中午一点,晚上八点,中间有个下午茶,开始的几天差点就饿晕,加上新闻采访本来就不定时,有时一整天都吃不了饭的。不过后来也就习惯了,不过我得强调的是:不吃早餐,后果很严重。

新年去马场发新年财

赌马是香港一项很受欢迎的平民活动,农历年初三香港马会会举办农历年跑马,要求很多名人政要参加,记者会在门口等官员做采访,不过还有一个任务是:“逗利是”,采访完后顺便拜年。

原来香港最高大厦的顶楼没有栏杆

记得有一次去香港国际金融大厦采访两位外国人士破爬楼梯的吉尼斯记录,可以上到目前香港最高的88层“国金”(括号里写详细的名称啦,你以为人人都知道啊)顶楼,一走出天梯,只见下面是维多利亚港还有两岸的高楼,有些地方是没有栏杆的,不知大风的时候会不会被吹下去呢?

香港迪斯尼老板哭了?

农历年间,香港迪斯尼乐园连续两天满员,导致很多买了票的游客无法进入,香港迪斯尼马上召开记者招待会解释事件,乐园老板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对很多带着孩子而没有进入乐园的家长表示抱歉,说着说着就哽咽了,后来从乐园公关的口中得知,他由于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陪自己的女儿,以至于触景生情。这究竟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

我走的是“散养鸡”线

在记者部里,每个记者都有自己专门负责的领域,有些人专门做教育、房屋,有些人就专门做政治。在我实习其间,正好是禽流感高峰期,香港政府立法禁止市民散养家禽引起社会各界争议,特别是一些新界居民还有饲养鸡作为宠物人士。后来发现,我那段时间跟的新闻都与这个事件有直接关系,所以我坚信我走的是“散养鸡”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