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科学技术的发展心得体会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科学技术的发展心得体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权力意味着责任,工商执法人员握有行政执法权,也就意味着对监管市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负有重大责任。要完成维护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任,就必须要有一支严格依法行政的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因此,作为一名工商干部,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这次党风廉政整顿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抓落实、求实效上狠下功夫,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工作的开展,进而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通过此次作风整顿建设活动,我要使自己的政治思想有明显进步、工作作风有明显改进、法纪观念有明显增强、执法水平有明显提高。本人结合工作职能和岗位职责,从自查自纠入手,经过自己找、领导点、同事提、相互帮等形式,在认真回顾自己的工作认真查找自己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自己的党性党风状况进行总结反思,通过分析,找准和正视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不良作风,下一步将以新的姿态和精神风貌、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去。现初步剖析如下:

一、个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理论学习不够。在理论学习上存在着应付思想。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缺乏自觉性。只限于一般性地读书,对自己要求的不高,只求写读书笔记的数量,不求质量,使心得体会写的比较肤浅。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少,学习不够系统;对党的全会精神和一些相关政策性文件理解不够深刻;对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掌握得不够好,对业务知识的钻研少;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来指导实际工作做得不够。

2、是理论联系实际工作不够。由于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学习归学习,理论和实际相脱节。没有把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所遇到的问题与实际工作相联系起来,更谈不上从理论上去认识、去探讨,使自己在考虑和安排工作时缺乏前瞻性,不是处于推着干就是忙于眼前的任务,为了把工作做好而主动想办法的少,被动应付的多,有时候不能认真去思考,去钻研,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有时产生畏难情绪

3、创新意识不足。习惯于按程序、按规定墨守成规做工作,有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只求完成本职工作,不出问题就行,缺少超前意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少。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对工作的认识有局限,随大流,理论联系自己思想少。认为自己世界观早就定型了。表现为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争先意识不强,对自己工作标准要求的不高。工作宗旨观念不强,工作作风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对理论学习重视不够,对理论的学习满足于现状,认为自己以前学到的理论知识已经足够了,认为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在的工作岗位联系不大,因此没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

(2)由于办公室工作任务多、比较杂,有时候一忙起来就导致工作主动性跟不上工作的要求。

(3)有时认为工作就应该按照上级领导的工作要求去做,不思创新,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工作中自然就降低了工作标准。

(4)宗旨意识不强,不能把工作提升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层次上,为群众利益着想的少。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理论学习。要把理论学习贯穿于每一项工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治国方略,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充分认识并树立科学发展观对加速我国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由于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要素,如何更好地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无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而要搞好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又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科学发展观既是衡量科学技术发展合理性的重要尺度,也为我们在新时代认识和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新的视角。

1科技发展应是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协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涉及到我们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落实和执行科学发展观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它要求决策者和实施者胆略与智慧俱备、目的和手段统一。因而必然要求我们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现象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对客观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发展运行机制要有更切实的把握。因此,科学发展观要得以落实,不仅要继续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而且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注重科学各学科、各技术的协同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通常人们所说的科学技术一般是指自然科学技术,但从内容上看,科学作为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包含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技术作为处理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工具手段,也有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之分。在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本是统一的整体,只是到了近代以来,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日益深入和学科的不断分化,这两种学科产生了分离,并且随着自然科学及技术日益显示出巨大威力,自然科学技术越来越确立起对社会科学技术的强势地位。虽然自19世纪以来,历史上也不断地出现这两种学科门类相互融合的趋势,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社会科学的形象仍不尽完美。在我国,一段时间内,由于“左”倾观念的影响,社会科学曾被简单地视为意识形态范畴,视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人为科学”,失去其独立与怀疑的学术品质而从属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一些社会科学如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研究甚至被取消。当今,仍存在这样的现象:由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以及成果效益的潜在性,使得人们对社会规律很难有直观的认识,并因此否认社会科学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而往往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作简单的理解,把科学技术仅归结为自然科学技术,将社会科学与社会技术排除在外,导致社会科学的相对落后。

实践证明,人类社会的合理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而人与人和人与自然这两个不同的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科学是一个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由众多学科组成的大系统。系统的各个要素既有各自特有的功能,又相互启发、协同进化。自然科学研究客观的自然世界,探求自然对象的物性机理及其运动规律,为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营造适宜的人工环境提供物质改造技术、生产工艺,从而有利于人类的生活质量的改善。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不仅要研究社会,而且要研究由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应用而引发的社会问题,要研究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探求社会发展和运行的规律,为人类更好地自我组织、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获得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依据。不难看出,我们不能指望自然科学解决超出它自身的事情,也不能强求社会科学肩负起它所不能承担的使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不但并行不悖,而且相得益彰,二者相互移植渗透融合,可以促进彼此发展,二者协同发展有助于人的全面认识能力的提高。

西方现代化历史经验教训表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片面发展对社会发展是有害的。人类在需要改造自然的锐利武器的同时,也要有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强有力的手段。我国社会发展当前面临的许多突出的问题,如科技进步、教育发展、环境治理、生态改善等,都需要开展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协同研究,从改变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人手才能得以解决。“自然科学打开的潘多拉的盒子,自然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社会科学鼎力相助,为自然科学鼓励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撒上梧桐细雨。”

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每一项决策都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系统工程,都是相当棘手的难题,决不是仅凭经验、热情、干劲和善良的愿望就可以实现的。社会要发展,不能没有自然科学技术,但国情民意的切实把握,也离不开对社会现象的实际调查和求实的探究,而且实现统筹和协调意味着“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资源配置体系”,需要“建立社会核算体系的具体各种社会技术”,对此的具体解决之道只能存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互启互动、协同参与中。

总之,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看,科学技术应是包含了社会科学技术在内,科技发展应是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协同发展。制约科学发展观落实的,不单有不可超越的自然规律,而且更多的是充满了变数的人的因素。因此,我们不但要大力发展自然科学技术,增进对自然规律的更深层认知,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更适宜、更有效益的手段,同时还要大力开展包括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未来学、文化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社会科学研究。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手段、严谨的态度研究现实实践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认识客观世界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有效措施和解决方案,为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协调提供知识支撑,这样才能适应急剧的社会变迁,把握和预测社会发展的趋势,尽量避免错误和挫折,从而确保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走科学技术生态化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并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然而,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和压力,其中,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贫困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频繁的水灾、旱灾、沙尘暴等现象严重侵蚀着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果,危及我们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而工业发展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和居民生活垃圾、污水排放的污染,也直接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些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长此以往,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这样一个基本的要求会越来越成为难以企及的“梦想”,发展必将成为一句空话,人民的利益保障也无从谈起。从这一点来说,实现社会发展的“生态化”就是最大的善,就是终极意义的人文关怀。莱斯特?布朗指出:“长久维持的能力是带有经济含义的生态学概念。它强调经济的增长和人类的福利有赖于维持一切生物系统的自然资源基础。社会的发展不仅仅应考虑经济效益,而更应考

虑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事实表明,在影响我国社会生态化发展,造成当前环境问题的原因中,科技水平、管理模式的落后是关键。因此,实现生态科技创新,走科学技术的生态化之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所谓科技生态化,“指社会科技发展趋向于生态科技形态,生态科技居于科技体系的核心,以实现科技成为环境优化力量的过程。”而生态科技“指其研究运用能够促进整个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甚至能优化生态系统结构的科学技术系统。这里有必要说明,所谓的生态科技并不仅仅指这类科技的积极生态效应,而是指它在产生生态效应的前提下,能够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使得生态科技的研究和实施不仅保证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从根本上讲科技生态化就是要用生态思想指导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用生态规律引导和规范技术工艺体系,使科学技术能更好地为人和自然的协同进化服务。具体说来,科技生态化包含如下主要内容:

(1)科研主体思维生态化。科学研究的主体是具有科学知识并从事研究的人即科研工作者。科研主体在探索自然界时,应具有生态化思维。首先,在世界观上,视人类和自然为一个共存共容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反对把人类和自然割裂开来。其次,在思维主体上,以“人类利益”为宗旨,从人类主体出发思考问题。思维主体可分为:个人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从个人主体来思考,必然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从群体主体本位来看问题,则容易把阶级、集体、国家、民族等群体利益置于整个人类整体利益之上,导致小团体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科研主体思维生态化要求科研主体以人类主体来展开自己的思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考虑的不仅仅是从自然界谋取某个人或某一群体的生存资料,而是整个人类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它不仅把生态环境的破坏视为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而且看作是对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再次,在思维方式上,反对单向思维,提倡多样化思维。传统思维方式是单一的,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它所考虑的只是如何增加生产,发展经济。生态化思维是多元化的思维,在社会发展问题上,不仅考虑是否增加生产,还要考虑这种增加是否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要考虑人民生活是否富裕,还要考虑这种富裕是否会影响地区和国家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不仅要考虑一项科技成果是否会增加生产,还要考虑这种成果的应用可能造成什么不良的后果。总之,科研主体的思维生态化是多样化,全方位,立体式的思维,它要求把横向的、纵向的、纵横交错的各种复杂的关系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因此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2)科研目的生态化。科研的目的可以是多样的,如果科研仅仅以追求军事、经济目标而展开,考虑的也只是研制的武器破坏力强弱、创造的经济效益多少等问题,势必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而科研目的生态化则以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不仅追求经济效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而且追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既考虑当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要考虑为后代保留和创造充分满足其需要的良好环境。总之,以追求整个人类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为目标,才能达到科研目的的生态化。

(3)科技成果生态化。科技成果有思想理论方面和生产实践方面。在思想理论方面,生态化科技成果主要是有关的生态化理论,包括生态学、环境科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艺术学、环境美学等。生态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人们只有掌握了生态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态,实现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理论的不断创新,将加深人们对生态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在生产实践方面,生态化科技成果主要是积极发展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的绿色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治理污染技术和改善生态技术。其目的,不仅要有效地弥补传统技术中过分强调经济效益的最优化而忽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缺陷,突破传统技术“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妥善地解决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要把生态纳入科技创新的目标体系之中,注重生态资源的优化利用,追求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即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为此,必须积极进行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态技术创新,大力引进和开发绿色产品,广泛应用环境无害化技术,如生态工艺、共生技术,进行无公害洁净化生产,使对人类健康和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材料、产物及副产物减少到最低,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有序发展。

实现科技生态化,建立绿色技术体系,改造并发展传统产业,走出一条用生态科技产业发展经济之路,实现生态经济产业,不仅是我国落实和执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而且已经成为我国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深层动力,促进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

3加强对科技发展的社会控制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为了社会更好的发展,社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然而,科技的应用对社会发展有两重性效应:它既有可能造福于人类,推动社会进步;也有可能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负面影响。正如里夫金所言:“每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总是利弊共存。新技术征服和控制自然的力量越大,我们为其破坏甚至毁灭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两重性效应正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因此,为了更好利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有必要加强对科技发展的社会控制。

对科技的社会控制可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种形式。

内部控制是一种微观控制,是在科技社会内部建立起各种行为规范和机制,使科学家的行为和研究工作约束在一定的框架范围之内。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和规范,科技工作者的行为就会失控,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也就会失控。因此,有必要在科学社会内部健全各种规范,形成有效机制,引导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进行。就当前而言,内部控制应主要注意:①完善科学创新规范和机制,引导科技工作者为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困境大胆创新。②完善科技成果评价规范和机制,使科技成果的优劣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评价,为科技工作者指明正确的研究方向。③完善科技奖励规范和机制,加强对科技失范行为的惩治,激励科技工作者既勇于进取,也防范科技失范行为发生。总体说来,内部控制是要使科学界内部按照社会意识的整体要求来规划科研工作,做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在为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不影响未来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利用的要求;科研成果不与人类已有的传统伦理观念产生巨大的冲突,并在适当的时期内随社会伦理观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科学研究的成果不影响到其他社会、自然子系统的正常运转,并有助于它们的运行向着与整体系统相互协调的方向发展。在相应的研究成果产生以后,在科学界内部进行评估,评估的标准和尺度也应以整个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依据来制定。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和可行性,以它对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正负效应来进行比较,其差值可以作为对科学成果价值的量化,作为依据来对科学研究人员进行评价。同时,对好

的、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科学界内部可以将其优先推广到社会的生产实践中,从而使其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科技成果对社会产生的作用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地需要,促使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外部控制属宏观控制,是社会运用意识形态,通过制定科技政策、科技法律、科技规划影响和控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哲学、文化、艺术、宗教、道德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体现在它们对科技发展与人类行为价值取向的选择上。人类对科技的宏观控制首先是要在思想意识形态中树立起对科学技术正确、客观的理解模式,摒弃原有的科学技术万能论,明确科技与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线性关系,而是共同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一定要考虑社会其他子系统对此的承受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统筹科学技术领域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科学技术界内部还是社会其他如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使用都要贯彻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这样就可以做到从源头处把握科技未来的可能走向,从而达到对科技发展方向的宏观控制,使科学技术应该为人类整体发展谋利益的观点在控制系统内部得到充分的阐发。

在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基础上,社会应通过制定合理的科技政策,完善科技法律,进行科学规划来实现对科技的调控。

科技政策是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总目标下,为促进和调节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制定的科学技术工作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它包括全局性的科学发展战略,即科学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总方针,同时也包括局部性的临时性策略,如各部门、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所确定的为完成战略目标的各项具体的策略原则。国家通过科技政策,确定科技事业的发展方向,处理科技活动领域的各种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实现对科技活动的宏观控制,以促进整个科学技术系统的良性发展。

科技政策对科学技术活动的规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技政策规定了科技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科技政策规定了一定时期内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科技政策规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把活动高度集中于经过选择的重点目标,以保证较快地取得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科技政策还能调整科技体系的内部结构,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三者有合适、恰当的比例,保证科技成果对社会需求的满足。

科技法律是促进科技正确发展的法律保障。当前优化我国科技进步的法律环境的任务,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依法确定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重大政策和管理体制并赋予其巨大的权威和执行效力,这是科技进步的法律环境的基础和前提;依法确立科学技术系统的运行机制,保障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依法确立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政策,建立保护专利、商标、着作权、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植物新品种以及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法律制度,合理解决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归谁所有、如何转让和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依法确立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技术政策,振兴措施和监督管理制度。

科技规划在科技宏观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的宏观管理,一般体现在确定科技发展目标、选择战略重要项目、调整科研结构、促进技术创新、制定科技政策等方面。全面科技规划则集中反映了上述几方面的内容,它为国家在一个时期科学技术事业的总体发展提供了一个蓝图,为全国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安排提供总框架,也是政府通过计划的形式,将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的战略资源,以便把握其发展速度和方向。科技规划在科技宏观管理中,能集中反映政府对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及其战略思想,引导科学技术全面、合理、有效地发展,以促进国家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因而,根据不同国情采取不同的规划模式,管理和规划科技事业已成为政府工作中最重要的职能和制定发展科技战略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中,贯穿于整个生活中,始终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中央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学习有关的业务知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学以致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认真的学习和领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商法律法规知识及组织管理知识,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履行市场经济秩序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能力。

(2)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气力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

(3)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克服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不良作风,努力做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查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提高工作效能,推动工作落实。

(4)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勤俭节约原则,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坚决克服以权谋私、奢侈浪费、作风粗暴、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随意执法、执法扰民、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等错误行为。

(5)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

(6)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总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活动,是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我工商系统干部作风进一步好转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机关作风整顿个人总结

论党风廉政建设活动中的得失王贵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权力意味着责任,工商执法人员握有行政执法权,也就意味着对监管市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负有重大责任。要完成维护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任,就必须要有一支严格依法行政的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因此,作为一名工商干部,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这次党风廉政整顿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抓落实、求实效上狠下功夫,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工作的开展,进而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通过此次作风整顿建设活动,我要使自己的政治思想有明显进步、工作作风有明显改进、法纪观念有明显增强、执法水平有明显提高。本人结合工作职能和岗位职责,从自查自纠入手,经过自己找、领导点、同事提、相互帮等形式,在认真回顾自己的工作认真查找自己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自己的党性党风状况进行总结反思,通过分析,找准和正视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不良作风,下一步将以新的姿态和精神风貌、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去。现初步剖析如下:

一、个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理论学习不够。在理论学习上存在着应付思想。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缺乏自觉性。只限于一般性地读书,对自己要求的不高,只求写读书笔记的数量,不求质量,使心得体会写的比较肤浅。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少,学习不够系统;对党的全会精神和一些相关政策性文件理解不够深刻;对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掌握得不够好,对业务知识的钻研少;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来指导实际工作做得不够。

2、是理论联系实际工作不够。由于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学习归学习,理论和实际相脱节。没有把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所遇到的问题与实际工作相联系起来,更谈不上从理论上去认识、去探讨,使自己在考虑和安排工作时缺乏前瞻性,不是处于推着干就是忙于眼前的任务,为了把工作做好而主动想办法的少,被动应付的多,有时候不能认真去思考,去钻研,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有时产生畏难情绪

3、创新意识不足。习惯于按程序、按规定墨守成规做工作,有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只求完成本职工作,不出问题就行,缺少超前意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少。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对工作的认识有局限,随大流,理论联系自己思想少。认为自己世界观早就定型了。表现为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争先意识不强,对自己工作标准要求的不高。工作宗旨观念不强,工作作风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对理论学习重视不够,对理论的学习满足于现状,认为自己以前学到的理论知识已经足够了,认为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在的工作岗位联系不大,因此没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

(2)由于办公室工作任务多、比较杂,有时候一忙起来就导致工作主动性跟不上工作的要求。

(3)有时认为工作就应该按照上级领导的工作要求去做,不思创新,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工作中自然就降低了工作标准。

(4)宗旨意识不强,不能把工作提升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层次上,为群众利益着想的少。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理论学习。要把理论学习贯穿于每一项工作中,贯穿于整个生活中,始终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中央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学习有关的业务知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学以致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认真的学习和领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商法律法规知识及组织管理知识,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履行市场经济秩序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能力。

(2)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气力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

(3)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克服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不良作风,努力做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查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提高工作效能,推动工作落实。

(4)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勤俭节约原则,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坚决克服以权谋私、奢侈浪费、作风粗暴、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随意执法、执法扰民、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等错误行为。

(5)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

(6)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

总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活动,是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我工商系统干部作风进一步好转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