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有关网络文化对未成年道德品质的构建及应对方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有关网络文化对未成年道德品质的构建及应对方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有关网络文化对未成年道德品质的构建及应对方案

长期以来,作为网络媒体受众中的特殊群体——未成年人,过多接受了“网络妖魔化”的灌输,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对网络这一先进传媒技术的认识,既没有从网络中汲取应有的信息营养,也没有能够抑制住对网络的向往和接触,相反却往往激发起他们的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越控制越想上网,越妖魔化越受青睐。一些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把网络当成了自己的“精神寄托”,许多家长强烈要求坚决打击非法提供互联网服务的网吧,全社会也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关注,有关方面也不断加大清理整顿的力度。尽管如此,但青少年网民群体却仍然在迅速扩大。根据一权威机构的不完全统计,在我国1.23亿网民中24岁以下的青少年就占了53.8%。其实,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网络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信息工具,管理和运用得好,将促进社会的飞速发展;如果管理不当,也可能使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泛滥,直接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互联网本身不是“罪恶之源”,堵不是办法,“骂”也解决不了问题,如何正确的引导和管理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网络文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严峻挑战

网络文化是指通过网络媒介传播的信息资源,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建立在Internet(因特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第四大媒体”,网络文化也就具有了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能控率低、参与平等、服务个性化等特征,这是其他任何类型的传媒文化所无法比拟的。随着互联网的进家入户,“网络文化”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同在。

其积极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方式的开性放,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连为一体,形成教育合力;二是教育资源的丰富性,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上优势明显;三是信息传播的快捷性,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影响力。但是,由于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判断是非能力弱、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真正形成,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是严峻的,表现为严重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出现,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1、挑战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念。互联网产生于信息化大国,发展于发达的西方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往往与中国青年青少年头脑中积淀的中国文化观念形成冲突,很容易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扭曲,甚至会盲目地认为,西方的一切都要比中国的好,容易形成西方化的倾向,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消解。我们不难看出,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意识形态和无奇不有的西方文化、社会思潮已经通过互联网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校园,进而形成了多元校园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思想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原有的主导地位。假若我们疏于防患,长期处于消极被动应付的局面,必然造成思想工作主导作用的被动。互联网上出现数以万计的电子论坛,为青少年网民提供了数不胜数的信息,其中有真理,也有缪误,有科学,也有伪科学。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由于管理松散而乘虚而入随便加入某个功能区域,并以网民的身份发表误导学生的言论。青少年在接触了大量不同观点和真假难辨的材料后,容易发生思想波动,从而造成对学校思想教育的漠视,削弱了思想教育的影响力。

2、挑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思想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乐于奉献的崇高理想、信念。但网络功能区域配置的失衡、网上不健康信息的泛滥,对奢靡物质生活的推崇和对娱乐休闲的无休止鼓吹,这些都容易误导学生形成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导致追求享乐、不求上进,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甚至滋生不安定因素,从而直接影响到传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由于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许多东西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可以得到充分的宣泄。这就使青少年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迥然不同,他们在网络中有意无意地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执行的是与现实社会相异的双重道德标准,网络文化易引起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的扭曲。据一份调查显示:有31.4%的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学生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35.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16.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账号是不道德的,等等。

3、挑战未成年人的人际交往方式。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而在网上交流时,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个体成了数码化的存在——DegitalBeingInternet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网上交际,人与机器的接触日益频繁,同他人的现实社会交往会被削弱,从而使得与他人之间的感情联系日益淡薄。有调查显示,经常上网的青少年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规则知之甚少,有些还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或心理疾患,甚至将虚拟环境中的游戏规则运用于现实生活,导致一些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发生。

4、挑战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学生们可以更直接地接触社会,他们所受到的潜移默化不再只是家长的唠叨和思想政治者、德育工作者的熏陶,而是受到来自整个世界、社会的影响。来自互联网的纷繁复杂、浩瀚丰富的网上信息,对传统的校园文化形成了一个多元的巨大的文化包围圈。网络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环境,直接影响到传统德育的主导地位。过度放纵使一些自控力差的学生成了“上网”的瘾君子,有甚至逃学后吃住在网吧,严重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挑战的原因分析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挑战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学校德育对网络文化的不适应,无论是从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方式、教育手段,传统的学校德育都与网络文化有着较大的冲突和矛盾,网络文化存在着传统德育无法比拟的优势。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在现实社会中,虽然道德因生产关系的多层次性而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每一个特定社会却只能有一种道德居于主导地位,其他道德则只能处于从属的、被支配的地位,因此现实社会的道德是单一的、一元的。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们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它是网络成员自主自愿互联而成的,其成员之间的需求与偏好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他们一开始就是抱着同一个目的串连起来的。因此,彼此之间行为的共同点就是“求同”,除了为此必须遵守的共同的道德之外,他们不需要、也不强求具有类似于现实社会中的统一的道德。这一特点对于传统的学校德育有着强烈的冲击和影响。